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的病愈
- 格式:pdf
- 大小:287.30 KB
- 文档页数:8
一文读懂!周围神经损伤的全套康复知识点,收好慢慢看!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损伤原因及发生率常见周围神经损伤原因有压砸伤、挤挫伤、牵拉伤、枪弹伤、切割伤、手术误伤、注射伤等。
周围神经损伤在平时战时均多见,与颅脑和脊髓损伤相比更为常见,例如12%的肱骨干骨折可伴有桡神经损伤,18%的膝关节脱位可致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伤的一些统计,四肢神经伤约占外伤总数的10%,火器伤骨折中约有60%合并神经伤,上肢神经伤较下肢多,约占60~70%。
四肢神经伤最多见的为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
病理变化周围神经损伤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引起严重的功能丧失,其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受损造成断裂,远端轴索和髓鞘自近及远产生变性、碎裂,其后为雪旺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2-3周内变性过程完成,神经的兴奋与传导功能丧失。
如果神经膜未遭破坏,则逐渐形成空管。
其后从近端轴索形成轴芽,逐渐向远端延生,神经再生速度为1-2mm/d。
神经再生成完成后其功能将逐渐恢复,如果再生受阻,在半年后神经膜管会因周围组织的压迫而萎缩,再生无望。
分类根据外伤后神经组织遭破坏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常分为三类:神经失用症、轴索断裂、神经断裂。
•神经失用症神经无明显结构损伤,但有传导功能障碍,多为挤压或药物损害引起,一般在2~3周内自行恢复。
•轴索断裂指神经外膜仍连续,内膜可完整或损伤,但神经轴突部分或大部分断裂,常为挫伤或拉伤所致。
轴突可再生而自行恢复,但费时较久,恢复可能不完全。
•神经断裂神经部分或完全断裂,多为切割、开放性损伤或严重拉伤所致。
临床表现周围神经损伤后该神经支配的组织(皮肤、肌肉和骨关节)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具体表现为:①感觉障碍局部麻木、灼痛、刺痛、感觉过敏、实体感缺失等;②运动障碍软瘫、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③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局部皮肤光润、发红或发绀、无汗、少汗或多汗,指(趾)甲粗糙脆裂等;④反射障碍深、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康复练习题
1.下列哪些是周围神经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A皮肤发红B皮温升高C潮湿D角化过度E以上全是
2.下列不属于客观感觉障碍的是()
A深感觉丧失B感觉过敏C感觉倒错D实体感丧失E麻木感
3.下列哪些属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
A弛缓性瘫痪B肌张力下降C肌肉萎缩D抽搐E以上全是
4.下列哪些方法可用于周围神经病损早期的康复()
A去除病因B保持功能C被动运动和推拿D物理疗法E以上均可
5.某患者神经损伤后了出现"猿手"畸形,请问损伤神经为()
A尺神经B桡神经C正中神经D腋神经E肌皮神经
6.患儿6岁,跛行步态,右下肢肌肉萎缩,且比左下肢缩短3cm,2岁时患脊髓灰质炎,现全身状况良好,目前最佳方案是()
A.肌力训练
B.电刺激疗法
C.矫形手术后功能训练
D.药物
7.出汗试验是用于检查 ( )
A、感觉神经有无障碍
B、自主神经有无障碍
C、脑神经有无障碍
D、内脏神经有无障碍
E、运动神经有无障碍
8.正中神经支配 ( )
A、旋前圆肌
B、尺侧腕屈肌
C、尺侧腕伸肌
D、桡侧腕伸肌
E、指伸肌
9.肱三头肌 ( )
A、仅作用于肘关节
B、受腋神经支配
C、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下方的骨面
D、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
E、其肌腱止于尺骨的冠突
10.腓神经瘫痪的最常见原因是 ( )
A、坐骨神经单神经病
B、作业性蹲坐
C、L神经根病
D、腓神经创伤
E、运动神经元病。
不同频率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电刺激治疗的基础理论 (6)1. 电刺激的生理效应 (7)2. 电刺激在治疗中的应用历史 (8)3. 电刺激治疗的机制探讨 (9)三、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的影响 (10)1. 高频电刺激 (10)生物学效应 (11)临床应用 (12)2. 低频电刺激 (13)生物学效应 (15)临床应用 (16)3. 中频电刺激 (17)生物学效应 (18)临床应用 (19)四、实验研究 (20)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2. 实验结果分析 (22)五、临床应用 (23)1. 临床病例报道 (24)2. 临床疗效评估 (25)六、结论与展望 (26)1. 研究成果总结 (2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7)3. 未来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描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可因创伤、疾病或手术等因素导致。
电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再生和恢复过程中。
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再生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档将首先介绍周围神经损伤的背景和现状,阐述电刺激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将详细介绍不同频率电刺激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电刺激。
将分析不同频率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促进作用,包括神经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功能的恢复等方面。
还将探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评估方法和参数优化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将总结不同频率电刺激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恢复中的优势和潜在风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神经损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年上升。
周围神经损伤作为神经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时常伴有多种组织损伤,如骨折、血管损害、肌肉撕裂、软组织肿胀、内脏器官损害、脑外伤以及感染等。
其肢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瘫痪、萎缩、感觉麻木或丧失、关节挛缩和畸形等。
部分性神经根损伤及瘢痕卡压时可有顽固性疼痛。
