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32.57 KB
- 文档页数:11
对北京市二道绿化隔离带地区稳步推进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中心改造、重点工业外迁和新区建设并举,由此导致了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和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污染物持续增多。
为了维护城市合理的空间布局,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与环境条件,北京实施了绿化隔离带建设工作。
在一道绿化隔离带工作接近尾声,二道绿化隔离带大力推进的历史性的时期,为了进一步稳步推进,加速绿化隔离带地区的稳步发展,有许多内容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必须把绿隔规划与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利益的保护、增收致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北京规划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公园环。
范围是中心集团与十大边缘集团之间、边缘集团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约240平方公里,范围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县,26个乡镇和4个农场,88. 6万人口。
其中规划绿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占绿化隔离地区总面积的52%;农业人口48万人。
目标相对简单,是为了防治日益污染破坏的三环内的环境而建成的,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农民和相关的集体的利益。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10个区,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占32,非城市建设地区占68%,绿色空间总面积1061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比例达到64. 3%。
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涉及人口1166万人,户籍总人口约401万人,农村户籍人口约80万人。
这些农民需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绿色产业的支撑。
二道绿化隔离带的建设,既要为城市服务,也要保护农民的利益,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城乡统筹的目标。
循环农业的绿色魔力作者:林风华来源:《中国名牌》2008年第05期“让成功始于双手,让绿色成为永恒”,这是大型生态农业品牌企业——北京蟹岛集团的立命之本。
1996年,付秀平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租种了3000亩荒芜的土地,创办了北京蟹岛种植养殖有限公司,开始从事有机农业。
经过数年,蟹岛从最初的十几幢温室大棚、50间客房逐步发展成为集有机农业生产、销售、观光、度假和会务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团,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年营业收入2.5亿元。
围绕着“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北京蟹岛集团以生态农业为轴心,依据生物链原理,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微生物工程、再生能源、水资源利用、有机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住宿、旅游会议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资源的闭循环系统,通过各个公司的资源协调整合,实现了作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成为环保、高效、和谐的经济生态园区。
这种将消费与生产环节紧密联系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而且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同时,企业还在接待游客的过程中有效地收集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乃至服务环节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生产、增加经营效益。
循环农业与“4R”原则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
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也经历了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常规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这几个发展阶段。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北京市朝阳区绿化隔离地区绿地变化分析孟媛;姜广辉;张旭红【摘要】The Green Isolating Area around the city with the green vege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urban sprawl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Beijing green space planning ,Chaoyang district was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first greenbelt and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cond greenbelt ,so this study chose green isolating area as the focus of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green land changes in Chaoyang district ,through the use of GIS overlay function and land use status data for 2001 ,2008 and 2010 . This study tried to employ the land‐use transition matrix and the spot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building process and nibbling degrees of the greenbelt in Chaoyang district .With the former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specific methods to justify the authority of green space planning .At first ,in order to unify land use data during differentperiods ,this study designe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urban‐rural green land .Overall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cause of massive occupations by constructions ,the area of green land in Chaoyang green isolatingdistrict continues decreasing .Though some constructions had been transformed into green land simultaneously ,the quantities of newly green land were less than the lost ,especially within Fifth Ring Road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the effectively protected green space with primary scale ,the cores of their green land systems include both the constructionof variant green land forms appropriative for different landconditions ,such as urban parks ,protection forests and farmlands ,and the promotion of its Greenland on a larger scale in the future greenbelt planning .%通过分析北京市朝阳区绿化隔离区内绿地变化情况,揭示朝阳区绿色空间的建设历程,为下一轮规划提出建议。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文本发布时间:2003-05-13 【字体:大中小】1 规划目的2 规划范围3 功能与作用4 规划指导思想5 规划目标6 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及绿色空间比例7 绿地系统总布局8 城镇空间布局9 专项规划10 规划对策11 绿色限建区控制12 实施规划的政策名词解释绿化用地λ利用自然条件和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用地。
λ绿色空间城市及农村建设用地之外的绿色开敞空间,包括绿化用地、河流水面、耕地、园地、林地及其它非建设用地。
λ城市建设区卫星城、中心镇、建制镇及其它国有土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
λ非城市建设地区城市建设区之外的地区,包括农村建设用地和绿色空间。
λ楔形绿色限建区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的九个楔形绿色限建区,以保证绿化面积及质量,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λ组团间绿色限建区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规划的卫星城之间、卫星城与城市边缘集团之间的绿色限建区,以保证绿化面积及质量,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回页首1 规划目的从整体出发,综合区域内各项现有规划的要点,提出客观性的、纲要性的规划思路,着重分析该区域内现状的共性问题,为下一步详细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回页首2 规划范围2.1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范围是五环路至六环路,规划范围内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十个区,总用地面积1556平方公里。
2.2 为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衔接,本次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绿化带。
其中包括通州、亦庄、黄村、良乡、长辛店、沙河六个卫星城及空港城,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
回页首3 功能与作用3.1 更好地维护市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有效地防止市区建设用地无限制的向外扩展以及农村建设用地向市区蔓延,保证市区基本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邯郸冀南新区成峰路中华大街交叉口规划近日,东坝人常走的成峰路中华大街交叉口从今天起开始封路施工,详情如下:根据北京市整体规划和金盏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要求及整体功能定位进出东坝的要道成峰路中华大街交叉口从9月18日起(今天)开始封路施工出行提示过往车辆行人请绕行:1、去往东坝,机场二高速方向的,请您绕行至东坝大街;2、去往常营、管庄方向的,请您绕行至金榆路、朝阳北路;3、去往蓝调庄园、高安屯、黎各庄方向的,请您绕行至东坝大街、朝阳北路、金榆路。
施工期间除设置施工围挡外还设置了限速警示禁止等标志并用锥形筒及夜间警示灯确保行人和交通车辆安全封路起点和终点各设置工作人员进行交通协调指挥和安保工作对施工范围及其影响路段进行施工期间全过程全天候轮班管理指挥如果您在出行过程中有相关疑问可以询问现场工作人员或拨打金盏森林公园项目管理处电话:xxxxxx给您通行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今年年底,北京的金盏森林公园就要全面完工了,此处所选定的地方就是北京朝阳区,说起来,此处的面积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它的占地面积能够达到278公顷,相当于389个足球场的大小,这样的面积,真是能吓倒不少人,听起来就是一个大手笔的公园。
也因此,在这座公园当中受益的人群还是比较多的。
金盏森林公园金盏森林公园地处朝阳区金盏乡马各庄村,朝阳区东侧与通州区交界处,是北京“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上即将落下的重要一子,也是北京中心城区东北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金盏森林公园除了是这道公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同时位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的九大楔形绿地和二级通风廊道上。
金盏森林公园有不少“邻居”,它的周边分布着东坝郊野公园、常营公园、五里桥公园、温榆河生态走廊等多处公园绿地。
因此它的建设有利于将这些公园绿地连接成片,加强“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东北区域的连通性,对于改善首都空气质量、承担生态恢复功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中2019年度建设任务之一,金盏森林公园将建设大尺度近自然森林,新增造林3785亩、改造提升385亩,绿化总面积3839亩(占总占地面积的92%),算得上是“绿色氧吧、京东绿肺”。
