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病变
- 格式:pptx
- 大小:394.04 KB
- 文档页数:37
各种肾病的管型口诀
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管型损害是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
不同类型的肾病会出现不同的管型改变,因此了解各种肾病的管型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记忆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不同肾病的管型特点。
1. 肾小球肾炎:呈现“血尿+蛋白尿+管型+高血压”,管型特点为“血尿后”(红细胞管型)和“蛋白尿后”(脂蛋白管型)。
2. 急性间质性肾炎:呈现“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肾功能损害”,管型特点为“白细胞管型”。
3. IgA肾病:呈现“血尿+蛋白尿+腹痛”,管型特点为“肾小管间质病变”(颗粒管型)。
4. 狼疮性肾炎:呈现“狼疮样综合征+肾功能损害”,管型特点为“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
5. 肾小管间质肾炎:呈现“多尿+低比重尿”,管型特点为“颗粒管型”。
6. 肾小管酸中毒:呈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管型特点为“透
明管型”。
通过学习和记忆这些口诀,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各种肾病的管型特点,有助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辅助性的学习工具,对于肾病的确诊和治疗仍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
关于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研究范丽花;王立新;何志仁;李虎才【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管间质病变(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TIL)与患者临床特点及肾穿刺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 2016年12月在笔者医院确诊LN的203例患者的临床及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TIL分级与患者临床特点、肾脏病理活动指数(AI)、慢性指数(CI)、LN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 TIL分级与SCr、β2-MG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 均<0.01),TILⅢ级eGFR水平最低,血肌酐及尿β2-Mg最高;TIL分级与肾脏整体的AI评分、C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不同LN病理类型之间TI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型评分高于Ⅱ、Ⅲ、Ⅴ型.结论 LN患者TIL分级与临床特点和病理参数有相关性,联合LN病理分型与TIL分级可较好地判断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估预后.【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8(047)007【总页数】4页(P52-54,168)【关键词】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临床特点;病理【作者】范丽花;王立新;何志仁;李虎才【作者单位】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1000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肾内科;51000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肾内科;51000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肾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点是大量产生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多系统受累的复杂临床表现。
LN是SLE最主要的系统性损害之一,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乃至肾衰竭。
至少50%以上的SLE成人患者可有肾脏受累,包括肾小球肾炎、肾间质-小管病变、肾血管病变及梗阻性肾病[1]。
有文献报道LN中肾小管间质病变(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TIL)发生率高达66.9%~86.5%[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刘小荣沈颖近年来,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
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和严重程度,病变活动性组织学指标与蛋白质的多少、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而肾功能减退更密切相关于间质纤维化,而并非肾小球的损伤。
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害程度。
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为间质纤维化使小管间毛细血管狭窄,血管阻力增加,致肾小球血流量下降;肾小管功能,尤其是近端肾小管萎缩,通过球管反馈机制影响肾小球的某些功能,如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小管间质病变可直接引起肾小球硬化或纤维新月体病变[3]。
二、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病变产生的机制肾小球疾病往往始于肾小球损害,之后引起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而小管间质的病变反过来对肾小球病变的进展和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肾小球疾病中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是肾小球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肾小球疾病引起小管间质病变的机制目前有如下观点。
(一)血管环节系统性高血压及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痉挛均引起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狭窄、闭塞,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
血管紧张素、内皮素是具有收缩血管及刺激细胞增殖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缺血是血管紧张素合成和分泌的强烈刺激剂,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损害又增加了肾小球后的血管阻力,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恶性循环[4]。
(二)肾小管环节在进行性肾小球疾病中,残存肾单位的肾小管代偿性负荷增多,耗氧量增加,这可以在近曲肾小管细胞PTC刷状缘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形成终末产物C5b-9增多。
肾穿刺病理报告解读
肾穿刺病理报告是肾脏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病理学检查
可以了解肾脏组织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肾穿刺病理报告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和血
管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在解读肾穿刺病理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多
个方面的指标和病变类型。
首先,需要关注肾小球病变的类型。
肾小球病变包括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
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病变
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面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
合分析。
其次,肾小管间质病变也是重要的内容。
肾小管间质病变包括
间质炎症、间质纤维化等,这些病变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很大,需要
重点关注。
此外,血管病变也需要被重视。
肾脏的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小动脉炎等,这些病变对肾脏的血液灌注和滤过功能都有影响。
在解读肾穿刺病理报告时,还需要考虑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