周围神经疾病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而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心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合并症,预防与解除肌肉肌腱挛缩、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运动与感觉功能,最终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合并症】(1)肿胀: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肿胀的原因往往是:伤及血管周围的交感神经,血管张力丧失;肌肉瘫痪,肌肉对内部及附近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停止,“肌肉泵”的作用消失。
静脉与淋巴回流受阻;广泛瘢痕形成及挛缩,压迫静脉血管及淋巴管等。
其后果是加重关节挛缩及组织粘连。
(2)挛缩: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肿胀、疼痛、不良肢位、受累肌与拮抗肌之间失去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常易出现肌肉、肌腱挛缩。
其结果是影响运动,助长畸形发展。
(3)继发性外伤:周围神经损伤后,患者常有受损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无疼痛保护机制,无力躲避外界刺激,其结果是造成新的创伤,且难以愈合。
【运动障碍】表现为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主动运动消失,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畸形。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因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表现不同,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或实体感消失等。
【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是一个牵涉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常伴发于周围神经损伤,待别是神经撕裂伤。
包括:疼痛、水肿、僵直、骨质疏松、皮肤营养变化、血管舒缩和出汗功能改变。
患者常有情感不稳、痛阈低、恐惧、敌意、依赖个性以及歇斯底里等症状。
【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
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
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
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
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
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
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
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
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
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
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
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觉迟钝,但不消失;通常无自主神经功能丧失。
四周神经伤害康复指南一、预防肌萎缩及增强肌力受累肌的肌电图检查出现很多的动作电位,就应开始增强肌力训练,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瘫痪肌肉的功能有部分恢复时(肌力为 2-3 级),可进行范围较大的助力运动,当受累肌的肌力增至( 3-4 级)时,可进行抗阻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
二、关节活动度的保持与改进训练四周神经伤害后由于部分肌肉的瘫痪常会以致相应关节活动度变小或关节活动受限,应积极经过调整体位摆放及各种康复训练进行预防与治疗。
三、感觉再训练让患者学会去辨别四周神经系统受搅乱后产生的异常种类感觉激动的方法。
(一)定位觉训练早起感觉再训练(二)两点鉴识觉训练后期感觉再训练四、难过的治疗(一)脱敏治疗不适感觉的再训练。
不断地增加刺激使患者对感觉过敏的耐受力逐渐增加,逐渐适应和接受该刺激强度。
(二)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综合运用各项理疗措施(三)口服药物治疗(四)局部注射及手术治疗五、运动协调性训练神经肌肉的控制训练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个其余控制某一活动的原动肌;而协调训练则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如何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的自动的多块肌肉的协调运动的记忆印迹,其目的是使患者可以随意的再现多块肌肉的协调的自动的运动形式,而且这种形式比单块肌肉的产生动作更平稳精确有力六、矫形器和外固定架的应用四周神经伤害后出现肢体功能阻挡,有时需要使用上下肢的固定性、矫形性、承重性和功能性矫形器,合适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进肢体的活动功能,并可能防范推行某些修复手术。
七、心理康复伤害后,患者不但劳动工作学习的能力碰到必然的影响,而且平常生活能力也可能出现困难,加之对康复远景的忧虑,促使患者承受心理负担。
因此,心理康复十分重要。
八、全身状态的保持保持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整体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伤害后康复的重要但易忽略的一部分。
因此,除了局部的功能锻炼,还应在康复治疗整体计划之内指导训练九、肿胀防治卧位时应垫高患肢,坐立位时用肩托或三角巾等悬吊患肢激励患者坚持还有功能的肌肉缩短带动关节活动,肢体被固准时则每天多做肌肉静立性缩短按摩患肢或使用气囊脉冲加压、减压交替治疗,以促使患肢的静脉与淋巴回流使用弹力带或弹力袜等预防活动后双下肢肿胀十、作业治疗和平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社会环境改造提高平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作业治疗的一个主要工作内容,治疗师应该训练交给患者如何在现有的身体条件下完成各种平常生活能力,不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技术,必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严重的患者暂时不合适接收平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待功能改进后再开始进行。
周围神经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法
神经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来说,治疗计划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干预以及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镇痛药、抗炎药、抗抑郁药等,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热敷、冷敷、康复运动等,有助于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功能。