北京市二道绿隔空间规划利用与研究摘要:为有效控制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无限蔓延,营造环境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于1958年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带”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的变化与重构,绿隔地区以其特殊的土地利用关系、人口结构、产业特征、生态景观形态、法定政策等特点成为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情况最复杂、发展最活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
关键词:二道绿隔;新型城镇化;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平衡模式一、北京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背景目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道绿隔”)内的村民住宅拆迁、回迁房建设,绿化实施、劳动力安置等任务已完成约50%。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道绿隔”)是为落实1993年北京市总体规划而编制的,作为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其规划实施以落实总体规划为指导思想,以实施城市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市区建设用地无限制向外扩展,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圈为目的。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和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绿化带,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
二道绿隔以“环状+楔形”绿地为结构特点,划定两个绿环、九个楔形绿色限建区,能够保证城市绿化系统从市区到城市外部绿色生态屏障在空间上的贯通,同时确保绿化面积及质量,控制建设用地数量。
二、转型期的挑战与机遇2.1 结合“国家新城镇化”战略政策,迎接转型挑战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未来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等热点对北京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应通过采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等新的政策手段来解决。
目前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要编好总体空间规划,逐步从空间的重构优化向“以人为本”提供服务保障转变,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注重“农民”的利益。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7.11•【字号】京政发[2003]15号•【施行日期】2003.07.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意见(京政发[2003]1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全面实施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绿色奥运理念,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维护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的根本保证。
为加快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一、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范围,为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及市区边缘集团外界至规划六环路外侧1000米,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10个区,总用地面积约1650平方公里。
(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设的目标是:绿化达标、生态良好、产业优化、农民增收,把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成全市的重要生态区、绿色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
1.从2003年到2008年,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规划范围内,在现有林木覆盖率25%的基础上,新增绿化面积412平方公里,使该地区绿化面积翻一番,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其中景观生态林面积占20%,一般生态林面积占20%,经济林面积占60%。
2.通过绿化建设形成“两环、九楔、五片组团”的环城林带,防止市区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和蔓延,更好地维护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保证市区基本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两环”是指两个绿环,即沿温榆河及永定河两岸绿色生态走廊、六环路绿化带。
“九楔”是指在卫星城之间、沟通市区与城市外围绿色空间联系的九片楔形绿色限建区。
“五片组团”是指沿着放射路在卫星城与边缘集团之间,起着防止建设连片的作用,并且沟通楔形绿色限建区之间联系的五片组团间绿色限建区。
1232024.02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城市绿带或绿化隔离地区(后简称“绿隔”)是指城市外围连续的绿色开放空间,具有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缓解城市问题,为城市提供生态、景观、游憩服务的功能[1]。
我国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均先后提出并施行了不同形式的绿带或绿隔规划[2]。
绿隔的建设依赖政策手段,“干涉主义”的政策和规划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3],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
同时,绿隔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区,发展受到城市中心极化和扩散的双重影响[4],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交错作用的前沿地带[5],是城市化最活跃、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化最剧烈、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发展敏感区[6],具有“市场驱动”特征,故绿隔地区是“政策—市场”两者交替作用的核心地域[7],这决定了绿隔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城乡发展问题都很艰巨,如拆建资金难平衡[8]、缺乏可持续运行机制[9]、发展方向不明确[10]等。
