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7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
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
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基督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基督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基督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
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基督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
基督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
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
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
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
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悲情人物作者:王含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1期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
其内容悲怆低回,感人至深,对十九世纪末腐朽的农村宗法制社会和虚伪的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悲剧人生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气氛和宿命感,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关键词:小说《无名的裘德》托马斯·哈代悲情人物托马斯·哈代被誉为是“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了他的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了农村宗法制度和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冲突及作者对社会和宗教的深刻的批判。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其“威塞克斯”小说中最有力的作品,悲剧色彩最为浓厚。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以他超前的目光,通过成功地塑造一个个悲情人物,展现了资本主义势力日益扩张下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痛苦的探索”。
一、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无名的裘德》主要讲述了青年农民裘德悲剧性的一生。
裘德自幼便立志成为一个神学家,他勤奋好学,可噩运却总是与他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他与阿拉贝拉的短暂婚姻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一心向往到学府之都克里斯特敏斯特(影射伦敦)上大学成为神学博士,可纵然他满腹经纶,却屡屡遭拒;他与典雅博学的表妹淑两情相悦,但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拖家带口,四处流浪,最终几个孩子惨死,爱人离去,奋斗一生的裘德在孤独中饮恨而终。
裘德的一生,就像被他自己宰杀的猪一样,被生活的锋刃宰杀并且不被允许迅速死去。
他一心向往克里斯特敏斯特(Christminster),认为那里“是个光明的城市”、“那儿生长着知识之树”、“那是一座人类的导师出现和汇集的城市”、“那儿可以称为学问和宗教的城堡”,可虽然他刻苦努力、满腹经纶,却屡屡被学院拒绝。
最终这个神圣的地方竟成了他的埋骨之地,这简直是对人的理想和追求的一种嘲弄。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一部悲剧小说,它以深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主人公裘德·弗雷泽的悲惨命运。
阅读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裘德那无尽的悲凉和命运的无情。
裘德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追求的知识分子,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偏见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击。
他的悲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淑·布莱德赫,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悲剧命运让我反思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她的故事让我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产生了质疑。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与人物心情相互呼应,使我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论裘德的悲剧摘要:通过对裘徳的悲剧描写,哈代从伦理道德角度分析,揭示了不合伦理和道德的爱情,只能是幸福的坟墓,不会为社会所认,世俗所容。
同时也指出,正是这种违反伦理的倾慕,为裘徳和苏的未来生活种下了苦果,以致后来发生了儿女间的被缢与自缢。
哈代用这种独特的悲剧式写作手法和技巧,反衬出了不合伦理道德的婚姻必遭惩罚的悲剧性结局。
同时,也从伦理学角度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伦理学批评;伦理禁忌;违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2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他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的同情,有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渗透着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
深受叔本华的悲剧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意味,只有悲剧才能描写出人生的可怕和不幸,使人不再留恋,进而断念(刘象愚,2005),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其中的遗憾和惋惜,才能让作品的寓意更深刻,更耐人深思,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哈代在塑造这种美时,便采用了这种悲剧写作手法,即让主人公处于“想过的理想生活和他命中注定要过的悲惨生活之间的对立(聂珍钊,2005)”。
哈代对悲剧的理解同他对生活的现实主义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的悲剧小说中描写的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和理想的破灭赋予了小说丰富的社会内容。
