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之句子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考语文阅读之语言赏析语言赏析题一般答题思路:解答语言赏析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例: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写得怎样;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强调了)(3)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对象的……特征(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河湾奔去。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解题思路: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词语适用的对象或范围⑤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⑥近义词辨析答题格式:①动词:生动地表现出XX人/事/物的特点,(或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情态),表现了人物XX的心情。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XX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XX的心情。
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例: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记叙文阅读系列辅导三:句子赏析一、题型展示: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③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请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5)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6)文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7)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
试给文中画线语句加批注。
二、赏析方法(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或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
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2.排比: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富有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或“节奏感强,增强了感染力”。
【例】: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富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之句子赏析》专题复习考点之句子赏析点拨角度考点解说常见考题点拨内容在记叙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题目,只要找准角度,就可顺利攻下难关。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1.赏析句子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点;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印象鲜明;反语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达了……;④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起了……的特性。
2.赏析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从人物描写、细节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人物描写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理/感情,深化了××的主题。
细节描写作用:详细描写××,凸起表现了人物的××特性/心理/豪情,深化了××的主题。
3.赏析环境描写从环境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答题格式: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衬托××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打破方法向日葵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1那天,约好在她上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邻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
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记叙文阅读——句子批注赏析句子批注赏析方法:1.修辞手法【比喻】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反复】赏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写出了……,(强烈)表达了……情感。
【排比】赏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写出了……,(强烈)表达了……情感。
【反问】赏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写出了/强调了……,(强烈)表达了……情感。
【夸张】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启发读者联想,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2.字词赏析①明确字词含义/修辞/手法/词性/感情色彩……②结合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写出了……)③体会情感(表达了……)3.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语动心神外)①这个词/句是……描写②生动传神/具体/形象地写出了……③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侧面描写①这个词/句是侧面描写②激发人的想象力/对正面描写进行补充,写出了……③表达了……(有利于表现……性格)小狐狸买手套新美南吉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
小狐狸跑出去玩儿了。
它在丝棉似的柔软的雪地上兜着圈子,溅起的雪粉像水花似地飞散,映出一道小小的彩虹。
过了一会儿,小狐狸回到洞中,对妈妈说:“妈妈,手冷,手发麻了。
”它把两只冻得发紫的湿手,伸到妈妈面前。
狐狸妈妈一边呵呵地往小狐狸手上呵气,一边用自己暖和的手,轻轻握着小狐狸的手,说:“马上就会暖和起来。
妈妈给暖暖,很快就会暖和的。
”狐狸妈妈心里想:可爱的小宝宝,要是手上生了个冻疮就可怜了。
等天黑以后,去镇上给小宝宝买双合适的毛线手套吧。
黑乎乎的夜幕降临了,把原野和森林笼罩起来,但雪太白了,无论夜幕怎样包,仍然露出雪光来。
狐狸母子俩从洞里走出来。
小狐狸钻在妈妈的肚子下面,一边走着,一边眨着滴溜圆的眼睛,好奇地看看这,看看那。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43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考点概述]句子赏析历来是中考的热门考点。
课标明确考查的重点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针对文中的某句话,分析其表达效果或者妙处或者作用。
考查内容主要有对语句修辞手法、关键词汇、语句丰厚蕴意、表达作用、描写方法等。
