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_运动和静止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51
八年级全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物理知识的掌握对于学习其他科学领域也有很重要的帮助。
下面将对八年级全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便给学生提供帮助。
一、运动物理学1. 运动、静止、相对运动、参照系:运动物理的基础概念。
2. 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描述物体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3.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垂直抛物线运动:描述物体竖直方向的运动。
4. 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向心加速度:描述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基本量和运动规律。
二、热学1. 温度、热量、热传递:热学基本概念。
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的基本形式。
3. 物体的热膨胀、热收缩:温度变化引起的物体的体积变化。
4. 物体的比热容:描述物体的热性质。
三、光学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镜面和透镜成像、光的色散:描述光的折射、反射和成像规律。
3. 光的波/粒二象性:描述物理模型对光的不同描述。
四、电学1. 电的基本概念、电荷守恒:电学的基础概念。
2. 电路中的电流、电位差、电阻、欧姆定律:描述电路基本规律。
3. 空气中放电、电介质击穿:描述电的放电和电介质的击穿现象。
4. 稳恒电流、戴维南定理、电功率和电能:描述电路的稳态和电路中的能量转换。
五、力学1. 均匀运动和平抛运动:描述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2.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 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描述物体动量和能量守恒的规律。
4.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描述物体碰撞时的能量转化规律。
六、核能1. 原子结构、核结构、核能:描述原子和核的结构和性质。
2. 放射性衰变、半衰期、α、β和γ射线:描述核反应中的放射性衰变和放射线的特性。
3. 热核反应、核能的利用和危害:描述核能的应用和安全问题。
综上,物理是一门可以解释和研究自然现象,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学科,掌握好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其他科学领域也有很大帮助。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答案:(1)参照(2)位置随时间(3)运动(4)参照物(5)相对(6)直线1.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参照物: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这个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谈重点三点理解机械运动①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总是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②参照物可以选择除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③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常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且不必说明,若选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更合适时,则一定要先作出说明。
析规律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三个步骤一“选”(参照物);二“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例1-1】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临沂更是美丽壮观。
位于临沂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临沂城的美丽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解析:乘客坐在电梯内和电梯一起运动,因此乘客之间或乘客与电梯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彼此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乘客上下运动时,与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及地面上运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若以它们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答案:C提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择的参照物,即看要判断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改变。
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就是静止的。
【例1-2】某火车站并列停靠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列车向东运动了,关于两列火车运动情况的说法可能的是()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B.甲车不动,乙车向西C.甲车向西,乙车不动D.甲车向西,乙车向东解析:两列火车都停靠在车站上,相对地面都是静止的。
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2.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3.能够区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并能够用图示法表示运动。
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2.区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教学难点:1.用图示法表示运动。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实验器材:滑动电路、各种小车、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播放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物体运动情况,并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物体位置、时间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
二、讲解1.开始介绍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别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解释。
2.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描述他们所见到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并带着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
三、实验1.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滑动电路,观察杯子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请同学们描绘实验中杯子的运动轨迹。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
四、巩固1.巩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进行小组活动。
教师将小车放在不同地点,让学生通过描述小车的位置变化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并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2.收集每组的描述和图示法,进行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是否一定是线性的。
通过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小车,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运动情况。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特点。
六、作业让学生查找并总结有关运动与静止的实例,并写一篇关于运动与静止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教学准备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