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2
电石生产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能、危险类别、急救与防护措施电石是由石灰(氧化钙)和焦炭在高温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同时伴生着一氧化碳气体。
电石在干燥状态下是惰性的,但在潮湿或遇水时会生成乙炔气体。
此外,由于原材料中(主要是碳素原料中)含有小于1%的硫,因此从炉中出来的炉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可忽略不计)。
1)、氧化钙(石灰):(1)危规分类及编号:CAS:1305—78—8;RTECSEW3100000;UN1910;危编号82501。
(2)理化性质:白色或灰白色块状或颗粒状固体粉末,有铁制品存在时呈淡黄褐色,熔点2580℃,沸点2850℃,禁忌物为水、蒸汽和氧化剂。
(3)危险特性:本身不易燃,但与水混合放热可使易燃物燃烧;本品能刺激皮肤、关节、角膜、粘膜、上呼吸道、眼睛、造成灼伤、脱屑性水疱、皮疹性皮炎、流泪、眼穿孔、呼吸道溃疡、鼻隔膜穿孔、支气管炎和肺炎。
(4)急救措施:眼接触时用水冲洗;皮肤接触时用水冲洗;吸入时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施行呼吸复苏术;食入时给饮大量水,勿催吐,就医。
(5)防护措施:穿防护服,戴防护镜,每日下班前洗澡更换工作服;选用适当呼吸器;配备应急淋浴设施及眼药水;定期检查皮肤、眼睛、鼻子、嘴及肺。
(6)储存:储存在地板干燥、防火和耐侯性能良好的房间;保持通风,并远离禁忌物。
2)、碳化钙(电石):(1)危规分类及编号:遇湿易燃物品,GB4.3类43025。
UNNo.1402;IMDGCODE4335页,4.3类。
(2)理化性质:电石是商品名称,化学名称为碳化钙。
灰黑色固体,熔点是2300℃,相对密度2.22(相对于水),分子量为64,其不溶于所有的有机溶剂中,能导电,具有很强吸湿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吸湿后放出乙炔气,而使电石粉化。
常温下不与空气中的N2、O2发生反应,但与水能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乙炔和氢氧化钙。
(3)危险特性:干燥时不易燃,但遇湿产生大量易燃、易爆气体(乙炔)。
典型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氰化钠氰化钠化学式为NaCN,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易溶于水,易水解生成氰化氢,水溶液呈强碱性,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冶金和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及金属处理方面作络合剂、掩蔽剂,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一)理化性质(二)危害信息1.危险性类别氰化钠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6 类第6.1 项毒性物质,火灾种类为丁类。
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氰化钠本身不会燃烧,当与酸类物质、氯酸钾、亚硝酸盐、硝酸盐混放时,或者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易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3.健康危害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其粉尘或氰化氢气体,亦可通过皮肤、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人口服氢氰酸0.06g或者氰化钠0.1~0.3g即可死亡,中毒初期的症状表现为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然后出现焦虑、木僵、昏迷、窒息。
进而出现阵发性抽搐、抽筋和大小便失禁,最后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骤降最终导致死亡,中毒特别严重者呼吸、心跳骤停。
(三)事故类型特点1.易造成人员中毒氰化钠是一种剧毒物质,在发生泄漏后,能够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对呼吸酶有强烈抑制作用。
2.严重污染环境其与水作用产生的氰化氢对大气、水域及土壤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环境生物尤其是水生物会造成严重危害。
3.可引发燃烧爆炸氰化钠自身不燃烧,但遇潮湿空气或与酸类接触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甲类),其爆炸极限为5.6%~40%。
与氯酸盐、硝酸盐等接触会剧烈反应,引起爆炸燃烧。
(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泄漏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侦察检测①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等情况。
②查明事故泄漏地点、泄漏量、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泄漏地点周边情况等。
③了解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④查明警戒区内重点单位情况、人员数量、电源、火源及道路交通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
危化品管理措施一、危化品分类常用的危险化学品按照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8类:1.爆炸品: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气体,只有上述三者都同时具备的化学反应才能发生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按照理化性质可分为三项:易燃气体(如甲烷)、不燃气体、有毒气体(如硅烷);3.易燃液体:具有六大危险特性:高度易燃性、易爆性、高度流动扩散性、受热膨胀性、忌氧化剂和酸、毒性;如丙酮、异丙醇等;4.易燃固体及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如MO源,遇湿易燃;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有机过氧化物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氢等;6.有毒品:如砷化氢、磷化氢和氯气;7.腐蚀品:腐蚀性会对人体伤害,破坏有机体和腐蚀金属。
如硫酸、硝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
8.放射性物品: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其活度和比活度均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的物品。
通俗地讲,放射性物品就是含有放射性核素,并且物品中的总放射性含量和单位质量的放射性含量均超过免疫监管的限值的物品。
二、危化品的购买、入库和贮存要求1.统一采购:专人根据危险品的使用量统一采购,报批有关部门,获批后可购买;2.入库检查:入库时应对危险化学品进行检查,保证包装完整、数量准确、标识清晰、符合要求,药品性质不清时严禁入库。
验收合格后由保管签字接收并将药品存放于库房内,上账登记。
3.贮存注意事项:贮存时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资料》中“储运注意事项”中的要求将危险化学品与禁忌物分开存放,严格控制与“避免接触的条件”进行接触,危险化学品应设专柜分类隔离贮存,并做好标识。
4.减少库存:应尽量控制和减少危险化学品的库存量。
5.预防措施:危险化学品贮存时,应与禁忌物分开存放,并采取防挥发、防泄漏、防潮、防火、防爆炸及通风等预防措施;库房或实验室中应备有灭火器等消防安全器材。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1. 引言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腐蚀、毒害、放射性等危险性质,且容易引起事故、危害人类、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
