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420.50 KB
- 文档页数:13
【导语】语⽂,⼈⽂社会科学的⼀门重要学科,是⼈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及汉语⼯具。
它既是语⾔⽂字规范的实⽤⼯具,⼜是⽂化艺术,同时也是⽤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门学问。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铁杵磨成针》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铁杵磨成针》原⽂ 李⽩是我国唐朝的⼀位伟⼤诗⼈。
他⼩时候很贪玩,怕困难,读书很少长进。
有⼀天,李⽩⾛到⼀条⼩河边,看见⼀位⽩发苍苍的⽼奶奶正在磨⼀根铁棒。
他觉得很奇怪,就⾛到⽼奶奶跟前问道:“⽼奶奶,您磨这铁棒⼲什么?” ⽼奶奶说:“做针。
” 李⽩越发奇怪了:“做针?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 ⽼奶奶说:“能,⼀定能。
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 李⽩听了⽼奶奶的话,明⽩了⼀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肯下功夫,就能成功。
从此,李⽩刻苦学习,进步很快。
后来,他成了⼀位有名的诗⼈。
【篇⼆】⼩学⼀年级语⽂《铁杵磨成针》教案 教学⽬标: 1、知道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肯下苦功夫,就⼀定能做好。
2、学会本课14个⽣字,认识⽌字旁,能读准多⾳字“朝”的字⾳,理解“铁棒、诗⼈、困难、进步、更加、功夫、不论、决⼼、从此、刻苦”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谁正在什么地⽅赶什么”的例句,把句⼦写完整。
4、能分⾓⾊朗读课⽂。
重点:理解第⼆段中的两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肯下肯下苦功夫。
” 难点:这篇课⽂要求理解的词语较抽象,学⽣理解有⼀定难度,教师应在具体语⾔环境中指导学⽣感知词义,或联系⽣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启发学⽣理解词义。
教学准备:CAI、⽣字卡⽚、⼀根铁棒、⼀根针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标: 1、初读课⽂,感知⼤意,理解课题的意思。
2、学习、理解第1、7⾃然段,教学⽣字:铁、棒、磨、针、诗、困。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课题。
1、出⽰实物:针、铁棒。
铁杵磨成绣花针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
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
”老奶奶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奶奶,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奶奶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这时候,老奶奶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
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原文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人家,家里连一根针都没有。
他妈妈对他说,“儿子,我们家真的一针都没有,你能不能去找一根针?”儿子答应了,他来到山上,找到了一根铁杵。
他把铁杵拿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针!”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说,“好儿子,你一定能成功!”于是,儿子就开始了磨杵成针的工作。
他每天早上拿起磨刀,用力地磨着铁杵。
有人看到他这样做,都觉得他是在做无用功。
但是,儿子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只是默默地磨着铁杵。
他磨啊磨,一天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终于,铁杵慢慢地被磨成了一根针。
儿子拿着这根针去找他妈妈,妈妈看到了非常高兴,她说,“好儿子,你真的把铁杵磨成了一根针!”儿子笑着说,“妈妈,我知道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把铁杵磨成针。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像儿子磨铁杵成针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正如磨铁杵成针一样,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因此,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我们要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像磨铁杵成针的故事一样,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铁杵成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铁杵成针,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固执的老妇人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将一根铁棒化为了一根细细的针。
这个故事体现了“天下没有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故事中的老妇人被形容为一个顽强不屈的人物,她始终不放弃将铁棒变成针的信念。
尽管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老妇人却坚信只要自己肯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她每天早早起床,用尽全力用石头敲击那根坚硬的铁棒,直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无数次的敲打中,铁棒终于慢慢变细,最终化为了一根普通的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即使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变为可能。
正如古人所说,“铁杵磨成针”,只要有耐心和毅力,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得到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克服。
只有不停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最终化身为一个更加强大、更加优秀的自己。
铁杵成针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和勤奋学习。
即使一开始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但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迎来成功的一天。
就如同那个老妇人一样,只有每天都在不断地努力,才能够见到成果。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老妇人终于把铁杵磨成了针,这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和信心。
