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之三:边走边唱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范文(精选2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范文(精选2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史铁生的散文有感篇1相对于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永恒,无论怎样伟大的人物,也会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你多么成功,都会成为匆匆而居的过客,尤其是在史铁生《我与地坛》里得到了升华,史铁生的散文大多关于生死、命运、苦难的探索,因此充满了浓郁的哲学味道和蕴含了深刻的理趣,等待我们一起去发掘、揭开史铁生散文理趣的神秘面纱。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整篇充满了富有哲学意义的理趣色彩,对生命有着非同常人的认识,不在仅仅的满足和停留在对生活、梦想的探求,而是转向了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文章写的也比较的随性、自然,源于内心世界真的看开和走出欲望的泥淖,既洒脱又解脱,读者看了之后,超凡脱俗。
不但可以摆脱心灵的束缚还可以正视自己惨淡的人生,是超然物外的执着情怀,更加坚定了通往成功的人生目标,既符合现实实际,又避免了永恒的痛苦和迷茫。
此时此刻的史铁生,是凤凰涅盘之后的史铁生,是不会被困难打垮的史铁生,已不在急于探索人生的方向和梦想实现,而是通过构筑精神家园在深化生命哲学意义,在另一篇散文中《好运设计》中也可以体现精神家园是虚构缥缈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才会冲破绝境。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享受追求的过程,体会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把一个必将到来的事实变成神秘探索的过程,变成你创造出独特自我境界的过程。
在沿途中寻找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等待命运的宣判结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凝聚了厚重的笔力诉说了生与死的经历与思考,以残疾人特有的思想角度自我解剖生死,与死神反复较量所表现出对生的热爱和对死的坦然面对。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本《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史铁生散文集》是一本收录了史铁生先生多篇散文的作品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史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所吸引和震撼。
这本散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了史先生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和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赋予了普通事物以深刻的意义。
史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抒发,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展示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在《史铁生散文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冰山的背影》。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位老人与冰山的相遇,展现了生命和时间的无常。
史先生通过优美的文字,将冰山与人生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对老人内心深处无尽悲凉的描写,给人一种沧桑和思索的感觉。
文章中的气氛凄凉而压抑,读完之后让人不禁沉思。
史先生的散文作品还有一种特别的魔力,那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共鸣。
无论是描写家庭,友情,爱情,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他都能够用简短而有力的文字,触动人心,让人深思。
他在文字中描绘的情感和思考,与读者心灵中的共鸣相互交织,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情感共鸣,史先生的散文作品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对四季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变化和生命的轮回。
他的文字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呼唤。
在阅读《史铁生散文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史先生那种对生活的独特的态度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用一种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传递给读者。
他的文字直抵人心,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深思。
通过阅读《史铁生散文集》,我深深地被史先生的文字所打动,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考,通过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描写和对人性的反思,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渴望。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在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的文字,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坚韧,痛苦与希望,悲观与乐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史铁生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的坚韧和勇气。
他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我也看到了他的悲观和绝望。
他在面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批判精神。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史铁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多元。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希望。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又有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挑战。
