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5.29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一种临床病症,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症状。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了产妇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更好地应对产后抑郁症。
本文将就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产后抑郁症的心理状态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乏力无力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产妇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她们的家庭关系、育儿习惯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的个人因素、婴儿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因此治疗产后抑郁症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干预。
心理护理作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产妇缓解情绪,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地应对产后抑郁症。
心理护理常常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通过与产妇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她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二、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影响1. 缓解情绪心理护理能够帮助产妇缓解情绪,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产妇可以倾诉自己的心声,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从而减轻心理压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
2. 提升自我认知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产妇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加强对自身情绪变化的认知,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产后抑郁症的困扰。
3. 增强社会支持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产妇增强社会支持,促进产妇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其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实质帮助,从而更好地适应产后的生活和育儿压力。
4. 改善家庭关系通过家庭治疗等形式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产妇和家人解决沟通障碍,改善相互关系,增进家庭和睦,为产妇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产后抑郁症的康复。
认知心理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目的研究认知心理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情绪产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70例产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35例。
对照组35例产后抑郁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3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认知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时间为4w。
使用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评估干预前后的产妇抑郁情绪。
结果实验组患者SAS (44.15±8.12)、SDS(43.45±6.2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1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认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认知心理护理;产后抑郁;SAS;SDS产后抑郁症(post-natal depression)是指产妇在产褥期产生的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产妇心理障碍。
产妇在经历了怀孕、分娩、哺乳婴儿等一系列过程后,生理以及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导致一些产妇情绪紧张,产生一些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产妇的家庭、婚姻以及生活。
相关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认知心理干预能够对产妇的产后抑郁心理产生治愈效果[1]。
本文针对我院进行治疗的2012年6月~2013年6月进行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探究认知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产后抑郁患者,7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 产后抑郁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前十七项评分≥18分,排除身体疾病、有自杀倾向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将7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35例,年龄范围为22~34岁,平均年龄为(27.2±1.2)岁;对照组患者35例,年龄范围为23~31岁,平均年龄为(26.8±1.4)岁。
心理干预护理对高龄产妇分娩期的影响与效果分析目的研究实施心理干预对于分娩期高龄产妇的影响与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9例高龄产妇,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5例,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护理。
结果干预组产妇生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组焦虑、抑郁程度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能够有效减轻产妇生产过程疼痛感,降低产妇对生产恐惧感,消除产妇不良情绪产生,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值的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标签:心理干预护理;高龄产妇;分娩期随着社会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我国高龄产妇数量不断增加。
相关调查显示[1],近年来我国产妇的1/5为35岁以上高龄产妇,且这一比例正逐年增加。
因高龄产妇年龄较大,其子宫收缩能力,阴道伸张能力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相对较差,以及怀孕期间产妇体型变化,对于产后体型的忧虑,以及产后抚养孩子的压力,都会对高龄产妇造成心理负担,引起产妇生产过程中不良情绪,增加产妇生产过程中焦虑情绪,增加生产痛苦程度,加大分娩难度,对产妇以及新生儿造成威胁[2]。
本次研究将探索对高龄产妇在分娩期给予心理干预,疏导产妇不良情绪对产妇分娩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12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9例高龄产妇,产妇年龄介于35~42岁,平均年龄(36.9±2.1)岁,经产妇57例,初产妇52例,所有产妇均为自然分娩。
按住院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5例,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护理。
所有产妇在分娩前均排除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在内的严重内科疾病。
两组产妇在年龄、孕期、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心理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中,对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的影响予以探究。
方法: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50例),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50例)。
观察2组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对比2组抑郁评分。
结果:实验组护理前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实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此次研究中,对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该护理方法可在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妇;产后抑郁症分娩是女性正常的一种生理变化,在此过程中其心理也会产生变化。
产妇产后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比如泌乳知识、自我护理知识缺乏,同时还伴有社会上以及工作上的压力等[1]。
进而产生抑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产妇的身心健康。
为此,本次研究中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对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的影响予以探究。
结果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50例),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50例)。
基础资料:年龄(实验组:23-34岁,平均年龄25.67±2.45岁;对照组:22-36岁,平均年龄25.23±2.41岁)。
2组基础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1.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详情见下文:产妇产下胎儿后,产科医生想产妇讲解产后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新生儿的身体情况,母乳喂养等,然后着重于产后并发症,并告知出院后的自我保健方法。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心理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产妇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
由于其症状多样化和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心理护理来帮助产妇缓解症状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本文将就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产后抑郁症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生育后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激动、失眠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使其感到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产生自卑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