它们在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农药、杀虫剂、燃料等领域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质,危险化学品在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以及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对于确保人员安全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2. 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于应急处理和危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危险化学品在物理条件下的表观特性。
2.1.1 状态危险化学品的状态通常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不同的状态对于危险性的表现形式和扩散方式有重要影响。
2.1.2 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危险化学品的密度影响了其在空气中的扩散情况,从而影响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应急措施。
2.1.3 熔点和沸点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熔点和沸点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运输温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危险化学品在化学反应中的性质和行为。
2.2.1 燃烧性燃烧性是危险化学品最常见的危险性质之一。
不同的危险化学品具有不同的燃烧性质,有的很容易燃烧,甚至爆炸,并产生有毒烟雾。
2.2.2 腐蚀性腐蚀性是指危险化学品具有腐蚀作用的能力。
腐蚀性物质接触人体或设备,会导致组织损伤、设备腐蚀等危害。
2.2.3 毒性毒性是指危险化学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物质的接触、吸入或摄入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3. 应急措施为确保人员安全和环境保护,必须在事故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3.1 事故预防事故预防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控制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措施。
3.1.1 确保储存条件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必须建立合理的储存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3.1.2 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并培训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的操作和使用过程。
常见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危险化学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它们往往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环境的健康,了解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至关重要。
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与分类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根据其危险特性,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爆炸品:如炸药、雷管等,在受到撞击、摩擦、火源等作用下,能迅速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导致爆炸。
2、易燃液体:如汽油、酒精等,闪点较低,容易挥发形成可燃性蒸气,遇火源易燃烧。
3、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如红磷、硫磺等;自燃物品如白磷等,在空气中能自行发热燃烧;遇湿易燃物品如钠、钾等,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易燃气体。
4、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具有强氧化性,能促进燃烧;有机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苯甲酰等,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并引发燃烧或爆炸。
5、毒害品:如农药、氰化物等,能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6、腐蚀品:如硫酸、盐酸等,能对金属、人体等造成腐蚀伤害。
二、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一份完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提供化学品的名称、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企业。
2、成分/组成信息标明化学品的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以及它们的浓度或含量。
3、危险性概述简要描述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包括燃烧爆炸危险、健康危害、环境危害等。
4、急救措施针对不同的接触方式(如吸入、皮肤接触、眼睛接触、误食等),提供相应的急救方法。
5、消防措施说明适用的灭火剂、灭火方法以及灭火时的注意事项。
6、泄漏应急处理提供在发生泄漏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包括人员防护、泄漏源控制、环境清理等。
7、操作处置与储存描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要求等。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及预防模版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和爆炸性等特性的化学物质。
一旦在使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出现泄漏、事故等情况,就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对于危险化学品伤害的现场急救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危险化学品伤害的现场急救及预防措施模版:1. 急救措施在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迅速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对伤者进行救治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应采取的急救措施:a. 紧急处理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或事故时,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迅速脱离现场并避免接触该化学品。
在进行救援前,应先确认伤者的状况以及伤害程度。
b. 呼叫急救人员在进行急救前,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清楚地向其描述现场的情况,包括发生的化学品事故、伤者的状态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
c. 暴露处理如果伤者身上有化学品残留物,应立即将其置于安全地点,并用大量清水冲洗受影响部位,确保化学品彻底清除。
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和呼吸道,佩戴防护口罩和手套。
d. 呼吸道处理如果伤者无法正常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并尽快将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处理。
e. 创伤处理对于伤者可能出现的外伤,例如烧伤、切割伤等,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创伤,避免感染。
f. 中毒处理如果伤者已经中毒,应立即将其送往医院,并尽快向急救人员提供中毒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对症治疗。
