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3.1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8.81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三章公共建筑的造型问题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学及内容(本章主要)重点论述三个方面1 基本特点(1)二重性(2)空间性2 室内空间艺术处理3 室外体型艺术处理公共建筑造型艺术问题不仅仅是上述三个方面内容,还包括民族形式,地方风格,构图技巧以及形式美规律等方面。
希望学生在平时多多查阅有关资料,加强学习,并运用于设计中去。
本章要求学会用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和构图原理及技法进行建筑造型艺术创作。
三——1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一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1)二重性物质要求:适用,功能精神要求:美观(2)空间性:建筑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特点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要求,是创造建筑形式美的主要依据。
建筑是一种人造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应具有满足生理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性。
即建筑不仅要是适用的,而且应该是美观的。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形式追随功能)一般说,一定的建筑形式取决于一定的构思内涵,同时建筑形式常能反作用于建筑的内容,并对建筑内容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所以在对公共建筑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是,力求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取完美的艺术形式。
三形式美的规律及建筑构图原理1 形式美的规律(1)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即变化中求统一,从统一中求变化,并使两者得到比较完美的结合,达到高度完整的境界。
(2)多样统一的构图原则包括比例与尺度,统一与变化,主要与从属,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性格与风格。
(3)形式美的规律中,比例,尺度,对比,主从,韵律,均衡,重点等,均是多样统一的某一方面,是常用的构图技巧2 如何作到建筑艺术创作的多样统一(手段多样性与统一性)(1)多样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同样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2)建筑艺术形式的多样变化内在基础和统一的内在依据公共建筑是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的。
它的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各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的千差万别上午因素是构成建筑形式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
论述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公共建筑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造型艺术是公共建筑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是指将建筑的形态、色彩、材
质和装饰等因素进行艺术处理,使建筑在形式上富于表现力、时代感
和符号性,以引起公众的共鸣和认同,具有显著的美学价值、文化价
值和社会价值。
其基本特点如下:
一、建筑造型艺术追求美学价值。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不仅要满足
功能需求,还要追求美学效果,建筑外形和内部装饰要体现美感,引
起观众共鸣和欣赏。
二、建筑造型艺术具有符号性。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是公共建筑文
化的表达形式,建筑色彩、形态、图案和装饰等元素可用来表达文化、价值观、民族特色等符号含义,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建筑造型艺术具有时代感。
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场所,其
造型艺术要具有时代感,反映时代精神和文化潮流,体现建筑和社区
的历史和文化。
四、建筑造型艺术需具有人性化。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要关注人的
需求和感受,建筑体量应符合人体尺度,结构应人性化设计,内部空
间布局应方便实用,为人们带来愉悦感受和舒适体验。
五、建筑造型艺术需具有可持续性。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要注重绿
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之,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是公共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其基本特点,为我们的城市文化注入更多美感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二)独有的单体造型以就是多间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
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
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
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三)中轴对称、方正井然有序的群体女团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
公建景观知识点总结一、景观设计理念1.1、生态环境理念公共建筑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环境理念,注重生物多样性,并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利用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打造具有生态意识的景观设计。
1.2、人文环境理念景观设计应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特色,体现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
通过景观设计来弘扬文化传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3、休闲娱乐理念公共建筑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创造宜人的环境氛围。
要考虑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施。
1.4、功能合理理念景观设计应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定位,结合实际需求和人的行为习惯,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和空间。
要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使景观设计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提升公共建筑的功能性。
1.5、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倡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应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景观设计要素2.1、植物景观植物景观是公共建筑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布局和造景,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绿色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植物的观赏性、适应性、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使其与建筑相协调。
2.2、水体景观水体景观在公共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增加景观的艺术感和活力,同时提供微气候调节和生态修复的功能。
水体景观包括喷泉、水池、溪流、湖泊等,设计要考虑水的来源、循环和净化,兼顾水质和水量的控制。
2.3、石材景观石材景观是公共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同时增加场地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通过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材,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如广场、小品、园林石、步道等。