比如免疫球蛋白沉积情况、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情况等,这些都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解读肾穿刺病理报告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病变的情况,以便明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肾穿刺病理报告。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了解肾脏病的病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间质性肾病等方面。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包括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起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保留有益物质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增殖、纤维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肾小球增殖性疾病肾小球增殖性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的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的疾病。
典型的增殖性疾病包括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表现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
2. 肾小球纤维化疾病肾小球纤维化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常见的纤维化疾病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加、基底膜增厚、肾小球体积缩小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等变化。
3. 免疫反应相关疾病免疫反应相关疾病是指肾小球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病理改变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中,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二、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主要负责尿液的浓缩和废物的排泄。
肾小管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是指肾小管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病理上可见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常见的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曲小管型和近曲小管型。
2. 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和慢性肾脏病。
病理改变通常包括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
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临床意义金石昆;张桦;李中和;王玉新;林宇静;林琳;邹和群【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39)006【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TIL)评分标准对51例LN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分级,并结合临床资料观察不同LN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活动指数(AI)、慢性指数(CI) 、病理分型、蛋白尿、肾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51例LN患者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者49例(96%).对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LN患者的AI、CI、TIL进行评分,Ⅱ级AI评分最高,与其他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和TIL均以Ⅲ级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病理类型为Ⅳ型的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相关分析显示,LN患者TIL与AI、CI、Scr及Ccr水平相关,r分别为0.373(P<0.01)、0.813(P<0.01)、0.396(P<0.05)、-0.476(P<0.05),与24 h尿蛋白定量等无相关性.结论:LN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病理类型、肾功能损害程度、活动指数及慢性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总页数】4页(P1027-1030)【作者】金石昆;张桦;李中和;王玉新;林宇静;林琳;邹和群【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脏病理室,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相关文献】1.外周血CD4+、CD8+及尿MCP-1水平变化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临床意义 [J], 吕润泽2.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21、miR-42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 温莉玲;陈家佳;梁红丽3.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3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陈堃;邓园园4.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NLR、PLR、MPV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何宜偏;刘勇;刘绛;陈佩欣;刘仕想;林中军;郑奕挺;黎癸辰5.狼疮性肾炎患者尿IL-17,NGAL与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陈江秀;莫世松;韩珠;黄家禧;许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5 月第 7 卷 第 10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May 2009, V ol.7, No.10血尿和蛋白尿是儿科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
虽然,大多数患儿的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儿在疾病发生的数年后出现肾衰竭。
近年的研究表明,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间质损害之间的关系远较肾小球损害的关系更密切。
本研究就有关血尿、蛋白尿患儿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的病变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价不同临床表现患儿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病变程度。
1 对象及方法1.1 患者选择1998年至2008年期间共收集住院患儿75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和血尿伴蛋白尿,年龄3~14岁,平均8.9岁,男∶女为42∶33,并剔除了有出血倾向、孤立肾、肾动脉瘤等肾活组织检查禁忌证的病例。
将这些患儿分为两组:第一组:单纯血尿患儿组,共有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发作性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即尿检尿RBC ≥3/HP ,无肾功能不全,不伴高血压,病程>6个月。
第二组:血尿伴蛋白尿组,共有30例,24h 尿蛋白定量均>150mg ,同时伴有尿检RBC ≥3/HP ,病程>3个月。
并根据24h 尿蛋白定量将血尿伴蛋白尿组的患儿分成3组,500mg 以下为第一组、500~1000mg 为第二组、1000mg 以上为第三组。
1.2 试验方法75例患儿的肾组织均进行光镜、免疫光镜和电子显微镜的检查。
本研究主要对肾组织在电镜下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
肾脏病理学参考Katafuchi 半定量标准[1]:肾小球积分1~12分,包括系膜增殖程度1~4分,节段性损害(如新月体、节段硬化、球囊粘连)0~4分,球性硬化0~4分。
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评分标准[1]:①肾小管变性、血尿、蛋白尿与儿童肾小管间质病变陈 璐 李雅春 洪建国【摘要】目的 本研究就有关血尿、蛋白尿患儿的肾小球及肾小管的病变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 血尿患者和血尿伴蛋白尿的患者共75例。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分作者:李荣山吴丽然邵珊白波【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临床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8年9月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的原发性NS患者82 例,观察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同时测定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水平,观察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及尿RBP、α1MG、NAG水平均不同(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重的患者尿RBP、α1MG、NAG明显增高(P <0.05)。
