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分型根据大体形态,可将结肠癌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类。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且质地较软。
并且瘤体较大,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
此型结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多数分化程度较高,浸润性小,生长也较缓慢。
2、浸润型浸润型肿瘤环绕肠壁并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此型结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并且转移发生的也较早。
多发于右半结肠以外的大肠。
3、溃疡型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
此型的细胞分化程度低,较早发生转移。
根据组织学特点,结肠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三类。
1、腺癌:多数的结肠癌均为腺癌,腺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
根据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Ⅰ~Ⅳ级,即低度恶性(高分化)、中等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较多的粘液,粘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集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细胞内粘液多者预后差。
3、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成不整齐的片状。
分化很低,浸润性强,极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很差。
Borrmann分型1、Ⅰ型: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
2、Ⅱ及Ⅲ型: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
3、Ⅳ型:少见,表现为肠壁均匀弥漫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需注意与转移癌及克罗恩病鉴别。
分期结肠癌的临床分期传统上采用的是Dukes分期,此外还有TNM 分期,但由于Dukes分期早已被广泛采用,使TNM分期难以推广。
1、Dukes分期Ⅰ期(Dukes A期)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病变侵及浆膜,或周围组织和器官,但尚可一并切除。
二、结肠癌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
以41—51岁发病率最高。
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
从病因看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到增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图38—6)以及相应的染色体的改变,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存在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亦渐被认识,从中明确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遗传性疾病。
结肠癌的病因虽未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渐被认识,如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
活动。
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携带的家族成员,应视为结肠癌的一组高危人群。
有些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疾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病理与分型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1.肿块型(图38—7)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浸润型(图38—8)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3.溃疡型(图38—9)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显微镜下组织学分类较常见的为:①腺癌:占结肠癌的大多数。
②粘液癌:预后较腺癌差。
③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分期根据我国对Dukes法的补充,分为: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A期。
又分为三个亚期,即癌局限于粘膜内者及穿透粘膜肌层达粘膜下层为Al期,累及肠壁浅及深肌层者为A2及A3、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者为B期,有淋巴结转移者为C期,其中淋巴结转移仅限子癌肿附近如结肠壁及结肠旁淋巴结者为Cl期;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者为C2期。
已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脏器无法切除者为D期。
结肠癌主要为经淋巴转移,首先到结肠壁和结肠旁淋巴结,再到肠系膜血管周围和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
结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概述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
了解结肠癌早期症状对于及早发现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肠癌早期常见的症状和相应的解读,帮助读者提高对该疾病早期症状的认知。
症状1:肠道症状结肠癌发生在结肠内部,肠道症状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
•腹痛和腹胀:结肠癌可以导致结肠管腔狭窄,造成食物和粪便通过结肠时的不适感。
•改变排便习惯:结肠癌可能引起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或腹泻。
•肠梗阻症状:在结肠癌进一步发展时,肠梗阻可能出现,导致严重的腹痛、呕吐和停止排便等症状。
症状2:肠道出血结肠癌早期可能会引起肠道出血,如:•便血:结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表现为鲜红色血液出现在大便表面或混合在大便中。
•隐血:某些肠道肿瘤在早期并不直接导致明显的便血,但可能导致隐血阳性(大便中检测到血液)。
症状3:贫血症状结肠癌可以导致贫血,常见的贫血症状包括:•乏力和疲劳感:结肠癌导致的贫血会使身体供氧不足,引起乏力和疲劳感。
•恶心和食欲减退:贫血还可能导致恶心、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
症状4:体重变化结肠癌早期可能导致体重减轻,尤其是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结肠癌患者由于食欲减退,能量摄入不足导致体重减轻。
症状5:肠梗阻结肠癌进一步发展可能引起肠梗阻,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和腹胀:肠梗阻可以导致剧烈的腹痛和腹胀感。
•呕吐:肠梗阻还可能导致恶心和呕吐。
•停止排便和放屁:肠梗阻严重时,排便和放屁可能停止。
症状6:其他症状除了肠道症状、肠道出血、贫血症状、体重变化和肠梗阻等常见症状外,结肠癌早期还可能导致其他症状:•腹部肿块:结肠肿瘤在腹部可以触摸到或形成肿块。
•全身不适:结肠癌早期可能导致全身不适,如发热、寒战和全身乏力等。