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即使困难再大,障碍再多,最终也会有一线希望等待着我们。
铁杵成针这个故事传承下来已久,一直被写入中国古代文言文中,成为了一种人们传颂赞美的经典。
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和启迪,也教导我们要永远不要放弃,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铁杵成针这个古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信念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启示和教诲。
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拼搏,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让铁棒终究成为了闪亮的针。
铁杵磨成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一、课文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学习。
(一)生字。
1. 杵:读“chǔ”,本义是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在课文中“铁杵”就是铁棒的意思。
2. 媪:读“ǎo”,指年老的妇女。
(二)多音字。
1. 磨。
- 读“mó”时,有摩擦、阻碍、消耗等意思,如“磨刀”“磨合”;在课文“磨针”中读“mó”。
- 读“mò”时,有把粮食弄碎的意思,如“磨坊”“石磨”。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世传:世间传说。
2. 未成:没有完成(学业)。
3. 弃去:放弃(学业)离开。
4. 逢:遇到。
5. 方:正在。
6. 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所感动。
7. 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句子理解。
1.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 这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并且讲述了他在山中读书时,没有完成学业就打算放弃离开的情况,为下文遇到老媪磨铁杵做铺垫。
2.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 这里描写了李白路过一条小溪时看到的场景,他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当他问老妇人在做什么时,老妇人回答想要把铁杵磨成针。
这个回答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铁杵那么粗,要磨成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老妇人却有这样的决心。
3.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回去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这表明李白从老妇人身上得到了启发,懂得了只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就能成功的道理。
四、主题思想。
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李白看到老媪想要把铁杵磨成针,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放弃学业,从而回去继续努力学习。
2. 它也教育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写作特点。
1. 简洁生动。
- 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
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成语拼音: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成语解释:谚语。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典故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成语例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文言文铁杵成针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无端尽心,千金不成针。
细嚼生米,铁杵磨成针。
译文:只有勤奋无私地把心思付出,即使用一千金子也无法制作一根针;而经过精心磨练,狭窄的铁杵才能终于磨成一根针。
此句警句出自《后汉书·庄范传》,原文如下:“无端尽心,千
金不成针;细嚼生米,铁杵磨成针。
”它是告诫人们要有恒心,只有
不懈的努力,才能把困难转化为轻而易举。
“无端尽心”的意思是“无论付出多大的心血,也不能达到目标”,强调无论你付出多少,想达到什么,如果没有努力,都是枉然。
“细嚼生米”则表明,只有经过反复揣摩,细细研习,事物才能发挥
出它应有的作用。
“铁杵磨成针”有两层意思:一是,铁杵的材质决定铁杵本身的
精密度,越是精致便越能磨出精细的针;另一层意思是,只有不懈的
磨练,才能在晦暗中开辟出一片光明,才能形成一根针,以绣出精致
的图案。
文言文铁杵成针这句警句,是用来表达经过不懈努力,慎重思考,艰苦磨练,艰难钻研,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古人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实例,勉励人们要有恒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才能把梦
想变为现实。
铁杵磨成针文言文在古代,有一女子,性温和,然意志坚定。
其居于山村,生活简朴,每日勤作于田间,虽辛苦,却无怨言。
一日,此女子至溪边浣衣,见一老妪于石上磨一铁杵。
女子甚奇,遂问曰:“老妪,何以磨此铁杵?”老妪笑而答曰:“欲将此铁杵磨成针也。
”女子惊,曰:“铁杵粗且长,欲磨成针,何其难也!此恐费毕生之力而不能成。
”老妪正色曰:“吾心有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虽时日漫长,然吾不懈,终有一日可得针。
”女子闻之,心有所悟。
归途中,思老妪之言,反复琢磨。
其念自身之生活,常因艰难而欲弃,今见老妪之坚定,深觉惭愧。
此后,女子劳作更勤,不畏艰辛。
田中之活,再累亦不抱怨;家中琐事,繁杂亦精心处理。
其知,凡事若欲成,必得有恒心,如老妪磨针之决心。
时日久矣,女子家渐富,邻里皆赞其能干。
女子常忆老妪磨针之事,以此自励。
又过数年,女子之村遇灾,颗粒无收。
众人皆悲,然女子未馁。
其率众开垦荒地,寻水源,日夜操劳。
历经数载,终使村庄复归繁荣。
女子之故事,传于四方。
众人皆叹其坚毅,亦明老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言,实乃至理。
今之众人,多心浮气躁,欲速成而不愿久劳。
见困难则退,遇挫折则馁。
观此故事,当知成功非一蹴而就,需有恒心与毅力。
若能如老妪与女子般坚定,何事不成?无论学问之求,技艺之习,事业之创,皆需恒心。
若半途而废,终无所成。
当以铁杵磨针之精神自勉,坚持不懈,方能达其目标,成其大事。
吾辈生于当世,诱惑繁多,易分心而失志。
当以古之贤例为鉴,守心定性,认准目标,勇往直前。
莫因路途遥远而惧,莫因艰难险阻而退。
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必能磨成针。
如此,人生之路,方能有所成,有所就,不负此生矣。
然恒心之养,非易事也。
需克己之欲,制浮躁之心。
常自省,常自励。
遇挫时,当思老妪之坚持;疲惫时,当念女子之奋进。
以其为榜样,砥砺前行。
世间诸事,皆在人为。
有恒心者,能破万难;无恒心者,一事无成。
愿吾等皆具铁杵磨针之决心,为人生之理想而不懈努力,终能收获成功之果,成就辉煌之业。
