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共生技术培训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6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菜共生养殖技术一、背景养鱼业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养殖模式,属于线性经济,其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换来的,每天每千克鱼向水体中排入氨氮为1-2g,BOD (生化耗氧量)3-5g,耗去溶解氧5-6g(相当于1平方水面2天的自然复氧量)污染1.5立方水体,当前的养殖模式与现行的政策是有冲突的,欧共体上世纪80年代,即禁止自然水域“三网”(网箱、网围和网拦)养鱼和池塘养鱼污水的排放,日本2006年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澳大利亚还规定50km半径内只能举办一个养殖场,发达国家对“鱼屁股”污染管的是很严的,他们的理念是“鱼可以进口,污水不能出口”。
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有所动作,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禁止水库网箱养鱼;重庆市也先后发布了《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性饲料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放养畜禽或从事网箱、网栏养殖”。
养殖污水排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试点,因此池塘传统养殖方式废水排放的限制必将越来越严,势必增加养殖成本,我市池塘养殖何去何从,生态、循环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养殖模式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向,池塘鱼菜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目的鱼池种植蔬菜,蔬菜吸收池塘水体氨氮等富营养因子、进行光和作用和分泌排异性的微毒素(有机酸)(张明华等,上海渔机所),净水、增氧、抑制鱼类病菌生长,生产绿色蔬菜,上市或作为鱼类食物来源。
内部资料一鱼菜共生技术培训教材徐伟忠编浙江省丽水市农科所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目录鱼菜共生技术 (3)鱼菜共生的发展历史及背景 (3)鱼菜共生系统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 (4)鱼菜共生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7)一、养殖部份 (7)二、种植部份 (8)以基质栽培为主的鱼菜共生系统 (8)NFT循环为特征的鱼菜共生系统 (9)以气雾培的空间设计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以浮板栽培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水柱状设计的共生系统 (11)与污水处理结合的共生系统 (12)三、微生物处理: (12)庭院式的鱼菜共生模式 (16)一、养殖桶的建设, (17)二、硝化过滤桶与床 (17)三、气雾栽培与NFT系统的结合运用 (17)四、辅助技术的建造 (17)五、日常的管理: (18)六、庭院式鱼菜共生系统 (18)(a)第 II 条鱼菜共生技术养鱼种菜原本是两项分离的农业技术,但采用鱼菜共生方法实现了两者间的互作组合,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高的纯有机耕作模式,种菜不需再施肥,养鱼不需常换水,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鱼排泄的废水及饲料残渣是蔬菜生长的最好养料,而蔬菜的根系与微生物群落又是水质处理净化的最佳生物过滤系统,三者所建立的植物---微生物---鱼生态关系实现了养鱼种菜的可持续与循环,是生态农业中一种最完美的结合。
当前农业生产资源也日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利用无污染的农业资源也将越来越少,农业生产面临着生态与资源的危机,如水的污染让很多水体的鱼虾资源面临危害,更不能进行生产性的规模化养殖,而种菜也因化肥的大量运用导致土壤严重之退化,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而鱼菜共生模式是结合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蔬菜技术,是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边缘优势与综合累加效益,比单独的养殖与种菜更省空间与资源,更省设备与成本管理投入。
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蔬菜与鱼皆为有机鱼与有机蔬菜,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是符合现代食品消费趋势的一种最好生产模式。
