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长度及周径测量
- 格式:docx
- 大小:35.03 KB
- 文档页数:2
下肢周径测量操作流程步骤如下:
1. 准备工具:测量卷尺、标记笔、纸张或记录表格。
2. 让被测者坐在舒适的位置上,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3. 选择要测量的部位,通常包括大腿、小腿和脚踝。
4. 使用标记笔在被测部位的皮肤上标记一个起点。
5. 将测量卷尺围绕被测部位,确保卷尺紧贴皮肤但不过紧,同时保持水平。
6. 读取卷尺上的数值,记录下来。
7. 如果需要测量多个部位,重复步骤4-6。
8. 完成测量后,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纸张或记录表格上。
9. 根据需要,可以计算不同部位的周径之和或平均值。
10. 清洁测量工具,确保下次使用时卫生。
注意事项:
-在测量过程中,确保被测者保持放松和舒适的状态。
-测量时要避免过度拉伸皮肤或使用过紧的卷尺,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被测者有伤口、疼痛或其他不适,应停止测量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code":0,"msg":"请求出现异常","data":{}}。
肢体周径测量方法
嘿,你知道咋测量肢体周径不?那可简单得很呐!找个软尺,就像裁缝量衣服那样。
先确定要测量的部位,比如大腿、小腿啥的。
把软尺紧紧地绕在那个部位上,可别松松垮垮的哟!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瞅准了,精确到毫米最好啦。
这能有多难呢?就跟你平时量腰围差不多嘛。
测量的时候安全不?那当然安全啦!只要你别太用力勒自己,能有啥危险?又不是拿着刀枪棍棒在那儿比划。
稳定性也没问题呀,软尺又不会自己乱跑。
只要你手法正确,量出来的结果肯定靠谱。
那这玩意儿啥时候用得上呢?比如说你在健身,想看看自己的肌肉有没有变大,量量肢体周径不就知道啦?或者医生检查病人的时候,也会用到这个方法呢。
优势可不少呢,简单方便又快捷,谁都能学会。
我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小伙子健身了一段时间,想知道自己的腿有没有变粗。
他就用这个方法量了量大腿周径,哇塞,真的粗了不少呢!这效果多明显。
所以说,测量肢体周径就是这么简单又实用。
赶紧试试吧!。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是评估一个人身体各个四肢的大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肢周径是指在特定位置测量四肢周围的长度或围度,通常是在脚踝、小腿中部、大腿中部、臀部、腰部、胸部、上臂中部、肘部、前臂中部和手腕等部位进行测量。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的肥胖程度和身体脂肪分布,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对病患进行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直接、简单和准确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
通过使用软尺或卷尺在特定位置直接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
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测量部位局部放松,不要过紧或过松,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直接测量法适用于家庭和医疗机构对四肢周径进行日常监测。
2. 比例测量法比例测量法是通过计算不同部位四肢周径的比例,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肥胖程度。
通常使用肱二头肌围和腰围的比值、腰围和臀围的比值、大腿围和臀围的比值等来进行比例测量。
比例测量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脂肪分布情况,是评估健康状况和制定健康计划的重要指标。
3. 体积测量法体积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和体积,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质量和肿胀情况。
在体积测量法中,除了测量四肢周径的长度外,还可以使用测体积仪器或换算公式来计算出四肢的体积。
通过对体积进行测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帮助医疗机构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影像测量法影像测量法是通过医疗影像技术,如X射线、MRI、CT等,对四肢周径进行测量和分析。
通过影像测量法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四肢的结构和变化情况,对于判断骨骼结构、软组织损伤、脂肪沉积等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在医疗机构中,影像测量法是常用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四肢周径评估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4.10.8 肢体少度的丈量:(1)上肢齐少度,丈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大概中指指尖的距离;(2)下肢总少度,骨性少度丈量从髂前上棘至内踝下尖的距离;表面少度丈量从脐至内踝下尖的距离.之阳早格格创做
丈量四肢少度时应注意(1)伤肢取健肢搁正在相共对于称的位子;伤肢测得少度取健肢少度相比;用共一骨性标记丈量.(2)采用骨超过面,用圆珠笔划出.丈量时预防皮肤移动.
4.10.9 肢体周径的丈量.采用骨突面明隐处为标记,单侧均以此骨突面上大概下若搞cm 处量其周径做对于比.(1)上肢周径丈量,上臂可正在肩峰下15cm 仄里丈量;前臂可正在尺骨鹰嘴下10cm仄里丈量.(2)下肢周径丈量,大腿可正在髂前上棘下20cm 仄里丈量大概者髌骨上缘上10-15cm 处;小腿可正在胫骨结节下15cm 仄里丈量, 大概者髌骨下缘下10-15cm 处.(3)脊髓前角益伤大概马尾没有
共节段受益时,查看下肢相映的神经收配区肌肉的周径.
