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0
材料基础一、名词解释1、塑形变形:2、滑移:晶体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沿着特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的平移滑动。
滑移后再晶体表面留下滑移台阶,且晶体滑移是不均匀的。
3、滑移带:单晶体进行塑性变形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抛光表面有许多线条,称为滑移带。
4、滑移线:组成滑移带的相互平行的小台阶。
5、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表示晶体滑移是可能采取的一个空间方向。
滑移系越多,晶体的塑形越好。
6、单滑移:当只有一组滑移系处于最有利的取向时,分切应力最大,便进行单系滑移。
7、多滑移:至少有两组滑移系的分切应力同时达到临界值,同时或交替进行滑移的过程。
8、交滑移:至少两个滑移面沿着某个共同的滑移方向同时或交替滑移,这种滑移叫交滑移。
(会出现曲折或波纹状滑移带\最易发生交滑移的是体心立方晶体\纯螺旋位错)9、孪生变形: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一定的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作均匀的切变所产生的变形。
(相邻晶面的相对位移量相等)10、孪晶:孪生后,均匀切变区的取向发生改变,与未切变区构成镜面对称,形成孪晶。
11、晶体的孪晶面和孪生方向:体心,{112}【111】,面心立方{111}【112-】,密排六方{101-2} 【1-011】。
12、软取向,硬取向:分切应力最大时次取向是软取向;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或垂直时,晶体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13、几何软化、硬化:在拉伸时,随着晶体的取向的变化,滑移面的法向与外力轴的夹角越来越远离45度时滑移变得困难的这种现象是几个硬化;当夹角越来愈接近45度,使滑移越来越容易进行的现象叫做几何软化。
14、细晶强化:晶体中,用细化晶粒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为细晶强化。
也能改善晶体的塑形和韧性。
15、固熔强化:当合金由单相固熔体构成时,随熔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其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硬度的不断增加,塑性、韧性的不断下降,的这种现象称为固熔强化。
1.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材料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材料、信息、能源是现代技术的三大支柱。
2.材料科学是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制备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
3.材料分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4.材料科学基础是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将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规律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用于指导材料的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
它涵盖了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基础理论。
5.金属键: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之间构成键合称为金属键。
特点:电子共有化,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形成低能量密堆结构性质:良好导电、导热性能,延展性好。
6.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是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键。
特点: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元,要求正负离子相间排列,且无方向性,无饱和性性质:熔点和硬度均较高,良好电绝缘体。
7.共价键: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特点:饱和性配位数较小,方向性(s电子除外)性质:熔点高、质硬脆、导电能力差二;晶体学基础晶体:是指其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体。
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的具体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即存在长程有性能上两大特点: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空间点阵:将晶体中原子或原子团抽象为纯几何点,即可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排列成规则的阵列—空间点阵特征:每个阵点在空间分布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晶胞: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选取晶胞的原则1.选取的平行六面体应反映出点阵的最高对称性2.平行六面体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最多3.当平行六面体的棱边夹角存在直角,直角数目应最多4.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晶胞应具有最小体积晶格:为了表达空间原子排列的几何规律,把粒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平衡位置作为结点,人为地将结点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理论、实验、应用的交叉学科。
它集成了多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理论计
算技术,利用理论计算、数理物理和实验技术,研究材料的性能和制备、表征,分析和优
化材料结构和功能性能,以满足材料领域的需求。
基础的材料科学主要包括材料多尺度结构的研究、材料微观机制的研究、材料表面与界面
性质的研究以及材料抗损性表征及改进等。
材料多尺度结构研究是通过研究材料的原子、
分子、晶体等多种尺度结构,探索材料性能及其关联机制。
材料微观机制研究是通过对材
料微细结构、代表性性质进行研究,从原子、分子、晶体分解的角度探究材料行为及影响
其行为的机制;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质的研究是指利用实验与分子模拟方法,研究材料的表
面和界面结构、化学组分特性及其性能等;材料抗损性表征与改进研究是针对特定工况作
用环境下材料应力损伤、耐磨性能等进行研究,目的是区分材料质变以及失效机制,提出
与改善结构、材料条件等有关的优化技术。
此外,材料科学的基础还涉及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物理学、有机合成和金属学等,以便从新的视角,综合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加工
技术、性能表征等。
总之,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宽泛而全面的学科,能够涵盖实验、理论计算技术、物理化学
等诸多分支,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功能。
未来,随着材料应用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基础
也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材料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和制备的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金属、陶瓷、塑料、纤维、半导体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分类、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能等内容。
一、材料分类根据组成和结构特征,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金属材料主要由金属元素构成,具有优秀的导电、导热和强度等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其特点是高硬度、高耐热性和电绝缘性;有机高分子材料由含有大量碳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如塑料、橡胶和纤维等,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拉伸性。
二、晶体结构晶体是材料学中一种有序排列的结构形态,具有规则的周期性。
晶体结构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几何规则排列而成。
根据晶格的不同,晶体可分为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单斜晶系、正交晶系、斜方晶系、菱方晶系和三斜晶系等。
其中,立方晶系是晶体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其晶格具有等边、等角的特点。
三、材料性能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常见的材料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等。
力学性能体现了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硬度等特点,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热学性能包括导热性、热膨胀系数和导电性等,这些性能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能力有重要影响;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则与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磁性相关。
四、材料制备材料的制备过程对于最终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沉积法、固相反应法和溶液法等。
熔融法是指将材料加热至熔点后进行冷却的过程,常用于金属材料的制备;沉积法则是通过气相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沉积材料薄膜;固相反应法是指两个或多个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溶液法是将材料溶解于溶剂中,通过溶液的蒸发或化学反应生成新材料。
总结材料科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材料分类、晶体结构、材料性能和材料制备等方面。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深入学习和应用材料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材料科学基础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