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专家知识系统鱼菜共生是一种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渔农结合的新技术,通过在鱼类养殖池塘水面种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发达、生产时对氮磷需求高等特性,水质原位生物调控方式,在池塘内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循环系统,达到鱼和菜和谐共生。
具有原位生物调水,吸收池塘废弃N、P,缓解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充分利用土地(水面)资源,光合作用增氧、遮阴避暑、提高水产品品质、卖菜增收、减少水电药成本投入等优势,还能节约土地资源,制造景观工程等诸多优势。
一、主要技术要点(一)池塘养殖技术要点1.改造池塘基础设施:池塘以长方形东西向为佳(长宽约比为2.5:1),面积10-20亩为宜。
鱼种池水深1.5米左右,鱼苗池水深在0.8~1.2米之间。
2.养殖品种放养:按池塘80:20养殖模式进行主养品种和搭养品种的放养。
主养品种选择以销路好、苗种来源稳定的优质鱼类,如优质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团头鲂、泥鳅、翘嘴红鲌、黄颡鱼等。
要求品种纯正、来源一致、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病。
入塘前对鱼种进行消毒,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食盐(浓度2%-4%,浸洗5-10分钟)、漂白粉(浓度10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浸洗10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吃食和活动)原则进行饲料投喂,并视天气、水温和鱼摄食情况合理调节投饲量及投喂次数。
一般情况下每天投喂三次,上午8:00-9:00时、下午12-13:00时和晚上18:00-19:00时左右各投喂一次。
水温低于18℃时,3月份以前,日投食量一般体重的1%~2%;18℃以上时,4-6月份为3%-5%;7月份到9月为5%-8%;10月份以后为2%-3%,并根据水温逐渐减少。
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
4.病害防治:做好日常疾病的预防工作。
在养殖中后期根据养殖池塘底质、水质情况每月使用环境改良保护剂1-2 次。
合理放养和搭配养殖品种,保持养殖水体正常微生物丛的生态平衡,有效预防传染性暴发性疾病的流行。
STEM课程之《鱼菜共生系统》作者:***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9年第04期传统养殖业和传统种植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安全化对传统养殖业和种植业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安全、清洁、高效的需求,一种崭新的复合耕作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换水且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且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这就是鱼菜共生系统。
视频导入,引出生态系统视频播放关于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视频初步了解生态系统,并尝试自己用语言描述生态系统。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觉生态系统很近,却很难描述。
视频中,一个池塘、一块沼泽地和一片森林,看似很熟悉的环境,其实蕴含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学生根据视频,理解生态系统定义中的关键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科学地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抽象化具体。
动手操作,制作生态系统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态系统,可以制作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组长分工,有负责绘制环境的,有负责用橡皮泥捏制各种图形的(如水草、鱼、老虎、人等),最后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图1)。
小组展示环节中,学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制作的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模型立体感十足,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具体到实际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举一反三,让学生印象深刻。
图片展示,判断共生现象并举例教师通过海葵和小丑鱼共生、鳄鱼和牙签鸟共生的图片展示共生现象(如图2),并阐述双方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的。