史铁生的散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真诚。
他的文字,既有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又有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真诚。
总的来说,史铁生的散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文字,既有深沉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热烈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深深忧虑。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通用14篇)《秋天的怀念》此文是一篇不到千字的散文,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篇1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慈祥的,是温暖的。
这些我以前不知到,那是读了《秋天的怀念》而体会到的。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到处都是开满菊花的秋天,史铁生自从双腿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听见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就会把手边的东西猛地向墙上摔去,那是母亲得了肝病,每天晚上都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有一天,母亲向史铁生愿不愿意去北海,史铁生答应了,母亲很高兴,但那是最后的诀别,母亲临死前都牵挂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我感到母爱是最伟大,无私的,真实的。
有一次,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晚上很喜欢踢被子,本来是在暖和的被子里,突然我右脚一蹬,把被子踢开,大声喊道“好热,好热,妈妈,好热”。
把疲惫的妈妈从熟睡中叫起来了,她摸摸我的头,再摸摸她的头,我的头似乎比妈妈头热多了,于是她跳起床,找体温表,我没想到,妈妈一回家就睡了,她又从哪来的神力,找体温表呢?一定是母爱。
妈妈找到了体温表,放在我的腋窝下,5分钟后,妈妈拿出体温表一看,情不自禁地喊到'我的妈呀,41度呀”她二话不说,披上一件棉袄,抱起我在马路上疯狂地跑着。
马路上只有路灯和二尺厚的雪,走上去,吱吱地响着。
到了医院,医生说:“要打2瓶吊针”我睡了,医生给我打了吊针,第二天早上,妈妈还在我床上,我问她睡了吗?她说睡了,我看见妈妈眼里又有了几根红红的血丝,她一夜没睡。
想想妈妈,她一直为我付出,为我操劳,不知不觉银发已悄悄替代了黑发,皱纹爬满脸庞,可我却毫不珍惜,有时还惹她生气,有时妈妈叫我去吃饭,我还不耐烦地说:'急什么,等一下。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事多了,经常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考试中,我会取得好的成绩回报她的,如果看到这些,妈妈的脸上就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史铁生,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拥有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读完史铁生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字之美,也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以平淡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却能触动人心。
在他的笔下,一片绿叶、一滴露水、一朵花儿都能成为文字的载体,展现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令我动容的是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不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常常以自然为背景,以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为载体,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字之美,也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敬畏。
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生活、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书笔记宋海冰某一铁生曾经写过:“写作从来就不是什么学问,本不该有什么规范,本不该去符合什么学理,本不必求取公认,那是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片思绪呀,是有限的时空中响彻的无限呼唤。
”是啊!写作本应是由每个人独具的心流创作而成,是借由文字的光束照进内心的角落,是对自己心音的表达,它本不应该被一个固定的模式限制。
我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在小学时,读的是《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讲的大概是儿子双腿瘫痪,不知道母亲已得了胃癌,不关心母亲,在母亲离世时悲痛欲绝的故事,很让人感动。
那篇文章小学阅读里有,中学阅读里也有,高中时还能在课堂上看见。
那时,史铁生只不过是标题下的几个小字,他存在时和我无关,不存在时我也未曾知道,我对他仅有的印象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作家。
我知道史铁生去逝是在他去逝四年之后,在一次给住宿生的语文讲座上,毕老师给我们讲史铁生的文章,其中有我最熟悉的《秋天的怀念》,我又欣赏了一遍这文章,讲到快结束时,毕老师的语气突然变得更严肃,更沉重,他对我们说,我今天讲史铁生的文章是因为再过几天就是史铁生逝世四周年,并希望我们能记住他,怀念这位作家,多读他的书。
他是2010年12月31日凌晨3:46分去逝的,活了59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他已经去世了,我认认真的在讲座上记下他去世的时间,他写过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后悔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读他的书。
