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 格式:pdf
- 大小:4.26 KB
- 文档页数:1
巴金《家》赏析读巴金《家》,就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一页页翻阅,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味道。
这本书啊,就像是咱们家里那本泛黄的族谱,记录着高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让人看了心里头五味杂陈。
故事里头,高家大院,那可真是个大家族,人多热闹,可热闹背后,却藏着不少让人揪心的事儿。
巴金老爷子用他那细腻的笔触,把高家上下老老少少,每个人的心思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像是咱们村里头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难念的经。
先说说觉新吧,这家伙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他是个有担当的大哥,为了家族,为了弟弟妹妹,他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娶了个不喜欢的媳妇儿,还得天天陪着笑脸,心里头苦啊,可谁让他是长子呢,肩上的担子重啊。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心里不愿意,但为了家人,还是得硬着头皮上。
觉新啊,就像是那挑着重担的老黄牛,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
再来说说觉民和觉慧,这俩小子可真是有股子冲劲儿。
他们不像觉新那么憋屈,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和封建礼教抗争。
觉民爱上了琴表妹,俩人情投意合,可家族不同意,他们愣是顶着压力,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了真爱,哪怕前路再坎坷,也得咬牙坚持下去。
而觉慧呢,更是不得了,他直接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这家伙,就像是那破茧而出的蝴蝶,终于摆脱了束缚,飞向了广阔的天空。
当然啦,故事里头还有那些女人们,她们的命运也同样坎坷。
瑞珏啊,她温柔贤惠,是个好媳妇儿,好母亲,可最后却因为封建迷信,难产而死。
真是让人心疼啊,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就这么没了。
还有梅表姐,她和觉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最后却因为家族利益,被迫嫁给了别人。
她心里头苦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那种无奈和痛苦,真是难以言喻。
《家》这本书啊,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它让咱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抗争。
巴金《家》的现实意义
巴金的《家》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控诉了统治者的暴政和残忍,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更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小说中,家的概
念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的象征,是一种统治工具,而家庭则是这种统治的工具。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被严重剥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
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次,《家》控诉了统治者的暴政和残忍。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反
抗了统治者的压迫,但是他们最终却被统治者所杀害。
这种统治者的暴力和残忍行为令人发指,也是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暴力和残忍行为也应该被谴责和打击。
最后,《家》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主人
公们追求自由和人权,他们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个体自由。
这种自由和人权的理念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家》中所表达的自由和人权的理念对于现
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巴金的代表作《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更在于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它提醒我们,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这
个问题。
同时,它也呼吁我们,个体自由和人权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尊重并保障它们。
青春的呐喊——巴金《家》赏析●作者巴金●《家》故事梗概●《家》的创作背景●《家》中人物分析●《家》中矛盾分析●《家》的艺术特色●《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
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祖籍浙江嘉兴。
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
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
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多产作家巴金●《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图书公司●《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图书公司●《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良友图书公司●《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图书公司●《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图书公司●《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童年的回忆。
巴金《家》赏析初次读《家》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我的感受很深。
《家》中有悲有喜,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今天,他的火焰依旧在燃烧,我们还能够从中拾取自己的哀欢。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
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祸福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
《家》给予这个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学反封建的主题。
这个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还没有完全过去。
所以这部小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作为当代大学生读它还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于以下几点:(一)作者抓住了那个时代变革的焦点,抓住了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家是那个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一首让人激情燃烧的实行曲。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现实,所以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个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满溢着青春的气息。
《家》尤其浓厚。
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是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
这不是艺术,这是天赋。
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
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这两句话。
《家》有这种恰到好处之美。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观冷静的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道。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家》写成于1931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
《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
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