随后以小组加分的模式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共生现象:啄木鸟和树,共生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白蚁和鞭毛虫,犀牛和犀牛鸟,人和肚子里的大肠杆菌等。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在小学阶段就熟知的海葵和小丑鱼、鳄鱼和牙签鸟的共生现象,阐述其原理,让学生体会共生双方的关系,共生的必要性,为下面的认识鱼菜共生系统埋下伏笔。
第三课《搭建鱼菜共生开源系统》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15—20分钟)(一)过程与控制——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开源硬件组成的控制系统也需要遵循“过程与控制”的系统模式,包含“输人一控制一输出”三个环节:输人设备从外界获得输入信号,经过控制设备计算处理后产生一个命令,让输出设备来进行执行。
这个过程就好比上课前,当耳朵听到“起立”时,大脑接收到这个信号并理解后,控制身体从座位上站起来。
这个过程中,耳朵接收外界信息相当于输人,大脑进行理解处理相当于控制,身体执行大脑发送过来的命令相当于输出。
2.课堂活动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要制作的鱼莱共生开源系统想要实现什么功能,并上网查找资料需要哪些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把想法记录在下表中!三、项目实践(10—15分钟)(一)项目准备——用流程图表示控制实现的过程1.绘制逻辑流程图项目作品的每个功能有输人、输出、完整的逻辑线,而流程图能够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作品的功能和逻辑。
例如,鱼菜共生开源系统项目中给农作物浇水的功能就可以用逻辑流程图来描述,如下图所示。
2.了解硬件编辑环境硬件编程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大部分。
在制作项目中需要的硬件环境:主控板、各类传感器与执行器、硬件连接计算机的驱动程序和端口号;在制作项目中需要的软件环境:编程语言环境、在主控板上运行的程序。
(二)项目制作——实现控制逻辑厘清了项目实现功能的逻辑流程图,了解了硬件编程环境后,进人项目制作的环节。
➢制作内容:鱼菜共生开源系统。
➢制作准备:硬件、软件、其他物品。
➢制作过程:程序设计、硬件设备系统的搭建、项目测试和结构设计。
1.程序设计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绘制的逻辑流程图,将作品的程序编写出来,下图所示是鱼菜共生开源系统项目中农作物自动浇灌的程序设计。
(备注:教材中用的传感器版本较早,新版本测量范围不同,对应的请参考实际程序)2.硬件设备系统的搭建➢“输人一控制一输出”系统“输人一控制一输出”系统是制作项目时根据实现的功能搭建出的一个完整的硬件设备系统,它包括能够输人信息的多个传感器、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开源硬件主控板,以及执行控制命令的各个执行器。
鱼菜共生技术详谈系列—纵论1.2鱼菜系统的适用性鱼菜系统结合了其各自领域中两种最高效的系统。
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和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广泛的扩张,不仅是因为它们的产量较高,而且还因为它们更好地利用了土地和水,简化了污染控制方法,改进了对生产要素的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提高了食品质量安全。
然而,鱼菜系统可能过于复杂和昂贵,并需要持续的投入。
鱼菜系统食品生产的好处和弱点鱼菜系统食品生产的主要好处:· 可持续和密集的食物生产体系。
· 两种农产品(鱼和蔬菜)由一种氮源(鱼类食品)生产。
· 非常节水。
· 不需要土壤。
· 不使用化肥或化学农药。
· 更高的产量和质量生产。
· 有机的管理和生产。
· 更高的生物安全水平和更低的外部污染风险。
· 对生产的更高控制导致更低的损失。
· 可用于非耕地,如沙漠,退化的土壤或咸水,沙岛。
· 仅有少量浪费。
· 日常工作,收割和种植都是节省劳力的,因此可以包括所有性别和年龄。
· 在许多地方经济生产家庭粮食生产或经济作物。
· 建设材料和信息库广泛可用。
水培食品生产的主要弱点:· 与土壤蔬菜生产或水培相比,昂贵的初始启动成本。
· 每个农民都需要了解鱼类,细菌和植物生产的经验。
· 鱼和植物的要求并不总是完美匹配。
· 不建议在养殖鱼类和植物无法达到最佳温度范围的地方使用。
· 与独立水产养殖或水培系统相比,增加了管理难度。
· 错误或事故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系统崩溃。
· 日常管理是强制性的。
· 能源要求。
· 需要可靠的电力,鱼种和植物种子。
· 鱼菜系统不会提供完整的饮食。
鱼菜系统是一项技术,在可持续集约化农业的大背景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家庭规模的应用中。
它提供蔬菜和鱼类生产的支持性和协作性方法,并且可以在土壤农业困难或不可能的地点和情况下种植大量食物。
【课程讲稿】工厂化鱼菜(菇)共生技术研究进展和产业推进(中)那么简单的回顾一下历程,鱼菜共生,其实先行者是来自于澳大利亚,大约在70年代,8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做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主要是实现大范围的循环水养殖。