2.4、灯光景观灯光景观是公共建筑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可以通过灯光的照明与照明的艺术效果,增加夜间的景观价值,使公共建筑景观在夜间也能呈现出不同的魅力。
中国建筑艺术特点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
建筑发展史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
造型基础备课笔记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造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透彻掌握工业设计中形态创造的方法。
二.了解造型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组合排列的功能价值。
三.掌握材料的发展分类及其基本性能特征,充分了解材料与设计的关系四.了解结构与自然,结构与强度的关系。
明了结构中材料的基本连接方法。
了解结构与产品形态创新的关系。
第一章【教学目的】了解造型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到造型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创新是设计的生命。
【教学方法及手段】理论授课与即兴讲解。
【课外作业】观察、分析历史上经典产品的造型特点及依据。
【学时分配】【教学内容】造型基础的练习是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
【自学内容】第一章.认知设计设计的含义:“设计”一词源于西语,在英文中有小写design和大写Design之分,前者主要指图案,后者才是我们听说的“设计”。
在其他西语中,拉丁语的designare表示“将计划表现为符号”或“在一定意图前提下进行归纳”,而意大利语desegno,法语dessein,德语entwurf都有设计图案之意。
也就是说design主要与艺术有关,有构思和计划的含义。
从不同的语源背景和文化渊源来看,“设计”都是人类生活行为的共性特征。
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现代设计的概念逐渐成熟,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直到今天仍存发展完善中。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有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使这两种需求融合为一体,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于对这两种需求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同,设计的概念也在不断变革,不断涌现出各种思潮、流派与风格。
总之,设计,就是指通过行为达到某种状态或目的,形成某种计划,是一种思维过程和一定形式、图式的创造过程。
设计是从人类生活的开始而不是工业革命之后才产生的。
博物馆中文化性收藏品,其作者当时并未被称为设计师,但他们却是真正的设计者。
不同种类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1.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瞬间延展性。
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艺术形象是静态的,但绘画艺术常常以这种瞬间的、凝固不动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内涵,使观赏者从绘画所表现的瞬间,联想到瞬间前后的延续情节、情感等。
绘画表现动作时必须“寓动于静”,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的某一瞬间,而最佳的一瞬间应当是最能让想象自由的那一顷刻,能使人想象出更多东西来的一瞬間。
第二:形神兼备性。
绘画艺术总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精神内涵。
绘画既有再现性和写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写意的和表情的一面。
因为绘画只能从广阔的社会历史和现实中择取瞬间,使之成为一幅静态的画面,所以,绘画的“形”往往不能像文学、影视那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客体世界作出反映,但绘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够充分地、深层地渗入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的内涵。
绘画的丰富意味还表现为对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传达。
2. 雕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雕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它是一种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
雕塑作品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来的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三度空间(立体)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雕塑材料直接影响艺术形象的美感。
雕塑对物质媒介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物质材质对于雕塑具有很强的艺术规定性,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作品的审美效果。
传统的雕塑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黏土以及象牙、贝壳等,在现代,一些新型的材料也开始用于雕塑。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建筑是由大量物质堆砌、雕琢、组合而成的形体,是一种造型艺术。
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可。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室内空间、室外体型等方面。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基本和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应遵循其普遍的原则,即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尚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
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艺术处理时,有如下三个主要方面,值得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加以深入考虑其一: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些形式美的创作规律(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遵循一个共同的法则——多样统一 +p50它包含着两层含义。
1.秩序(相互之间的制约性) 2.变化古典建筑的有机统一性主要表现为:整齐一律,严谨对称,各部分有秩序的隶属于整体(对称形式的构图)近代建筑虽不强求对称,但却同样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巧妙地穿插交贯,互相制约,有条不紊的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现代某些新建筑,它的有机统一性似乎更加接近自然界的有机体——摈弃人工创造的独具的整齐一律,见棱见角等特征,而取自由曲线的形式,但有机统一的原则依然不变。
其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样也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法则 +p58公共建筑和其他建筑一样,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
应当看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都是创造建筑形式的内容依据。
1.不同用途的公共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是存在差别的。
+50第四段2.建筑语言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内容。
+课本50,+图紫禁城——统治阶级的威严与意志3.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一样都具有供人们使用的空间,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与建筑空间序列中活动,所产生印象及所构成的综合艺术效果,因为有了时间因素,常称建筑艺术为四个向量的艺术。
4.不要生硬的要求建筑形式体现各种所谓的思想内容。
其三: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p581.一定的建筑技术水平,常对建筑的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