认识绿隔内乡村的发展模式和困境有助于绿隔实施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符合当下注重生态和城乡关系的发展要求。
北京市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具有强大的政策执行力和市场驱动力,二者博弈更为明显;崔各庄乡是北京典型的绿隔乡镇,在陆续颁布的政策、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变化,具有代表性。
故本文以崔各庄乡为例,从政策和市场两方面分析绿隔地区和居民点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不同的主导群体为出发点,探讨绿隔地区乡镇的发展路径与发展困境。
1 “政策—市场”驱动:绿化隔离地区与城市 边缘区的双重特征崔各庄乡位于朝阳区东北部,下辖15个行政村,据2021年二道绿隔减量提质规划,约70%位于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见图1)。
以崔各庄乡为代表的地区既具摘要 在政策与规划推动建设下的城市绿带或绿化隔离地区往往位于城市边缘区,土地功能、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化剧烈,政策强制力与市场推动力在绿隔地区的发展中交错作用,使绿隔村庄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
从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政策谈绿隔房地产项目北京市为了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防止城市中心地区与外围组团之间连成一片,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实现城市规划“分散集团式”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10个边缘集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约240平方公里成片的大绿带进行隔离,由此形成了城市绿化隔离地区。
范围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大兴、昌平六个区,近30个乡镇。
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除了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目的外,还包括了绿化隔离地区的农民搬迁、土地征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商品房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
为了推动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北京市从1994年至今,专门成立了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进行了规范,其中也包括了绿化隔离地区的房地产项目。
由于绿化隔离地区规划面积较大,其房地产项目用地也在北京市的房地产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业界通常将绿化隔离地区的房地产项目称之为“绿隔项目”。
本文将从绿化隔离地区的产生历史渊源,结合现行北京市相关政策法规,介绍绿隔项目的政策特点,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绿化隔离地区房地产项目。
一、绿化隔离地区产生的历史渊源建设绿化隔离带是实现城市规划的一项保障措施,最早可溯源至英国的卫星城市理论。
早在1927 年,雷蒙.恩温(Rqymond Unwen)就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其主导思想就是建议用一圈绿化带把城市的中心区圈住,不再让往外发展,在绿化带外围再建设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以控制城市建设的规模。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其城市建设在建国后一直受国家各届领导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立即着手开始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发向,编制总体规划。
1954年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其主要特点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0 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 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 万人。
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方案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总体规划为其地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策略性框架,并为沿着河岸的重点区域提供了概念性景观设计内容,希望能藉此创造一个世界级的生态生活环境。
方案的设计致力体现对温榆河流域生态环境、社会形态以及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探讨基地与周边区域所面临的主要的城市设计与生态环境议题,通过土地利用配置、开放空间框架、交通网络,采用科学分析为基础的旅游策略与生态环境策略以及关于生态保育的原则,提供了一个真正的生态走廊设计,建设温榆河走廊成为一个最具强大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世界级河岸走廊。
Abstract:The Wenyu River and its adjacent ecological area is to become the model project for 21st centur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for the City. The 42 sq.km project aims to revitalize the Wenyu River Area as an ecological sensitive district. Whereby considerations for sound property development,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 well balanced, inducing the proper transformation of Wenyu river Ecological Area into a truly world-class ecological lifestyle community, reconnecting the legacy of the role of the Mother River with the city and its people.内容:未来温榆河的荣枯,将取决于对其整体生态环境的保育与治理的态度,而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更是不可或缺的构筑与诊疗手段。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尹慧君摘要: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实现北京城乡减量发展,遏制城市“摊大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性区域。
