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中文摘要:当前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并以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经验,促进官民互动的和谐网络环境的逐步构建。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have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and imag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is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s, discuss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event of a crisis,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finally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y environ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Key Words:local government;Network public opinion;Coping ability引言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目前面临着跟民众新的一种沟通方式的挑战,传统的政府跟民众沟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等,但现在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数已达了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1.8%,网民的意见越来越可以代表全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由公众讨论、传播、评论产生的舆论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民意和社会情况。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了解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期望,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
网络舆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和隐患。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难题,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
网络舆情可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公开透明地解释政策措施和决策原因,能够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以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民众满意度。
【字数受限,暂停】。
1.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快速反应,容易被舆情所困扰。
网络舆情的真实性难以核实,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会引发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给地方政府带来舆情危机处理的困难。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给地方政府带来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和应对措施。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期待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批评的力度也在加大,这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地方政府需要面对这些挑战,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理能力,有效化解舆情风险,保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字数:209】2. 正文2.1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通过监测不同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政府能够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发现热点问题和民意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各方机构的协作与合作。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形象、民意支持和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政府形象。
本文将从监测舆情、舆情引导和科学回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
要及时了解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倾向。
可利用舆情监测工具和专业机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24小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通过分析舆情数据,发现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不良影响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通过主动了解舆情,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对社会民意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引导网民正面发声。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问政、民意调查等活动,吸纳网民意见建议,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地方政府还可以定期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增加政府公开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要积极宣传政府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舆情管控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依法合规,尊重网络言论自由,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应科学回应网络舆情。
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介绍相关情况、说明政府立场,消除网民疑虑和误解,回应社会关切和疑虑。
要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对预案和措施,迅速处置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恶化。
要加强舆情危机公关能力建设,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防止出现舆情失控的情况。
通过科学回应舆情,地方政府可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作为网络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处理结果,俨然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舆情处理能力的改善对政府形象维护及人民利益的保障上有着重大意义。
在线下的实际生活中制约因素較多,地方政府没能及时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出反应,舆情处置缓慢、丧失时机,应对方式單一、没有成效,以及地方官员对舆情的忽视等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原则和策略为研究对象,以独特的角度来观察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加强舆情检测,及时发布信息,把握时机、及时处置以及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合法权益等相应措施,提升政府应对的舆情的能力。
标签:公安管理;地方政府;网络舆情近几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也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网络自身的多重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正、负两面效应,地方政府如果采取了正确、科学的方法调息了网络舆情的发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好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推动网络的健康发展。
从现有的机制来说,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依旧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例如:地方政府在透明机制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许多关键的热点性信息公布时间之后,民众了解的渠道也相对局限,有的甚至处于一种闭塞的状态,如此就很容易造成误解,推动网络舆情的形成。
另外一方面,当网络舆情发生之后,地方官员反应迟缓,不能主动出击,只能被动应对,往往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而且,在舆情应对方式上,许多地方政府受到条件的制约,设施比较单一、落后,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网站通讯来告知大众,很难有所成效,效果反映缓慢。
总体看来,地方政府官员没有摆正自己的地位,对网络舆情予以一种忽视的态度,不愿意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忽视网络环境的发展,导致舆情的发生并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影响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损害政府了形象。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5篇)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趋势。
但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前缺乏监控防范,事后缺乏有效引导,以致原本很小的一件事不断被放大,甚至被以讹传讹,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引导网络舆情,正确处臵网上舆情危机,正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危机及其主要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地方政府只有积极促进以网络舆情为代表的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形象的提升。
网络舆情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而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舆情危机”,也是就地方政府而言:正面的网络舆情可以发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地方政府管理的效应;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这个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
网络舆情危机,就是指这种负面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通过对近年网络上热议的网络事件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1、紧扣社会民生问题,以负面新闻为主。
目前各地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与社会民生问题紧密相连。
从医疗改革、户籍改革到高考,都是普通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
其次这些舆情危机事件以负面社会新闻为主,比如杭州“飙车案”、“躲猫猫”事件、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等等。
2、网民普遍“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
论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策略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开辟了一条公民利益表达的快速通道,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正在成为惩治行政腐败的利器。
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比较低,容易出现“网络暴政”和形成“羊群效应”。
据此中国地方政府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尝试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制度建设。
标签:网络舆论监督;正效应;负效应;策略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广大网民直接对话,这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大大刺激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中国网民的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第四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广西“日记门事件”,以及前不久陕西杨达才“微笑门事件”在网上不断发酵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并很快得到纪检部门的回应,这也反映网民参与监督的巨大力量。