90年代,加拿大的一些科学家将传统的鱼菜共生和传统的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进行了一个融合,实际上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技术的前身。
然后后来到了特别是2000年之后,97年也是个分水岭,就是维尔京到大学他研发了一种大型开放的育才工程系统,它实现了成熟的水处理工艺和种养殖管理技术的一个融合,我觉得对后边影响还是挺大的。
那么再后来到了2010年,我们也是我们为什么欧盟项目选择德国的淡水蔬菜研究所、淡水水产研究所,它的名字叫IGB克劳斯教授团队他们搞了一个鱼菜在同一空间上的一种技术。
那么他把相当于智能的调控,先进的传感纳入这个系统,他们是领先者,所以后再后来欧洲又出来了!家庭相当于阳台,阳台,农业里边鱼菜共生也是非常快的一种,这是国外的一些情况。
国外的发展基本走了这样一个路数,那么现在国外我觉得美国是以科普休闲为主,欧洲是以产业化为主,对中国来讲,我觉得两个都有借鉴!欧洲的它是鱼菜共生,有两类,一类是以菜为主的鱼菜共生,比如说我是一个西红柿的农场,那么我这个农场主要是用西红柿,但是我西红柿,特别是到冬天的温水,一定是要靠热水来保温热水用来养鱼,同时把鱼的一些营养也给菜!所以它是以,但是我以菜为主!那么像德国它可能以鱼为主,以菜为辅,但是他绝对是产业化的。
因为美国的水产养殖产业不是特别发达,它作为科普一种绿色的理念,一种资源的高效利用。
还有一个就是美国以休闲,我觉得中国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鱼菜共生一个方面可以作为城市里边阳台农业或者是鱼菜作为一种休闲,作为一种家庭的休闲来做,也可以做科普,同时我们中国也要学习欧洲,要把与鱼菜共生实现真正的大规模的产出,高效的产出。
这是因为受这些的影响,我们国家在88年,上海有机所,那么他也开始和上海的园艺所正好开展这方面,就应该是在我们国家是领先最早开始研究的单位。
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鱼菜共生系统----有机农业新模式》介绍的是有机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资料。
内容主要包括了温室鱼菜共生系统的原理和操作技术;庭院、水培、气培鱼菜共生操作技术;鱼的养殖技术和利用鱼菜共生系统种植蔬菜、花卉、瓜果的生产技术等。
本教材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必需的专业知识、关键技能和生产经营综合能力为目标,突出实用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通俗性,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实践程序,文字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鱼菜共生系统生产的鱼和菜都具备高产、优质的特性,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一种非常适合的模式。
是本专业学生更新观念、提高技能的学习资料,也是对现行专业教材的补充。
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同行、专家的劳动成果,在些表示感谢。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还望给以改正。
密山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2017年11月。
内部资料一鱼菜共生技术培训教材徐伟忠编浙江省丽水市农科所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目录鱼菜共生技术 (3)鱼菜共生的发展历史及背景 (3)鱼菜共生系统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 (4)鱼菜共生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7)一、养殖部份 (7)二、种植部份 (8)以基质栽培为主的鱼菜共生系统 (8)NFT循环为特征的鱼菜共生系统 (9)以气雾培的空间设计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以浮板栽培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水柱状设计的共生系统 (11)与污水处理结合的共生系统 (12)三、微生物处理: (12)庭院式的鱼菜共生模式 (16)一、养殖桶的建设, (17)二、硝化过滤桶与床 (17)三、气雾栽培与NFT系统的结合运用 (17)四、辅助技术的建造 (17)五、日常的管理: (18)六、庭院式鱼菜共生系统 (18)(a)第 II 条鱼菜共生技术养鱼种菜原本是两项分离的农业技术,但采用鱼菜共生方法实现了两者间的互作组合,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高的纯有机耕作模式,种菜不需再施肥,养鱼不需常换水,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鱼排泄的废水及饲料残渣是蔬菜生长的最好养料,而蔬菜的根系与微生物群落又是水质处理净化的最佳生物过滤系统,三者所建立的植物---微生物---鱼生态关系实现了养鱼种菜的可持续与循环,是生态农业中一种最完美的结合。
