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1)
- 格式:docx
- 大小:23.93 KB
- 文档页数:1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三课时】认识直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三种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直角的概念:直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垂直相交所形成的角,其度数为90度。
2. 锐角的概念:锐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相交,且其度数小于90度的角。
3. 钝角的概念:钝角是指两条线段相互相交,且其度数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和分类这三种角。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角三角板、锐角三角板、钝角三角板、角度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直角三角板、锐角三角板、钝角三角板、角度计。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直角、锐角、钝角实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直角、锐角、钝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三种角的特点。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操作,通过直角三角板、锐角三角板、钝角三角板,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大小关系。
4. 活动二:让学生利用角度计测量直角、锐角、钝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5.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和特点,并进行板书设计。
6. 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角、锐角、钝角的大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直角:两条线段相互垂直相交所形成的角,其度数为90度。
2. 锐角:两条线段相互相交,且其度数小于90度的角。
3. 钝角:两条线段相互相交,且其度数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Unit 6 How do you feel?Part A教学内容Let's learn,Write and say,Let's try,Let's talk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四会词汇:angry,afraid,sad,worried,happy2.三会词汇:chase,mice,bad,hurt,ill3.重点句子:They're afraid of him.The cat is angry with them.【能力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几个有关情绪的(四会)词汇,能够听、说、认读三会词汇2.能够正确使用“be+表示情绪的形容词”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周围人的感受,做一个体贴友善的人。
教学重点几个表情绪的四会单词。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介词with和of。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和磁带(或其他课本配套音频设备)、人物表情卡片、动画片片段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批注第二课时pictures make you feel?”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
2.自主预习B部分Let's learn的新课文。
板书设计be afraid ofbe angry with这个部分主要学习的是有关人物情绪的表达方式,教学的时候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
Part B教学内容Let's learn,Play card games,Let's try,Let's talk,Read and write,Tips for pronunciation,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四会词汇:see a doctor, wear, more, deep, breath, take a deep breath,count, count to ten2.三会词汇:wrong, should, feel, well,sit, grass, hear, ant, worry, stuck,mud, pull, everyone3.重点句型:You should… Don't be…【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重点单词和词组提供建议。
教室有多长。
(教材第49、50页)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师:我们该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呢?学生可能会说:·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看看有几本书长。
·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啊!【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并发现所用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
师:现在就请每一个小组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填写教材第49页的表格。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测量过程及结果。
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生1:要做好标记。
生2: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
生3:摆放的时候要尽可能摆直,弯曲了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间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呢?是不是我们把刚才说的注意事项都做好了,测量的结果就一样了呢?生:我觉得不一定,应该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吧!【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可以丰富词汇量。
2.熟悉“雨”的产生、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如何防雨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让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激发其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雨”的产生、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如何防雨的方法。
2.了解词汇,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好奇和兴趣。
2.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播放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带来的雨水对自然界的影响。
2.导入“雨”的概念。
2. 学习过程1.输入知识要点。
–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下雨?–下雨的时候,院子里、街道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预防雨水的侵害?2.学生活动。
–构思活动形式,进行实践探究。
–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活动进行观察、思考,并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3.再次输入知识要点并总结。
–雨水的产生和对自然界的影响。
–如何预防雨水的侵害。
–导出知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堂作业1.课后请学生完成作业:–找两个家庭用于收集雨水的方法并做一篇小报告。
2.下节课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小报告,并导出一些新的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1. 生字词汇部分•雨•天空•地面•线条•防水•雨伞2. 课文要点部分•雨的产生•雨对自然的影响•防雨的方法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需要更加具体、形象化。
2.安排活动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学生学习进步。
第1课时数数、认识数位和写数(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3~75页。
教学目标1. 通过摆小棒活动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初步认识和体会十进制。
2. 通过游戏“给数找家”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初步的数感。
3. 能够理解“个位”“十位”的含义,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位值制。
教学难点认识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位值制。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细绳、小棒、卡片、小圆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出示课件。
)交流学过的数,教师给予肯定。
你还知道哪些数呢?学生继续说出知道的数。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数,并进一步说出还知道的数,为下面数数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春天到了,熊大和熊二想在院子旁边栽一些果树,于是它们就去大象爷爷的苗圃里买树苗。
大象爷爷让它们自己去拔树苗。
熊二每拔1棵树苗,熊大就在地上摆1块小石头。
拔了一会儿,熊二问熊大拔了几棵树苗了。
熊大一看这么多小石头,数着真麻烦,于是它数出10块小石头,把这10块小石头换成了1块大石头,再看看还剩6块小石头,它马上就知道一共拔了16棵树苗。
小朋友,你知道这1块大石头代表了几块小石头吗?熊大的方法好用吗?预设:1块大石头代表了10块小石头,熊大的方法好用,我们很快就知道了拔了多少棵树苗。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数数、认识数位和写数。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11~20各数的组成和读法1. 认识十进制。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情境图。
师:图中一共有多少张水果卡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数量。
(学生数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预设:我用小棒代表水果卡片的数量,我是1根1根摆的,数一张水果卡片,就摆1根小棒,我一共摆了11根小棒,所以水果卡片有11张。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人教版)(参考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②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②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C60、“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3、专家建议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多阅读查找,多动手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本课知识,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4、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探究-分析-归纳5、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实验6-1]所需的有关器材及药品: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
6、教学过程6.1 第一课时碳单质(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
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
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
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英语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1课时教案Unit 6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1a—2d)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识记理解运用下列词汇:newspaper, read a newspaper, use, soup, make soup, wash, movie, go to the movies, just, eat out②掌握运用下列句式结构:1.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2. —What’s he doing? —He’s using the computer.3.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listening to a CD.③初步理解掌握运用语法“现在进行时”。
2. 能力目标:运用现在进行时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
3. 情感目标:通过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情,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1. 重点:①New words and phrases ② The sentence patterns ③ The grammar2. 难点: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区别三、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②小组合作探究③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1. 学习生词,为新课做准备。
①课件出示本课时生词(newspaper, read a newspaper, use, soup, make soup, wash, movie, go to the movies, just, eat out),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纠正学生发音。
②教师领读生词,学生齐读,自读并记忆生词。
③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生词情况并给予评价。
2.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①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现在进行时。
—What is he doing? —What is she doing?—He is reading a newspaper. —She is exercising.—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They’re washing the dishes. —They’re watching TV.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进行时的用法。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单元,主要研究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和用途,其内容特点有“四多”物质种类多、物质性质用途多、化学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且各物质的性质有诸多异同点,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较复杂。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一类物质的学习迈进,关键在于打通物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从内容来看,本单元既是体验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的良好平台,又是培育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优质载体。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碳的简单性质,如碳的化学反应和碳的氧化态。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通常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直观展示化学现象的实验。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
他们的学习风格通常偏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碳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它们性质的不同。
此外,学生可能对C60这种特殊的碳单质感到陌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图像、模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例如创设有效的情境、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积极地生生、师生合作。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碳单质的多样性,包括金刚石、石墨、C60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
教学难点:文中较难理解的几个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交流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方法一)1、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2、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a)“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b)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c)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d)“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e)“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