磨成针铁杵磨成针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磨成针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及其启示1. 介绍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典故——“磨成针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的古文
《铁杵磨成针》是一篇古文,讲述了一个勤奋的女孩如何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文章开头,作者先介绍了一个古代的习俗,即女孩子们要将铁杵磨成针,意味着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将最坚硬的物体变得柔软易用。
接着,作者讲述了一个名叫李秀英的女孩子,她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她非常勤奋,时常熬夜读书。
李秀英的父亲一直希望她能够嫁入豪门,过上好生活,但她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一边耕种田地,一边磨练自己的技能,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刺绣工匠。
李秀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被拿到了京城展览。
最终,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通过讲述李秀英的故事,作者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够铁杵磨成针,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文章也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畏困难,追寻自己的梦想。
- 1 -。
铁杵磨成针寓言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那个老有名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你说一根粗粗的铁杵,要把它磨成细细的针,这得费多大劲儿啊!就好像咱平时遇到那些特别难搞的事儿,感觉根本没法完成嘛。
但故事里那个老奶奶,嘿,人家就有那股子倔强劲儿。
咱想想啊,要是咱碰到那么个大铁杵,第一反应是不是“哎呀,这咋可能磨成针啊”,然后就摆摆手走掉啦。
可人家老奶奶不,人家就坐在那儿,一点一点地磨。
这就好比咱生活里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比如想减肥啦,想学会一门很难的外语啦。
刚开始的时候,真觉得比登天还难。
但老奶奶用行动告诉咱,啥叫坚持就是胜利。
她那慢悠悠的动作,不就像咱们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脚步嘛。
有时候走得慢,有时候还会遇到点挫折,就像磨铁杵的时候会把手磨破一样。
可那又咋样呢?老奶奶可没放弃。
咱平时做事儿不也得这样嘛,别碰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
你看那铁杵,一天两天能磨成针吗?肯定不能啊!得经过好多好多天,好多好多次的打磨。
咱的梦想啊,目标啊,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呀。
你说要是老奶奶磨了一半就不干了,那铁杵不还是铁杵嘛,哪能变成针呢。
这就跟咱似的,要是学个什么东西,学了一半觉得难就丢开了,那不就啥也没得到嘛。
咱再想想,老奶奶磨铁杵的时候,周围的人会不会笑话她呀,说不定有人就说“哎呀,这老太婆在干啥呢,白费力气”。
可老奶奶才不管呢,她就认定了自己能把铁杵磨成针。
咱有时候也会被别人说三道四吧,说咱的梦想不切实际啥的。
哼,咱就得学学老奶奶这股子倔强劲儿,别管别人咋说,自己认定的事儿就得干下去。
你看那铁杵,从那么粗那么大,一点点地变小变细,最后变成了细细的针。
这过程多神奇啊!咱的努力不也一样嘛,每天积累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到最后肯定能有大收获。
所以啊,朋友们,咱别小瞧了自己。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是十分贪玩的。
一次李白与他的父亲一起去山上找他父亲的朋友,李白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河边的石头上磨一根十分粗的铁杵。
李白上前问道:“老奶奶,您为什么磨这根铁杵呀?”
老奶奶还没有来的及回答,李白看见一只小白兔,便催马紧追上去。
他的父亲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便骑着马走上山去。
到了山上以后,李白的父亲与朋友见面了。
朋友邀请李白父子到他家坐客,朋友的儿子出了一个上联,并说没有人能够对的上来。
可是,李白却出口成章地对了上来。
父亲要李白留下来认真学习,可后来李白渐渐对学习厌烦了。
每一天都心不在焉,直到有一天,李白终于跑了出来,来到小河边,看到老奶奶还在那里磨铁杵。
李白好奇的问:“老奶奶,您在磨什么呀?”老奶奶回答道:“我在磨绣花针呀。
”李白说道:“老奶奶您等一下。
”李白飞快地跑到家里拿了一包绣花针又跑回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这包绣花针您先拿着。
”老奶奶却说:“那不是我自己磨的。
”说着,老奶奶便从腰带中取出三根自己磨好的绣花针。
李白慌然大悟,告别了老奶奶,回去好好学习了。
李白勤奋学习到少年时,准备去四海游学。
临走时路过那条小河,老奶奶已经去世很久了。
可李白依然看见老奶奶在那里磨铁杵。
终于,李白成为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文言文
铁杵磨成针文言文:
铁杵磨针
【明】郑之珍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白话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千古流传。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1【成语】:铁杵磨针【拼音】:[tiě chǔ mó zhēn]【解释】: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出处】: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举例造句】: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成语典故】: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在他小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为此,他的母亲没少训斥他。
有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闲逛着,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大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很奇怪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每天的学习都特别用功。
后来,他博览群书,勤奋苦读,终于有了一番成就。
他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
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
由于他见识广博,加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后世的人们因为他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都称他为“诗仙”。
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2四字成语:铁杵磨针出自: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