★[设问方式]1、请从请从xx角度,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自选角度,赏析x段中画线句子。
3、xx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文章赏析。
……★[解题方略]①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技巧点拨]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感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
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三)赏析句子(一)【出题模式】①赏析文中画线句。
②请说一下句子的表达效果(二)【答题模板】技巧+内容+作用(情感/人物/主题)具体来说:【技巧】: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
②表现手法:悬念、照应、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象征等。
③描写的角度: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④词语运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⑤句式特点:长句、短句、倒装句等⑥语言特点:口语话、朴实等【内容】:句子含义【作用】:对人物、对情感、对主题等的作用【注】赏析句子题侧重技巧,同时也包含句子含义和句子作用等。
(三)【例题】(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崔立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
”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儿子害怕了。
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可有力渲染艺术形象,使句子气势磅礴,使情感的抒发酣畅淋漓。
反问使观点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能使论点突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能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点。
对偶使表达得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和谐整齐。
反复对于说理文中,起强调作用;用于抒情诗或散文中,起加强感情的作用。
引用可使所表达得内容生动活泼,感染力增强;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供有力的依据,增强说服力。
例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答题格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例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萌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角度二:描写手法】例三: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
(《我的老师》)答:运用动作描写,“落”和“轻轻地敲”表明蔡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表现了蔡老师性格温柔,关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亲密。
答题格式:描写手法+内容+情感(性格特点)例四:“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
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王几何》)答:语言描写,突出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表现了王老师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例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答: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和小伙伴们月夜行船的情形,渲染了夜景优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之情。
记叙文阅读之赏析句子的角度从哪些角度赏析句子?一、了解所要赏析的句子特点和类型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分为描写类和议论抒情类句子:⑴描写类,指描写景物(自然景观,含植物)、人物或动物的句子:例1:旭日初照,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
(09年宁波卷第16题)例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样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09年兰州卷第16题)例3:它(指“猫”)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09长春卷第19题) 简析:例1是个描写景物类句子,例2是个描写人物类的句子,例3是个描写动物类的句子。
⑵议论抒情类,一般多是揭示主旨的句子:例: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08年陕西卷第15题)简析:这个例子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启发读者来思考黄河精神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揭示主旨。
2.从语言表达角度看,分为运用修辞、句式特殊的句子及一般句子:⑴运用修辞句:例:它(指“火光”)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
(09沈阳卷第16题)简析: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表达生动。
常见的修辞还有: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腊梅象征人生,北风让人联想到恶劣的环境.默默地吐着芬芳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思考此问题应在人生启迪上多想一想.答案: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身的价值,作者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4、结构方面的作用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例句在结构上有呼应上文的作用,腊梅不畏恶劣环境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与上文中“那么你必须坚韧,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照应.5、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⑵句式特殊句:例: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记叙文阅读赏析句子专题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1、修辞手法的作用: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
3、例子:XXX的《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新、美、健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分析1、比喻:通过将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比作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表达某某事物的特点,帮助人们理解。