2014年12月31日凌晨3:46分,我终究是在睡梦中度过了,我并不是忘记他的离世,而是不知道12月31号已经来了,我希望能在今年的12月31日凌晨3:46分静静的默想,想史铁生,想他写过的有哲理的话,想一想《我与地坛》,重温一遍《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所信仰的天堂此一铁生38年来一直坐在轮椅上,后来又因为肾衰竭患上了尿毒症,他承受苦难却像约伯那样从未放弃过对上帝的信心,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永远没有苦难没有不幸的事,他永远不会感受到幸福,上帝为他创设苦难是为了让他感受到幸福之美好,所以人人都会经历困难,所以此一铁生会双腿残疾,之后又患有肾病。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1一张轮椅,一个青年,一位母亲,一段亲情,一种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我最初理解的《我与地坛》。
后来,我每每夜起,翻开这本书,我开始为作者的痛苦遭遇而惋叹,开始为作者母亲而担忧、心痛,以至于开始思索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候,迎来了命运的玩笑:失去了双腿,终日只能以轮椅为伴。
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找到并来到了地坛,也不妨说是地坛选择了他。
从此,他成了那个园子里一切的见证者,而那个园子也成了他灵魂唯一的住所。
有人说,《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富悲情色彩的作品,但我从中更多的看到得是一种力量,一种爱。
作者的执著与坚强感动着我。
虽然失去了双腿的他曾在年少时有过失落和暴躁,但他从无一日间断地来到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而平静、释怀以及看淡了一切。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后来的人生中从阴霾中“站”起来。
而观如今,我们衣食无忧,可遇到一丁点的挫折就怨天尤人,哭天喊地。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作者的精神吗?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憾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带来了他痛苦的青春,也就注定了他母亲痛苦且短暂的一生。
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她没有终日以泪洗面,而是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独自忍受煎熬。
这也无异于给自己判了死刑。
也许作者是以现在的成就来告慰母亲的再天之灵,可昔人已故,只能追悔莫及。
再看看我们现在,一个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来胡作非为。
时不时对父母呼来唤去,毫无半点感恩之心,羊都有跪乳之恩,鸦亦有反哺之义。
朋友们,醒醒啊,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2)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三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
毕业于清华附中,“”初期,18岁的他响应号召赴延安一带插队,过重的农活,恶劣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年轻的身体,有一次还淋了大雨,高烧不退。
回北京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从此再没能站起来。
瘫痪那年他才21岁,他写有一篇《我21岁那年》。
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到底给史铁生带来了些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普遍的残缺,并用生命的眺望弥补了身体的残缺。
他在《给盲童朋友》一文里给盲童们解释“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
你们想看而不能看。
我呢,想走却不能走。
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局限,他们想飞但不能飞”,是呀,如果能飞,谁不想飞呀?还有诸如健步如飞、事业腾飞、飞到心爱的人身边等等翱翔的人生愿望,可是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平地起飞。
人生而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和无法拥有?既然如此,那么健全人和残疾人一样都处在超越生命残缺的路上;其实生命是普遍的残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
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
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之三:边走边唱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他的生命了。
他忘不了孙姨,对,就是那个“特棒的老太太”。
邻居们说,从来没听见她愁眉苦脸,她的屋里总能传来美妙的歌声。
她是个幸福的人吧?她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夭折。
另外两个生了不治之症。
很久以后才知晓,歌声是一种祈祷。
歌声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的泪水,那歌声是苦难的洗礼。
这应是最最有力的歌声,饱含支撑生活的信念。
她不幸,但活得很幸福,至少,在他看来。
史铁生想起母亲就想起孙姨。
想起自己的苦就想起孙姨受过的难。
人都需要一个信念决心活下去,哪怕独自歌唱。
他的小说《命若琴弦》,陈凯歌把它拍成了电影,取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名字“边走边唱”。
师傅说:你只要弹断最后一根弦,就可以见到蓝天,星星和月亮。
于是盲童用一生寻求那张药方和琴弦。
还剩下几根,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这种信念支持他爬过无数座山,走过无数次路。
无数次感到过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命若琴弦,虽然预知了生命的最终虚无,依然唱得明媚响亮。
这个像寓言一样的故事,告诉我史铁生活着的密码。
史铁生笑着对我说:麦子,群山中的瞎子,就是我,也是你和他,面对这“无所谓哪儿来,也无所谓哪里去”的人生,还是选择边走边唱吧。
命若琴弦,边走边唱。
这就是好好儿活。
我不知道那些太深的苦涩,需要怎样的精神去承受。
我只知道,面对将来,我没有退避的理由,没有哀伤的借口。
生命就是一场旅途,那就带着明媚的歌声向着远方行走。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所以,麦子,活着,就是来看看人间的阳光的,学史铁生,带着笑,带着宽厚的心情,看窗前花开,北雁南飞,看生离死别,一面歌唱一面感恩。
“能够与我一同笑看”。
面对生命,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温柔的心情了。
本文作者:柯麦(微信公众号:语文的那些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5篇史铁生的散文集中,《我与地坛》一文令人收获颇丰,让人们知道只要我们活着,那就是期望。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盼望能给大家供应关心。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篇1)“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