如何认识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这是新时期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1]。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的网民,监督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活动,就行政管理领域来说主要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涉及公共事物、公共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的活动。
相对于传统舆论监督来说,虽然它的载体是互联网络但是它仍然属于公共舆论监督的一种或者说它是舆论监督的一种新方式。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常常面临着信息披露不透明、舆情分析不到位、舆情引导不足等问题,导致舆情事件频发,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地方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针对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传播范围广泛性,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舆情动态,预防和应对舆情事件的发生。
地方政府还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深入了解舆情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传达政府意图,避免信息失实、不明确,引发舆情误解。
地方政府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引导舆论公正、理性,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舆情治理。
地方政府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倾听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和透明度。
1.2 问题探讨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使得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往往极具偶然性和突发性,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导致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和恶意炮制,往往会对地方政府形象和政府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地方政府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能力,规范信息发布与应对机制,加强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沟通渠道建设等对策,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网络舆情形势。
社会经纬2017年第2期176(三)提升企业文化,满足货主需求对于运输业来说,服务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
中铁快运的全部效益都来自服务,对内,可以以提升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不断总结提炼其精神文化内涵,如大力开展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岗点、责任区等。
对外,以满足货主需求为目标,让货主把铁路作为出行走货的首选。
(四)提高运输效率,克服技术难题对于已经开通运营的高铁,以京沪高铁为例:2012年日常开行60对,节假日开行78对,而理想状态下区段通过能力至少有149对,如此看来,线路能力仍然富余,因此,可利用富余能力的高铁线路开通快捷货物运输,这样既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快件运输需求,也能为高铁运输提高效率。
同时,中国南车与北车公司可以抓紧研发货运专列,以此来突破高速铁路不能承担行包运输业务的局限。
七、结论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商户和消费者选择了网上购物,这也为高速铁路经营快递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倒逼高铁速递行业规划发展策略,实现高速速递行业与民营企业资源共享,提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同时高铁速递行业应重视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服务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优化配送服务质量对策,尽早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高水准快递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1]崔星.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优化配送服务质量探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6(8).[2]李佳婷.“互联网+”时代下的跨境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6(10).[3]委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民营快递物流企业综合评价中的作用[J].物流科技,2016(9).[4]李铁评.民众对高铁的意见也大都集中在运营机制僵化[EB/OL]./s/blog_954b5ee30101dodd.html.[5]邵俊国.“高铁快递”价格高遭质疑,何不“以量换价”?[N].长沙晚报,2014-04-02:11.(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国外文献综述郭媛媛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逐渐进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众由最初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
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成为了检验其治理水平和公共信任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地方政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试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信息真实性难易得到验证。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主动了解网络上的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的舆情事件。
通过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网络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以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的蔓延和恶化。
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公众传达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做好政府工作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主动公布政府工作的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准确有效传递政府声音。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政府工作的宣传推介活动,增进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
要加强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络舆情处置能力和水平。
在面临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及时召开应急会议,组织专家学者和网络舆情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并迅速落实,消除舆情隐患,稳定社会情绪。
四、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在面临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疏导工作,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疏导不良情绪,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向社会公众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指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促进社会舆论的理性化和平稳化。
关于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其中网络舆情就是互联网得到运用的一个极好案例。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公民心声,能更好地联系政府、社会和公民,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
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
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
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政府舆情管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舆情管理的重要方向。
如何加强政府舆情管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挑战,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政府舆情管理展开讨论。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舆论表达方式多样化,因此舆情事件爆发得更为频繁且扩散更快。
这给政府舆情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
二、政府舆情管理的意义政府舆情管理是指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及时收集、监测并回应网络舆情,以实现舆情积极引导、信息公开透明的目的。
加强政府舆情管理的意义在于:1. 增强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调动积极因素,减少消极舆情的扩散。
2. 促进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增加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3. 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公正的舆论环境。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措施为加强政府舆情管理,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声音。
2.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准确把握舆情趋势和表达方式。
3. 增加政府舆情回应的敏感度与及时性,避免舆情蔓延。
4. 积极传递信息,主动回应关键问题,引导舆论正确方向。
5. 创新舆情管理方式,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6. 与公众建立良好互动机制,吸收有效意见和建议。
7. 加强舆论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与责任感。
四、政府舆情管理的挑战和对策在加强政府舆情管理过程中,政府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1. 网络舆情瞬息万变,政府需要加快信息收集与处理速度。
2. 网络信息真伪难以辨别,政府应提升信息核实能力,防止谣言传播。
3. 网络舆情议题复杂多变,政府应加强舆论分析与研判能力。
4. 舆情事件引发社会不稳定情绪,政府需要及时回应和平息。
5. 政府舆情回应应注意言辞、态度,及时释放有价值信息。
五、国际经验借鉴国际社会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包括:1. 美国在舆情事件中注重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沟通,开展公众参与活动。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近年来,网络舆情以其迅猛扩散的速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社会重要议题。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舆论表达方式,网络舆情对政府的治理和公共决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政府应对的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具有迅速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它在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引发公众关注并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及时获取信息、掌握舆情动态,以做出应对决策。
然而,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较难确认,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政府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相关机构的协助来辨识谣言和虚假信息,并及时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来稳定舆情。