产后抑郁症还会对产妇的家庭关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心理状态有着严重的影响。
我们来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影响。
心理护理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支持等方式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干预和帮助的一种护理方式。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产妇树立正确的心态,认识到产后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个人的过错,减轻其自卑感和自责感。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产妇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从而减轻其焦虑和压力。
心理护理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倾诉空间,让产妇感到被理解和被关心,从而减轻其孤独和失落感。
通过心理护理的干预,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有望得到改善。
我们来讨论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并且坚持到底的程度,对于产后抑郁症产妇来说,治疗依从性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和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增强产妇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产妇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解答产妇对治疗的疑惑和担忧,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其对治疗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心理护理的干预,产后抑郁症产妇的治疗依从性有望得到提高。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产后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发病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208例有产后抑郁高危因素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108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孕妇在常规产前教育和分娩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产前教育和产褥期护理,观察2组孕妇产后42天epds抑郁评分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结果心理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产后6周epds 抑郁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干预组孕妇在接受常规产前检查、产前教育和产褥期护理的基础上,并接受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主要由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且有妇产科护理经验的专职护士担任,妇产科医生和心理科医生协助参与。
产前对每个孕妇进行一次面对面心理咨询,产后针对不同病人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动员其家庭成员积极参与。
出院后,每周1次电话随访,了解产妇的心理动态,直至产后42天。
1.2.1 产前宣教对每个孕妇都应尽可能做好产前宣教工作,针对不同个体,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宣教,使她们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
包括讲解产后抑郁情绪的知识,以及母亲角色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高应对和处理应激的水平,指导放松训练、认知重建以及自信心训练。
1.2.2 产前心理干预①采用认知治疗,使产妇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想法,并安排活动计划,正确对待现实。
②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文化水平、心理特点等情况,采取“一对一”个体干预形式,全程严格按照“评估-确定问题-制订计划-实施-效果评价”的程序进行,以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模式为核心,针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状态和原因分别进行干预。
③产前妇女接受情绪支持性的治疗,同时应接受如何准备和适应新生儿的建议和产前心理指导,减少产后紧张、焦虑、抑郁情绪。
1.2.3 入院后及分娩期护理对产妇应进行:①入院后指导,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与产妇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需求,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介绍待产的相关知识,并教会放松技术;②为产妇提供有关信息,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帮助照料新生儿;③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和产后母体生理变化,及时治疗各种躯体疾病及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康复的影响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女性对于生育后的健康和幸福感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产后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困扰许多产妇的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产妇与婴儿的健康和家庭的和谐。
心理护理是帮助产妇理解自己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康复的影响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改善心理护理的实践意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产后抑郁症的表现产后抑郁症是新生儿出生后,产妇在产后6个月内出现的抑郁症状。
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心情沉重、自卑、失眠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被动的症状,不是由产妇自己控制的,需要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心理护理的作用心理护理是帮助产妇处理自己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
具体来说,心理护理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倾听、理解和支持产妇的情感和感受。
2.帮助产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负面情绪,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授产妇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
4.建立起积极的心理信念,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心理护理的作用是帮助产妇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产妇的情绪负担,提高其抗压能力和生活质量,对于预防和控制产后抑郁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康复影响1.改善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妈妈们消除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通过积极的倾听、理解、支持、安慰和鼓励产妇表达心理上的不适感受,产妇可以得到情感上的疏导和解压,从而使其情绪得到了缓解,提升了幸福感。
2.缓解疲劳通过心理护理,产妇可以学会更好的保护自己,好好调整生活、饮食、睡眠等习惯。
让其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从而提高免疫力。
3.促进身心健康在产后抑郁症发生后,产妇的身体状况也会受到影响,经常出现体重增加、胃口不好、睡眠不足等现象。
心理护理通过解除负面情绪的影响,重新激发产妇的内在积极因素,帮助产妇调节和改善身心状态,增强个人对健康的自我控制力和责任心。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调查我院的剖宫产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的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产科,行剖宫产的初产妇200例,进行产妇产后抑郁状态的调查。
并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验证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
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同期患者20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抑郁评分比较。
结果:护理前两组比较,出现抑郁症的比例达到33%以上。
两组抑郁情况发生率比较,P>0.05。
护理后比较,对照组降到22%,试验组降到13%,两组比较,P<0.01。
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来避免这部分患者出现产后抑郁,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
结论: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措施是降低产后抑郁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产妇产后抑郁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早正确诊断,及时采取措施。
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三方法进行有效预防,提高母婴生活和心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干预措施前言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1]。
近年来,我国的剖宫产率不断升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调查数据,我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5%,部分地区甚至高达70%以上,远远的高于世界剖宫产警戒线[3]。
同时,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极易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3]。
同时剖宫产产妇在术后常因催产素、泌乳素不足导致乳汁缺少的情况。
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旨在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剖宫产产后抑郁这一心理状态的重视,为制定减轻产后抑郁的护理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设计采用实地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的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入住产科,行剖宫产的初产妇200例,进行产妇产后抑郁状态的调查。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国外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33.0%,国内为3.85%~18.48%[1]。