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伤,但却如此震撼我。
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哀痛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受最深的是“欢乐在微小处萌生”。
在傲慢之年突然残废的虽然无力观察波涛汹涌,但处在安静的地坛,他观察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闲得意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
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悄悄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妙。
我们总在埋怨着成果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欢乐。
合上书,我悄悄想,有多久没有独拘束自然中渐渐走。
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异地发觉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观察的片片绿荫。
平常我也许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妙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查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欢乐。
欢乐在微小处萌生。
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妙,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觉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微小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肤浅的母爱,最终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洁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篇2)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宏大。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炎热的夏日里喝到一杯清凉的泉水,沁人心脾。
最近,我读了史铁生的散文集,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史铁生,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在漫长的岁月里,与病魔顽强抗争,却依然能写出如此深刻而温暖的文字。
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有的只是那份对生活最真实、最纯粹的感悟。
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对生命充满热爱和敬畏的灵魂。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在他的笔下都变得充满了意义。
比如他写自己摇着轮椅去地坛,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内心的所思所想,让我仿佛也跟随着他的轮椅,一同感受着那微风的轻抚,阳光的温暖,还有路人的匆匆。
其中有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写自己在医院里的经历。
他描述了病房里的白色墙壁、蓝色窗帘,还有那消毒水的味道。
他说,每次看到护士推着小车进来,心里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
他仔细地描写了病友们的神态和话语,有一个老人总是默默地看着窗外,眼神中透着对生命的无奈和渴望;还有一个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地和大家说笑,可在夜晚却能听到他偷偷哭泣的声音。
史铁生用他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病房,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
他也写到了自己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不知道未来还能走多远。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在这痛苦中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
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我们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读史铁生的散文,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他会坦诚地和你分享他的快乐和悲伤,他的困惑和领悟。
他不会给你讲大道理,只是用他的亲身经历,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在他的文字中,我还感受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他说自己曾经总是对母亲发脾气,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为我所熟悉的迷惘再次将我浸溺,依稀记忆中,那是一片冷淡的白。
心理咨询室等候所的桌上,几本《史铁生散文集》似我一样地静默着,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他。
坍圮的高墙落了玉砌雕栏,朱红淡褪,荒藤弥望,他常常到那地坛去,凝视停在半空的蜂儿和被压弯的草叶。
我也常到那儿去,蜷缩在角落,怯生生地望着他。
“活着总得有些盼头……”“人活着不是为了别的事,人是为了别的事才活着的。
”他总是这样回答我。
叶枯雁过,流云无际之时,他总爱给我讲故事。
那日,秋风送走了园子里落日的余晖,他像忽然忆起什么似的,问我,想不想听关于瞎子的故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他颤悠悠地开了头。
故事中,以弹三弦琴说书为生的老瞎子为了弹断1000根琴弦获得治疗眼疾的药引,带着小瞎子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
他的师傅太糊涂,以为弹断800根弦就可以拿到药引。
当第1000根弦在线上崩断时,老瞎子却发现那药引不过是张白纸,他对小瞎子说:“记得,要弹断1200根弦,我太糊涂了。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他颤悠悠地结了尾。
我合上书页,静静思索着。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在演奏一首三弦琴曲,那张白纸便是所谓的“活着的盼头”,我们暂且可以将对人生目的追寻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的我们为了获得药引,不息地弹奏着,披星戴月,不知疲倦。
