大黄鱼如何养殖大全规范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3.58 KB
- 文档页数:8
池塘养殖大黄鱼的要点
大黄鱼的池塘养殖比网箱养殖成本低、易管理,而且池塘养殖的大黄鱼体色更接近于自然的大黄鱼。
开展池塘养殖大黄鱼有以下几个要点。
(1)池塘要求进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换水;池塘面积以15~30亩为宜,池深2.0~3.0米。
(2)池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温在8℃~28℃,溶氧要求在5毫升/升以上,ph要求在8.0~8.5之间。
(3)鱼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1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4)放养大规格鱼种,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
一般选择60~90克/尾的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的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
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
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5)日常管理为投饵、水质控制、巡塘及病、敌害防治。
①日投饵量从按鱼体重的10%降至7%。
高温期,严格控制投饵量。
②水质控制,尽量做到每天换水,换水量控制在20%~50%;高温期可以考虑每天换水2次,换水时间应放在晚上与上午进行。
- 1 -。
1.3.5 养殖方案本建设项目根据舟山嵊泗县海洋环境的特点,在陆地进行鱼卵孵化和鱼苗培养,在近岸深水养到0.5kg左右,再转到外海温暖海域过冬并继续养殖一年长到1.5kg斤,创建人工的原生态大黄鱼的最佳养殖生态产业链,提出陆海联动的舟山大黄鱼养殖方案。
大黄鱼的生存水温为8~32℃,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25℃,平均每月大黄鱼可增重50克。
低于17℃时摄食量开始减少,低于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50%~55%,低于1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10%~12%;水温升高到28℃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60%~70%,水温升到30℃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20%~30%,短时间能耐受水温32℃。
本项目选定的两处养殖海域面积广阔,平潮的水深分别为55米和63米,潮差5米左右,海底平坦,水质清新,海水的溶解氧和饱和度等指标完全适合大黄鱼生长需要。
两处养殖海域最大的环境区别是内海和外海海域冬天的底层水温不同。
内海养殖海域由于地处深潭,周边海水深度均只有20~30米,因海流的原因各层海水水体交换频繁,各层水温相差不大,冬天的时候各层水温均低于8℃,不适合大黄鱼生存。
图1.3-2 水层温度分布区域划分图如上图1.3-2所示为外海各水层温度随季节变化曲线,可见全年都有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层和水温环境。
在2月中旬,舟山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水温在8℃以下,但外海由于台湾暖流的加热效应,水深20m以下水层温度高于11℃,适宜大黄鱼的生存。
因而可利用该海域全年各水层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智能养殖渔场的沉浮控制功能,自主切换半潜/全潜养殖模式,调节渔场的海水深度,获得最适宜大黄鱼快速生长的水体温度的养殖环境。
如图1.3.3所示,每年均可获得7个月的大黄鱼最佳快速生长期,其余时间是大黄鱼的转移、生长和捕捞期。
图1.3-3 大黄鱼养殖规划分布图根据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条件,进行养殖流程规划。
3月份中旬开始,表层水温开始回暖,鱼苗投放近海渔场,渔场处于半潜养殖模式。
养殖大黄鱼简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又称金线鱼、黄花鱼,是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
它是一种温带近海鱼类,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海域,水温保持在18-26℃之间最为适宜。
大黄鱼的身体呈纺锤形,体色金黄,故得名大黄鱼。
养殖环境需求水质要求大黄鱼的养殖需要注意水质的控制。
水质对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养殖大黄鱼的水质要求如下:1.温度:水温保持在18-26℃之间,最适宜的水温为22-24℃。
2.盐度:养殖大黄鱼的水质盐度要求适中,最好控制在25-30ppt。
3.PH值:理想的PH值范围为7.5-8.5。
养殖设施养殖大黄鱼需要准备相应的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或者养殖箱等。
1.养殖池:大黄鱼适合在宽敞的养殖池中养殖,养殖池的尺寸可以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但深度要保持在2-3米之间,以便鱼类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2.水泵和过滤系统: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需要配置相应的水泵和过滤系统,定期清理过滤器,确保水质良好。
3.通风设施:大黄鱼对氧气需求较高,养殖池内需要设置相应的通风设施,保证水中的氧气含量充足。