产后抑郁症威胁着产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能对新生儿的发育发展造成影响,研究和探讨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方法,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们对2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发生产后抑郁的情况,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年龄22~32(27.3±3.2)岁;孕周36~42(39.4±1.2)周。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及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10例。
均参考美国精神学会《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提出的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2]。
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护理干预,选择专业护士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再针对各种不同问题耐心解决,完成心理护理。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参考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抑郁状况评分,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对产妇进行评分[3]。
量表共分10项,每项3分,总分30分,根据患者得分掌握其抑郁情况,评分超过10分者即为抑郁阳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抑郁阳性率比较观察组护理前抑郁阳性20例,抑郁阳性率100%;护理后抑郁阳性2例,抑郁阳性率10%。
对照组护理前抑郁阳性20例,抑郁阳性率100%;护理后抑郁阳性2例,抑郁阳性率10%。
两组护理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EPDS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前EPDS评分(12.64±5.89)分,护理后评分(5.47±2.56)分;对照组护理前(11.59±6.42)分,护理后(8.82±3.28)分。
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预防中的效果研究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预防产后抑郁的作用。
方法选取孕产妇10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褥期内,观察组孕产妇发生抑郁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针对发生抑郁的原因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化解,改变错误的认识,充分发挥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增强产妇的自信心,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标签:心理护理;产后抑郁;预防;产褥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孕产妇的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
尤其是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自身及其婚姻、家庭造成影响,而且严重危害母婴关系,对婴幼儿的行为、情绪、智力以及认知能力均有不良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56例孕产妇实施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8~12月本院收治的孕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56例,年龄25~40岁,平均(31.82±3.47)岁;孕期38~41周,平均(39.42±0.85)周;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4例(7.14%),中专及高中学历9例(16.07%),大专学历24例(42.86%),本科及以上学历19例(33.93%)。
对照组44例,年龄26~38岁,平均(31.57±3.25)岁;孕期38~41周,平均(39.30±0.64)周;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3例(6.82%),中专及高中学历7例(15.91%),大专学历19例(43.18%),本科及以上学历15例(34.09%)。
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排除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排除其他精神系统疾病;排除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较差者。
心理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摘要】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对产后抑郁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从心理护理干预的概念、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作用机制、心理护理干预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通过提高产妇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产后压力、促进情绪释放等方式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建议在产妇产后抑郁的防治中重视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同时提出加强相关研究,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自然分娩、产后抑郁、影响、作用机制、因素、应用、技术、方法、总结、展望、建议、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产后抑郁是产妇在生产后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自责、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以及母婴关系。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大约10%至20%的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高达到25%至30%。
产后抑郁不仅会给产妇本人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从心理护理干预的概念、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作用机制、心理护理干预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产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产妇和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研究表明,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到婴儿的健康和成长。
对产后抑郁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干预方式,为产后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并为进一步完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给产妇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影响。
心理护理通过提供心理支持、情感关怀和专业指导,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有显著影响。
心理护理可以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改善其情绪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心理护理在治疗产后抑郁症产妇中起着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更有效的心理护理策略,提高其治疗效果,为产后抑郁症产妇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护理、产妇、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重要性、研究背景、治疗、心理健康1. 引言1.1 产后抑郁症的定义产后抑郁症是产后期妇女在生育之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它与产后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等症状不同,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
产后抑郁症常常在产后4周至1年内出现,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对育儿工作的不满、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自责等。
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本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影响到家庭和婴儿的健康。
及时诊断和治疗产后抑郁症对于产妇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产后抑郁症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产后激素变化、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对于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及时进行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在减轻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预防复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心理护理的概述心理护理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帮助产后抑郁症产妇缓解症状,重建自信和积极的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
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会针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方法,帮助产妇认识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护理人员还会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增强社会支持。
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改善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心理护理对产后忧郁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将110例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的产后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53分者定为阳性(即抑郁症状存在)。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 结果3.1 两组产妇SDS分值比较见表1。
3.2 两组产妇SDS阳性率比较见表2。