2.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危险化学品伤害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a. 定期培训和教育针对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包括相关安全知识、危险化学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b. 合理储存危险化学品应存放在专门的储存设施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分离和标识。
避免与其他物质混存,避免不当储存导致泄漏和事故发生。
c.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三氯乙烯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安全防护应急措施(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三氯乙烯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安全防护应急措施(新版)三氯乙烯,别名:乙炔化三氯CASNo.:79-01-6一、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化学式:C2HCl3,分子量:131.39,相对密度:1.4649(20/4℃),熔点:-73℃,沸点:86.7℃,闪点:32.22℃(闭杯),自燃点:420℃,蒸气压:13.33kPa(100mmHg32℃),无色透明液体,有似氯仿的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可混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稳定。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受紫外光照射或在燃烧或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的光气和腐蚀性的盐酸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用于脱脂、冷冻、农药、香料、橡胶工业、洗涤织物等。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循环式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沐浴更衣。
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
洗后备用。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危险化学品是指对人类、动物和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及其混合物。
在工业生产、家庭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但若不加注意使用和存储,将带来不可预知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色、形状和气味危险化学品的色、形状和气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以此来判断其是否危险。
如氯气味道刺鼻,蒸气呈黄绿色,对人体有毒性。
燃烧性质燃烧性质是指该物质在空气中或特定条件下的燃烧特性。
一些危险化学品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易燃,如丙烷、乙醇等。
同时其着火点、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均需了解。
爆炸性爆炸性是指一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剧烈燃烧反应,产生大规模燃烧及释放巨大能量。
一些危险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腐蚀性腐蚀性指危险化学品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腐蚀能力。
强有力的酸类、碱类和氧化剂均属于腐蚀性物质。
如硫酸、盐酸等。
毒性毒性是指危险化学品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毒害能力。
毒性主要由化学成分、剂量和暴露时间等因素决定。
如氰化物、有机溶剂等都具有毒性。
应急措施遇到危险化学品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提供紧急救援。
首先要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化学和毒性性质和事故发生的环境与条件。
从而制定合理的应急响应措施,使灾害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灭火措施在进行灭火前,需先查看该危险化学品的燃烧性质,使用相应的灭火器材。
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
或使用水冷却周围物体,以防止火势扩大。
救援措施事故现场救援工作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救援前,需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减少操作人员接触有害物质。
同时,防止事故现场浓烟、气香等影响,开启通风设备。
并及时进行现场监测,制定合理的泄漏封堵方案。
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危险化学品时不仅要注意环境、周围状态、距离等多重因素,也需要穿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置。
如面罩、手套、防护服、安全带等,以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结语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是化学工作者及公众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典型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硝化棉硝化棉又名硝酸纤维素,属硝酸酯类炸药,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火炸药原材料。
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则会发生爆燃或爆轰(当物质处于被压实的状态下)。
主要用在塑料工业中,制造文教用品如乒乓球、三角板、笔杆、眼镜框架、玩具,日常用品中的伞柄、工具柄等,也可作为纤维、胶黏剂、涂料和片基原料。
(一)理化性质(二)危害信息1.危险性类别硝化棉属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1类第1.1 项爆炸物,火灾种类为甲类。
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硝化棉具有高度可燃烧性和爆炸性,其危险程度根据含氮量而定。
含氮量小于12.5%时相对稳定,含氮量在12.5%以上的硝化棉危险性极大,遇火就燃烧。
硝化棉化学稳定性很差,如果储存和使用不当,会发生快速放热分解反应,使温度急剧升高,当温度升到170℃左右就会发生自燃,由此引发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
3.健康危害本身无毒性,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
润湿剂(醇)能刺激眼睛和皮肤,产生的蒸气可能引起困倦和眩晕,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干裂。
(三)事故类型特点1.火灾事故硝化棉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烟雾较小,火势凶猛,几乎无法扑救,且由于其分解可燃充分,火焰形态不同于一般固体可燃物,呈现类似可燃气体“喷射式”燃烧。
2.爆炸事故爆炸威力大,爆速6300 m/s(含氮13%),爆轰气体体积841L/kg(含氮13.3%),对周围人员构成极大威胁。
(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储存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1)着火事故①第一时间了解火场信息a.第一出动的火场指挥员,应在行车途中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系,不断了解火场情况,并及时听取上级指示,做好到场前的战斗准备。
b.上级指挥员在向火场行驶的途中,应通过指挥中心及时与已经到达火场的辖区火场指挥员取得联系,或通过无线系统、图像数据传输系统、专家辅助决策系统了解火场信息。
