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初始课——隋唐之前诗歌发展历程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13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初唐时期(618年-713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五言古诗为主,题材广泛,涉及到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开创了唐代骈文的先河,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盛唐时期(713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作品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雄浑壮丽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杜甫以其悲愤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名,他的《月夜忆舍弟》、《登高》等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李白则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奇特的想象力而闻名,他的《静夜思》、《将进酒》等作品被誉为唐诗的经典之作。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七言绝句为主,题材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情的诗意而脍炙人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而广为传诵。
总体来说,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的开创、盛唐的繁荣和晚唐的衰落。
唐诗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唐诗的发展脉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一、初唐诗歌——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约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4年(618---712)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
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葬在献陵。
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共23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字为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病死,享年50岁,谥号为文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
朝代故事: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年~683年),649年—683年在位,共24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
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643)立为太子,二十三年(649)即位。
病死,享年55岁,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
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656年~710年),684年在位,(以及705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被毒杀,时年44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上)。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它在唐朝的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的盛唐时代,经历了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盛唐时期(618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积极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形式的独特性。
他们注重表达内心感受和人生哲理,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王维、杜牧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五言绝句为主,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作品被誉为盛唐时期的经典之作。
二、中唐时期(755年-846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开始注重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式的变革。
他们更加关注诗歌的音韵和修辞,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代表性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他们的诗作多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为主,形式多样、意境丰富。
其中,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被誉为中唐时期的杰作。
三、晚唐时期(846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思量更加深入。
他们的诗作多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为主,形式多样、意境深沉。
代表性的诗人有李商隐、李煜、温庭筠等。
其中,李商隐的《锦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温庭筠的《南歌子词》等作品被誉为晚唐时期的佳作。
总结:唐诗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性诗人。
盛唐时期追求形式的独特性和艺术的完美;中唐时期注重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式的变革;晚唐时期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的思量。
这些不同阶段的发展使得唐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唐诗歌发展历程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齐梁诗风,走向新的诗歌气象的过程。
一、初唐早期(高祖武德年间 - 太宗贞观年间)1. 宫廷诗风主导。
- 在初唐早期,宫廷诗风盛行。
当时的诗坛主要被宫廷诗人所占据,像唐太宗李世民周围就聚集了一批宫廷诗人,如虞世南、上官仪等。
- 这些宫廷诗大多内容上比较狭窄,主要是歌功颂德、应制唱和之作。
就拿应制诗来说,就是诗人按照皇帝的旨意或者宫廷的需求创作的诗。
比如上官仪的诗,风格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
他总结的“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虽然在诗歌格律的发展上有一定意义,但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往往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一个精心打扮却没有灵魂的美人,外表好看,可就是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2. 对南朝诗风的继承与延续。
- 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南朝齐梁的诗风。
南朝诗歌注重形式美,讲究声律、对偶等技巧,初唐早期的宫廷诗也是如此。
诗人们在诗歌的音韵、辞藻上下功夫,比如在描写宫廷建筑或者宫廷生活场景时,会堆砌大量华丽的辞藻,像“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之类的句子,满眼都是金光闪闪、美玉玲珑的景象,但是读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味,因为都是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实质或者诗人内心的深处。
二、初唐中期(高宗永徽年间 - 武后时期)1. “初唐四杰”的崛起。
- 这时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横空出世,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 “初唐四杰”虽然在诗歌形式上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诗中仍然有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内容和情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就像给一个原本只是外表漂亮的花瓶注入了芬芳的鲜花,开始有了内涵。
2. 诗歌题材的拓展。
- 随着“初唐四杰”的努力,诗歌的题材大大拓宽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友情、边塞、个人境遇等题材,还有对社会现实的一些反映。
比如他们会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虽然不像中唐诗人那样深刻和全面,但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隋及初唐是诗歌史上的过渡时期。
在全国统一局面下,反对统治诗坛的齐梁诗风的斗争,经过曲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随着斗争的深入,诗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发生新的变化。
第一节隋代诗歌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势渐趋富强。
但是,在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依然占着统治地位。
北周时代苏绰在文风改革上曾提倡过复古,隋文帝在公元五八四年,又继续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
还惩罚了文表写得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
后来治书御史李谔上书指斥南朝文风是“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文帝又把这篇奏书颁示天下。
这两次诏令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坛风气,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隋朝前期,有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
质量虽然不够高,但这类作品在较短时期内先后出现,的确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
这里也多少说明了庾信、王褒诗风的影响。
卢思道(约530—582),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的诗曾得庾信的赞美。
《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诗中抒写了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宛的讽刺。
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
杨素(544—603)是隋朝开国大臣,非一般的文人。
但诗写得很不错。
他的《出塞》描写塞外荒寒景色:“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开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开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美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卑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参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分,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那么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开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开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开展的主要奉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美的宫廷诗风。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开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奉献。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逐步展示了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0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王勃、杨炯、卢照邻、王之涣等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写,同时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初唐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朴沉郁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
二、盛唐时期(710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王之涣、杜牧、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豪放奔放、雄浑壮丽为主要特点,同时也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广泛涉猎各种题材,从山水田园到宫廷政治,从个人感情到社会现实,无所不包。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杜牧、李商隐、白居易、温庭筠等为代表。
晚唐时期的诗歌风格相对较为温和,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情的表达。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更加深入,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创作出了许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作品。
总结:唐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
每一个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
唐诗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同时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的发展脉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古文诗为主,主题多为政治、社会和爱情。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视为唐诗的开篇之作,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范本。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包括五言、七言等形式。
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杜牧、杜甫、白居易等。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被广泛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三、中唐时期(755年-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代表性的诗人有白居易、元稹、杨炯等。
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优美动人的文字描绘了杨贵妃的惨剧命运,成为唐诗中的佳作。
四、晚唐时期(820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反映了社会动荡的事态。
代表性的诗人有李贺、杜牧等。
其中,李贺以其奇妙的诗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对象。
总结: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从初唐时期的古文诗到盛唐时期的多样化诗歌形式,再到中唐时期的成熟表现和晚唐时期的衰落,唐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诗人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