当最后一根琴弦在指尖弹挑间崩断,我们兴冲冲地打开琴盒,却只看到那张无字的白纸,突然意识到这世界上好像少了一个东西吸引我们继续唱下去,感到无助与迷惘。
最后,我们怀念起之前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的日子,把白纸塞回琴盒,自慰道:“再弹断200根弦吧,或许到时白纸上就会出现字。
”史铁生的命运似洪钟般沉重,他却以琴弦自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他深历悲离,却写下合欢,他深悟死亡,却着笔尘世。
我爱史铁生,正因他疑我所疑,想我所想,他以笔来重新构写我的喜怒哀乐。
过去的悲痛已化为诗的序章,我不似从前一般常常躲进地坛,用书页构建起与外界相隔的屏障,我看到原以为冰冷残酷的世界也有触之可及的温暖,我悟到每时每刻的夕阳西沉也是落日东升,正如史铁生所言:“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边走边唱
到目前为止,关于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研究不够全面,一些研究者只道出其中的某个侧面或局部,而缺乏整体关照;二是研究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论,所得观点与作家创作实际脱离,缺乏有机的联系。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完整概括史铁生小说生命意识的内涵,分析这种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及思想来源,并探讨它给史铁生小说创作带来的得失。
本文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分析史铁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1)我是谁;2)怎样看待死亡;3)生命的意义何在;4)怎样走出孤独。
二、考察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成因及思想来源,从四个方面展开:1)个人经历;2)佛教及传统中国哲学的影响;3)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4)存在主义哲学对史铁生的影响。
三、探讨史铁生小说创作历程的演变,从两个方面展开:1)从“干预现实”、写实的自传性到寓意的哲理性的转变;2)小说创作方法及人物形象的变化。
史铁生散文选集读后感史铁生散文选集读后感2021史铁生散文选集读后感1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等了四百多年。
细腻的心情,深沉的联想,打动着一个个在这个社会沉浮的人,心灵得以有半刻的宁静。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
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
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
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
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当命运继续折磨着他时,有人说他,是当代最喜欢笑的作家~史铁生散文选集读后感2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
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
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暑假开始了,时间比较充裕,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
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
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
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
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
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
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史铁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散文集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在读完史铁生的散文集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感慨万分。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他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结晶。
他用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形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也看到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令人感动,在语言上也令人赞叹。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善于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的美好,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来刻画人性的复杂。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语言的驾驭和对文字的雕琢,也看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也看到了对世界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语言的驾驭和对文字的雕琢,也看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史铁生的散文作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也看到了对世界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语言的驾驭和对文字的雕琢,也看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3篇史铁生读后感1埃利亚斯有篇文章叫《思想着的石像》,是说人的内在思考和外在表象是断裂的,每个人都像一尊思想着的石像,其他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他冷峻的外表,丝毫不能领会他内心的思想。
人与人的距离由此拉开,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同床异梦,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
可以说,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以人要有语言,一方敞开心扉,不断的表达,内心满盈的情感倾泻而出,另一方则要懂得聆听,接纳对方所有的情感,并理解她。
