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审核要注意的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1
勘察报告审核说明
1、工作量未经审核的,若要最终出正式报告,只需将最终出件的
报告发给我审核,对于其布置的工作量由工程负责人自行负责!
中间报告不予审核!
2、审核勘察报告电子版:需将最终出件报告的所有内容电子版发
我邮箱(文字、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等),需附校审人员的“校审意见表”,项目负责人需在校审意见后填写意见,如:已修改,或不赞同该修改意见等!(因为在审核报告中发现校对人员校对意见项负并未采纳)。
电子版勘察报告在排版过程中必须要有文档结构图(即必须要设置大纲级别)!!不会的向会的人请教!!!
3、审核勘察报告纸板:需将打印好要出件的报告(已校对)准备
好给我,并附“校审意见表”。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分析前言勘察抽审是土地规划、建设工程等重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质量合格的重要保证。
然而,在勘察抽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需要及时发现、解决和规避,以确保勘察抽审的高效进行和有效达成。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1. 资料不全在勘察抽审过程中,申报单位提交的资料不全,可能导致审批部门审批难度加大,审批时间延长。
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资料不全的原因可能是申报单位马虎,也可能是缺乏了解勘察抽审标准和要求。
2. 技术标准不清勘察抽审标准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工程类型有特别之处,但是申报单位往往没有掌握这些特殊标准,从而无法按照标准提供相应的资料。
这可能导致审批部门无法对勘察报告进行审核,拖延整个工程进度。
3. 检测不到位在勘察抽审过程中,检测不到位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检测不到位会导致勘察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被发现,这可能导致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勘察抽审典型问题1. 勘察范围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申报单位在提交勘察报告时,勘察范围可能不合理。
如果勘察范围不合理,就无法反映实际情况,导致勘察报告出现偏差。
勘察范围不合理可能是因为申报单位没有对勘察范围进行前期评估,或者是由于勘察人员不了解地形地貌而产生的。
2. 表述不清勘察报告在表述上要简洁明了,但有时申报单位在表述过程中会存在词汇冗长、句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审批部门对于勘察报告的理解出现问题。
表述不清可能是因为申报单位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勘察人员在现场勘察时没有记录清晰等原因导致的。
3. 分析不到位在勘察报告中,分析不到位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分析不到位可以包括勘察报告中存在的疏漏、勘察数据与实际地形不符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实施工程项目时可能会给项目带来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提醒申报单位,必须按照标准提供全部资料,且在提交前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
2.给申报单位提供勘察抽审标准要求的解释和说明,使其更加准确明了地理解标准的要求。
建筑勘察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建筑勘察设计流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负责对土地、环境和现有建筑物等进行调查和勘察,为后续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依据。
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勘察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建筑勘察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
一、问题分析1. 不完整的勘察数据建筑勘察设计的关键是准确收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包括土地情况、环境因素、地质地貌、周边建筑物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资金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对所有因素进行全面勘察,导致数据的不完整。
这可能会导致后续设计和施工阶段出现问题和风险。
2. 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问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于设计和施工的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勘察过程中,由于勘察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一,以及勘察设备的限制,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在地质勘察中,由于受到地下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获取地质信息。
3. 勘察范围与项目要求不匹配建筑勘察设计的范围应该与项目要求相匹配,包括土地面积、周边环境、建筑物类型等。
然而,在实际勘察设计过程中,由于对项目要求理解不透彻或勘察人员的误判,可能导致勘察范围与项目要求不匹配,从而影响后续设计和施工。
4. 勘察时间的限制勘察设计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勘察团队可能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调查和勘察。
这可能导致勘察数据的不完整和准确性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 加强勘察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了解决勘察数据不完整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立专门的勘察团队,由专业人员对土地、环境、地质等进行全面勘察;(2) 使用先进的勘察设备和技术,如遥感、激光扫描等,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3) 在勘察设计的早期阶段,充分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现场数据,以提高勘察数据的完整性。
2. 强化勘察数据的质量控制为了解决勘察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勘察过程的监督和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2) 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对关键数据进行重复勘察和验证,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3) 善用现代化的勘察技术,如GPS、雷达等,提高勘察数据的质量。