•肠道梗阻上殊途径:结肠癌还可能引起某些病变,例如粪便通过尿道排出、气泡通过脐部排出等。
症状解读与重要性以上列举的早期症状可以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及早发现和诊断结肠癌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
⼀⽂读懂:结肠癌的分期和分期治疗来源:医世象医世象来源:结肠癌的分期 ①原位癌(0期) 在0期时,肠壁的粘膜上可以发现异常细胞。
这种异常细胞可以长成癌症并转移。
0期我们通常称为原位癌。
② 1期结肠癌 1期结肠癌癌细胞从结肠粘膜向基层转移。
在1期结肠癌形成于结肠粘膜内,并向基层转移。
癌症可能已经转移到结肠壁的基层当中。
③ 2期结肠癌 在2A期,癌细胞已经从基层转移⾄浆膜层; 2B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且并未侵犯临近器官; 2C期,癌细胞穿透浆膜层侵犯临近器官。
④ 3期结肠癌 3A期结肠癌:癌症已经从结肠壁的粘膜层,转移到粘膜下层,并可能侵犯肌层,并且同时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3B期结肠癌:癌症从肌层转移到浆膜层或穿过浆膜层但并未侵及邻近器官;癌症转移到1-3个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周围组织或更多。
3C期结肠癌:癌症穿透浆膜层但并未转移到周围临近器官转移⾄4-6个周围淋巴结或更多。
或者,癌症穿透浆膜层转移到周围临近的器官及以上的周围淋巴结或淋巴结临近组织。
⑤ 4期结肠癌 4A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转移到邻近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结肠周围的器官,⽐如肝脏、肺、卵巢或其他远部淋巴结。
4B期结肠癌:癌症穿透结肠壁并可能转移⾄邻近的器官或淋巴结。
癌症转移⾄⼀个及以上⾮结肠周围的器官或转移⾄腹壁内部。
结直肠癌的T描述了癌症在肠壁5层浸润的程度: TX:主要(原发)肿瘤⽆法评估。
T0:没有发现主要肿瘤的迹象。
Tis:原位癌。
癌细胞只存在于上⽪或固有层中,未浸润粘膜层。
上⽪或固有层是结肠或直肠内壁的顶层。
T1:肿瘤已长⼊粘膜下层(即结肠粘膜或结肠内壁下的组织层),但未浸润固有肌层。
T2:肿瘤已经长⼊了固有肌层,这是⼀层较深、较厚的肌⾁层,收缩后会沿着肠挤压内容物。
T3:肿瘤通过固有肌层⽣长到浆膜下层,浆膜下层是⼤肠某些部位外层下⾯的⼀层薄薄的结缔组织,或⽣长到结肠或直肠周围的组织。
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对于这两种癌症,医学界已经建立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本文将介绍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希望能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乙状结肠癌评分标准1.1 TNM分期TNM分期是乙状结肠癌评估的基础,包括瘤体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转移(M)三个方面。
根据不同分期,患者会被分为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2 Dukes分期Dukes分期是英国外科医生Cuthbert Dukes于1932年提出的一个乙状结肠癌分期系统,分为A、B、C三个阶段。
A阶段表示肿瘤局限于肠壁内层;B阶段表示肿瘤侵犯肠壁全层但未侵入淋巴结;C阶段表示肿瘤已经转移到淋巴结。
1.3 派特纳分级派特纳分级是根据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的侵袭情况评分,分为I、II、III三个级别。
I级表示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无侵袭;II级表示肿瘤包膜或淋巴管壁受限侵袭;III级表示肿瘤包膜和淋巴管壁均被广泛侵袭。
1.4 预后评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合并症等因素,可以对乙状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分。
通常采用的评分系统有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CCR) Score、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等。
直肠癌也可以采用Dukes分期系统进行评分,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同样分为A、B、C三个阶段,根据肿瘤的侵袭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级。
三、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策略除了评分标准外,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常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对于晚期患者,还可以考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
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评分标准是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应该了解相关评分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什么是结肠癌结肠癌属于恶性肿瘤,原发于结肠黏膜上皮,具有极高的发生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的发病率明显要比农村地区高,且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
加强对结肠癌相关知识的的了解,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一、结肠癌的疾病类型1、结肠癌大体分型结肠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溃疡型结肠癌、隆起型结肠癌和浸润型结肠癌,具体内容如下:(1)溃疡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已经形成了溃疡,且深达肠壁的肌层,或者已经贯穿了肠壁肌层,同时继续朝着肠壁周围和深层浸润和生长,这种类型的结肠癌通常发生转移的时间比较早。
(2)隆起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主体朝着肠腔部位突出,当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可能会出现溃疡,但通常情况下不会向周围浸润。
(3)浸润型指的是患者的肿瘤朝着肠壁的各层浸润,导致肠壁局部出现了增厚、肠腔狭窄等情况,但是其表面通常不会出现溃疡或者隆起等情况。
2、根据组织学分类根据组织学科量结肠癌分为三类,分别是腺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具体内容为:(1)腺癌是结肠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病例类型,具体由可分为粘液细胞癌、管状细胞癌、印戒细胞癌和乳头状腺癌。
(2)腺鳞癌在结肠癌患者中比较少见,其主要是由鳞细胞癌和腺细胞癌组成。
(3)未分化癌指的是结肠癌患者的癌细胞的分布状态为团状或者片状,且癌细胞的排列没有规则,这类结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3、根据解剖位置分类根据解剖位置可将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其中右半结肠癌发生的部位在患者腹部偏右半位置,包括有乙状结肠癌、降结肠癌和约左侧1/3横结肠癌等,而左半结肠癌发生的位置在患者腹部偏左半位置,包括有升结肠癌和约右侧2/3横结肠癌。
4、结肠癌分期根据结肠癌的侵犯程度、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也就是TNM分期,主要分为下一下几期:(1)0期至Ⅰ期,也就是早期结肠癌,具体指的是患者的肿瘤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也没有出现远期转移,肿瘤仅仅局限于黏膜部位。