c.重点了解火场发展趋势,同时要了解指挥中心调动力量情况,掌握已经到场的力量以及赶赴现场的力量,综合分析各种渠道获得的火场信息,预测火灾发展趋势和着火建(构)筑物情况,及时确定扑救措施。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三氯乙烯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安全防护应急措施(正式)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6564-34 三氯乙烯的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安全防护应急措施(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三氯乙烯,别名:乙炔化三氯CAS No.: 79-01-6一、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化学式:C2HCl3,分子量:131.39,相对密度:1.4649(20/4℃),熔点:-73℃,沸点:86.7℃,闪点:32.22℃(闭杯),自燃点:420℃,蒸气压:13.33kPa(100mmHg32℃),无色透明液体,有似氯仿的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可混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稳定。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受紫外光照射或在燃烧或加热时分解产生有毒的光气和腐蚀性的盐酸烟雾。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用于脱脂、冷冻、农药、香料、橡胶工业、洗涤织物等。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循环式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与装卸安全控制范文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放射性等危险性质的化学物质。
其理化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装卸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装卸,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从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以及装卸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是指其在常温下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了解和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对于装卸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至关重要。
1. 毒性:危险化学品具有毒性是其危险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不同的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毒性程度,可通过毒性试验的结果来判断。
在装卸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接触危险化学品,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和使用防护措施。
2. 腐蚀性: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是指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
腐蚀性物质在装卸过程中易对包装容器和装卸设备造成腐蚀。
因此,在装卸过程中,应使用耐腐蚀的容器和设备,并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如穿戴耐酸碱手套和使用防腐涂料等。
3. 易燃性:易燃性是危险化学品的一种特性,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在装卸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火源,并采取防火措施,如使用防火器材和在易燃化学品周围设置防火隔离带等。
4. 爆炸性:危险化学品具有爆炸性是一种严重的危险特性。
在装卸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避免撞击和摩擦等引发爆炸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如启用防爆设备和使用防爆包装等。
5. 放射性:放射性是一些危险化学品的特殊性质。
装卸放射性物质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并保证装卸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二、装卸安全控制在了解和掌握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之后,需要采取严格的装卸安全控制措施,确保装卸过程的安全性。
1. 环境控制:装卸危险化学品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
在选择装卸场地时,应考虑到通风、消防设施等因素,并确保符合相关的操作要求。
此外,在装卸过程中,应监控环境因素,并随时调整控制措施。
硝酸铵的危险特性、管控要求及应急处置措施为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硝酸铵安全管控,总结了各国硝酸铵安全储存和使用的相关规定,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硝酸铵的危险特性1、理化性质硝酸铵(NH4NO3)是一种铵盐化合物,室温状态下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呈白色的晶体状,极易溶于水,易吸湿,容易结块,溶解时会吸收大量热。
硝酸铵的用途广泛,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
作为化肥,硝酸铵为农业生产提供氮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炸药,在矿山行业广泛使用,大量存储。
2火灾危险硝酸铵本身不燃烧,但硝酸铵有一个潜在的致命缺点:这种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氧化剂,即在原子水平上,它会在化学反应中让其他物质失去电子。
从更实际的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它可以通过增加氧气,促进火灾的发生并加剧可燃材料的火灾。
当接触到破布、木制物品和衣物时,溶液会引发火灾。
据了解,其他含有硝酸铵的可燃材料放在热表面时会自燃。
类似地,被油或可燃物污染的产品在热的时候会引发火灾。
3爆炸危险通常情况下,硝酸铵性质稳定,不易引爆。
但是在高温、高压和有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不过,硝酸铵其实非常钝感,在常温常压下,它对打击、碰撞、摩擦都不敏感,但是如果温度升高,它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
如果环境受限,这些热量和气体不能快速释放,温度和压力就会骤然攀升,硝酸铵加速分解而导致爆炸。
此外,如果混有燃料(如油)或者吸潮结块,遇到火灾时可能发生爆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硝酸铵如果长期在通风不良的场所储存,它自己也会发生反应产生热量,导致温度升高、燃烧,从而引发爆炸。
4分解危险固体硝酸铵在110℃开始分解,当温度达到170℃时,硝酸铵开始融化并分解,产生氨气、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其中氮氧化物支持燃烧。
230℃以上时分解加速,400℃以上时剧烈分解、发生爆炸。
所以企业必须将硝酸铵的风险管理视为重中之重。
而贝鲁特事件中,爆炸后升空的橙色蘑菇云,就是硝酸盐爆炸后形成的有毒二氧化氮气体。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及防护措施1、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有毒性气体,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967,燃点609℃,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是易燃易爆气体,其爆炸极限为12.5~74.2%。
泄漏后会导致人员中毒,中毒表现:剧烈头痛、头昏、心悸、恶心、耳鸣、视物不清、四肢无力、呕吐等症状。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使其脱离中毒场所,松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
