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2.2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教案背景高中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使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若以传统的新授课方式设计教学,能力强的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没有学习兴趣,并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老师要结合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形成多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二、教学课题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三、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因特网搜索引擎的使用展开教学,信息检索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指能够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有效的信息。
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应只满足于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搜索或掌握几个搜索技巧,而应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本节设置了两方面的内容:常用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
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应用,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娴熟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由于目前苏北地区高中阶段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优生差生结合的小组合作方式,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得到均衡的发展,使这方面的操作技能不再成为今后学习和进步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常用信息搜索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掌握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使用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3.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筛选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因特网的概念和特点、使用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难点:辨别信息真假、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相关教学资料和PPT。
3.教师准备好的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介绍因特网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因特网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3.启发学生探讨在因特网时代如何获取准确的信息。
讲解:(15分钟)1.讲解因特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基本原理。
2.介绍引擎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示范如何通过引擎查找所需信息。
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引擎查找一个指定主题的信息,并在小组中讨论整理出相关信息。
2.每组呈现他们查找到的信息,并进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辨别信息真伪,或者组织互动活动让学生筛选出正确信息。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因特网的重要性和使用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因特网时代获取准确的信息,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引擎查找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写一份简短报告。
拓展:(10分钟)2.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因特网,并提高信息辨别的能力。
教学反思:。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梳理和提炼,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搜索引擎的产生和发展、分类及基本原理、代表性的搜索引擎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是搜索技巧:搜索引擎类型的确定、检索关键词的选择、多关键词的使用、复合逻辑运算的组织等。
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由于网络学习的便利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具体信息搜索活动的灵活应用及效果的比较。
搜索引擎的分类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又很难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此外,搜索技巧的应用教学中,如果不能设计出有效的搜索目标则很难体现其效用,且在搜索中要使用到的逻辑运算也比较抽象,是是本节内容的又一个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对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
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四、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搜索引擎的类型,知道常用的搜索引擎,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2)、了解不同搜索引擎的特点并灵活选用。
根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灵活运用检索条件,提高信息检索效率;(3)、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实例和辅助性的讲解,学生在资料查阅、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搜索引擎的类型,明白其各自的特点;(2)、根据教师设计的搜索任务,学生在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搜索任务过程中,通过对比搜索结果和搜索条件,并进行组与组之间交流,逐步掌握搜索技巧,提高搜索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2.2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搜索引擎的含义分类和常见的搜索引擎。
2、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二、教学重点:搜索技巧的掌握,如何更有效的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1、搜索引擎的理解2、关键词的锤炼。
教学过程:一搜索引擎及分类1 问题:大家都听mp3吧,下面我布置个任务,请大家利用3分钟时间尝试下载奥运会的“我和你”这首曲子,做的快的同学再找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1)教师在学生之中巡查,掌握学生的整体程度,对整节课深入程度进行把握。
(2)提问2个学生说出他们查找的步骤。
由同学的步骤过程中点出搜索引擎。
2 搜索引擎分类。
(1)定义:搜索引擎:指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工具。
全文搜索(关键字搜索);指用代表信息主题的关键字进行信息查询。
由蜘蛛程序在网上获得数据自建数据库。
百度:2000年一月,由两位北大校友在中关村创立,服务:快照,mp3,图片等。
谷歌:1998年10月进入告诉发展。
特点:搜索相关性高,语法丰富。
问题:最早的搜索引擎。
最早的搜索引擎出现在1994年4月创立的yahoo,有美籍华人参与。
目录索引类:将信息人工进行分类进行查找的一种方式。
除了同学们常用的百度谷歌以外,我们还有一种常见的目录搜索引擎(分类查找)举例进行讲解:www.sogou,com/dir元搜索:多个搜索引擎相加=元搜索。
例:(2)演示搜索过程;以搜索2009两会中披露的14个核心经济数据。
关键字搜索:两位的14个核心经济数据目录索引: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两会的14个核心经济数据二搜索技巧。
搜索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准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1)关键字提炼多个关键字细化条件例:两会;09两会;(2)搜索引擎的选择使用百度,谷歌中的分类查找。
各个搜索引擎的特点例如:在百度网页和百度mp3中分别搜索歌曲百度的特点谷歌的特点(3)各个搜索引擎的帮助例如:百度的帮助中就有百度使用技巧和百度的特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教育及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专业路径,把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的过程中,领悟数字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017年,笔者参加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以项目式学习方式,组织实施了一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无线Wi-Fi的搭建”高中信息技术课,将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译为“项目式学习”)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设置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并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解为一个个互相连贯的小项目,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式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下面,笔者结合该课例的实施,谈谈项目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内涵及项目设计的基本构想(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作为医学教学法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项目式学习,近年来逐渐进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
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和技术实践等学习行为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展开项目式学习,最终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其中,“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必须是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真问题,而不是一种基于假想的提问;项目学习中的项目,通常是以一个个小项目或小任务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探究,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