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感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本文将从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首先要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在发展阶段,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古文、民间故事等形式,教给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
还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绘画之美。
在教学中,可以邀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进行绘画指导,通过画画来感受美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引进音乐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魅力。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美术、音乐的欣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知,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渗透美育教育。
二、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渗透美育教育还需要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美的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可以通过诗词朗诵来感受文字之美;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改编成小品或话剧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美。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去创造美。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对美的热爱,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语言知识,更能够感受和体验美的魅力。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渗透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一个有氛围、有文化的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启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启发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阅读兴趣、情感、融入、全面发展、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感知和理解文字、语言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更加细腻、完整地感知和欣赏美的存在。
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研究背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目前国内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上的美育渗透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合的综合学科。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科学定义,语文课堂上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渗透。
本文作者主要从文章的语言美、情境活动的创造美、插图的形象美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
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极其丰富的文学精华。
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选择上,也极富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美育毋庸置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呢?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美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就如美术大师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海上日出》《趵突泉》等,展现的是一种令人陶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燕子》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齐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家常叙事,娓娓动听。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论诗歌还是散文,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但是真可谓称得上美轮美奂、多姿多彩。
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要点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148-01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通过审美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的能力,达到净化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从而造就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献身精神的人。
美育是改革小语教学现状的要求,也是贯彻小语课改新理念的体现,审美教学是语文教育所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
加强审美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一、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许多课文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或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色;或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或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
在教学中如果把蕴藏在文字中的这些美感因素挖掘出来,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儿童心灵中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儿童的爱美心智,就能达到润物无声之教学妙境。
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通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各自美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来描写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山河的多姿多彩。
作者描写漓江的“水”,抓住了三个特点:“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分别从动态、形态、色彩三方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美,感觉细微,想象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
写桂林的“山”,又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奇”,二是“秀”,三是“险”,特别用上“象老人,象巨人……象新生的竹笋”。
这几个比喻句,把美层层推进,更显示出大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的节律,全文虽没有一个“美”字,但读后使人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学完课文,使学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
教学时教师如果把这些美的词句发掘出来,再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体予以展现,那么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美,祖国山河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美感渗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和魅力的学科,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而我们改版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冀教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体现在“美”字上,这种美或表现于形象,或交融于景色,或流露于情感,或蕴含于理念,或发之于节奏韵律,或见之于语言文字。
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受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美感渗透应该是系统的、全方位的。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三个环节:沉情于文——朗读训练;浸心于境——情境教学;再创美感——综合训练。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语言美都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优美动听的语言总是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应该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展现一种美,在朗读中孕育情感,向学生传达一种真情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动,这样他们才会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有意识地去欣赏文章的美。
我们也能很自然很轻松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我抓住“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三组词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读正确,读流利;找出这些词语的规律;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通过朗读这些词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第一组让学生感受到了环境的美;第二组让学生体会到了阿炳内心的叹息,哭泣和他一生的坎坷;第三组则是这首曲子的旋律,让学生们体会阿炳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音乐深深的热爱……课堂上的配乐朗读是我们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
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巧妙渗透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对儿童进行美育,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美。
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充分显示出鲜明的审美对象。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活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教学语言启发而拨动的。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有条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如教师的声音。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调整自己的声音,或舒缓,或轻灵,或激昂,让学生听自己的课,仿佛置身于一个音乐的舞台上。
控制自如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和温婉的语句,这一个个语言的音符,宛如一件件乐器,尽情弹拨,自如运作,从而彰显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这样就会使整节课具备了一种美的价值取向。
二、创情境领会语言美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有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可创设情景,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滕王阁”。
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跃然纸上。