戴自《法医临床考验典型》15
桡骨茎突
编写
桡骨茎突位于桡骨近心端
.如图所示:
此图为左前臂,正位. 图左下角所示为桡骨茎突.
其余桡骨茎突多收骨合,桡骨茎突骨合多为跌倒时脚掌着天,暴力沿腕舟骨冲打桡骨下端;大概用脚摇汽车收效果,被翻转的摇脚柄打伤桡骨茎突部所致的骨合,故也有摇脚柄骨合之称.骨合线常呈横形,波及桡腕闭节,骨合块多无移位.
麦氏面位于髂前上棘取肚脐连线的中三分之一出,那里是阑尾的位子.。
下肢周径测量操作规程一、引言下肢周径测量是一项常见的测量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腿部尺寸。
下肢周径包括大腿周围、膝关节上下、小腿周围、踝关节上下、脚踝周围等多个部位。
准确测量下肢周径对于制作合适的矫形器具和选择合适的衣物尺寸起着重要作用。
本操作规程将详细介绍下肢周径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准备工作1、准备一把卷尺或软尺,长度应足够测量下肢任何部位的周径。
2、确认患者是否可以站立或坐下,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姿势。
三、操作步骤1、告知患者测量的目的和方法,获得其合作。
2、首先测量大腿周围,要求患者站立或坐下,将卷尺或软尺水平地围绕大腿最粗部位,读取周径数值。
注意卷尺或软尺应贴紧皮肤但不要过紧。
3、接下来测量膝关节上下周径,要求患者亦站立或坐下,将卷尺或软尺水平地围绕膝盖上下部位,分别读取周径数值。
4、然后测量小腿周围,要求患者仍处于站立或坐下状态,将卷尺或软尺水平地围绕小腿最粗部位,读取周径数值。
5、接下来测量踝关节上下周径,要求患者保持站立或坐下,将卷尺或软尺水平地围绕踝关节上下部位,分别读取周径数值。
6、最后测量脚踝周围,要求患者保持坐下状态,将卷尺或软尺水平地围绕脚踝最狭窄的部位,读取周径数值。
7、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避免卷尺或软尺过紧或过松,以免造成测量误差。
四、注意事项1、在测量之前,应确保患者的下肢表面干燥,避免测量结果受到湿气或衣物的影响。
2、在测量过程中,要求患者保持放松,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在测量时,应确保卷尺或软尺的读数清晰可见,避免读数错误。
4、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每个测量部位的水平位置,避免倾斜或歪斜造成测量误差。
5、操作人员应注意在测量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确保其合作和舒适。
6、测量完毕后,记录下肢周径的数值,并进行及时整理和保存。
五、总结下肢周径测量是一项简单而重要的操作,在矫形器具和衣物选择中有着重要作用。
操作人员应熟悉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肢体长度及围度测量实训报告肢体长度是指肢体两端端点处体表骨性标志之间的距离。
通常利用软尺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得。
测量时注意保持肢体姿势正确,将两侧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肢体周径即指肢体的围度,包括躯干周径和四肢周径。
可以分析身体发育、营养状况及肢体肌肉的肿胀、肥大或萎缩等情况。
通常采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测量时要求:①被测肢体肌肉充分放松;②软尺围绕肢体形成的环面应与肢体纵轴垂直;③软尺松紧度适宜(可在皮肤上稍微移动但上下不超过1cm);④四肢周径测量时将两侧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上肢和下肢长度的测量方法1.上肢长度测量(1)上肢全长测量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2)上臂长:测量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3)前臂长测量肱骨外上髃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让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4)手长:测量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中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手指伸展位。
2.下肢长度测量(1)下肢全长:测量骼前上棘到内踝的距离或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2)大腿长:测量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间隙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3)小腿长:测量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仰卧位,让下肢伸展,髋关节处于中立位,骨盆水平位。
(4)足长:测量足跟末端到第二趾尖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踝关节中立位。
二、残肢长度的测基方法1.上肢残段长度测量(1)上臂残段长度:测量从腋窝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2)前臂残段长度:测量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峭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测量时采用坐位或站位,残肢上臂自然下垂。
二、肢体长度和围度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肢体长度和围度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肢体骨折未固定者不宜进行长度测量,肢体的开放性损伤局部不宜进行围度测量。
3、设备与用具皮尺。
4、操作方法与步骤(1)肢体长度:1)上肢长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一侧。