勘察报告常见审查意见勘察报告是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主要涵盖了工程项目的现场勘测情况、技术分析、工程设计等内容。
在审查过程中,一般会有一些常见的审查意见出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勘查报告审查意见。
1.技术分析不全面:勘查报告的技术分析应该包括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
如果在报告中存在技术分析不全面的情况,审查人员可以提出审查意见,要求报告中增加相关的内容,以确保全面准确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技术性。
2.数据不准确:勘查报告中包含的数据应该是准确可靠的,而不应该存在任何误差或疏漏。
如果发现勘查报告中的数据不准确,审查人员需要提出审查意见,要求勘查人员重新核对数据,确保其准确性。
3.设计方案不合理:勘查报告中通常包含了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如果审查人员认为设计方案不合理或存在问题,可以提出审查意见。
审查人员在提出审查意见时,需要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合理可行。
4.规划不符合要求:勘查报告中应包含有关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规划情况,如果审查人员发现规划不符合要求,可以提出审查意见要求勘查人员对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以确保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安全风险控制不足:勘查报告中应该包含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措施的设计。
如果审查人员认为安全风险控制不足,可以提出审查意见要求勘查人员增加相关的内容或对现有控制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6.技术标准不符合要求: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如果审查人员发现勘查报告中的技术标准不符合要求,可以提出审查意见要求勘查人员对相关标准进行调整或修改,以确保工程项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总之,勘查报告是工程项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确保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审核过程中,审查人员需要对勘查报告进行仔细审查,并及时提出审查意见,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可靠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郑长成)1、附件不全:缺《勘查任务书》或《现场见证报告》。
2、签章不全:报告责任页无法人代表签章;现场见证报告无见证单位负责人签字或无见证单位盖章;附图中签字不全。
3、勘察依据不当或不合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已失效;勘察任务书不符合常德市住建局的有关签字、签章要求。
4、拟建工程概况缺少重要内容:高层建筑主楼与郡楼的关系未作说明;地下室的分布范围未说明,而平面图中的界限又不清楚;建筑物周边环境(如既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岸坡等)未说明。
5、勘探工作量不足:对于临近边坡不做任何测绘或勘探工作;基坑工程和岩溶区的钻孔间距过大;不主动搜集场地覆盖层厚度的资料,也没有布置控制性钻孔,随意给定覆盖层厚度;对于有基坑降水或截流设计的工程,不提供承压含水层厚度。
6、取样和现场试验有疏漏:取土样孔的数量达不到钻孔总数的1/3;软弱夹层不取样或不做原位测试;不取水质分析样也不说明任何引用资料,凭空认定地下水的腐蚀性为微;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浅基础,不取土质分析样;对多层地下水,水位观测和取样没按要求做止水工作;对可能具有膨胀性的高塑性老粘土,不做膨胀性指标的测试;对需要做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不提供压缩试验曲线。
7、分析评价不全面:对于临近拟建建筑物的边坡和切方形成的路堑边坡不做稳定性评价;浅覆盖型岩溶区不做地面稳定性评价;对紧邻既有建筑物的桩基工程,不分析成桩对环境的影响,更没有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对桩基设计、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予说明;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不予评定;对底板位于大厚度承压含水层中的基坑工程,不提出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盲目提出难以实施的侧壁和底板全封闭帷幕等方案。
8、其他问题:勘察报告未经过认真校对、审核,文字和图表错误较多,如:出现不相关的工程名称;工作量与见证报告不一致;图表与文字不一致;岩土层的厚度、名称前后不一致;结论与分析评价不一致,等等。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地质报告审核流程地质报告是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完成勘察任务后向相关部门提交的一份重要文稿。
它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为了确保地质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要求了地质勘察工程师在报告审核中的流程和要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报告审核的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地质报告审核的重要性地质报告的审核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质报告的仔细审查,可以及早发现勘查数据的问题、技术漏洞和风险隐患,从而确保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只有将地质报告的审核抓实抓好,才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地质报告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地质报告审核的程序和要求在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审核前准备审核人员在开始审核前,应对报告审核的目的、范围和方法进行明确。
并要熟悉相关工程背景和要求,了解勘查任务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从而对报告的审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报告审核报告审核主要包括对报告内容、数据完整性、技术处理方法和结论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审核过程中,需要与有关单位、勘察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勘查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核实和确认。
3. 审核结果审核完毕后,需要将审核结果整理出具书面报告,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建议。
同时,对勘察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建议。