肠癌cms分型标准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这一部分肠道的恶性肿瘤。
根据肠癌组织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肠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在2000年国际癌症研究组织(WHO)提出了最新的肠癌分型标准,即肠癌CMS分型。
肠癌CMS分型主要通过对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肿瘤的分子表型差异,将肠癌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型,分别为CMS1、CMS2、CMS3和CMS4CMS1亚型,被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肠癌,约占肠癌中的15%。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缺乏DNA错义修复系统,导致肿瘤基因组发生大量的微卫星区块的插入缺失,进而导致了基因突变和功能缺失。
MSI肠癌具有较好的预后,对免疫治疗也非常敏感。
CMS2亚型,被称为肿瘤原型(canonical)肠癌,约占肠癌中的37%。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细胞增殖活跃,具有WNT和EGFR信号通路激活的特征。
CMS2肠癌表现出高度分化的肿瘤细胞,预后相对较好,对于靶向EGFR的治疗也较为敏感。
CMS3亚型,被称为代谢型(metabolic)肠癌,约占肠癌中的13%。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代谢异常,表现为糖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CMS3肠癌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于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敏感性较低。
CMS4亚型,被称为间质丰富型(mesenchymal)肠癌,约占肠癌中的23%。
该亚型主要特点是肿瘤间质增生和病理新生血管形成。
CMS4肠癌预后较差,对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敏感性较低。
根据肠癌CMS分型,不同亚型的肠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这种分型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肠癌的分子机制,选择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其中,MSI亚型对于免疫治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CMS2亚型对于EGFR靶向治疗较为敏感。
然而,目前肠癌CMS分型在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总的来说,肠癌CMS分型将肠癌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型,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这种分型方法可以为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目前结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无关系,所以结肠癌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对此我们需要了解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以做到早期预防与诊治。
根据结肠癌所在的部位不同,结肠癌的临床表现可不大相同。
具体如下:1、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其中右半结肠癌时,多为腹痛不适或隐痛。
早期结肠癌的症状开始时可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
大便习惯的改变,也是属于早期结肠癌的症状表现之一。
当右半结肠癌时表现为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当结肠癌的癌肿继续增大影响到粪便的通过时还可出现交替出现的腹泻与便秘,而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排便困难,并随结肠癌的病情发展而不断加重。
2、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浸润严重,肿块可固定。
3、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
结肠肿瘤的常见症状是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进的肠鸣音。
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小,粪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该部多为侵润型癌,肠腔环状狭窄,因此较早出现肠梗阻症状。
4、中毒症状:也是属于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结肠癌的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结肠癌患者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症状,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右半结肠血运及淋巴丰富,吸收能力强,癌肿多为软癌,易溃烂、坏死致出血感染,因此以中毒症状为主。
5、晚期症状: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当然在其2侧也不一样:1、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块及进行性贫血。
腹块的位置取决于癌所在的部位,如盲肠癌位于右下腹,升结肠癌位于右腹部,结肠肝曲癌在右上腹,横结肠癌在脐部附近。
此外,可有发热、消瘦等表现。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
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
本文将对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一、结直肠癌病理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许多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1.氟尿嘧啶类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
结肠癌直肠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患者因""入院,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大肠癌"的范畴,证属"湿热蕴结 "。
患者因寒气客于肠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胃失和,运化失职而导致湿热邪毒,流注大肠,发为肿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是湿热蕴结之象。
本病病位在大肠,病性属实,发病缓慢,病程长,预后欠佳。
中医鉴别诊断: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与消化系统、腹腔内其他脏器疾病混淆,尤其是与休息痢、奇恒痢、大瘕泄、伏梁、肠痨、肠痈、肠郁蛊虫病、脾约、内痔等的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当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疑有肠癌可能时,应进行多项检查,如粪检、直肠指检、x线钡灌肠、纤维结肠镜检及活检等,以资鉴别。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大肠癌湿热蕴结西医诊断:结肠癌最后诊断:3、中医治则:以清热利湿为法,方以槐花地榆汤加减,具体拟方如下:苦参20g 生薏仁15g 槐花10g 地榆10g败酱草10g 马齿苋10g 黄柏10g 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服,三碗水煮一碗髂窝流注:指发于骼窝部肌肉深处的脓肿。