上肢相对长度为第 7 颈椎至中指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至中指尖的距离;上臂相对长度为肩峰到尺骨鹰嘴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肩峰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前臂相对长度为肱骨内上髁到尺骨茎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或桡骨小头到桡骨茎突的距离。
2)下肢长度:受检者仰卧位,骨盆摆正。
下肢相对长度为脐至内踝尖的距离,绝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内踝尖的距离;大腿相对长度为髂前上棘到股骨外侧髁的距离,绝对长度为股骨大转子顶点到膝关节外侧平面的距离;小腿绝对长度为胫骨平台内侧上缘到内踝尖的距离,或腓骨小头到外踝下缘的距离。
(2)肢体围度(周径):1)上肢围度:受检者坐位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于体侧。
上臂围度测量部位在肱二头肌肌腹或上臂最隆起处,一般在用力屈肘和上肢下垂放松时各测量 1 次。
前臂围度测量部位在前臂最粗处。
2)下肢围度:受检者仰卧位,放松肌肉,分别测量大腿围度和小腿围度。
大腿围度测量部位是从髌骨上缘向大腿中段量一距离(一般取髌骨上极向上10cm),然后测量其周径。
小腿围度测量部位在小腿最粗处。
(3)躯体围度:1)胸围:通过乳头上方和肩胛骨下角下方绕胸部一周,分别在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测量。
2)腹围:通过脐部绕腹部一周。
3)臀围:通过大转子和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处。
5、注意事项(1)熟悉体表标志,找准测量参照点。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检查局部。
(3)评定女性受检者躯体围度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上肢长度的测量方法肢体长度的测量方法引言:肢体长度的测量是医学、人体学等领域中常见的一项测量工作。
准确测量肢体长度对于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肢体长度测量方法。
一、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常见、简单和直接的肢体长度测量方法。
它通过使用刻度尺或测量带直接测量肢体的长度。
具体步骤如下:1.让被测者站立或平躺,并保持肢体放松自然。
2.将刻度尺或测量带紧贴肢体的起点(例如肩膀或髋关节)。
3.沿着肢体的轴线,轻轻压住肢体,并沿着肢体测量到终点(例如手指或脚趾)。
4.读取刻度尺或测量带上的数值,即为肢体的长度。
二、分段测量法分段测量法适用于肢体长度过长,直接测量不便的情况。
它将肢体分为若干个段落进行测量,然后将各段的长度相加得到总长度。
具体步骤如下:1.将肢体分为若干个段落,例如手臂可以分为上臂、前臂和手掌三段。
2.使用直接测量法测量各段的长度。
3.将各段的长度相加,得到总长度。
三、骨骼测量法骨骼测量法是通过测量骨骼的长度来间接推算肢体的长度。
它适用于不方便直接测量的情况,例如测量胫骨长度来推算下肢的长度。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骨骼进行测量,例如胫骨。
2.使用测量工具,如骨骼测量仪或骨骼测量软件,测量骨骼的长度。
3.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推算出肢体的长度。
四、影像测量法影像测量法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CT扫描等,对肢体进行测量。
它可以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并能观察到肢体内部的结构。
具体步骤如下:1.获取肢体的影像,如X射线片或CT扫描图像。
2.利用影像测量软件,测量影像上的肢体长度。
3.读取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五、体测仪器测量法体测仪器测量法是通过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对肢体进行测量。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肢体的长度、周长、体积等多个参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适当的体测仪器,如测量仪、骨密度仪等。
2.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测量肢体的相关参数。
身体形态测量规范一、周径测量【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1)上臂: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
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
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1)胸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
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目的】判断骨盆倾斜、腰椎侧弯原因,肘、髋、膝关节挛缩,假性延长和假性挛缩。
【方法】(一)上肢测量。
患者坐位或立位,二臂垂于体侧,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二)下肢测量。
仰卧位,骨盆呈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三)暴露被测部位,用卷尺按标志测二点间长度。
身体形态测量临床评定技术常规一、周径测量【目的】通过四肢、躯干周径测量,可评定肿胀程度、肌萎缩程度、肌肉收缩功能、呼吸状态及截肢后残端的成熟度。
【方法】(一)脱掉衣服,暴露被测部位。
(二)将卷尺平放在被测标志上,与长轴垂直围绕一周,松紧度合适。
(三)测量体位和标志如下。
1、四肢周径测量:(1)上臂:①体位:上肢自然下垂,先测伸肘位,后测屈肘位。