养殖管理要点饲料管理大黄鱼是食肉鱼类,它的饲料主要以活体饵料为主,如小鱼、虾苗等。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调配饵料,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
1.饵料种类:可以选择对大黄鱼有益的饵料,如鱼粉、虾粉等。
可以根据鱼类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调整。
2.饵料喂养:根据鱼类的食欲情况,合理喂养饵料。
切忌过量喂养,避免造成水质污染。
疾病防控养殖大黄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疾病的防控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和预防措施:1.眼球凸出病:鱼眼凸出、红肿,需尽早进行救治,可使用目前常见的眼部护理药物进行治疗。
2.体表黏液病:鱼体出现黏液分泌增多,需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使用甲醛、盐酸等药物进行浴液治疗。
3.寄生虫病: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膜虫病、鱼体寄生虫病等。
对于已感染的鱼类,可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大黄鱼养殖简介大黄鱼(scientific name: Pseudosciaena crocea),又称黄鳍鱼、黄花鱼,是一种受欢迎的经济鱼类。
大黄鱼主要分布在中国东海、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
它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备受市场青睐。
本文将介绍大黄鱼的养殖方法和管理技巧。
养殖环境要求大黄鱼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的养殖环境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以下是大黄鱼的养殖环境要求:水质要求大黄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宜生长的水温一般在20-25摄氏度之间,水质PH值在7.8-8.4之间,溶解氧浓度在5mg/L以上。
此外,水质应适度澄清,避免过度浑浊。
养殖池养殖池的选址应选择水流较为缓慢的地方,以避免高强度水流对鱼苗的伤害。
而且,养殖池的深度应该适当,一般在1.5-2.5米为宜。
养殖密度大黄鱼的适宜养殖密度在每亩1000-1500尾。
但是,密度过高会影响水质质量,导致鱼类生长缓慢,易发生疾病。
养殖方法大黄鱼的养殖主要分为孵化、育苗和养殖三个阶段。
下面是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孵化大黄鱼的孵化一般选择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首先,采集一定数量的健康优质雄性和雌性大黄鱼作为育种鱼。
然后,在适当的水质条件下,将雄性鱼和雌性鱼分别置于两个孵化箱中,利用手工或工具采集受精卵。
接下来,将受精卵存放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孵化,通常在24-36小时后受精卵会孵化成仔鱼。
育苗仔鱼孵化出来后,需要进行育苗。
首先,将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水温保持在25-28摄氏度,水质保持清洁。
其次,给予适量的鱼类专用饲料,每天分2-3次喂食,注意定时定量。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观察仔鱼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养殖当鱼苗长到一定大小后,可以进行大黄鱼的正式养殖。
首先,将大黄鱼转移到成鱼池中,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
其次,给予适量的饲料,注意营养平衡,按时投喂。
同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及时排除池中的废料和粪便。
大黄鱼养殖1.3.5 养殖方案本建设项目根据舟山嵊泗县海洋环境的特点,在陆地进行鱼卵孵化和鱼苗培养,在近岸深水养到0.5kg左右,再转到外海温暖海域过冬并继续养殖一年长到1.5kg斤,创建人工的原生态大黄鱼的最佳养殖生态产业链,提出陆海联动的舟山大黄鱼养殖方案。
大黄鱼的生存水温为8~32℃,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25℃,平均每月大黄鱼可增重50克。
低于17℃时摄食量开始减少,低于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50%~55%,低于11.5℃时摄食量降至正常量的10%~12%;水温升高到28℃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60%~70%,水温升到30℃时,摄食量减少到正常量的20%~30%,短时间能耐受水温32℃。
本项目选定的两处养殖海域面积广阔,平潮的水深分别为55米和63米,潮差5米左右,海底平坦,水质清新,海水的溶解氧和饱和度等指标完全适合大黄鱼生长需要。
两处养殖海域最大的环境区别是内海和外海海域冬天的底层水温不同。
内海养殖海域由于地处深潭,周边海水深度均只有20~30米,因海流的原因各层海水水体交换频繁,各层水温相差不大,冬天的时候各层水温均低于8℃,不适合大黄鱼生存。
图1.3-2 水层温度分布区域划分图如上图1.3-2所示为外海各水层温度随季节变化曲线,可见全年都有适合大黄鱼生长的水层和水温环境。
在2月中旬,舟山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水温在8℃以下,但外海由于台湾暖流的加热效应,水深20m以下水层温度高于11℃,适宜大黄鱼的生存。