轻度中毒者吸入新鲜空气后迅速好转,中度或重度中毒者,应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如果心脏停止跳动,应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挤压术进行抢救,直至医护人员到来为止。
2、甲醇的理化性质及产生泄漏后的危害理化性质:甲醇(CH3OH)为无色透明、易然、易挥发的液体,略有酒精气味。
误服能引起中毒,失明。
分子量32.04;沸点64.5℃;熔点-97.1℃;相对密度0.792;蒸汽相对密度1.11;易与水、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剂混合;爆炸极限为6~36.5%。
侵入途径:呼吸道、胃肠道、皮肤。
中毒表现:甲醇进入人体,常有8~36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期。
轻度:可有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不稳如醉酒状态,一般可在数日内恢复。
中度:严重者出现意识朦胧,精神失常,记忆力丧失等。
重度:可发生剧烈的头痛、呕吐、眩晕、意识障碍、双目失明、心动过缓,并很快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甲醇致死量为30毫升,口服5-10毫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可使双目失明。
预防措施:接触甲醇岗位应配备3型褐色过滤器防毒面具及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个人劳动保护用品。
检修设备时,应选用长管防毒面具,并做好现场监护工作。
急救方法:在作业环境中大量吸入甲醇气而发生中毒时,应使患者迅速脱离事故现场、脱除被甲醇污染的衣物、注意保暖并保持安静,尽量使其处于避光处。
发生口服甲醇中毒,立即通知急救车送医院治疗。
甲醇泄漏后要防止甲醇起火,应对泄漏区的甲醇进行围堵和稀释,防止静电火花引起火灾。
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应急措施(1)苯:别名纯苯、净苯、氢化苯。
1)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易燃液体。
一般包装:易燃液体,小开口钢桶。
稳定性和危险性:易燃,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易着火、爆炸。
蒸汽比空气重,可扩散到相当远距离。
毒理学指标:急性中毒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状态,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皮肤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
2)安全防护措施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佩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3)应急措施急救措施:对于急性中毒者,应迅速将中毒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污染处的皮肤,注意保暖。
泄露处置: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带防毒面具和手套,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堵漏,用雾状水扑灭小面积火灾,驱散蒸汽及泄漏的液体,用活性炭、沙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用无火花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也可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经稀释后排入废水处理系统。
消防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进行消防。
环境监测方法: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气体速测管。
(2)乙基苯:别名乙苯。
1)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和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毒理学性质:乙苯毒性较低,但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比甲苯强。
吸入、食入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咳嗽、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腹痛、视力模糊、肌肉抽搐或肢体痉挛等症状,很快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大量乙苯泄漏进入水中时,由于比水轻,漂浮在水面。
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死亡,被污染水体散发出异味。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和用作溶剂。
2)安全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应急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环境监测方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国标方法为气相色谱法、色谱/质谱法。
(3)1,4-二甲苯:别名对二甲苯。
1)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和危险性:稳定。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毒理学性质: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核武器中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主要用途:作为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
2)安全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3)应急措施急救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迅速将被二甲苯污染的土壤收集起来,转移到安全地带。
对污染地带沿地面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
迅速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并用围栏等限制水面二甲苯的扩散。
消防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毒理学性质: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核武器中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溶剂和用于合成涂料。
2)安全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3)应急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水,催吐。
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4)一氧化碳(CO)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⑶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5)硫化氢(H2S)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或使其通过三氯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氧气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及时换洗工作服。
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6)氨气中毒(NH3)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废料液用水稀释,加盐酸中和后,排入下水道。
造纸、纺织、肥料工业中的含氨废料回收使用。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