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
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
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
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
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1、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简述巴金作品《家》的主题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名的一部,同时也是巴金的代表作。
《家》的主题主要表现为:
(1)封建大家庭由胜而衰的历史过程
《家》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2)封建社会吃R的社会本质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F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R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3)封建社会下大家庭女子的悲哀
《家》重点描写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性形象,她们虽然性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性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4)新旧社会模式的对立
《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
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理想化”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
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2017.05巴金先生说“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么就让它作为我的鼓舞的源泉吧。
”毋庸置疑,青春是美好的,它应该被享用、被珍视、被舞动。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享受自己的青春。
《家》便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青春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残酷现实层层重压下的舞动,他们有的最终成功摆脱重压,舞动出自己的精彩,但更多的却是凋零罢了。
《家》这部以爱情为主线,展示高家这一封建家族盛极而衰的巨作让我既觉得可恨,又觉得可惜,既感觉绝望亦充满希望。
我为表面无能懦弱,实是充满苦衷的觉新感到痛心;我为充满个性,敢于抗争的觉慧感到欣慰与敬佩;我为命运多折,年轻早逝的梅芬感到惋惜;我为从不被当做“人”看待,无力左右自己命运最终自杀的鸣凤感到不平;我亦为温柔贤惠,落落大方却因难产而死,也成为牺牲品的瑞珏感到伤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多的灿烂鲜活的青春生命饱受摧残,凄惨凋零,毋庸置疑,高老太爷对此难辞其咎,但同时,更可恶的便是高老太爷背后的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小说中的高老太爷本身并不多么可恶,可恶的是人人都已经本能地接受并沉淫其中的旧礼教和家长制。
”《家》中对高老太爷最初的描写来自于觉慧对老太爷的视角,他给我的印象便是一个相貌庄严,受人敬畏但同时也身体虚弱的老人形象。
高老太爷是整个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他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独裁者,他对自己在这个家庭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深信不疑。
高老太爷在《家》中便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者,是他或直接或间接的制造了《家》中的一系列惨剧:在高老太爷思想中,他坚信子女婚姻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直接间接的导致长孙觉新不能够和其心爱的梅芬成婚,使梅芬悔恨终生,含恨而亡;他执意要与冯乐山联姻,强行为觉民配婚,亦不事先征求觉民的意见,导致觉民不得不以失踪为名来逃婚;他把鸣凤许配给冯乐山,还满以为这是一个下人的荣耀之事,致使鸣凤跳河自尽,也让觉慧彻底对这个家感到了失望;而甚至在他死后还因那种种的封建迷信,让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最终难产而亡。
巴金的《家》赏析
《家》是巴金笔下的一部关于对家的爱的传世佳作。
在书中,作者用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人们对家的热情和深沉的情感,传达和家庭相处的种种感受、苦乐与欢乐,十分动人,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文士用自己苦苦挣来的九十五文银子在回家的路上买回了一只花花公子,回到家里让家人们都惊喜莫名,母亲把花花公子释放在家天井里,就像带来了满家的喜悦。
在作者的诗般的笔触下,家庭成员们的欢乐烂漫,充满了温馨的情愫。
作者通过细腻的写作,描写了文士和家人之间温馨的相处时光,他们围坐一起吃饭、聊天;还有文士跟家里的孩子们一起放风筝、逛街和观鱼,表达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抚慰着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对家庭深沉的情感。
总之,巴金的《家》既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又可以给压力山大、勤奋耕耘的现代人们传递温暖、和谐的家庭情结。
这是一部细腻温馨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浅谈巴金的《家》【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
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
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
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
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取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
(《前夜·译者序》)在苦闷与痛恨中,他把爱与很交织起来,陆陆续续的写成小说。
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刊》1929年1至4月号上,之后又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金以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1936年,鲁迅便赞许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部热烈而忧郁的青春小说――《家》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浅议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一是感性的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与表达。
巴金笔下的家是一个文学和诗歌的摇篮,他用哀乐、憧憬、思念之类的情绪湖水般涌动着,每一行字都表达的是他的深情挚爱。
他在作品中勾画出淡淡的等级隔阂与男女之间的尴尬、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与儿女之间的温暖与可爱。
巴金用一种挖掘人性深处的方式,刻画出家庭中无尽芳节地衍生出来的繁荣、分开时内心里的温情与愁思等内容,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冲突。
二是以客观冷峻的眼光看家庭。
即使在表现他对家庭深情眷恋的情愫时,巴金
仍是以一种客观冷峻的眼光审视家庭,挖掘出家庭中荣耀伟大以及社会矛盾种种的真知。
他为我们揭示了家庭的作用、家庭的特征,他的文学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家庭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家庭里充满温情也有生存之道,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情感,及其把握生活的智慧。
总之,巴金《家》把文学美学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的混淆在一起,把一个
精端的家庭叙述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出人们对爱情、平凡生活的思考和引发了对社会的反思。
巴金的《家》由此而闻名,它的叙事艺术影响广大读者,被誉为“文学的落幕和诗意的背景”。
巴⾦《家》赏析《家》以⾟亥⾰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家族⾼公馆三代中的四类⼈物:⼀类是封建⼤家庭的维护者,⽼⼀代如⾼⽼太爷。
⾼⽼太爷专制,冷酷,虚伪。
对下⼈极为冷⾎,把鸣凤送给冯乐⼭,导致鸣凤投⽔⾃尽;对孙⼦包办婚姻。
但对他所⾏使的⼀切封建⾏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信。
⼀类封建⼤家庭的维持者,如⾼克明、⾼觉新。
