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94.00 KB
- 文档页数:40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
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
特别是自边际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不承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承认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方面。
宏观经济学旨在通过分析经济系统的总体行为,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分析方法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从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会影响居民的实际收入和财富分配,对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人口中失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
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通过价格机制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国民收入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决定,政府干预经济往往会导致资源错配。
2.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和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增长。
3.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维持价格稳定。
4.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效率。
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降低政府干预等手段,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实现经济增长。
5.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认为市场经济在长期内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波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宏观经济学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⑴17世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⑵1936~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形成时期;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庭对抗时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国民收入的调节。
4、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4、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5、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6、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7、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给定时期内(一季度或一年),一国或一个经济社会中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关于GDP的几个要点(一)名义GDP和实际GDP实际GDP=基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名义GDP=计算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GDP的价格指数=现期名义GDP/现期实际GDP(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1.个人消费品2.投资品3.政府购买物品4.出口商品:不管是否到国外在转卖都是最终产品(三)现在生产和现在销售企业当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卖掉的当作企业的存货,叫存货投资,要记入当年的GDP。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运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及其波动和变化规律。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期。
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欧洲的国家竞相扩张殖民地,商品贸易纷繁复杂。
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就被发扬光大,这种思想认为贸易顺差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可以增加黄金和银的储备量,从而加强国家的实力。
然而,重商主义政策存在短视的弊端,不能长期推动经济的复苏。
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逐渐兴起,自由贸易思想逐渐得到发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市场可以高效自主地调节经济,这样就形成了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需要政府干预。
然而,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释大萧条和经济危机这样的宏观经济现象。
20世纪初,凯恩斯和他的理论提出了“凯恩斯主义”,该理论认为,市场不是完美的,市场机制不足以调节失业和经济危机等宏观经济问题。
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引导经济,维持高就业率和物价稳定。
凯恩斯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不断改变、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也陆续问世。
同时,现代宏观经济学关注的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国际贸易、环境资源、社会福利等。
宏观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应用,而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运用。
政府决策者需要根据经济学分析和预测,制定出明智的经济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降低利率、逆周期调节等手段,引导经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宏观经济学能够提供企业的商业策略、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价等战略建议。
而在金融领域,宏观经济学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预警也相当重要。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并认为流通领域是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
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
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
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
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介绍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非常丰富和复杂,包括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影响。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化时代。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集中。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行为和市场交易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整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学术思想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密切相关。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思考关于整体经济活动的问题。
然而,真正系统地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出现在20世纪初。
其中,对宏观经济学产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有凯恩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在大萧条后的经济困境中,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不足”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并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与凯恩斯理论不同,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主张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和个体行为的理性性。
哈耶克主张政府应该降低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而弗里德曼则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稳定的规则。
这两种观点也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济政策的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还与经济政策的需求紧密相关。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危机交替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和工具来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宏观经济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产生的。
例如,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
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政府则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来防止过热和通胀。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支持和数据分析。
总结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
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学术思想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需求等方面共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最初的对国家财富的探索,到对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古典经济学专注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入手,探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复杂且多元。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如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这些事件促使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失业研究如何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中去;通货膨胀研究如何保持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
然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仍在持续。
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经济的整体运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经济学流派之“凯恩斯学派”(The Economics of Keynes)(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