结论:原发性NS患者肾小管功能异常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密切相关,肾小管功能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病理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NS).Methods: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82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S and the biochemical tests about renal tubular functions,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α1 Microglobulin(α1MG)and N Acetyl beta DGlucosaminidase(NAG),were investigated.Results:The degree oftubular dysfunctions and levels of urine RBP,α1MG and NAG differed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glomerular diseases(P<0.05).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presented with higher RBP,α1MG and NAG levels(P<0.05).Conclusion:Tubular dysfunction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bulointerstitiallesions.Urine RBP,α1MG and NAG can serve as biochemical markers for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Key words nephrotic syndrome;tubulointerstitial;pathological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是肾脏内科常见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3.5 g/24 h),低白蛋白血症(<30 g/L),可伴有水肿和高脂血症。
伴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宋岩;王淑芬;李冀军;尹广【期刊名称】《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年(卷),期】1999(11)4【摘要】目的:探讨伴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53例伴不同程度MsP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①MsPGN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水肿和尿蛋白多>1.5g/24h,血尿少见,贫血、低渗尿常见;②易发生肾功能不全(10例重度病变者中有3例);③对激素治疗抵抗(重度病变组9例经激素治疗者中有5例);④肾脏病理改变除系膜增殖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小球硬化等损害,其中节段硬化2例;⑤间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CD+4细胞、CD+8细胞均增加,以CD+8细胞为主,RT值<1。
结论:MsPGN时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对激素治疗反应差,治疗上不应过分强调使用激素。
【总页数】3页(P229-231)【关键词】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病理【作者】宋岩;王淑芬;李冀军;尹广【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三○四医院肾内科;南京军区总医院肾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310.2【相关文献】1.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 [J], 苏玮莲;李国霞;宁志芬;李春雨;李经秀;魏晓露2.系膜区IgG沉积为主的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J], 陈意志;陈静;赵学智;梅长林;叶朝阳;徐成刚;吴俊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与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改变的关系 [J], 周纬;陈难4.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病理分析 [J], 蒲涛;于泓;黄颜颜;杨垒;王虹5.系膜增生性肾炎伴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附3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金石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病内科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管疾病,多数情况下会引发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因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药物使用、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先天性因素等。
药物使用中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某些抗生素是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感染方面,尤其是腹泻性出血大肠杆菌和化脓杆菌的感染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免疫性疾病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往往会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代谢性疾病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都可能引发此病。
此外,一些先天性疾病,如慢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和巴特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二、症状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症状因病因和病情而异。
一般而言,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尿液改变(如尿液变少、尿蛋白增多和尿血等),血尿,水肿,高血压,疲劳,食欲不振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诊断一般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表现、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和肾脏活检。
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获得初步判断。
尿液检查中,常见的异常结果包括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比重异常等。
肾功能检查可以通过测定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电解质等指标来判断肾功能是否受损。
肾脏活检是确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可靠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查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来确定病情。
四、治疗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病因治疗是根据具体病因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停用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药物。
对症治疗主要是对症状进行处理,包括控制高血压、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需要透析等肾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
综上所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化的肾小管疾病。
及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并减轻肾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又称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chronic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以慢性肾小管间质性损害为主的肾间质疾病,病理表现以肾间质纤维化、间质单个核细胞浸润和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特征,起病初期可无肾小球和血管受累,晚期则有不同程度肾小球硬化。