当前农业生产资源也日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利用无污染的农业资源也将越来越少,农业生产面临着生态与资源的危机,如水的污染让很多水体的鱼虾资源面临危害,更不能进行生产性的规模化养殖,而种菜也因化肥的大量运用导致土壤严重之退化,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而鱼菜共生模式是结合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蔬菜技术,是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边缘优势与综合累加效益,比单独的养殖与种菜更省空间与资源,更省设备与成本管理投入。
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蔬菜与鱼皆为有机鱼与有机蔬菜,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是符合现代食品消费趋势的一种最好生产模式。
鱼菜共生(专业详细)一.什么是鱼菜共生系统鱼菜共生系统是鱼、植物、微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生态共生系统,其中植物的栽培为养殖鱼的水创造了可循环的生物洁净环境,利用根系的强大吸收吸附能力,充分利用了养鱼水的营养源。
就生物过滤的设计来说,分为微生物的分解及根系的吸收,其中微生物分解可以向水中接种有益菌种,以促其滋生繁衍发挥其分解有机物转化氨态氮的作用,当然最好在系统中设计一个生化反应池集中培育菌种。
二.鱼菜共生系统的特点㈠.鱼菜共生系统是高科技农业的最佳结合点传统数千年以来,农民的农事活动与从业分工,大多是较为明晰而专业的,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从而形成了拥有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的农民与专业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把生产环节或农业内部划分过于专一的生产模式渐渐被一种以农业内部生态优化,以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延伸循环为特征的可持续循环型农业经济所取代。
鱼菜共生技术巧妙地把养鱼业与果菜种植业进行有机生态结合,让种菜与养鱼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互生共促的生态关系,除了让产业链得以延伸完善外,更重要的是让农业排污实现最小化,这是符合当前所倡导的生态绿色环保理念的生产模式。
从前的养鱼专业户,大多是以承包鱼塘或推土建塘形成水体后进行人工放养,也有在江河湖泊上进行网箱养殖的,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以单一的生态物种——鱼为主体,根据生态学理论的研究结果,生态系统内物种越单一,该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就越差,生态环境受损破坏的机率也就越大,于是会造成生态下游物种的不可持续性断绝,形成了大量污染物的积累与外排,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环保压力,至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农业之排污与环保问题。
当然传统的养殖大多是依托大水体进行自然加人工放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单位水体的生产效率低,占用的水资源量大,不能体现集约化与工业化的特点,更受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局限,难以实现大跨度空间地域及不适环境下的养殖,而采用工业化及闭锁型系统的陆上养殖技术即可打破空间与气候场所等因子的限制,实现与形成大棚养殖,城市养殖甚至是室内与地下室的工厂化养殖格局。
「鱼菜共生—维基百科」想学鱼菜共生吗?从这本开始:鱼菜共生自学指南回复“教程”送你一篇特别的推送主编:MRJANE | ID:PUJIJIANGXIN编辑:小格子 | 图:Google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鱼菜共生,又称养耕共生、复合式耕养,指的是结合了水生动物中的粪便和水中的杂质分解过滤,主取氨(尿素)成分供应给饲养箱上的蔬菜,同时蔬菜的根系把饲养箱内的水净化供给水生动物使用,结合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互利共生生态系统。
在一个鱼菜共生系统中,来自一个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水栽系统,其中副产物是由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它们由植物利用作为营养物。
水然后再循环回到水产养殖系统。
在饲养箱(池)中,可以养殖吴郭鱼、锦鲤或宝石鱼等鱼种。
池子的水带有鱼的排泄物,含有氮、氨等成分,若直接排到河川、土壤,会造成环境的负担;不过,若拿这些废水来种菜,反而提供蔬菜养分,而且蔬菜净化水质后又可以导回鱼池再利用。
这一套平衡系统,能避免水质恶化,且形成鱼帮菜、菜帮鱼的良性循环。
使用鱼菜共生技术种植的蔬菜可以不需添加肥料,但要人工加入元素,如元素铁、钙、钾。
使用防虫网就可以避免使用农药。
▼鱼菜共生在历史上有迹可循,但是在其第一次时间出现上有一些争论,阿兹特克人于公元1150年就将植物种在湖边浅水区固定或在水上使用木筏及其他料做成的岛屿,利用人工浮岛的方法发展农业,这种作法被叫做「奇南帕」。
中国则在唐朝(618年-907年)就有稻鱼共生,利用田里空间种稻兼养鱼。
利用人工浮岛种植,唐代(618年-907年)称葑田,元代代称架田。
明末清初,实现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实现养蚕业、与制糖业与渔业的共生。