他塑造的悲剧主人公都是品德优秀,情操高尚的人物,他们具有热烈的愿望,美好的憧憬,追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他们的愿望和行动超越了社会所能容忍的范围,违背了传统习俗和道德,社会便设置网罗扼杀他们。
他们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所不容,终遭毁灭。
因此,他们的苦难和不幸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同情,他们肉体的毁灭和理想的幻灭,则进而达到了美和崇高的境界,获得了深刻的悲剧效果。
读·闻·观51浅析裘德悲剧的成因梅丽美摘要:《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主人公裘德悲剧的一生。
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梦想破灭、婚姻不幸和英年早逝三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裘德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裘德;文学伦理学;悲剧《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乡村青年裘德悲剧的一生。
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本文采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裘德梦想破灭、婚姻不幸和英年早逝三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裘德悲剧的成因。
一、梦想破灭小说中的主人公裘德年仅十一岁就父母双亡,然后跟随姑婆一起生活,但在姑婆家并不受人待见。
裘德自身的生存状况,加之小学老师要去基督寺追求梦想离开了小镇,让年幼的他从小立下宏伟壮志——进入基督寺学习,将来成为牧师。
“他向往去一个身心可以完全托庇,精神得以信守不渝和一个他认为令人崇敬的地方”。
他虽然生活贫困,却非常好学。
为早日实现心中愿望,他首先请求卖假药的医生送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条件是帮他推销假药。
裘德照做了,但还是因为医生屡次爽约,最终没有得到书。
在此之后,裘德抱着一丝希望给以前的小学老师写信,才得到两本旧书。
拿到书本后,裘德欣喜若狂,勤加苦读,可是并没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自学。
“他觉得自己对希腊文、特别是希腊文剧作的理解程度太差,连自己也不满意。
”此时,他非常需要一位能够给他指点迷津的老师,这样当他遇到深奥、难懂的作品时,就可以求教于老师,掌握要点了。
可是碍于条件有限,他不可能请得起老师。
另一方面,为了生存,他还得帮姑婆干活。
起初,姑婆帮他找了一份为庄稼汉驱赶小鸟的工作。
但当小鸟飞向他驻守的田间,他却同情起了小鸟,并让它们开怀大吃。
因为此事,可怜的裘德遭到庄稼汉的殴打和解雇。
后来,他帮姑婆送面包。
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他在赶着马车送面包的途中,都在不顾个人安危、孜孜不倦地读书。
但他的这种驾车方式,惹得群众不满,甚至还招来警察。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悲剧命运研究一、概述《无名的裘德》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裘德·弗吉尼亚·克劳的悲剧人生,其情节曲折、发人深省。
裘德所遭受的一切命运安排成为了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悲剧元素,对此,不禁让人去深入思考裘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
二、裘德的成长经历裘德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父母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裘德只能在农场劳作,读书成为了他的奢望。
他自小聪慧过人,渴求知识,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裘德在接受教育方面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这一切似乎注定了裘德的命运注定平凡,甚至是悲剧的。
三、裘德的爱情经历裘德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深爱着美丽的女孩苏珊,在苏珊面前,他表现出了他特殊执着的一面。
然而,不幸的是,裘德的爱情并没有得到成功,他因为家境贫寒而被苏珊的母亲驱逐出家门,爱情的挫折使裘德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伤害。
四、裘德的事业经历裘德追求成功,在事业上也是奋发向前,奋斗不懈。
他到了城市,加入了一个艺术团体,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团体中崭露头角。
然而,正当裘德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因为一场悲剧意外而早早离世,这一切似乎都注定是他的命运。
五、裘德的悲剧命运裘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悲剧,他从出身时便注定了平凡命运,他的爱情得不到成功,最终在事业的巅峰前夭折。
这一切似乎都是他命运的不公平安排。
裘德的命运悲剧令人唏嘘不已,引起了人们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结语通过对《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裘德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对命运不公平的抱怨。
裘德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命运的探讨。
裘德的悲剧命运也警示着我们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追求虚无的东西,真正的幸福在于珍惜当下。
小说《无名的裘德》通过裘德的悲剧命运,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七、裘德的人生启示裘德的悲剧命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无名的裘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裘德这个无名小人物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裘德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从小就被迫放弃学业,去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人,经常对裘德和他的家人施暴。
裘德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磨难,但他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人性的信仰。
他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尽力保护自己的家人,但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
在这个社会中,裘德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和压迫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他最终选择了逃离这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无名的人。
通过裘德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社会中,贫穷和压迫让裘德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失去了对这个社会的信任和希望。