临床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尿浓缩功能障碍、肾小管酸中毒或Fanconi 综合征、低钾血症等,罕见水肿、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晚期表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间质性肾炎可由急性间质性肾炎演变而来,也可无急性炎症过程。
疾病病因慢性间质性肾炎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包括如下:①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间质性肾炎、多囊肾、髓质囊性病变及遗传性肾炎;②药物性肾病:非甾体抗炎药、马兜铃酸类药物、环孢素及顺铂等引起的肾损伤;③尿路疾病:梗阻性肾病、返流性肾病;④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慢性肾盂肾炎;⑤重金属中毒:如铅、镉、锂中毒;⑥物理性损害:如放射性肾病;⑦系统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冷球蛋白血症、慢性移植排斥反应)、代谢性疾病(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肾病、低钾性肾病)、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轻链沉积病)等系统性疾病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
发病机制慢性间质性肾炎发病机制研究如下: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是介导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始动机制,因病因不同,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也不同。
(1)免疫损伤:免疫复合物沉积、抗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均参与肾小管间质的损伤。
药物、某些内毒素等可作为半抗原结合于TBM,引起针对TBM 成分的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间质,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抗肾小管基底膜肾炎中的抗TBM 抗体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临床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病因分类及治疗原则病理生理学和流行病学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作为一种病理过程,特指对肾脏的肾小管和/或间质产生影响的病症。
在致病因素的长期暴露下,其病程可能迁延数月乃至数年,并伴随肾功能的渐进性减退。
在此过程中,肾小球和血管性肾脏病变有可能伴随出现,进而诱发继发性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相较而言,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迅速进展,并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急性间质性肾炎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随着病情发展,肾小球和血管结构亦可能受到波及,最终导致整个肾脏出现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对于预测疾病进展至 ESKD 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在导致 ESKD 的病例中占比达 10% 至 20%,表明其在肾脏疾病谱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临床表现持续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可导致各种异常。
诊断和评估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诊断通常是排除性的,详尽地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既往史对于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患者可能因肾脏产生促红素的细胞受损,而表现出肾性贫血的征象,尿液分析结果可能呈阴性,或显示无菌性脓尿、轻微血尿等异常表现,尿蛋白(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为主,而非白蛋白)排泄量通常低于2 g/24 h。
肾脏超声可显示与慢性肾病一致的肾脏萎缩。
在病因不明确,且活检结果可能对治疗策略的调整产生显著影响时,应考虑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因分类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如下(表 2 ):表2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1)干燥综合征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约在 25% 至 50% 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发生,通常在疾病早期可见。
间质性肾炎可能在肾外表现出现之前就发生。
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尿液浓缩缺陷和肾小管性酸中毒也很常见。
肾小球疾病,如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病变较少见,且出现在疾病过程的后期。
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能改善疾病的进程。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两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们在病理机制和生化标志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一、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生化标志肾小管间质病变是指肾脏中肾小管和间质发生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
其生化标志主要包括尿液检验和血液检验两个方面。
1.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在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尿液改变包括:(1) 白细胞尿:肾小管间质病变时,白细胞可以通过肾小管基底膜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
白细胞尿是肾小管炎的重要表现之一。
(2) 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病变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蛋白泌漏增加,表现为蛋白尿。
蛋白尿的程度和类型有所不同,可以是选择性蛋白尿或非选择性蛋白尿。
(3) 红细胞尿:肾小管间质病变时,红细胞可以通过肾小管基底膜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炎症时,红细胞尿较为常见。
2.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也是诊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血液改变包括:(1) 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会导致肾小管对肌酐的重吸收功能下降,使血肌酐升高。
因此,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血肌酐检测可以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2) 尿酸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时,尿酸的排泄功能下降,使血尿酸升高。
尿酸升高也可导致痛风的发生。
(3) 钠、钾、磷等电解质紊乱: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肾小管对钠、钾、磷等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二、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生化标志主要表现在尿液检验和血液检验两个方面。
1. 尿液检验糖尿病肾病的尿液检验常见的改变包括:(1) 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早期可以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即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泄漏。
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生化标志之一。
(2) 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进展后,尿液中的白蛋白泄漏会增加,出现大量白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