鱼菜共生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水产养殖和水耕种植。
鱼菜共生可以能够结合两种优点而改善两边缺点,不断循环再利用。
尽管由这两部分为主,鱼菜共生系统通常分为几个组件或子系统负责有效去除固体废物,添加的碱以中和酸,或用于保持水充氧。
幼儿园鱼菜共生活动教案活动目的:1、观察房屋建筑图片,根据观察到的房屋结构,想象设计幼儿园的新的房屋建筑,并用绘画来表现房子的结构和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3、能体现“我是幼儿园主人”“我为幼儿园做点事”的主人翁意识。
4、鼓励幼儿能够用辅助材料多样作品,培育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工作:1、事先观察过周围的房屋建筑。
2、搜集存有特点的建筑图片。
3、图画纸、彩色笔、油画棒、颜料、毛笔。
活动流程:引起兴趣――观察房屋图――交代要求,幼儿作画――展示交流一、引入活动,引发兴趣我们的幼儿园要造新房,正在征集房屋设计稿,今天请你们做一次房屋设计师,请你给幼儿园设计一幢漂亮的房子,你心目中幼儿园的房子是怎样的?(请幼儿先讨论)二、观测房屋图片,介绍房屋结构(出示房屋图片):这里有几张设计师设计造好的房屋图,看看房子的顶有什么?(平顶、尖顶、圆顶、斜顶)门、窗怎样?(方形、圆形等)房子周围有什么?(花、草、树、游泳池等)三、交代建议,幼儿作画我们设计的房子要大,想想你设计的房子有几层楼,房子的门、窗、屋顶是什么形状的,房子的周围有些什么,要设计的和我们现在住的幼儿园的房子不一样,也不要和图片上的房子一样。
引导幼儿大胆创作设计,对画法造型存有困难的幼儿,鼓励协助他们克服困难。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展现作品,互相观赏,你真的谁设计的不好?(如为个别幼儿了解)活动延伸:至户外的空地上,挑落叶,为幼儿园谋福利。
活动反思:教师率领幼儿熟识幼儿园的环境,通过走走看看并使孩子们晓得幼儿园的布局,从而介绍幼儿园,介绍幼儿园的设施,讨厌幼儿园。
在设计整个活动时,图画一图画幼儿园存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能用绘画的形式图画出来幼儿园,在今后的活动中特别注意孩子的实际水平。
活动设计背景根据幼儿年龄具备的特征即以自我为中心,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挑选一幅幼儿园整体形象图,(图中教室,宿舍,操场,活动区,洗手间等)去给幼儿展开直观感应器教学活动。
内部资料一鱼菜共生技术培训教材徐伟忠编浙江省丽水市农科所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目录鱼菜共生技术 (3)鱼菜共生的发展历史及背景 (3)鱼菜共生系统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 (4)鱼菜共生技术的商业化模式 (7)一、养殖部份 (7)二、种植部份 (8)以基质栽培为主的鱼菜共生系统 (8)NFT循环为特征的鱼菜共生系统 (9)以气雾培的空间设计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以浮板栽培为特点的共生系统 (10)水柱状设计的共生系统 (11)与污水处理结合的共生系统 (12)三、微生物处理: (12)庭院式的鱼菜共生模式 (15)一、养殖桶的建设, (16)二、硝化过滤桶与床 (16)三、气雾栽培与NFT系统的结合运用 (17)四、辅助技术的建造 (17)五、日常的管理: (17)六、庭院式鱼菜共生系统 (18)(a)第 II 条鱼菜共生技术养鱼种菜原本是两项分离的农业技术,但采用鱼菜共生方法实现了两者间的互作组合,形成了共同促进与效益叠加的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综合效益最高的纯有机耕作模式,种菜不需再施肥,养鱼不需常换水,是一种资源节省型的可循环有机耕作模式,鱼排泄的废水及饲料残渣是蔬菜生长的最好养料,而蔬菜的根系与微生物群落又是水质处理净化的最佳生物过滤系统,三者所建立的植物---微生物---鱼生态关系实现了养鱼种菜的可持续与循环,是生态农业中一种最完美的结合。
当前农业生产资源也日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利用无污染的农业资源也将越来越少,农业生产面临着生态与资源的危机,如水的污染让很多水体的鱼虾资源面临危害,更不能进行生产性的规模化养殖,而种菜也因化肥的大量运用导致土壤严重之退化,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而鱼菜共生模式是结合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蔬菜技术,是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边缘优势与综合累加效益,比单独的养殖与种菜更省空间与资源,更省设备与成本管理投入。
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蔬菜与鱼皆为有机鱼与有机蔬菜,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是符合现代食品消费趋势的一种最好生产模式。
节 2.01 鱼菜共生的发展历史及背景鱼菜共生技术听似好像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但如果从它的特点进行分析,其实早在我国1500年前的古代农耕技术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存在与痕迹。