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政府需要加强信息监测与应对系统的建设,以快速获取和分析舆情信息,并能快速作出对应策略。
此外,政府还需要克服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产生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可能会使政府的决策受到情绪和民意的左右,需要政府保持理性和稳定,以科学决策来解决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研判能力。
建设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获取和研判舆情信息,以便制定应对策略。
其次,政府应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政府可以主动发布政策解读、相关信息和官方回应,及时传递政府决策的理念和目标,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政府应加强网络舆情的舆论导向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规范,引导公众健康、理性地参与网络舆论,提升网络舆论的质量和秩序。
同时,政府应积极利用新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效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分析和研判网络舆情,预测舆情发展趋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作者:赵晶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第13期赵晶(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政府,陕西商洛726000)摘要:互联网信息瞬息万变,网络舆情包罗万象,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高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成为摆在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国内外网络舆情的现状,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进行探析,以便使地方政府能有效提升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舆情引导中图分类号:D69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5-0212-04一、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1.网络舆情成为推动政府作为的重要力量网络舆情反映社情民意,一定程度上是民众心理诉求的体现,能够促进政府积极作为。
近年来,各级政府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对网络舆情中合法合理的民意诉求采取更为积极和端正的态度,积极介入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网络舆情中反映出的现实社会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和解决。
2.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网站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政府网站是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的履行政府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
这个平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是信息时代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同时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工作和切入点,是引导社会网络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
我国首个政府网站是 1996 年海南省政府创建的,而大规模的政府网站建设始于 1999 年实行的“政府上网工程”。
近年来,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截至 2010 年 12 月 28 日,我国各级政府及组织机构网站数量已达到 75 282 个。
其中,中央级政府网站有 122个,省级政府网站有2 314 个,地市级政府网站有 19 033 个,县区级以下政府网站有 53 813个。
经过近 20 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已基本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网站组成的政府网站体系。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
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
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眼光和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定位互联网。
很多地方政府视网络舆论的批判为洪水猛兽,利用公权力来消极抵制,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舆情愈演愈烈。
政府要鼓励网络发展,保护言论自由、隐私权,重视舆情的作用。
其次,必须树立网络应急管理意识。
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具有突然性,舆情一旦大规模爆发就极有可能对地方政府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常态化的应急管理意识,及早预防。
第三,政府要力图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机制。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网络参与, 通过网络上公民的参与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政府应当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 积极了解来自公民社会的声音, 通过网络
把公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他人的利益, 使得各
部门、各利益集团和各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参与建立广泛的责任共担机制。
(二)、建立快速反应和预警机制。
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评估,建立网络预警管理系统。
网络预警系统一般由预警分析和预警对策两方面构成。
预警分析就是对诱发网络突发事件的各种现象进行甄别、分析和评价, 并由此作出警示。
政府要建立并重视网上舆情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重点敏感单位和门户网站的网上舆情直报工作,积极构建层级警报制度,实现长线预测,短线预报。
预警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输出信息, 对网络突发事件诱因的早期征兆进行及时矫正、删除与控制。
完善信息收集、甄别、回应的系统性能力。
地方政府应逐步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分析和整理各部门收集的网
络舆情,协助各职能部门制定灵活的应对之策。
(三)、构建分级响应机制。
一方面以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 另一方面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将网络突发事件分为不同的级别。
每一层级建立各自的应急预案, 预警的级别、动员的范围、应对措施都按需要设定, 应急主体按应急程序要求进入应急状态, 协调相关部门按应急程序统一行动。
在具体的操作上,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政府第一时间应该在网络社区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做到发言精确权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的回应和引导,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主动权。
同时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
(四)、“网络问政”模式的构建,电子政务的加速推进。
针对当前的网络舆情,多数地方政府则选择主动邀请公民来参政。
如北京、上海、银川、深圳等地政务微博问政模式,云南省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同时要加快建设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府治理功能与互动方式的“转型升级”。
电子政府不应该仅限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创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应该加速网络民意调查与论坛即时互动、沟通功能的开发与提升。
服务商层面:
必须规范各类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自主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
服务提供商需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营造网络文化的优质大环境。
针对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采取信息控制,坚决阻止和避免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让积极正面的信息成为主流。
公民参与层面:
尽量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防止不良信息的肆意发布。
培养公民意识,积极鼓励公民广泛有序参与,表达自己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有效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良.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J].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2].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J].社会科学.2008 年第11 期
[3].徐炯.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09
[4].谢金林.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J].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总第153期)
[5].魏星河.邹海斌.我国公民网络参政与政府治理改善[J].公共管理变革.2011-05
[6].郑曙村.张勇.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N].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09
[7].姚引良.刘波.王少军.祖晓飞.汪应洛.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多主体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期
[8].张勤.梁馨予.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J].公共
管理.2011年第3期.总第309期
[9].黄颖.陈水生.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J].新视野.2009.6
[10].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总第275期
[11].刘波.王力立.姚引良.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比较研究[J].公共治理.2011年第5期.总第157期
[12].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13].诸大建.李中政.网络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整合初探[J].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总第266期
[14].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15].王金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
[16].顾金喜.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J].理论参考.2012-02
[17].方兴东.张静.张笑容.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J].现代传播.2011-05
[18].郭旭.张焕金.论网络政治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19].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07
[20].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角色变迁之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1-01
[21].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2].张康之.程倩.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J].公共管理科学.2010-06
[23].王琴.网络治理的权力基础:一个跨案例研究[J].公司治理.2012 年15卷第3期
[24].余志伟.张保胜.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知识丛林.2010年第23期.总第3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