1.2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
2. 材料结构与性能
2.1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
2.2 材料的晶体缺陷与非晶缺陷
2.3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
2.4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5 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材料强度
3. 材料制备与加工
3.1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2 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3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4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5 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工艺控制与监测
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800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最新版)目录1.材料科学基础概述2.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分析3.适用人群与学习建议正文【材料科学基础概述】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旨在为材料工程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设计与计算等。
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
【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分析】针对 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类:教材类书籍通常系统地介绍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适合初学者和本科生学习。
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概论》等。
2.专著类:专著类书籍通常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适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阅读。
例如,《现代材料科学基础》、《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3.实验教材类:实验教材类书籍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材料科学实验教程》、《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
4.参考书类:参考书类书籍通常提供丰富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读者查阅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数据手册》、《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等。
【适用人群与学习建议】1.适用人群: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适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2.学习建议:(1) 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系统学习。
(2) 结合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加深对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术交流和分享,及时了解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1. 结晶学:研究晶体的形成、结构和性质。
包括晶体生长、晶体结构分析、晶体缺陷等。
2. 材料力学: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蠕变等。
3. 材料热学:研究材料的热传导、热膨胀、热稳定性等热学性质。
4. 材料电学:研究材料的电导率、介电性质、磁性等电学性质。
5. 材料化学: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化学反应。
包括材料的合成方法、表面改性、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
6. 材料物理学: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性质、磁性、声学性质等。
7. 材料加工:研究材料的加工方法、工艺和性能改善。
包括材料的铸造、焊接、锻造、热处理等。
8. 材料性能测试: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的检测和测试方法。
9. 材料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10. 材料应用:研究材料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包括材料的耐久性、可靠性等。
固溶体:合金的晶体结构保持溶剂组元的晶体结构。
正常价化合物:由周期表中相距较远,电化学性质相差较大的两种元素形成。
电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子浓度值,且结构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相。
传统无机材料:以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材料,因此亦称硅酸盐材料,主要有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
玻璃:由熔体过冷所制得的非晶态材料。
水泥:加入适量水后可成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够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细粉状水硬性材料。
耐火材料: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专门为高温技术服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晶体:离子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结构排列所组成的固体,其质点在空间的分布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因而晶体具有规则的外形。
晶胞:从晶体结构中取出来的反映晶体周期性和对称性的重复单元。
晶向指数:用[uvw]表示。
球体最紧密堆积:有等径球和不等径球两种;等径球最紧密堆积有六方最紧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紧密堆积两种。
空间利用率: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位移性转变:仅仅是结构畸变,转变前后结构差异小,转变时并不打开任何键或改变最邻近的配位数,只是原子的位置发生少许位移,使次级配位有所改变。
重建性转变:不能简单地通过原子位移来实现,转变前后结构差异大,必须破坏原子间的键,形成一个具有新键的结构。
萤石:Ca+位于立方晶胞的顶点及面心位置,形成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在八个小立方体的体心。
尖晶石:如果A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正尖晶石。
反之,如果半数的B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A离子和另外半数的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反尖晶石。
岛状结构:[SiO4]四面体以孤岛状存在,它们之间通过其他正离子的配位多面体来连接。
高分子:其分子主链上的原子都直接以共价键连接,且链上的成键原子都共享成键电子的化合物。
高分子材料:组成高分子的不同尺度的结构单元在空间的相对排列,包含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
825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性能、结构和制备工艺的学科,它涉及到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性能等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学习和研究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了材料的基本性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的制备及加工工艺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材料科学基础进行介绍。
首先,材料的基本性质是指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热导率、电导率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稳定性、腐蚀性等,力学性质包括强度、韧性、硬度等。
这些基本性质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应用范围和性能表现,因此对这些性质的了解是材料科学的基础。
其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材料的结构包括晶体结构、晶粒结构、晶界结构等,而这些结构又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
例如,晶体的排列方式决定了材料的硬度,晶粒的尺寸和形状决定了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晶界的性质决定了材料的导电性和热导率等。
因此,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高材料的性能。
另外,材料的制备及加工工艺也是材料科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材料的制备包括了材料的合成、提纯、成型等过程,而加工工艺则包括了材料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这些工艺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掌握好材料的制备及加工工艺是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关键。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基础,它涉及了材料的基本性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制备及加工工艺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提高材料的性能,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因此,对材料科学基础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必修课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