对于一些病因可逆或局部病变明显的情况,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例如神经压迫、肿瘤切除等。
康复训练则是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
总之,神经病变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由于其组织特殊性,神经损伤往往是难以痊愈的。
神经再生是指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其轴突再次生长和连接的过程。
神经再生的研究对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经损伤的类型和临床现象神经损伤通常分为周围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损伤两种。
周围神经损伤包括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肌力减退、回声减弱等。
而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临床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页面障碍等。
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神经再生的过程分为触发、轴突伸长和再连接三个阶段。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信号通路,启动轴突生长锥的形成。
然后锥体将开始在胶质细胞之间滑移,最终到达组织缺损的位置,将成为神经新轴突的导向器。
由于神经组织的环境对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至关重要,神经元还会释放一些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来引导再生轴突的生长和连接。
神经再生的难点尽管神经再生的基本过程已经被探索清楚,但实现神经再生仍然十分困难。
神经损伤后的环境常常是不利的,含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和抑制性因子,这对神经再生的生长和连接都会造成阻碍。
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神经再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的进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营养和生长因子的治疗。
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轴突再生和促进生长公差。
此外,研究人员也在探索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可能的药物治疗方法。
目前,神经再生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用神经支架。
神经支架可以在神经缺损部位提供结构支持,从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连接。
最近,生物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神经再生的研究和治疗。
例如,脐带血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等新型治疗方式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结论神经损伤修复与神经再生是现代医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神经再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其在协同治疗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周围神经损伤的名词解释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指的是人体周围神经受到外界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周围神经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控制肌肉活动,因此其损伤会造成相应部位的肌力、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受损。
周围神经损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周围神经,常见的病因包括外伤、手术、牵拉和压迫等。
根据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损伤。
轻微损伤一般为神经过度牵拉或稍有损伤,通常能在数周至数月内自愈。
中度损伤则常见于神经撕裂或牵拉损伤,需要相应的治疗措施和康复。
重度损伤则表现为神经完全断裂或组织损伤,通常需要手术修复,康复时间较长且恢复效果不尽如人意。
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与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肌力减退或完全丧失、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或触觉减退)、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受限等。
严重的损伤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皮肤湿冷、血管收缩和皮肤色素改变等症状。
确诊周围神经损伤通常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受损肢体的运动功能、肌力测试、感觉测试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测(如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和肌电图)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和位置。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和细针电极肌电图)也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保护受损神经、修复神经和康复训练。
保护受损神经是指通过减少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和维持周围组织供血等措施,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发生。
神经修复则是通过手术(如神经缝合、神经移植和神经重建等)或其他方法,恢复神经完整性和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肌力锻炼、感觉恢复训练、功能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旨在加强肌肉力量和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尽管周围神经损伤对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随着临床技术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