②标志: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
(2)前臂:①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最大周径在近侧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在远端最细处。
(3)大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髌骨上缘向上5cm划一标点。
(4)小腿:①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
②标志:最大周径,测腓肠肌最大膨隆处,最小周径,内外踝上最细处。
(5)手指:采用不同直径的指轮,如NO112.5mm,NO4233mm。
相邻指轮直径差0.5mm。
将合适的指轮套在肿胀指节上,记录编号。
2、躯干周径测量:(1)胸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垂于体侧,平静呼吸及深呼吸各测一次。
②标志:乳头或肩胛骨下缘的下平线。
(2)腹围:①体位:坐或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第12肋端及髂前上棘的中点最细处。
测量前排空大小便。
(3)臀围:①体位: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②标志: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位。
3、截肢残端周径测量:(1)上臂: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2)前臂:从尺骨鹰嘴向下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3)大腿:从坐骨结节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4)小腿: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向下每隔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二、肢长测量【目的】判断骨盆倾斜、腰椎侧弯原因,肘、髋、膝关节挛缩,假性延长和假性挛缩。
【方法】(一)上肢测量。
患者坐位或立位,二臂垂于体侧,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二)下肢测量。
仰卧位,骨盆呈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三)暴露被测部位,用卷尺按标志测二点间长度。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
四肢周径的评估方法如下:
评估者双手拇指指腹测量肢体近端(如大腿根部和上臂中部)和远端(如踝关节和手虎口部)的周径,以判断肢体的肿胀程度。
测量时注意排除皮肤和关节活动的影响,对卧床患者应在相同体位测量同一肢体,对肢体远端的测量应在健侧肢体以避免患肢受压而影响周径的准确性。
如果患肢周径较健侧周径细≥1.5cm时,可视为细小肢体,可能提示缺血或营养不良。
四肢周径的测量对早期发现、预防和诊治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意义。
需注意测量部位要固定和选取肢体近端和远端部位,且需排除皮肤和关节活动的影响。
此外,这仅是一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医疗团队。
下肢周径测量的正确方法
嘿,你知道咋测量下肢周径不?那可老重要啦!先说说步骤哈。
找个软尺,站直喽,把软尺绕着大腿最粗的地方一圈,读数,这就是大腿周径。
小腿也一样,找到小腿最粗的地方绕一圈量。
注意哈,软尺得贴紧皮肤,不能松松垮垮的,不然量出来可不准。
这就好比你做蛋糕,材料得放准了,不然味道能好吗?
测量的时候安全不?放心吧!只要你别瞎折腾,稳稳当当的,一点事儿没有。
就跟你走路一样,正常走哪会有危险呢?稳定性也没问题呀,只要你量的时候姿势正确,读数的时候看准了,结果就靠谱。
那这测量下肢周径有啥用呢?应用场景可多啦!比如你买裤子,知道自己腿多粗,才能买到合身的裤子呀!还有医生也会用这个来判断你的腿部有没有问题。
这多好呀,就像有个小助手帮你了解自己的身体。
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人腿受伤了,医生就给他量下肢周径,发现两边不一样粗,赶紧检查,结果发现有淤血。
要是不量,哪能发现问题呢?这效果多明显。
所以呀,测量下肢周径很重要,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体,赶紧行
动起来吧!。
肢体长度的测量:(1)上肢全长度,测量从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2)下肢总长度,骨性长度测量从髂前上棘至内踝下尖的距离;表面长度测量从脐至内踝下尖的距离。
测量四肢长度时应注意(1)伤肢与健肢放在相同对称的位置;伤肢测得长度与健肢长度相比;用同一骨性标志测量。
(2)选择骨突出点,用圆珠笔划出。
测量时避免皮肤移动。
肢体周径的测量。
选择骨突点明显处为标志,双侧均以此骨突点上或下若干 cm 处量其周径作对比。
(1)上肢周径测量,上臂可在肩峰下 15cm 平面测量;前臂可在尺骨鹰嘴下 10cm平面测量。
(2)下肢周径测量,大腿可在髂前上棘下 20cm 平面测量或者髌骨上缘上 10-15cm 处;小腿可在胫骨结节下 15cm 平面测量, 或者髌骨下缘下 10-15cm 处。
(3)脊髓前角损害或马尾不
同节段受损时,检查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肌肉的周径。
摘自《法医临床检验规范》15
桡骨茎突
编辑
桡骨茎突位于桡骨远心端
.如图所示:
此图为左前臂,正位。
图右下角所示为桡骨茎突。
另外桡骨茎突多发骨折,桡骨茎突骨折多为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沿腕舟骨冲击桡骨下端;或用手摇汽车发动机,被翻转的摇手柄击伤桡骨茎突部所致的骨折,故也有摇手柄骨折之称。
骨折线常呈横形,波及桡腕关节,骨折块多无移位。
麦氏点位于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出,这里是阑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