理解,号称能够穿过厚实的石像表面,触碰到灵魂,理解使人们不再孤独。
可是人啊,有时候也挺贱的,渴望理解,可又为理解设下重重障碍。
有时候那个石像的外表就是人们自己搞出来的。
他会穿上厚厚的伪装,一颗渴望理解的心被包装成满不在乎的模样,走入人潮中,接受绝大部分旁人冷漠的眼光,内心深处却渴望着有人能够真正懂他。
前段时间微薄上看到句话,sometimes when I say “I’m ok”, I want someone to look at me in my eyes, hug me tight and say “I know you’re not.” 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了吧。
可是人为什么要伪装呢,为什么不能从心所欲率性而为呢?是为了自我保护,还是为了让理解来的更加珍贵?有首歌里唱的好: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
歌里唱的那个人如果听到有人对他唱出这样的歌,一定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吧。
可是,太多时候,这样的题目似乎都太难了。
可是人就是这么悖论,人的想法就是这么复杂。
谁又能琢磨的透谁呢?难保不被人说成是自作多情。
时间长了以后,已经很难分辨哪个是伪装,哪个是真相。
史铁生说人们追求爱情是为了摆脱孤独。
好像有点片面了,不过起码也说对了一部分吧。
有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共同成长,这样日久天长,比较容易识破对方的伪装,比较容易相互理解。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史铁生是一个从乡村记忆走向哲理探寻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有着对纯朴乡村的记忆。
那读者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史铁生散文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一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史铁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对几篇太过有名的小说和散文略有接触。
但在这个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动了,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笔,还有一个残疾人从黑暗中走出时携带的一切。
《兄弟》是这本书的第一篇,接着是《午餐半小时》,这两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个误区:史铁生是个悲观主义者。
因为他的文章是如此压抑以至于空气都仿佛被挤在一起,让人无法呼吸。
但这种阴暗文学和我印象中那个激励了无数人的乐观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继续看着,看着。
突然,像过了迷宫中的一个拐角,我看到了另一个史铁生,那个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着下雨,时刻活跃着的年轻人。
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抛弃了对命运的探索,暂时忘却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朴实的灵魂。
书页继续翻动,《礼拜日》、《命运若弦》、《往事》等文章依次出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一个希望理解世界、希望为“活着”寻找理由的人在诺大的迷宫中不停摸索。
虽然最初他被自己的不幸压制着,看不清脚下的路,四处碰壁,但他每转过一个拐角,都会多一盏指路的明灯;虽然他也曾分不清方向,只是“寻找一座太平桥”,但生命中的种种经历的积淀让他明白了完美因残缺而体现,明白了每个人都有缺陷,世界并非只对自己不公。
书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是一位作家经历了绝境、体会了无常、探寻过人生后所展现出的宁静,他用自己亲历的体验赋予文章生命,让它们始终带着静谧的温情和哀缓的悲伤,但也有着对“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不,这不是抗争,是再一次思索和诠释,是一颗活泼的心在跃动时所迸发出的力量。
“这是自天地返璞归真,不是顽固不化循环倒退,不是看破红尘灰心丧气,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诚歌舞。
”我合上书,重新审视着封面上史铁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镜,上扬的嘴中露出整齐的牙齿,一双眼淡淡地注视之前方,毫无波澜,只是淡淡地看着云雪雾花,淡淡地看着四季更迭,淡淡地看着人生百态。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之三:边走边唱
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他的生命了。
他忘不了孙姨,对,就是那个“特棒的老太太”。
邻居们说,从来没听见她愁眉苦脸,她的屋里总能传来美妙的歌声。
她是个幸福的人吧?她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夭折。
另外两个生了不治之症。
很久以后才知晓,歌声是一种祈祷。
歌声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的泪水,那歌声是苦难的洗礼。
这应是最最有力的歌声,饱含支撑生活的信念。
她不幸,但活得很幸福,至少,在他看来。
史铁生想起母亲就想起孙姨。
想起自己的苦就想起孙姨受过的难。
人都需要一个信念决心活下去,哪怕独自歌唱。
他的小说《命若琴弦》,陈凯歌把它拍成了电影,取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名字“边走边唱”。
师傅说:你只要弹断最后一根弦,就可以见到蓝天,星星和月亮。
于是盲童用一生寻求那张药方和琴弦。
还剩下几根,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这种信念支持他爬过无数座山,走过无数次路。
无数次感到过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命若琴弦,虽然预知了生命的最终虚无,依然唱得明媚响亮。
这个像寓言一样的故事,告诉我史铁生活着的密码。
史铁生笑着对我说:
麦子,群山中的瞎子,就是我,也是你和他,面对这“无所谓哪儿来,也无所谓哪里去”的人生,还是选择边走边唱吧。
命若琴弦,边走边唱。
这就是好好儿活。
我不知道那些太深的苦涩,需要怎样的精神去承受。
我只知道,面对将来,我没有退避的理由,没有哀伤的借口。
生命就是一场旅途,那就带着明媚的歌声向着远方行走。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所以,麦子,活着,就是来看看人间的阳光的,学史铁生,带着笑,带着宽厚的心情,看窗前花开,北雁南飞,看生离死别,一面歌唱一面感恩。
“能够与我一同笑看”。
面对生命,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温柔的心情了。
本文作者:柯麦(微信公众号:语文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