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滕王阁,来到湖边,眼前出现迷人的景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美育虽然能综合运用美学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小学语文课绝不是单纯的美学课,是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只能根据语文课文内容不同确定美育内容,并且有所侧重。
一、小学语文中的自然美自然美指自然事物的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虫鱼、园林田野等。
自然美是以自然的感性形式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
美学史研究表明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认识大概是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事。
蒙昧时代是人类的幼年,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还没有完全摆脱动物状态,大自然在人类面前还是森严的、可怕的、不可知的异己力量,当然不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只有当人类进入征服大自然的最初时期,人们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对它进行改造,使它屈服于人类的威力之下,大自然由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时,它那仪态万方、纷然杂陈的美才逐步被人们认识。
显然,大自然之所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正是由于人类的劳动和生产实践改造了自然界,使“物化的自然”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自然风光景物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性,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状态。
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与人类生活相似的一些特征,可以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寓意和象征,成为生活美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给人们以形象的教育和启迪。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语文课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现场观察麦田,充分感受美的景色,再对比想象的草塘的描写:“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
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学生从观察中、从课文中领略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自然美、意境美及语感美。
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欣赏美的能力培养,还对他们进行了语言训练,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而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浅析。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小学生对美的认识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审美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描写,如山水、花草、动物等,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美感。
除了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一些优美的图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感知美的存在。
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莫奈的《睡莲》,感受其中的色彩和情感;欣赏肖邦的《降E大调的夜曲》,感受其中的悠扬和动人。
通过这些欣赏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并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联想,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进而产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在阅读《小熊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熊,经历种种有趣的故事,从而产生自己的想象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写句子中的细节,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继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阅读《春天的花开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的花儿,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有怎样的形状和香味等。
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感受到其中的美丽和优美。
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要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美感教育。
让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生美,追求美,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小学小学生语文美美感教育
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工具。
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语文知识的启蒙阶段。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来说,就显得犹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学生智力开发的任务,同时还要把德育和美育贯穿其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发现不少的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缺少对美的感受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于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实质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是塑造人才的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感因素是多方面的。
很多
的作家从美感出发创造典型形象,反映生动的现实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课文为凭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形象、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美感教育,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以美的形象鼓舞学生
美的形象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美,充分地发挥美的本质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中具有巨大的力量。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形象,这些优秀人物是社会美的典型。
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形象的内心世界,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这一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作者选择了新颖而别致的角度,独具匠心,描写,“我”在家人的眼中成了“音乐方面的白痴”,“拉小夜曲就像锯床腿”,以至于丧失了在家练琴的信心;“终于发现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等;“老教授却一直用平静、慈祥的目光望着我。
“对“我”的评价是“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鼓励,让“我”重拾信心,技艺
日增,最后敢于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奏。
老教授对下一代的关心、帮助,让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体会到她美好的品格,做人的谦美。
正是她这种博大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朱光潜说:“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接。
”美感是读者对美的人、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是学生对美的人与事的反映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鼓舞。
课文中有不少美的典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闻一多,精忠报国的名族英雄岳飞,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这些美的形象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在当前强化素质教育中都是很有好处的。
二、以美的画面感染学生
大自然绚丽多彩,千姿百态。
作家们往往把自然美景再现在作品中,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副副生动优美的画面。
这些画面,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思。
教者如能抓住景物描写中的片段和学生共同欣赏,学生定能受到美的画面的感染。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鸟的天堂》,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文章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如“白茫茫的水”“声音就像一支乐曲”“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歌声真好听”“那么多的绿叶,一
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等,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鸟儿们生活的自由和幸福,它们就像在美丽快乐中的天堂一样。
这使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在鸟的天堂的里一切美好的自然景象。
令人向往,令人羡慕。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展示在人们面前。
文学作品创造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尤为强烈。
古诗词是美的意境的仓库。
诗言志。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几千年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供我们学习。
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美的诗词就是思想的光辉。
我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诗词语言精练。
“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经世致用,笃行不倦”。
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强调用诗词作品作教育的手段。
小学生,正值人生之花季,引导他们从古典诗词中赏析美,领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谛,终生受用。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遵循马克思的教导,“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将语文教学
作为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主要课堂,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生活的美,从而追求美,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愿“美育”这朵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常开不谢。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江洲镇凌云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