三、地质报告审核的注意事项在报告审核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专业性要求地质报告审核是一个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审核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够对地质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2. 数据真实性地质报告的数据来源是地质勘察工程师的勘查成果,审核人员要仔细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对于重要数据和关键参数,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和复核。
3. 技术处理方法审核人员需要对地质报告中的技术处理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
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规范要求下的报告审核与验收地质勘察工程是建设项目的先导工作,从地质环境的角度评估工程可行性、确定地质情况以及预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勘察报告是地质工程的重要成果,它详细描述了地质勘察工程师在勘察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分析结果,也是对地质工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由于地质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对地质勘察报告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验收,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地质勘察报告审核的目的和要求地质勘察报告审核的目的是对地质勘察工程师提交的报告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审查,确定其符合规范的要求,包括勘察的范围、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等。
具体要求如下:1. 审核报告的完整性:地质勘察报告应包含完整的勘察内容和相关参数,不得缺漏重要信息。
2. 校对和核实数据:审核过程中应重点校对和核实报告中的数据,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对勘察方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审核人员需要评估勘察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4. 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进行评估:审核人员需要评估报告中所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其能为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地质勘察报告验收的程序和内容地质勘察报告验收是对审核通过的报告进一步确认和批准的过程,主要包括报告的确认和签署等程序。
验收过程应具体如下:1. 确认报告的正确性:验收人员需核对报告与审核意见的一致性,确认报告的正确性。
2. 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地质勘察报告验收需要召开相应的会议,与地质工程设计和实施人员进行讨论,并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3. 确定报告的可行性:通过与设计人员和实施人员的讨论和专家的评估,对报告的可行性进行确认。
4. 签署报告:验收人员对通过验收的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签署并加盖公章,确保报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三、地质勘察报告审核与验收的意义地质勘察报告审核与验收是保证地质工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以下意义:1. 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审核和验收过程,可以保证报告中所描述的地质情况和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勘察报告审核要注意的问题
审勘察报告时可参照施工图审查要点进行审查,结合该要点,总结审查要注意的内容主要有如下28条:
1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有关勘察和地基基础方面的强制性条文(具体条款略)是否严格执行;
2 责任人签名是否齐全;
3 选用的规范、规程是否有效、完备,是否适用于本工程;
4 勘察文件是否满足任务委托要求;
5 勘察文件深度是否满足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
6 拟建工程概况,如位置等,是否明确;
7 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要求是否明确;
8 原位测试勘探点布置的比例是否适当;
9 勘探手段、方法及工艺是否适当;
10 取样(土样、岩样、水样)的质量、数量、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
11 原位测试方法是否适当,测试数量是否满足规范、标准要求;
12 室内试验的指标种类、试验方法、试验数量是否满足规范、标准要求;
13 地层划分是否合理;地层描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14 地表水及地下水位的量测方法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勘察期间水位、地下水类型等阐述是否明确、合理;
15 提供的地下水参数是否合理;
16 水的腐蚀性测试与判别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要求;判别方法是否符合拟建场地环境条件;判别结果是否正确;
17 提供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是否正确;
18 场地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否充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
19 液化判别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效,液化判别所选取的参数是否可靠、正确;
20 不良地质作用的评价方法、结论及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现行规范、相关专用标准及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
21 特殊土的评价方法、结论及处理措施是否符合规范、相关专用标准及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
22 岩土参数分析与选用的范围、数量、数值的取舍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23 地基与基础评价与建议依据、分析结果是否正确;
24 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参数是否合理;
25 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参数是否合理;
26 是否指出了施工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7 试验、测试图表是否提供了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否吻合;
28 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是否满足规范、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