2、拟人:将人或事物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它们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些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的感情表达。
4、排比:通过将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和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通过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三、例子分析1、XXX的《春》通过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新、美、健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2、其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新、美、健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蓬勃的生命力。
3、另外,“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XXX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的情景。
答案:①概括了时间为盛夏,地点为荒芜的山坡,天气为炙烤的阳光,背景为春旱导致的缺苗和荒地。
②气氛描写了炎热的气息,烘托出人物的疲惫和无奈。
记叙文阅读专题之句子赏析删除此段)2在那个阴暗的角落,有一只孤独的鹭鸶,它孤独地站在那里,它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
删除此段)3这只鹭鸶,它身材高大,站立在那里,显得非常的威武,它的头上有一顶白色的帽子,它的身体是黑色的,它的腿是红色的。
改写:这只鹭鸶身材高大,威武雄伟,头戴白色帽子,身着黑色羽毛,腿部呈现鲜艳的红色。
4它的眼睛非常的大,它的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它的嘴巴非常的大,它的嘴巴里面有一些小鱼。
改写:它的双眼炯炯有神,透露出无奈和孤独,嘴巴宽大,里面还含着小鱼。
5这只鹭鸶,它的翅膀非常的大,当它展开翅膀的时候,那翅膀就像一把大伞,可以遮住整个天空。
改写:这只鹭鸶的翅膀巨大,展开时犹如一把巨伞,能遮天蔽日。
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家里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我和母亲还有弟弟都很饥饿。
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去湖滩挖野荸荠。
虽然我们知道湖滩肯定被冰雪覆盖,但我们仍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这个时候,希望和等待是唯一能让我们充饥的东西。
中午后,父亲终于回来了。
他走进门时裹着双手,怀里还抱着一只鸟。
他告诉我们那是只快要死的鹭鸶,在雪地里他一伸手就逮住了它。
父亲把鹭鸶放在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
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已经没有力气了。
它的眼睛水汪汪的,似乎在流泪,让人心生怜悯。
在这种冰天雪地的天气里,这只鹭鸶实在太可怜了。
我感到自己的饥饿袭来,便抬起头问父亲:“你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了。
”父亲无奈地回答说:“地冻得实在太硬,刨不动。
”然后他转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了吃吧,孩子们太饿了。
”母亲显得很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
她甚至不愿意碾死落在衣服上的虫子,更何况要杀这么一只可怜的鹭鸶呢?我大声说:“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
”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我急忙回答:“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杀它。
”父亲坚持说:“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是要饿死的。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例句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例句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记叙文阅读专题——赏析句子题型展示: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③请从描写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④请结合加点词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①结合上下文理解: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句子就如无水之鱼,当然不会表达出生动丰富的意义来。
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理解有些句子含意,其实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行了。
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很长,关键是其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得非同一般。
③根据修辞手法理解:如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就根据语境找出“本体”,揭示出形象的含义即可。
反语修辞则反向分析含义。
④根据表达方式理解:描写句:根据语境,分析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
抒情句:联系全文情感,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议论句:联系全文主旨,结合语境,分析出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思。
★答题模式:①句式特点+突出(强调)……内容+表达效果(好处)。
②修辞手法+内容+效果修辞手法+内容+效果(表意效果和语言效果)。
③此句运用……描写,表现了(刻画了)……,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修辞手法的作用实践训练一只鹭鸶陈昕巨①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
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
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
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惟有等待和希望。
②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
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摊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
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伸手就逮住了它。
③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
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
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
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④我感到了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实在硬,刨不动。
”说着他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吃了吧,孩子太饿。