即便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也无法逃脱社会的压迫和不公。
裘德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美好,人性也并不是那么单纯。
在这个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像裘德一样,被迫放弃自己的梦想,被迫忍受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让我深感痛心和无力,我开始思考,这个社会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性到底是怎样的?同时,裘德的故事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裘德,我们都可能受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裘德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我们不能被社会的不公所击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要努力改变这个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无名的裘德》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裘德的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我相信它也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题目裘德悲惨命运的根源探究来源自拟题目1、研究目的和意义《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继《德伯家的苔丝》后又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哈代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小说以孤儿裘德的求学受挫,最终未能担任神职,郁闷而死为主线,以裘德和其表亲淑的爱情悲剧为副线。
该作品批判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社会的黑暗、落后与压抑,同时多视角的描述了个人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紧张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小说的主人公与事件、偶然与巧合、悬念与猜测来分析小说的悲剧效果,同时通过对小说中的环境分析与人物的心理分析来探索悲剧形成的原因。
本课题将结合悲剧理论和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来着重展现由于人的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冲突所导致的人类思维层面的变化以及人类面对困难所体现的决不妥协的纯朴性情。
裘德的悲剧折射出的社会现实的残酷性以及小人物的斗争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读者,同时诠释了哈代本人对悲剧人物的定义。
2、国内外发展情况(文献综述)国外对《无名的裘德》的研究现状:作为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一出版就受到了猛烈地攻击。
有的评论家把这部小说更名为“淫秽的裘德”,谴责哈代背离现实,宣布这部小说破坏家庭稳定、动摇宗教基础,是一部不道德的教科书。
威尔菲尔大主教把《无名的裘德》逐出教门,并且把小说当众焚毁。
更有甚者将此书焚烧后的灰寄给哈代,以示“抗议”,因此英国许多图书馆禁止这部小说外借,就连哈代的妻子爱玛也认为《无名的裘德》“不洁净”、“不道德”,造成两人矛盾深化。
《纽约世界》的一位女评论家悲痛地写到:“托马斯·哈代到底怎么的啦?……我为部作品震动和惊恐! ……这恐怕是我所读过的最坏的一本书……除了不道德之外,还非常地粗暴……当我读完以后,我打开窗户,使屋内换换空气……”对此,哈代坚定答到:“《无名的裘德》比我所写的另外任何一本书都可以巩固道德……”然而令世人惊讶与不解的是赢得小说创作辉煌成就的哈代,在完成引起巨大争议的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后毅然辍笔小说创作,而将写作兴趣完全转向了诗歌。
试析裘德悲剧人生的成因2010-11-10 23:49:31 作者:Lauren来源:浏览次数:525 网友评论 0 条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着力塑造了悲剧性主人公裘德的形象。
除了通过事件来烘托出裘德的悲剧性命运外,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通过裘德一生事业和婚姻的追求轨迹的循环,暗示了裘德的悲剧;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另外三个人物形象在不同侧面增强了裘德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裘德;悲剧形象;循环在《无名的裘德》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形象,裘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人公。
多年来,裘德悲剧所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通常认为是当时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了出身贫寒的裘德大学梦的破灭;而虚伪的婚姻道德观念使相爱的裘德和淑被迫分开。
一、裘德人生的循环本书的章节是从裘德生活的不同阶段的足迹展开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裘德生活的一个转折,展现了裘德的短暂的一生:在玛丽格伦长大成年后,他开始憧憬去基督寺上大学,并与艾拉白拉结婚;然后便是到基督寺,大学梦破灭,遇到了表妹淑,并萌生爱意;接着便是到梅勒寨,重振旗鼓,又开始另一个梦想,想当一名牧师,淑在一所师范培训,两人爱意渐深;在沙氏屯这一段,是淑和裘德命运的转折点:淑与费劳孙结婚,裘德去探望,姑老太太去世,两人前去奔丧,裘德得知淑婚后并不幸福;尔后,淑离开费劳孙,决定与裘德生活在一起;然后同居后的裘德和淑开始为生计奔波在奥尔布里坎等不同的地方;最后病中的裘德和淑重新回到基督寺,不幸孩子们自杀,淑黯然重投费劳孙的怀抱,裘德和艾拉白拉重新生活在一起,并在病中孤独死去。
小说中的这些地点,特别是基督寺,是缠绕裘德一生的地方。
基督寺是裘德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天堂,又是他刻苦学习的一种动力。
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又走到终点。
理想破灭与此,生命又毁灭与此。
这就是一种循环,人生饶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他原来的出发点上,这也是作者对生命循环认识的一种形象的认识。
人生正常的生命过程,往往要有这些历程:相遇、恋爱、结婚到爱人的离去。
论《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根源作者简介:袁顺红女(1988-),汉,重庆巴南,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摘要: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以悲剧为主。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后一部小说,但也被看作是其最优秀的一部。
该小说主要反映中下层社会人裘德的生存和精神追求,然而裘德的一生短暂又悲剧。