本文对北京“二道绿隔”试点乡——金盏乡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总结一道绿隔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城乡接合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反思北京绿隔建设过程中在实施方式、农村城市化、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结合金盏乡特点,提出了转变思路、空间管制、增减挂钩、捆绑实施、政策保障的规划策略。
提出新型城镇化时期的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建设应在空间布局上守住底线,明确管控内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在土地利用上建立国有用地与集体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流转计划,提高集体建设用地效率,保障农民利益;在实施机制上划定实施单元,做好分期捆绑实施计划,明晰责权;在政策保障上,创新财税政策、多部门统筹,形成政策合力。
关键词:二道绿隔空间管制增减挂钩实施捆绑政策保障为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形成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生态屏障,北京在1958年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带的思想。
随着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变化与重构,绿化隔离地区1以其特殊的土地利用、人口结构、产业特征、景观形态、管理政策等特点成为北京城乡建设情况最复杂、发展最活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道绿隔)的农民回迁房建设、绿化实施、劳动力安置等城乡一体化任务已完成约50%,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道绿隔)由于发展阶段差异、区位差异、缺乏实施导向和配套政策等复杂因素,该地区整体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呈现出城进绿退、生态恶化、人口集聚、产业低端、用地粗放、无序发展等问题,二道绿隔面临着比一道绿隔更加繁重和复杂的实施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为区域坚守生态底线,又要维护农民利益,留住乡景乡愁,确保城乡发展动力……但具体从操作上却面临目标不明、路径单一、资金不足、政策缺失等困境,城乡规划因此陷入“非保不可,要保不易”的两难境地2。
要摆脱上述困境有必要针对二道绿隔加强总体设计,明确其发展定位、规划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方向。
本文将以二道绿隔试点乡——朝阳区金盏乡为例,分析乡镇现状和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研究探索完善绿隔规划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
1.背景:转型时期的机遇与要求1.1立足“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未来城乡统筹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等“热词”对北京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等新思路更是在制度层面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这一问题的进行了深刻反思。
当前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挑战,一是要编好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从空间的优化调控转向为人的多元需求提供服务保障,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
二是要做好实施性的保障政策,为“一张蓝图干到底”配套相应的政策机制,通过建立统筹各方利益的平台、建立落实空间规划的政策集成。
1.2 立足“城乡转型”,适应新时期北京城乡发展进程的需求北京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实施以来,城市建设用地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现状集体建设用地长期缺乏管控,总量大、效益低、粗放蔓延是导致总建设用地规模大、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也是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大的主要原因。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已对大城市增量发展的路径形成倒逼机制,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城乡建设用地的减量发展、存量提效以及绿色空间的结构性优化、质量提升来实现。
二道绿隔地区的“瘦身减量”对实现城乡减量目标的意义重大,成为遏制城市“摊大饼”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实现城乡转型的关键区域。
图1金盏乡在中心城绿色空间中的位置2.现实: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朝阳区金盏乡位于北京中心城东北部,温榆河南岸,是中心城东部重要的生态环境保育区及通风走廊,属于城市限制建设区。
金盏乡是二道绿隔确定的6个试点中唯一位于北京中心城内的乡镇,区位条件相对优越。
但受东北部首都机场空域管制、机场噪音区、生态保育区等限制建设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可建设用地资源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周边城市功能区的迅速发展,地区的发展机会较多,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的愿望较为强烈,该地区的建设需求也与日俱增。
200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一部分居民得到了拆迁安置,但后续由于资金匮乏,发展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度搁置,半城市化的过渡状态下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
2.1人的问题:流动人口多,农业人口多,农民上楼转居不彻底截至2011年,金盏乡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近1:3,外来人口多,人口倒挂现象明显,由此带来了设施供给不足、环境脏乱差、治安隐患多等问题。
目前全乡已拆迁上楼4个村,安置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一半,但转居农民仅占全乡人口的3%。
农民在居住形式上已经“上楼”为市民形态,但“身份”是农民,“社保”在集体,“精神状态”游离于农民和市民之间。