”⑤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
衣服上落只虫子,也轻轻掸掉,不肯碾死,何况要杀这样一只可怜的鹭鸶呢?⑥“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
”我大声说。
⑦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⑧“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杀它。
”我赶忙说。
⑨“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是要饿死的。
”父亲坚持着。
⑩“不,我喂它,它不会死。
”我护住鹭鸶,扳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⑪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杀它了。
”⑫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
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到湖滩去放了。
⑬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
我朦胧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的叹息。
⑭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⑮我来不及穿衣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⑯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拨了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
那只可怜的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之外,什么也没有。
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17)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
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18)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19)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
鹭鸶被我们吃了的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20)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
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天的那只鹭鸶吗?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也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承受着多少折磨啊!1.简要概括本文所回忆的童年往事的情节,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分)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句子。
(2分)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
5.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所受到的启示。
(4分)限时练习,及时仿真评改。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5分)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句子。
(4分)(1)我护住鹭鸶,扳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2)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承受着多少折磨啊!课堂小测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17分)总有一种渺小不容蔑视马德①那天,快登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在一处略微平坦的地方驻足休憩。
站立处,也就巴掌大的一片地方。
竟有几户农家在斜逸出的旮旯里卖零散的小吃。
几面大饼铛咣啷啷地转着,饼铛上,焦黄的煎饼飘散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②“喂,你往边上站站。
”忽然有人在背后拍了我一下。
我回头一看,是个小女孩。
我这才注意到,我身后是一截用乱石砌成起的矮墙。
墙里,散坐着几个闲适的游人,紧贴着墙边坐着一位老婆婆,婆婆旁边,就是刚才和我说话的小女孩。
墙脊上,放着一个小笸箩,笸箩里,是几袋山果。
③“你挡了我的生意了。
”小女孩头也没抬,似乎是向我解释,似乎是自言自语。
我赶紧往旁边一闪身。
“谢谢。
”小女孩依旧没抬头,只是重新把笸箩里的山果摆放了一下。
④婆婆眯着眼,在一边枯坐着。
秋日的阳光,暖融融的,她有些昏昏欲睡了。
⑤“这是什么东西?”一位女游客也看到了这些山果,好奇地问了一句。
“哦,是山枣。
这山上摘的。
”一直枯坐着的婆婆突然开口说话了。
“那,这是您摘的?”“不,是她。
”婆婆顺手一指身边的小女孩。
“哦,是她摘的啊!”女游客的语气中含着惊讶与怜悯。
⑥小女孩依旧沉静地站在那里。
秋风吹着她额前的刘海儿,有些蓬乱,她随手理了理。
举手投足之间,女孩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成熟。
女游客从笸箩里拣出一个山枣来,,放进嘴里,品砸了一番,说:“嗯,不错。
”说完,她掏出两元硬币来,给了婆婆。
⑦小女孩见状,麻利地从笸箩里拣出两包山枣,递给了女游客,说:“一元一包,正好,给你。
”女游客摆一摆手说:“孩子,这山枣我就不要了,你摘得不容易。
我刚才吃的那一个,足值两元钱。
”⑧哪料到,小女孩一把从婆婆的手心里夺过那两元硬币,还给了女游客。
小女孩说:“阿姨,尝枣不要钱,钱还给你!”⑨女游客一脸尴尬。
⑩“这孩子,这孩子——”婆婆长叹了一声,“这孩子,总是这么一个脾气。
她从小没了爹妈,跟我长大,就养了这么一个脾气。
”婆婆一边说,一边抬眼看着那位女游客,话语中,含着无尽的歉意。
⑪女孩似乎也感觉空气有些凝滞,她微微笑了笑说:“阿姨,本来,一个枣并不值两元钱的。
更何况,那是你的钱,我不能要……”⑫“孩子,你上学了吗?”女游客问了一句。
未等女孩开口,婆婆答了一句:“哦,她啊,上了,上了,已经四年级了,这不,趁这几天有游客上山,卖些山枣,就够她的学费了。
”说完后,仿佛触痛了什么,婆婆埋下头,不说话了。
⑬“哦,是这样。
”女游客的脸上开始漾出笑意,“那好吧,孩子,这钱我先收起来。
但是,孩子,阿姨想告诉你一句话,阿姨刚才给你钱,不是因为你可怜,而是因为你可爱。
”⑭“阿姨,我也知道你是好意。
这些山枣,只能卖几快钱,虽然少的可怜,可是,这都是我自己挣的,装在兜里,心里觉得快乐而又踏实。
以前,也曾经有人像你一样帮助过我,可是,我都拒绝了。
奶奶已经老了,我要靠我的双手养活奶奶和我……”⑮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被小女孩触动了。
我不由得重新审视她,那冷冷的面孔背后,与年龄并不匹配的坚毅与刚强。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活在寒冷中的人,也有许多颗寒冷的心灵。
然而,有的人蜷缩着,等着别人来怜悯温暖,而另一些人,则搓着手,跺着脚,拼命在寒冷中,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自己。
⑰那个秋日,有风,但阳光很明媚。
等我从山顶下来的时候,山腰处,已经没有了婆婆,以及那个让人不能忘怀的小女孩。
⑱也许,那些山枣已经卖完了,她们回家了,也许,还没有卖完,第二天,她们还会出现在这里。
但是,我想,凭着这样的刚毅与坚韧,无论是谁,无论陷于怎样的人生困境,生活最后一定不会亏待他的。
1.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哪料到,小女孩一把从婆婆的手心里夺过那两元硬币,还给了女游客。
(2)有的人蜷缩着,等着别人来怜悯温暖,而另一些人,则搓着手,跺着脚,拼命在寒冷中,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