⾼克明的⾝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
但是,他⼗分明了⼤家庭的命运,但是⼜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
具有相同性格内涵,⽽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即长房长孙⾼觉新。
他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
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化塑造的结果。
⼀⽅⾯,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
北京和国外去上⼤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
另⼀⽅⾯:他出⾝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
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
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
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受害者,爱情丧失,妻⼦死于⾮命,理想幻灭,青春被⽆谓扼杀。
他清醒但⼜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向“⾃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反常态,成为⼀个反抗者。
作者通过这⼀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
⼀类是封建⼤家庭中的败家⼦,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
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耻,⼜极端的不孝。
⼀类是封建⼤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
其中最主要是觉慧。
他是⾼公馆⼤胆⽽幼稚的叛徒。
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
⼤胆叛逆,追求光明。
关⼼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
积极投⾝于社会活动。
但他⼜有“幼稚”的⼀⾯,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的腐朽性和吃⼈本质缺乏⾜够的认识,过⾼地估计了个⼈反抗的作⽤。
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他的⼈情味。
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这样的路。
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1.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高觉新是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复杂而矛盾。
作为封建家庭的长子长孙,他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对传统观念持有坚定的信念。
他的一生都在努力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为了家族的利益,他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和理想。
这种对封建家庭的维护,使得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的软弱者。
高觉新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同情弟弟们的斗争。
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时,总是选择妥协和忍让,以期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高觉新的软弱还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力改变上。
他曾经有过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都被封建家庭的专制和腐朽所粉碎。
他无法摆脱家庭的影响和束缚,只能默默忍受生活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软弱和妥协,,使他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
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软弱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新旧思想冲突时的迷茫和挣扎。
他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很抱歉,我暂时不能提供您所需的回答。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提问。
2.新思想的接受与旧礼教的束缚在巴金的《家》中,高觉新形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人物,他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既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又被旧礼教深深地束缚。
这种矛盾性在他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高觉新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他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对封建家庭的陈规陋习感到不满。
他对于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对于个人命运的争取,都显示出他内心的新思想火花。
他试图通过学习和思考,寻找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试图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
另一方面,高觉新又被旧礼教深深地束缚。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
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
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
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
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
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
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
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
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
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
《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
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家》写成于1931
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
《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
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
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
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
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
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
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
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
史。
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 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
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
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 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
律。
4、 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
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
灵。
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
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
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