初起即患侧大腿拘挛不适,渐而上缩,不能伸直,强伸则剧痛。
髂窝部可触到圆形肿块。
成脓后,按之濡软,但皮色不变,全身可有壮热,自汗,消瘦,面色 [白光]白,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类于髂窝脓肿。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并无定处而变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多发于肌肉深处,结块或漫踵,单发或多发,日久而成脓。
本类病名称甚多。
以病因命名的,如“湿痰流注”,“暑湿流注”和“瘀血流注”等;以部位命名的,如“髂窝流注”等;或以症状命名的,如“缩脚流注”等。
髂窝流注髂窝流注是生于髂窝部的深部脓肿。
本病多单发,不似其他流注能引起多发现象。
该病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儿童易患。
本病发生时患肢胯部突然拘紧不适,髂关节处屈曲位而不能伸直,故又称为“缩脚流注”.清《疡科心得集.辨流注腿痈阴阳虚实弄证同治论》载。
结肠腺瘤的分型和诊断标准结肠腺瘤是结肠发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它通常起源于结肠黏膜的腺上皮细胞,并可发展成恶性肿瘤。
正确的分型和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结肠腺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结肠腺瘤的分型和常用的诊断标准。
一、结肠腺瘤的分型根据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结肠腺瘤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结肠腺瘤类型,占据了结肠息肉的大部分。
根据形态学特征,腺瘤性息肉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等亚型。
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HGIN是结肠腺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它表示瘤内高级别上皮细胞发生了肿瘤性变。
HGIN是癌变的前期病变,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3.癌前病变: 一些结肠腺瘤具有明显的癌前病变特征,如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和非典型增生。
4.癌侵袭: 部分结肠腺瘤已经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它们具有癌细胞的浸润和侵袭能力,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和综合治疗。
二、结肠腺瘤的诊断标准结肠腺瘤的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结肠癌的关键。
常用的结肠腺瘤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充分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病史和饮食习惯等,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结肠腺瘤的高风险因素。
2.体格检查:进行结肠腺瘤的体格检查时,医生通常会注意腹部压痛、肿块、贫血等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在结肠腺瘤的诊断过程中,实验室检查的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同时可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血细胞计数等指标。
4.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腺瘤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粘膜,发现结肠腺瘤的有无。
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采用染色技术,如乙状结肠透明质酸染色和经口染色技术,以提高结肠腺瘤的检出率。
5.组织学检查: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结肠腺瘤的类型和生物学行为,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在内镜检查时行切片检查或在手术切除后行病理分析来完成。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摘要:结肠癌的症状2.大便改变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与癌肿溃疡形成有关。
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
人参皂苷Rh2作为抗肿瘤作用非常显著的中药单体,使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不能维持而进入衰老并最终死亡。
相关词:人参皂苷RH2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 人参皂苷RH2宁顾问结肠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你知道结肠癌的症状及治疗吗?下面我们就对“结肠癌的症状及治疗”进行相关介绍:结肠癌的早期症状: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
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但有些疾病如家族性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牙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结肠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数年龄为45岁,约有5%患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下。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随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类型而有所不同。
不少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整个结肠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分为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两个部分,此两部癌肿的临床表现确各有其特点,兹分述如下:(一)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腔粗大,肠内粪便为液状,这段肠管的癌肿多为溃疡型或突向肠腔的菜花状癌,很少环状狭窄,故不常发生梗阻。
但是这些癌肿常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因此其临床上可有腹痛不适、大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结肠癌的症状2.大便改变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与癌肿溃疡形成有关。
待肿瘤体积增大,影响粪便通过,可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
出血量小,随着结肠的蠕动与粪便充分混合,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结肠癌的症状3.腹块就诊时半数以上病人可发现腹块。
这种肿块可能就是癌肿本身,也可能是肠外浸润和粘连所形成的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