从表1可见: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t=4.111,p<0.01,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见: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χ2检验,χ2=8.98,p<0.01,有显著性差异4 讨论4.1 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从表1、2可看出,陪伴分娩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0.8%,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国外为3.5%~33.0%、国内为5.36%~16.7%相近[3],而无陪伴分娩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高达26.0%,远高于国内已有的报道,且陪伴分娩组产妇的SDS分值显著低于无陪伴分娩组产妇。
原因可能是:分娩对女性来说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
尤其我国初产妇较多,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疲惫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而陪伴分娩改善了产妇的周围环境,分娩过程中有亲人陪伴在左右,得到了亲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等),产妇不会感到环境陌生、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完全感和满足感,分娩过程中心态相对稳定,分娩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分娩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产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产时情绪愉快,从而对产妇产后情绪的调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2 临床护理措施4.2.1 加强围产期保健我们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
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探讨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00例产后抑郁高危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产后护理)与观察组(50例,使用心理护理),分析两组产妇接受护理后的抑郁情况及护理有效率。
结果:观察两组产妇接受护理后的抑郁评分与护理有效率,据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应用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抑郁症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字】: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应用产后抑郁就是指产妇完成分娩后因其精神压力过大引发的心理抑郁,同时伴有内分泌紊乱。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应迟缓、情绪低落、悲伤孤独,抑郁症状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自杀倾向[1]。
若医护人员没有及时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会影响到产妇身心健康与其家庭的正常生活。
因此,对抑郁倾向的产妇及早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就心理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00例产后抑郁高危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年龄23-43岁,平均年龄为40.39±21.18岁)与观察组(50例,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为41.78±20.67岁),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均完全知情且愿意配合整个研究流程。
1.2方法1.21常规产后护理1.饮食护理:由于产妇分娩体力消耗大,并且需要分泌乳汁供新生儿生长,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产妇食用富有营养、热量和水分充足的食物。
若产妇需哺乳,则需准备高蛋白质与多汤汁的食物,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2.日常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22℃~24℃)、空气新鲜、通风采光良好。
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04T10:53:06.1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3期作者:周琼[导读]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和指导在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中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其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市三所综合医院收治的44例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指导,对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分析。
结果: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SAS、SDS进行对比,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
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指导,其优势明显,能最大程度减少抑郁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3-0213-02抑郁症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属于精神性疾病,和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高龄产妇产后患有抑郁症的几率比较高,由于产妇自身心理压力比较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护理后,则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无人倾诉,超过自身负荷后,演变为抑郁症。
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从现状入手,做好心理护理和指导工作。
为了分析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选择44例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指导,对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分析。
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市三所综合医院收治的44例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6~45岁,平均年龄(38.5±1.5)岁,其中初产妇5例,经产妇17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5~44岁,平均年龄(39.3±2.8)岁,其中初产妇6例,经产妇16例。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按照临床护理流程要求进行。
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如下:1.2.1心理指导在实践阶段需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和患者进行互动和交流,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安慰,鼓励患者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指导阶段和患者进行适当的互动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陪伴在患者身边,及时倾听患者,进而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1]。
1.2.2认知干预适当的认知干预和指导能减少患者承受力,可以向患者解释术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由于患者比较敏感,需要改变不正确的认识,积极改善自身心理状态,配合接受预后护理和治疗。
1.2.3放松疗法在护理阶段采用音乐和松弛疗法给予患者护理,缓和心理压力,使患者在健康和良好的范围下接受治疗。
家属要陪伴在患者身边,借助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进而缓解心理压力。
1.3 临床效果评价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SAS、SDS以及护理满意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 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的SAS、SDS对比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SAS、SDS进行对比,实践证明,护理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后的SAS、SDS对比
3.讨论
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具体护理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践阶段给予心理护理和指导,能满足患者自身需求[2]。
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自身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影响婴儿的认知,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减少消极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高龄产妇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担心分娩不顺利或者分娩后产生其他并发症,无形中增加自身压力,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了解,向患者介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进而推升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3]。
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0.9%,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2.7%,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和指导,其优势明显,能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满足患者自身要求[4]。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和指导在高龄产妇产后抑郁症中有重要作用,能提升其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5]。
【参考文献】
[1]李彩华,缪节慧,周婉靖,温海燕,陈聪智,刘俊梅.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34(01):99-102.
[2]陆亚萍,钟晓仙.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0(14):1373-1375.
[3]袁娟书.产褥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03):299-300.
[4]李招兰,刘玲红,邓冰.心理护理干预对45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8(13):116-117.
[5]陈雯.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5,S1(0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