就是笔者孩提时,都有深刻的记忆,就是时常拿着网兜或畚箕到水稻田的沟里或水边的丛草间茭白丛中捉鱼,而且是自然生长的鲫鱼、小鲤鱼、泥鳅、鳝鱼等,有时凑巧还会捉到鲶鱼。
这种看似自然农业群落所形成的自然生态共同体,其实它就是鱼菜共生的最朴素与原始的绉形。
不管是鱼粮共生、还是鱼草共生以及鱼茭共生,其实都是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蔬菜与植物本生不存在实质性区别,只有人们利用用途不同而进行了区分,它们的生态关系与共生促进原理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鱼菜共生技术形成的启示吧,无非它是鱼与水生植物的自然共生过程。
还有一种朴素的鱼与植物的共生体就是,在自然水体的池塘进行养鱼与放养鸭子,利用淤泥与池塘水培肥庄稼,这种从实质分析也是一种朴素的共生关系,无非就是没有现代鱼菜共生技术那么直接与一体化而已。
前者是鱼与水生植物间建立共生关系,后者是与陆地的庄稼建立了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基于植物自然生态基础上所形成的,它因植物的特性而限制了它跨越性的直接共生,而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则可以让所有植物都统一到水中生长与栽培,这样就打破了植物及立地的屏障,直接把植物与鱼整合到同一的一体化的水系统中,就形成了现在直观的鱼菜共生系统。
那么,我们看近代的鱼菜共生技术发展史,也可以从中追寻到该技术的发展踪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生态农业开始兴盛时,许多地方就开始推广稻萍鱼系统,萍作为鱼的饲料,而鱼的排泄物又成为肥田的有机养分,三者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共生关系,直到现在,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已把稻田养鱼技术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并在周边一带大面积发展该产业,这是鱼与植物共生最成功的技术范例,其实推而广之,水稻是适水性强的植物能直接在水中生长,所以它最有可能在生产中被农民所利用,但现代科技可以实现所有植物的水生栽培,这就自然把这技术嫁接到其它的经济植物或粮食作物之上,形成了以水培技术为支撑的新时期鱼菜共生体,只要把蔬菜改成水培即可。
还有较为常见的就是荷鱼共生,在荷田里放养鱼,也同样实现共生互利关系,其实鱼与植物的共生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系统,到处可以见到它的存在。
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会结合智慧衍生出基于自然而超于自然的自然改造新模式,就是就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那么鱼与植物或者菜的共生是不是就是完全自然的翻版与搬用呢,这种自然的模式虽然有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但它的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在生产上作为高效型农业推广使用。
于是,人们又得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或突破点来完善与提高这种朴素的自然模式。
这又得从当前水资源的匮乏及生态危机的角度出发,为鱼菜共生系统的完善发展创造了诞生的条件与必然。
工业发展,城市化推进,以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水资源成为当前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无污染的水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农业生产中养殖业是用水量较大的产业,而且是以池水或自然水体为生产场所,它的生产性污染也是极大,再加上工业污染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就使水成为地球污染的重要传播者,如养殖水的污染是富营养化造成的水质恶化,与地面径流造成的二次生物污染;河水地下水湖泊等养殖水,又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工业空气污染或排液对自然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这些水又成为鱼养殖的水休环境,从而又导致鱼产品的终极污染,所以现在看似许多地方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许多水体已不再适合鱼的养殖。
于是,人们开始进行环境相对可控型的工厂化养鱼的研究,以提高单位鱼体的用水量减少珍贵水资源的利用提高生产率与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工厂化养鱼技术在许多地方掀起,但最终未能得以推广,这主要是与其投入大,运行成本高,设备设施要求较等等因素,而未能让他得以普及,行别是养殖水的循环运用过程中,要涉及较多的水处理设备,而且这些工业设备大多是投入在运行成本高的水质净化设备,让许多有兴趣的农民望而却步。
既然自然朴素的共生关系给我们以启示,那么能不能把工厂化的养殖技术与蔬菜种植技术进行有机嫁接紧密结合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美国就进行了新的偿试与探索,形成了较为原始但又有一定科技含量与实用性的简单共生生产系统。
