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2012.09学教育108语文教学中的美王万金(睢宁县龙集中学,江苏睢宁221214)[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可见美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人文性强,是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化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主要从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
[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凸显,语文教学正在逐步摆脱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令我们欣喜。
但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是空洞的说教、美文被拆的支离破碎等,根本没有趣味性,也就是说,语文课没有“美”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由此可见,美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离开了美育,语文课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失去应有的活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是说语文课是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有着独特的魅力,对人的吸引力很大。
初中生正处在性格转换期,对美的兴趣、探索、追求处于最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在我国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美育,到了近代,我国学者蔡元培先生积极传播西方的美育思想,成为美育的奠基人。
陶行知是倡导和实践美育的先驱,他在教育中一直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因此,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体现出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榆中九中杨晓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他强调人只要能在主观情感上产生美,做任何事都会心情愉快、事倍功半。
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进行熏陶美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
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
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
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一、独具风格的文字美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独具特色: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形,具有匀称俊秀、工整端庄的美;字音具有音韵铿锵动人的音律美;含义丰富,具有表现情感、意境的形象美和表现形态、性质、变化的动态美。
汉字所具有的这些美的特点,在教学生认、读、写和理解的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生动活泼的语言美1、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作者:解林燕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14期摘要语文是美的综合体。
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学中的美点。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充分地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景物美形象美精神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94-01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認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美。
语文教学下是美的集合体。
正如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环境中,心灵得以洗涤,修养得以升华。
语文教学中,读一首好诗让人回味无穷,看一篇好文使人受益匪浅,这就是语文中美的力量。
语文教学就是美的教学,语文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挖掘美,享受美,从而创造美。
一、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美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包罗万象,各具特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美。
例如朱自清的《春》。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语句,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的生机勃勃,领略春的无限活力,进而引导学生深切感知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又如梁衡的《夏》,罗兰的《秋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设计这些自然景物的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夏的紧张、急促与热烈;感受秋的洒脱与飘逸;感受冬的响晴与温柔。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形象美形象是指人物外表美和内心美。
学生喜欢美的形象,也容易受形象的感染。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光辉形象给学生带来精神和情感的震撼,使他们得到美的愉悦,领悟到人格的魅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作者:崔华云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9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从美学意义上看都应该是美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具备审美价值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学美,遵循审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学生美感效应的能力;二是指学生运用美学标准对教学进行评价以及对课堂美的欣赏能力。
因此,成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充满了严密的科学性和巧妙的艺术性的教学。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和人格吸引力,它构成了教师独有的魅力,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美的构成作一阐述,以求教于大家。
一、潇洒自如、落落大方的仪态美席勒说过:“轻视外观,就是轻视一切艺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注意自己的仪态,力求留给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
当然,我们不是只为追求仪态美而注意什么服饰、发型、或者神态举止,而是把对仪态美的追求作为课堂教学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教师步入课堂,就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美的化身———既含蓄庄重又充满活力,富含时代感。
总而言之,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要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
它符合教师的年龄特点,也与课堂教学的情调相适应。
它应能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教益,感受到一定的意志、修养与力量的具体的美。
二、明白晓畅、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教育素养这一重要特征的标志时说,“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理智和心灵”是很重要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显得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语文教学的“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从看、听、读、说等几方面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看”美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级越低,插图越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
如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
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
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像,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一起看看吧!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学密切相关。
教师与学生除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外,还有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即既有认识关系,还有审美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美导真的过程。
从静态的教学内容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动态的教学活动看,以美去感染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智能,并且受到美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近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美学教学实践,锐意改革,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
因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用美的方式去引导,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的美学表现方面,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古今中外名作荟萃。
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情感真切,形象生动,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高尔基语)。
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
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评议教师的天职。
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弦,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摘要:美无处不在,生活不是缺乏美,只是缺乏欣赏美的眼光,语文教学就是对美的欣赏和塑造。
文章以语文教学过程为美的讨论对象,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美;探讨【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073-01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带领学生美读,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
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
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
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
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语文教学过程中“美”的体现作者:陈菲菲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学,它更是一种艺术教学,即“美”的教学。
语文教材,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一种承载,不仅是知识的体现与传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更是处处蕴含着“美”。
在教授语文课时,教师不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教学,而且要能够唤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地探讨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美”的体现。
古往今来,关于教学过程含义的探讨有许多,例如,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再如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等等,他们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但都有其局限性。
笔者认为下面这种提法更为全面、妥当,“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这个过程是特殊的,并且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教师在进行教授活动时,应使学生新的认识活动合组织性、合系统性、合目的性,使学生的情感、兴趣能够自主地得到调节,循序渐进地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为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具体到语文教学而言,其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借助于一定教学条件,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地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许莱格尔认为:美就是“对于善的令人愉悦的表现。
”而审美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教材作为人类文化的承载,必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人性美,语文教材更是如此。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授其教材的过程中,即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学,而且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品味、对作品的把握感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美”,体味到“美”,作品中的“美”便能被发现、感受、领悟。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对于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历来都是毋庸置疑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专业知识及其能力,同时也从文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以欣赏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
而艺术美包含着语文教学重要的另一重要意义。
让学生能够进入“艺术美”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注意文本的选择。
文
本是教学的中心,它本身带有艺术美,重要的文学杰作带有深刻的社会认知,教育的特殊价值,以及历史的印记;而美的文本则可以让学生在“体现艺术美”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学习,给人以愉悦与深沉着的艺术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把课堂中的学习变成一种体验式的方法,要做到不只满足学生接受信息的需要,还要能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思维感知、情感立体交流及思想上的体验,让学生以更佳的境界去感悟美感,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的思考,把语文教学融入到艺术的氛围当中。
最后要注重艺术的跨界。
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学习,而应该运用相关内容,融入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内容。
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视角看待文本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背后深层含义,这样,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欣赏艺术美,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的精髓所在。
把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正面情感,同时
也能给学生带来思想愉悦的体验。
正是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本身及其文化涵义的熟练掌握,这也是高等教育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的“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从看、听、读、说等几方面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看”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级越低,插图越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
如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
如《精彩的马戏》中小猴调皮可爱,小熊憨态可掬,画面富有趣
味美;《少年闰土》中人物形神兼备,富有人物形象美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都能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
如《动物过冬》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小蚂蚁的所见所闻出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落叶飘落下来,满地是落叶的背景,有啄木鸟捉虫的“笃笃”声,有青蛙挖洞,以及小蚂蚁与它们的对话,有声有色,富有童趣,让学生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想像,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可以利用录像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我们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
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
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
”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
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如我校沈丽君老师在上《大熊猫的故乡》一课时,录制了鸟鸣声、泉水声,并配上大熊猫的自述,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缩短了学生与大熊猫故乡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鸟鸣声声、泉水清清、苍绿幽静的意境美,为学生在审美期待中进一步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
如教学三册《下雨》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宝、小玲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读”美
“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1、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
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
2、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
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3、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
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为使学生进入
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
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美
“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
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国母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
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
如《吹泡泡》一课,我启发学生想像:泡泡会飞向哪儿去?会看到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学生纷纷说:泡泡抱成一团,像一串串葡萄,小鸟看见了,把它们叼回家去;泡泡飞到小姑娘的房前,挂在屋檐下,给房子挂上了
一串串晶莹的项链等等。
合理的想像升华了美,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