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20世纪欧洲美术 波普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8.77 MB
- 文档页数:55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
“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的。
新技术革命,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改变,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都促进了现代派美术的形成。
从整个欧洲美术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思潮是从印象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
确切的说,起源与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
1905年,以马蒂斯为首,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量的野兽派在巴黎诞生。
他们从塞尚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在艺术形式深受高更和凡高的影响,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野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与此同时,德国表现主义应运而生,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同样一味追求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他们并不注重于纯形式的探索,而是把绘画语言视为反抗社会西安市,宣泄不满的手段。
两年之后,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在巴黎出现。
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
自立体派之后,欧洲本土上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纷涌入,于是,未来派在1909年以前卫的姿态与意大利出现。
他们排斥过去作为绘画手段的情调和预期的趣味,称颂有独创性的形式,在主题上也否定老一套的东西,认为重要的应是描绘现代的都市生活,诸如钢铁,速度,剧烈的运动等等。
美术鉴赏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哥特式建筑:“哥特式”意思是“野蛮的、乏味的”。
起源于十一世纪的法国,在中世纪时被称为“法国式”,其流行于十三、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被称为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罗马式圆拱,改变了罗马建筑的承重墙模式,以垂直向上的动势为特点,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宽大的窗子上饰以彩色玻璃画,广泛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轻盈、神秘,是一种建筑审美风格。
肋拱的穹隆工程,成肋骨状的穹隆可以建在更复杂的平面上。
独立飞券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飞券在建筑物的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抵住中殿十字拱的四角起点,承受其侧推力。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教堂是建在由城市保护的城市中,它已经不再具有罗马式建筑那样的城堡功能,而有了更宽阔、更高、更明亮的部空间。
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其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2、印象派: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
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与色的美妙,光与色成为画面唯一主题,轮廓线消失了,严谨的造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朦胧的光与色,微妙的色彩变化。
其舍弃了在平面上以透视、阴影造成虚构的立体感,只以明确的轮廓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立体感。
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波普、奥普、超写实流派纷呈新气象——波普及其之后的画派20世纪产生于美国画坛上的抽象表现主义,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如果说,这个画派其实是欧洲现代派绘画在美国的延续,那么此后在美国所产生的种种绘画流派,则全然是美国人自己的创造。
波普艺术,便是最早的一个具有美国特点的画派。
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中后期,按照利希滕斯坦的说法,“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
”它取材通俗,视觉图像简单直接,并且排除个性的流露。
丙烯、搪瓷等材料在画面上造成平整光滑的肌理效果,让人想到杂志封面,带有高度类型化的气息。
在波普艺术家眼中,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它可以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物品为题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为波普艺术作品。
波普艺术之后的美国画坛上,显示出流派纷呈的气象。
照相写实主义、光效应、硬边绘画等等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
光效应艺术流行于60年代,它通过线、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们的视错觉,在静的画面上造出动的效果。
照相写实主义主要流行于70年代,它根据照片绘制画面,形象逼真而细致。
《三面旗》,约翰斯作,1958年,布面蜡画,私人收藏。
约翰斯是波普艺术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生于南卡罗来那州,1952年移居纽约。
他的画摒弃抽象表现主义那种短暂情感的表现,创造出一种用纯绘画形式、甚至用生活中的实物,精致处理日常现实题材的“新达达”风格。
这种风格在波普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约翰斯选择美国国旗作为该画的唯一母题。
这一母题对于一般的美国公众来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再没有别的社会符号有美国国旗这么强大的抵抗审美转化的力量了。
”然而约翰斯偏要坚持说:“这不是旗子。
”这不免让人想起马格里特曾在其画着烟斗的一幅画上写下的一句话:“这不是烟斗。
”确实,那不是烟斗,而只是一幅画。
约翰斯在此所要说的,想必也是这个意思。
他在这幅画中,其实是要表现图像与现实之间的那种界限。
波普艺术百科名片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主要目录[隐藏]发展历史波普艺术的特点代表作家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波普艺术》发展历史波普艺术的特点代表作家中国波普艺术代表作品:《波普艺术》[编辑本段]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
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
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
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
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艺术设计中的创意流派——波普艺术当人们谈论艺术设计中的流派时,波普艺术一定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波普艺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英国和美国的一种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形式是对现代消费文化的描绘和批判。
今天,波普艺术依然是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 波普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波普艺术主要发源于英国和美国,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
在这个时期,全球迷信和消费文化盛行,人们开始对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和复杂的文化现象直接推动了波普艺术的发展。
波普艺术最早被认为是大众文化和艺术融合的结果,也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当时,波普艺术家们的创意来源于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元素来探索美学和社会问题。
波普艺术家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使用常见的物品,如卫生巾和汉堡包等作品主题。
这种形式创新的尝试使得这些艺术家逐渐获得了观众和批评家的认可。
2. 波普艺术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波普艺术家主要创作普通的日常用品作品,并将它们放到艺术画布上。
波普风格的作品往往使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像红色和黄色等常用的颜色。
波普艺术使用复制和多样化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市场销售和广告业中使用得非常普遍。
这种技术的使用使得波普艺术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而不是手工制作的方式来生产艺术品,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复制品。
另外,波普艺术家也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抄袭”和“借用”其他人的艺术史上的作品,如油画、摄影、电影等。