通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与各国的不断努力,当前的鱼菜共生技主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操作体系,我国也在各方面专家的努力下,正在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鱼菜共生系统。
现在就以我国的研究水平与状况,对鱼菜共生技术在生产上的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模式与技术,并不断地实践形成可以产业化的工厂化模式。
估计不久将来,这项技术也会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得以广泛运用。
以下就鱼菜共生的技术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介绍,供生产得参考与运用。
节 2.02 鱼菜共生系统中物种间的生态关系从自然模式的表观认识,我们认为这种共生是简单的鱼与植物间的共生,其实是种错误的表象认识,在嫁接鱼与植物之间需要一种最为重要的结合体,那就是微生物。
因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有机物的终极分解者,只有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才能让物质与能量参予到下一生态链的循环。
在鱼与植物间,鱼的排泄物要让植物吸收,必须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把这些大分子有机物质分解为矿化的简单元素或小分子特质,才能被植物的根系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吸收利用。
所以说看不到的微生物是功劳最大的结合体,没有它共生的生态关系就难以形成。
那么水体中的微生物很多,分为有益的与无益的,大多好氧的微生物对鱼及植物的生长是有益的,而且同样有较高的分解转化能力,而较多厌氧的微生物虽然也能分解转化,但它的效率较低,而且中间产物形成物质较多,对水质污染危害较大,对鱼的生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培殖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种群来抑制有害微生物,让水体与系统生态在有益微生物占主体的环境下运用,对植物与鱼共说都是一种很好的生态促进。
现在就先从微生物生态的建立开始叙述,微生物种类很多,而且相互间也有一种共生共赖的关系,与相互抑制的关系存在,如何认识有益微生物并且让各种微生物间形成强势的共生关系,建立微生物微生态关系的平衡,在这方面近年研究较多,而且也已在生产的种养殖业加工业上得以运用,在鱼菜共生系中,最为常见的有益共生微生物有以下几种:硝化菌、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及线状菌等,它们之间的共生可以保持相对较长的平衡与稳定状态,也就是光合菌产生的物质与能量可以成为其它菌的生存条件与原料,这样就可以在环境有机物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光合菌的光合固定来完成初始生存能量的提高,就可以让它们在一个相对缺乏营养源的环境下保持较长的稳定平衡关系,相互间能共生共营较长的时间,这也就是微生态间物种平衡关系对生态建立的重要性体现,这样的微生物组合可以在自然界或生产上保持较长时间的强势生态群落,从而对有害微生物产生抑制,让接种该微生物菌落的生境能保持较好较长时间的良性状态,这对于环境治理来说也具有极广阔的运用前景,所以近年利用有益微生物用于环境治污保持净化水质,及预防废物废液污染来说具有良好的效果。
同样利用有益微生物的强势生态特性来抑制病源或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在生产上用于提高植物抗病性,以及养殖业上动物的抗性来说是极具前景的一项微生物工程。
在鱼菜共生系中,利用有益微生物接种水体,可以净化水质同时还可以让鱼的抗病性提高,以及共生植物生长更好,抗病虫能力更强,从而可以在不需任何药物激素的处理下完成自然生态型的共生生产。
植物生态适应性的建立,植物在土壤里生长并形成了适于土壤的生理生态适应性,这是环境与进化的结果,而鱼菜共生技术大多采用的是水培或气雾栽培模式,蔬菜植物同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在生理生态上也会作出适应性的改变,性状将更趋同于水生植物,更利于水质的过滤净化与对营养的吸收。
在水生诱变技术中我们已经提及到所有植物的广泛生态适应性的存在,所有植物都是由水生进化为陆生,所有植物又都可以通过人工驯化而返回到水生环境进行水生长栽培。
在鱼菜共生的生态系中,其实就是一个完全的水生态环境,如何让植物适应与鱼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在技术上有哪些相应措施呢?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以环境为动力所形成的生理生态的变化与适应,而蔬菜品种大多是与水生植物亲缘较近的类型,它在萌芽生长过程中,初出的根系大多为水生根系,而且只要保持适合的高湿环境,可以在较长的时间保持水生根性状,根据这一点原理,我们可以利用种子直接播种于水栽培系统中,让它从萌芽后就自然过渡到水生状态,如果需要播种移栽培可以采用无土育苗法,并且保证苗期的基质有相对高的水份湿度以及适时移栽,就可以把蔬菜的根系发育成完全的水生根系,而且是须根根系,更具水生性与更好的过滤净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