因而可利用该海域全年各水层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智能养殖渔场的沉浮控制功能,自主切换半潜/全潜养殖模式,调节渔场的海水深度,获得最适宜大黄鱼快速生长的水体温度的养殖环境。
如图1.3.3所示,每年均可获得7个月的大黄鱼最佳快速生长期,其余时间是大黄鱼的转移、生长和捕捞期。
图1.3-3 大黄鱼养殖规划分布图根据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条件,进行养殖流程规划。
3月份中旬开始,表层水温开始回暖,鱼苗投放近海渔场,渔场处于半潜养殖模式。
大黄鱼养殖技术大黄鱼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黄花鱼,它的全身金黄,极好辨认,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近海地区主要的经济鱼类。
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它的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它的养殖技术也较成熟,下面一起来看看它的养殖技术吧。
1、养殖条件可选择池塘养殖,池塘要求靠近水源、并且排灌方便,能每天换水,池塘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池塘要深2-3米。
池水的透明度要在半米以上,水温最好保持在8-28度,溶氧要保持每升5毫升以上,池水偏碱性。
在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工作,以消灭池塘中的有害细菌和微生物,先然后进水10-20cm,在全池泼洒生石灰,一般每亩泼洒100-150公斤生石灰,泼洒一周后,在排水进水。
2、放苗放苗的时间在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这时的水温适合鱼苗的生长,放苗要注意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利于管理,如果规格相差过大,会引发抢食现象,不利投喂管理。
一般鱼苗的规格在100克每尾,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500-700尾左右。
放养前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使其能适应新的环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饲料投喂在大黄鱼幼鱼期间主要以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为食,而成鱼主要以鱼类或虾蟹类甲壳动物为食。
人工养殖一般是选择冰冻上层鱼为主,搭配其他饵料,将冻鱼切成适口性鱼块投喂,或绞成肉糜,搅拌成粘性强的团状饵料,再挤压成大小不同的块状物来投喂,肉糜在搅拌时还可以加入其他的营养,比如维生素和其他药物。
投喂每天早晚各一次,大黄鱼具有摄食缓慢且量少等特点,因此投饵要慢,投喂量视水温、天气以及鱼的摄食量而定。
4、日程管理做好日常巡视以及水质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对池塘巡视一次,尤其是在高温或大雨时,要做好早晨和晚上的巡视工作。
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任何异常问题要及时处理,比如浮头、泛塘现象,一般是因为水体缺氧造成的,所以要及时进水或增氧,好有鱼的摄食量突然低下情况,有可能是因为病害造成的。
大黄鱼养殖技术大黄鱼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欢迎。
在此,我们把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大黄鱼养殖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4/15公顷(4亩)为宜,底质为泥沙质,南北向,长宽比例4:1。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欢迎。
在此,我们把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大黄鱼养殖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4/15公顷(4亩)为宜,底质为泥沙质,南北向,长宽比例4:1。
池塘深度2米,最高水位1.8米。
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海水盐度2%以上。
池塘要配备机械提水设备。
前期管理:清淤和消毒2月份,对池塘清淤10厘米,每1/15公顷(1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对池底消毒。
3月上旬开始进水,1星期后池水深度达1.2米以上。
进水40厘米左右时,每1/15公顷水面施尿素1千克左右,以后根据水色及池水的透明度,适当增施化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大黄鱼养殖苗种暂养将规格为15米times;3米times;2米、网目直径20目的敞口网箱,于购苗前10天放入池塘,网箱底距池底40厘米,池塘平均水深1.5米。
提前放入网箱,目的是让网箱表层附生一些藻类,避免网农擦伤鱼类。
将规格为1.5-3厘米长的鱼种连同种袋一起放入池水中约30分钟,待袋中温度与池水温度相差不大时(温差小于3℃),敞开袋口将鱼种放入网箱,1/15公顷放养500尾。
大黄鱼养殖池塘养殖暂养至8月上旬、鱼种规格达5厘米左右时移入池塘中养殖。
大黄鱼养殖饵料投喂在网箱暂养阶段,主要投喂鱼糜及剁碎的杂虾,日投饵率8%-10%,每天投喂2次。
在池塘养殖阶段,主要投喂剁成块的新鲜杂鱼或小虾,日投饵率5%-8%,每天投喂4次。
大黄鱼养殖水质管理水温、盐度基本上随海水的自然变化而变化。
养殖期间水温的变化范围为15-30℃,盐度变化范围2%-3%。
在网箱培育阶段,日换水率20%左右。
要经常刷洗网衣,避免网目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