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说明波普艺术家的文化品位和想象力非常丰富。
3. 波普艺术的代表作品“Marilyn”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副描绘玛丽莲·梦露的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了波普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和风格特点。
它是对名人话题和消费文化的讽刺和批判,并且通过颜色、光线和影像的运用来创造效果。
Roy Lichtenstein是波普艺术中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现代美术-----波普艺术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方美术史,在我的印象中,美术就是画作,但是亲身经历后,我的认知被彻底推翻,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术,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而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符合当下商业社会的美术就不得不重点提出所谓的波普艺术。
1952年末,一群自称是“独立派”的年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在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会议,着重围绕大众文化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机器之美等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
总之,讨论的是一些被认为是当代反美学的种种情况。
后来这群人举办了多次展览来表明他们的观点,展出比较多以照相为媒介创作的作品,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上升到艺术的范畴中去。
1956年,“独立派”举办了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
展览中最具感染力的作品是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创作的一幅小型拼贴画,名叫《究竟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凡响而引人入胜》。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现代”公寓,主人公是一个傲慢的裸女和她的肌肉丰满、身体强壮的配偶。
公寓里采用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来装饰:电视、带式录音机、连环画图书封面、福特汽车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正放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艾尔。
乔尔森的特写镜头。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男子手中硕大的棒棒糖,上面赫然醒目地印着“POP”(波普)字样,POP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 一词的词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
汉密尔顿的这幅作品最终标志着一种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新风格的出现,而他本人也成为了英国波普艺术的教父。
随着这种新风格被社会逐渐接受,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并赋予它多种文化内涵。
他将波普艺术定义为: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和冒险的、大众式的。
而这便是波普艺术的早期萌芽,画作中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出现了众多商业元素,这为以后波普艺术的风格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对于波普艺术走向符合大众的商业化也指明了道路。
简述波普艺术的特点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强调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并以明亮的颜色、鲜明的图案和夸张的形象为特色。
波普艺术旨在挑战传统艺术界的概念和观念,突破艺术的边界,使艺术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
波普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对大众文化的强调。
波普艺术家们对大众文化中的物品、符号和图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这些普通的事物提升到艺术的领域,并试图探索大众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通过将大众文化中的图像和符号重新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波普艺术家试图引起观众对于这些普通事物的重新思考。
波普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大众媒体的影响的强调。
波普艺术家们广泛使用大众媒体中的图像和符号,如广告、电影、电视节目和流行音乐等,作为他们的艺术素材。
他们通过将这些大众媒体中的元素取出来并重新组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作品。
这种重复和再创造的手法使波普艺术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
波普艺术的又一个特点是明亮的颜色、鲜明的图案和夸张的形象。
波普艺术家们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和蓝色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他们还喜欢使用大胆的图案和夸张的形象,以突出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
这种明亮的颜色、鲜明的图案和夸张的形象使波普艺术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波普艺术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对传统艺术界的挑战。
波普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艺术界对于艺术的定义和规范,重新定义艺术的概念和边界。
他们通过运用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元素,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艺术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
波普艺术的出现引起了传统艺术界的争议和讨论,但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总的来说,波普艺术具有对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强调,明亮的颜色、鲜明的图案和夸张的形象,以及对传统艺术界的挑战等特点。
波普艺术通过将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使艺术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打破了传统艺术界的界限,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By PetrelKing欧普艺术----起源欧普艺术(Optical Art)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它是继波普艺术之后,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60年代。
首次使用“欧普”(Optical)这一名称是在1965年,当时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一次主题为:"眼睛的反应“(The Responsive Eye)展览会上,陈列出大量经过精心设计,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波纹或几何形绘画, 这些作品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Optical的意思即视觉上的光学欧普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形式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挑战人类视觉的智力游戏,它通过利用光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原理,运用补色、透视、对比等艺术处理,欧普艺术家巧妙地以不同色彩几何图形,创造出引起立体、波动等错觉效果的美丽图案,从而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觉世界。
波纹图案是光效应画家创造幻觉时常用的传统素材和方法。
这在中国传统图案中常见。
较为典型的是波纹绸上的图案。
印制两个完全相同的波纹图案,把它们的位置稍稍相互错开,当波纹绸处于实际的运动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种永恒的运动感和变化感。
欧普艺术----代表欧普艺术几乎同时兴起于欧美各国。
其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画家维克托·瓦萨雷里,他从50年代起就开始创作具有运动感和闪烁效果的绘画,成为法国欧普艺术的主流。
其他具有影响力的欧普艺术画家有美国的约瑟夫·艾伯斯(Josef.Albers)和安德鲁基威斯(R.Anuskiewicz),英国的女艺术家瑞利(B.Riley)及以色列的阿格姆(Y.Agam)﹑委内瑞拉的萨图(J.R.Soto)等。
虽然欧普艺术盛行的时间并不是很久,到20世纪70年代就走向了衰落。
但它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渗透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装饰、都市规划、家具设计、娱乐玩具、橱窗布置、广告宣传、纺织品印染,以及芭蕾舞、电视观赏等到多种设计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