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如何概括意境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24
诗歌鉴赏意象与意境综述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看意境。
因此,在诗词鉴赏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一、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是解读诗歌的密码。
诗人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一提到“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的形象。
其组合方式有两种:意象的串联和并联。
1.意象的串联。
意象的串联:先有一个中心线索,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线索展开想象,生发意象,并使之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许多诗的创作过程,往往是诗人凭借灵感,先捕捉住一个独特的意象,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意象衍化成篇,如:”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让我在遥远的他乡/也能望见/心怀宽广的蛙声/是家园的祖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种出来的绿意/不用明月牵引/这蛙声便会唤出归路。
”诗的中心意象是“蛙声”,这一意象是从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点化而来的。
全诗围绕这一中心意象,生发出“故乡”、“他乡”、“汗水”“、绿意”“、明月”“、归路”等意象,表达了相思的主题。
2.意象的并联。
意象并联的结构是将几组处于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意象并举在一起,省略意象之间的语法联系,形成一种高度凝练而且富有张力的特殊结构,通过意象的相互映衬或对比强化,拓宽和深化诗的意韵。
这种诗歌结构具有静态的绘画美、雕塑美,具有更强烈的视觉性。
如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湖南大雪》:“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雪落无声。
情景交融妙合无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发表时间:2014-06-19T13:30:30.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5月总第121期供稿作者:苟东风[导读] 它使得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苟东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中学73050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近看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百无聊赖的慢慢游走。
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历来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他的散曲作品很多,其中小令数量最多。
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是其小令中的绝唱。
《天净沙·秋思》全曲虽然只有五句二十八字,但却极为真切而具体地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羁旅荒郊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迷茫的心境。
下面我就从景情关系方面对这首小令做一简单的赏析。
这首散曲小令的前四句主要描写秋天夕阳西下时的傍晚景色,作者通过描绘晚秋苍凉、凄楚的意境,渲染出了一种悲凉、孤寂的冷清气氛,为下文写羁旅情思张目。
“枯藤老树昏鸦”“枯”表明藤条已过了水分充盈,长势茂盛之时,“老”则暗示树已枝枯叶落、历经沧桑犹如人至暮年,“昏”明确了乌鸦归巢的时间。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种景物都是历代文人笔下时至晚秋的象征,在此处,马致远把它们集中于一处,以一条枯藤缠绕着一棵叶落枝秃的老树,老树的桠枝上停落着一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的画意,为我们烘托出了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这一句不仅奠定了全诗抒发悲情的感情基调,而且为下一句“小桥流水人家”的出现创设了一个灰冷、凄清的背景。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精选解析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词作翻译]春风吹拂细雨飘洒围绕着残败的花枝,凋花落下就被打湿粘在地面无法飞起。
小小池塘里寒水清澈将要滋生起涟漪,雨过初晴临近傍晚太阳未落已然偏西。
帘幕一半卷起,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归。
要掩抑内心的愁绪却无奈透露在两眉。
转回身子整顿案几上的残棋预备落子,思忖应对棋局打劫沉吟中却不禁迟疑。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结构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
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
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
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
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的五种类型,一定要掌握!默写从2014年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从识记性默写转变为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是指在给出具体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
与以前的识记性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考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储存量,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甚至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等文本纵深的理解,比识记性默写的难度更大。
根据理解性默写的题面,我们可以探究出新题型新变化中蕴藏五种类型。
一、句意阐释型句意阐释型是对需要默写的文句从句子意思的翻译上有比较明显的提示,题目往往注明了作者和文本出处,在语境的设计上体现了上述特点,用词比较精确,往往是对所默写的句子关键词的翻译,句子有时放在末尾,有时嵌在句子中间,形成一段比较流畅的语境,此类型的默写相对简单,是对识记性默写的一种提升。
例(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题目属于句意阐释型,相当于对原句的翻译,需要抓住文句对意思同时对关键词的理解,如《离骚》中“百姓苦难生活”“流泪”,对应“民生多艰”“长太息、掩涕”。
《蜀道难》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对应“黄鹤之飞”“猿猱欲度”。
二、手法作用型手法作用型是把理解文意的重点放在了所要默写句子的手法上,以手法来带动对句子语境的理解,以手法来提取对该诗文的储存记忆内容,此种类型的题目还会在手法之后概括出作用,是做题的突破点,这就要求考生要熟练地理解掌握该手法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把手法和诗句内涵天衣无缝地结合。
例(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