本论文主要从社会背景,裘德的个人原由两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裘德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裘德,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1.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维多利亚后期)最富盛名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小说继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无名的裘德》的出版,遭到当时维多利亚旧秩序的维护者的指责,抨击其内容伤风败俗、亵渎神圣。
《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主人公社会下层人士裘德为理想而奋斗,最终却悲剧的一生。
主人公裘德是个孤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内心敏感却又非常的勤奋好学,一边帮工的同时一边自学,梦想有一天可以进入高等学府—基督寺。
然而裘德的人生计划却被一个女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女人就是美貌而粗俗的屠夫之女艾拉贝拉,裘德受她的诱惑并同她结了婚,但不久艾拉贝拉就抛弃裘德另觅新欢。
裘德移居基督寺,与表妹淑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同时,裘德申请进入基督寺学习,却遭到了拒绝,纵使他满腹经纶。
虽然裘德与淑都互生爱意,但淑出于一时的自虐心理,突然宣布嫁给久已对她有意的费劳孙(裘德儿时的恩师)。
虽然费劳孙对淑尊重体贴,但淑发现自己爱的还是裘德,所以离开了他投向裘德的怀抱。
两人并没正式结婚,只是自由同居并育有子女。
处处都是流言蜚语,受到社会的排斥,所以一家人无处栖身,过得十分困苦。
绝望中,长子“小时光老人”(father time,裘德与艾拉贝拉所生)吊死了弟妹,随后自杀。
《无名的裘德》悲剧爱情探析张丽萍(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中展示了多种复杂的爱情关系,其中的每一种爱情关系都充满了不可知的悲剧色彩。
本文重点探讨裘德与淑的悲剧性爱情,以期追究小说中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19世纪小说家;爱情悲剧;社会根源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10)06-0015-04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展示了多种复杂的爱情关系,从最初裘德与艾拉贝拉的短暂婚姻到裘德与表妹淑的爱情关系到最终淑离开裘德与费劳逊结合,每种爱情关系都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悲剧色彩。
其中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裘德和淑之间的爱情悲剧,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生存图景。
一、有名无业的裘德:“农民工进城”《无名的裘德》完成于1895年,作者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19世纪的英国,大工业生产大举入侵宗法制农村,使原有的小农经济土崩瓦解,古老的社会秩序遭到了破坏,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受到剧烈冲击。
一方面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和僵化保守的宗教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越来越变本加厉,到处都是从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礼节,人们无可奈何地忍受着虚伪道德的折磨;另一方面,在英国乃至欧洲大陆上都涌动着一股反抗资产阶级统治,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潮流。
小说中的裘德出身贫苦,“到基督寺,也去作一个念书的人”是他心底始终怀有的一个梦想,“那是一座光辉的城市”,“知善恶树,就长在那里”,“那个地方正适合我”。
为了这个梦想,裘德刻苦地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到达了基督寺后,裘德又萌发了从事圣职的厚望。
渴望走进大学,然而基督寺学院院长的一封拒绝信冷酷得使他不寒而栗。
“既身为人,则恪守本分,安于旧业而绝不应朝三暮四。
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悲剧意识探析摘要:《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天鹅之歌”。
这部小说描述了青年石匠裘德不幸的一生,涉及到人生经历中的诸多冲突,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蕴。
本文主要从婚姻悲剧和理想悲剧两个方面解读主人公裘德悲剧命运,并探讨造成裘德悲剧命运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哈代悲剧意识哈代是享誉全球的作家,被评论家们誉为是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名的裘德》是他最后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哈代在这部小说的语言中指出这是一部“壮志不遂的悲剧”。
主人公裘德虽处在社会底层,是一个小人物,却有着崇高的愿望,他一生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回到原点。
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裘德的理想悲剧与爱情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败的制度、丑恶的金钱关系、虚伪的道德风尚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这部小说描述了青年石匠裘德不幸的一生,涉及到人生经历中的诸多冲突,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他把人物放在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冲突中,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作者不仅描绘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还揭示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一、裘德的悲剧命运体现1.情感悲剧裘德青年时聪明好学,受酒吧侍女艾拉贝拉的诱惑并同她结婚,但很快艾拉贝拉便抛弃了他。
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裘德移居基督寺,他遇到了表妹淑,两人一见钟情。
裘德与淑的爱情,是裘德情感生活中的主旋律,同时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
他如痴如醉的爱着淑,钦佩淑的才华,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淑,他们两人是相互爱慕的,志同道合的。
但他们两人的爱情是悲剧性的,淑是一位孤苦的青年,聪颖、美丽、贤惠,她富有个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只要觉得能让她得到自由的事情,她都原意去做。
裘德与淑不顾世俗偏见,他们冲破道德的藩篱,追求自然的、精神的爱情,不愿意和俗世间的人一样在教堂举行他们的婚礼,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亵渎了他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