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48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2.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 )。
A.服从 B.依从 C.从众 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9、课堂中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的结果。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0.以下()包括了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1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形成()。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里的人际交往D、课堂气氛1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13.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14.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15.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第13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所构成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
所谓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和维持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学习环境。
一般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三个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三)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教师的领导方式(这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普雷斯顿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二)班集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班集体的规模,班集体的性质。
(三)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责任感是有效课堂管理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四)对教师的定型期望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个体的影响(一)群体的特点群体通常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规范的制约。
(二)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一)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具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
(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群体。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关系的协调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存在着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群体管理第三节课堂纪律管理【本章考点归纳】1.掌握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其功能★★2.掌握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3.掌握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人的影响★★4.掌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5.掌握群体动力的表现★★★6.掌握课堂纪律的概念与类型★★★7.掌握课堂结构★★★8.掌握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本章教材内容讲解】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课堂管理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课堂管理的内容因而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两方面内容: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如课堂教学节奏、段落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指导与管理等;第二,课堂纪律管理,如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人际交往的引导,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等。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广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分成三种主要活动模式,即教学、评价和管理。
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1.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绢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对教学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1)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注意变化规律及思维特点调整学生的注意,巧设疑问,启发诱导。
(2)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3)形成和谐民主、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
(4)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养成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5)帮助学生获得解决课堂群体问题的技能。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以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是假的准则与控制称作课堂纪律。
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简述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答:(1)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2)班级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3)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简述群体的特征?答:(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4.在课堂管理中,如何注意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答: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有哪些要素?(自己找的)答: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群体目标、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和协)者与民(和协)主参与、群体内非正式群体的状态等而影响群体行为的外因素主要是组织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
6.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哪些?答:(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3)学生座位的分配。
7.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来影响课堂气氛?答:(1)接受。
(2)反馈。
(3)输出。
(4)输出8.简述课堂纪律的四大类型?答:(1)教师促成的纪律。
一、单项选择题1、()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A.教学管理B.课堂管理C.班级管理D.学生管理2、班级的大小对成员间交往频率的影响是:班级越(),交往频率越低。
A.大B.小C.不确定D.没有关系3、影响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
A.集体荣誉感B.集体责任感C.集体凝聚力D.群体动力4、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气氛5、集体的群体发展是()。
A.目的B.最高阶段C.最终目标D.最后环节6、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人一致的行为,这是指()。
A.从众B.群体规范C.群体动力D.集体责任感7、当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交往中结成伙伴关系时,班集体形成处于()。
A.形成期B.同化期C.凝聚期D.松散期8、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的相互协调。
A.教与学B.教师与学生C.教师、学生与课堂情境D.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9、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与班级群体的()相关。
A.群体规范 B.共同目标C.舆论导向D.发展水平10、班级核心在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出现。
A.松散期B.同化期C.凝聚期D.形成期11、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冲突和()。
A.行为对抗B.不团结一致C.缺少交往D.拉帮结伙12、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为()。
A.课堂规范B.课堂管理C.课堂纪律D.课堂制度13、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是()。
A.较弱B.决定性的C.直接的D.间接的14、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为()。
A.群体规范B.群体气氛C.群体凝聚力D.群体动力15、课堂管理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波动曲线关系16、入学后,学生对周围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如何行事,这是由()促成的几率现象。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课堂管理的内容因而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它至少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①课堂教学管理,②课堂纪律管理。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1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师的领导风格(二)班级规模(三)班级的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课堂里的每个学牛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
(一)群体的含义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群体又叫团体,家庭、学校、班级、球队等均属于群体。
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那些偶然汇集在一起的人,如候车的旅客、剧院的观众等都不能称为群体。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三个:①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以上是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兼备,才能称为群体。
(三)课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人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
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
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是注意的干扰。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按照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