一方面农民盼上楼,改善居住环境;但另一方面农民又怕上楼,因为上楼后原先的瓦片经济瓦解,收入减少的同时生活成本增加,经济负担加重,医保、社保等没有对接,还需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生产生活上存在很多不方便、不稳定因素。
2.2业的问题:低小企业多,经济效益差,产业发展不同步金盏乡产业以自发形成的二、三产业为主,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乡内产业受中心城辐射带动与乡村自主发展双重作用呈现中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的态势。
产业发展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合理的产业链和明确的功能定位、占地多产出效益低、环境效益差,社会效益不佳等问题。
自2009年起,金盏乡启动土储拆迁腾退工作。
拆迁后乡内经济呈下滑趋势,一些大的企业由于政策不稳定、怕拆迁,不愿意来乡里投资做项目,由于集体土地的局限性,农民自主的产业发展意愿也有所下降。
拆迁后的农民虽然安置上了楼,但就业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主要靠集体经济组织采用货币补偿的方式安置,只有少数几个规模型企业能够直接安置劳动力。
农民生活成本增加,收入来源却在减少,生活上问题凸显,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步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隐患。
2.3绿的问题:遗留问题多,后续管理难,绿地实施不统筹金盏乡内现状绿色空间约占总用地的55%,尚有近10.6平方公里的规划绿地未实施,在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绿色空间的保护和实施越发艰巨,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投入不足,未对绿地的腾退和养护管理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二是政策长期缺失,没有针对不同区位、不同范围内的绿地明确相应的实施主体、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例如乡内的各开发建设项目只负责本项目一级开发范围内的绿地实施,腾退出来的规划绿地如果不在一级开发范围之内就没有项目主体来实施、维护和管理,而乡内能够列入一级开发范围内的绿地仅占未实施绿地的10%,因此后续绿地实施的模式和政策有待探索。
2.4地的问题:国有地资源多,建设用地配给不平衡金盏乡规划建设用地中,国有用地内的规划建设用地资源占到国有用地的32%,而大量的集体用地中,规划建设用地仅占集体地的13%,其余是需要绿化的生态用地。
这样的不平衡的建设用地配比固然与该地区远景目标需要完全城市化有关,但在现阶段,有限的集体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乡域内给集体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体经济组织无力花钱征地、有效利用,而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又解决不了集体目前的农民安置和产业发展的难题,因此,如何权衡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配给,规范引导集体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5资金及政策的问题:政策保障少,平衡利益难,城市反哺农村不到位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很多实践已经证明,绿隔地区面临着“人、地、钱、绿、产、村”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钱”从哪来的问题 3。
金盏乡处于特殊的城市限建区,为城市贡献了大量绿色空间及全市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可用的建设用地相对较少,目前全乡已经用了规划近3/4的建设用地资源,但还有一多半的上楼安置、转工转居、绿化实施的问题亟待解决,在现有实施模式和政策机制下,随着拆迁安置成本的水涨船高,仅依靠土地财政平衡资金的模式,实施举步维艰。
图2 金盏乡未实施绿地内的建设情况分3.反思:城镇化转型中的若干思考3.1 开发带动、以地平衡的模式不可持续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实施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地平衡的发展方式,靠增加建设用地的平衡资金方式,解决了一时的资金问题,却带来了后续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应建绿地还未实施好的情况下,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越加突出4。
因此,吸取一道绿隔、50个挂账村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不能再以“增地”的方式推进绿隔实施,应确定“原汤化原食”的原则,通过区域统筹和政策统筹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杜绝单一“以地平衡”的实施模式在二道绿隔重演。
3.2拆迁上楼、全征全转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思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金盏乡所处的中心城地区作为全部城市化的区域。
但城市化是否意味旧村必须拆迁,农民一定上楼?农民身份是否一定要向居民身份转换?集体土地是否必须征转为国有土地?这是调研过程中农民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规划师最关注的问题。
借鉴国外绿化带建设的经验,韩国绿化带中居住人口占全国的1.6%。
随着村庄自身发展的需求与开发限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政府逐渐放宽了对绿带中村庄的开发限制,但仍限制在原用地范围之内,不允许再扩展新的建设用地。
英国的绿带中也是采取的限制开发行为的管理方式,而非简单的拆迁安置。
香港与英国的体制一脉相承,对绿带中的农村居民点也是采取了保留和开发控制的管理方式。
对于北京,从实施多年的效果来看,由于拆迁成本极高,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实施的难度很大,同时也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采取拆迁的方式,也仅仅是解决了城乡接合部户籍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外来人口的矛盾并不能得到缓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要关注民生、缩小差距、加强城乡统筹、确保农民利益,而不是一味地“旧村拆迁,农民上楼,产业拆迁”的拆旧建新。
旧村是否拆迁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农民是否转居,要尊重农民意愿,集体经济组织如何发展要进行科学研究,集体土地也未必都征都转。
3.3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决定城镇化的成败“绿隔”问题表面看是“地”的问题,根源是“钱”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制度设计”下利益分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