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
- 格式:pdf
- 大小:151.01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药物治疗学名词解释临床药物治疗学是研究化学药物、生物药物、草药及其他疗法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剂量、疗程、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1. 药物治疗:指使用药物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 剂量:是指给予患者的药物的量。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和代谢情况等因素来确定。
3. 疗程:是指药物治疗的时间长度。
不同疾病和药物治疗方案会有不同的疗程。
4. 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更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效果可能会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或减弱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
5. 不良反应:指使用药物后产生的意外的或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6. 安全性:评估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情况,包括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等。
7. 疗效:指药物治疗的效果,如病情的改善、疾病的治愈或缓解等。
8. 药物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化为可溶性物质,通过尿液、粪便或呼吸排出体外的过程。
9.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10. 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等。
11.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等。
12. 药物调整: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13. 启始剂量:治疗开始时给予的药物剂量,通常是较低的剂量,以逐渐适应患者的身体。
14. 维持剂量:在治疗初期后,为了保持疗效,给予的药物剂量。
15. 治愈:指疾病完全消除,患者恢复到健康状态。
临床药物治疗学通过对药物治疗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为药物的研发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与进步。
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内容和任务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药理学和医学之间起衔接作用。
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依据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药物经济学原理,对患者实施合理用药。
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 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能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
- 明确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多态性的关系,对药物产生的特异反应有应对措施。
- 设计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能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
- 治疗副作用小,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
此外,研究影响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要任务。
完整版)临床药物治疗学对的药品使用指南。
第一章:合理用药的原则合理用药应该遵循四项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和规范。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选择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的药物,并且要考虑药物反应多态性和遗传多态性的关系。
我们还应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法,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
此外,我们应该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
最后,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用药的费用和风险,同时获得最大的治疗学效益。
个体化给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则,因为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都是不同的。
第二章:药物治疗的原则药物治疗应该遵循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我们应该选择对因、对症的药物,以及生物利用度高、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合用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过度治疗的原因包括患者求医心切、虚假广告泛滥、保护性过度用药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包括遵守医疗约定和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
不依从的原因可能包括医患沟通不够、治疗方案繁琐难以执行、药物不良反应、错误执行、经济原因和患者自行停药。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包括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药物、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以及确定合适的疗程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
第三章: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一种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的方法。
TDM适用于治疗窗窄、毒副作用大且不易鉴别的药物、个体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经肝肾代谢、排泄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蓄积的药物、合并使用产生相互作用且影响疗效的药物以及常规剂量下易产生毒性反应的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有两种方法: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
治疗窗是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
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主要是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合理用药着眼于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方便.造成过度治疗的原因:①患者求医心切;②虚假广告泛滥,患者受诱惑;③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环境发生了改变,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导致部分医疗人员有意识的采取一些保护性的过度性的用药行为];造成治疗不足的原因[表现在:剂量不够,达不到有效的治疗剂量;疗程太短,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①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差,未能坚持治疗;②患者收入低,又没有相应的医疗保障,导致无力支付;③一些安全有效的廉价药因利润低,企业停止生产而缺货,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尊重医嘱或治疗方案的程度. (还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公告.) 对治疗方案不依从的原因;①医患沟通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案不理解,不信任,特别是有些药物,需要使用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疗效,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②治疗方案繁琐(需要患者大幅度的改变生活方式,患者难以坚持执行)③经历不愉快的药物副作用;④儿童,老年患者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因理解能力差或记忆力下降,有可能忘记服用药物或错服药物;⑤较高的药物费用和诊疗检查费用可导致患者不复诊,减少剂量或不能坚持治疗;⑥症状改善,患者自行停药.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消耗最低的药物成本,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的目标(确定治疗目标.选择合适药物):消除病因,祛除诱因,预防发病,控制症状,治疗并发症,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或增加其他疗法的疗效.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明确诊断,确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方案,开始治疗,监测、评估和干预(治疗有效,治疗无效).药物选择的原则:安全,有效,经济,方便.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的血药浓度.治疗窗: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半衰期在8~24小时的药物,最方便和最理想的给药方案是每个半衰期给药一次.如果需要立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初始负荷量必须2倍于维持剂量(首剂量加倍).治疗药物监测(T MD):TMD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动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适用于TMD的情况:治疗窗窄,毒副反应大且不易鉴别的药物,如茶碱,地高辛;个体间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三环类的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肝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肾代谢,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多卡因;长期使用可能积蓄的药物;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药物;常规剂量下易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处方:是由取得了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的意义.处方的基本结构包括的内容:1.前记[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名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并可添列专科要求的项目.];2.正文[以”Rp”或”R”或中文”取”标示,分列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名称一般每一种药品写一行,药品规格和用量应写明单个剂量乘以总数.用法有时用拉丁名缩写或者外文缩写表示,应避免发生理解歧义.];3后记[医师签名和(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患者不依从的主要类型:1.不按处方取药.2.不按医嘱用药.3.提前终止用药,4,不当的自行用药,5,重复就诊.药物不良反应(ADR):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严重不良事件(SAE):指在任何剂量下发生的难以处理的医疗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包括:①死亡;②立即威胁生命;③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功能不全;④导致先天异常或分娩缺陷;⑤引起身体损害而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药物不良的反应类型:包括A,B,C,D,E,F.///A型(量变型):属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该类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过强所致,通常与剂量有关,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属A型药物不良反应.B型(质变型):属剂量不相关性不良反应,该类反应是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与剂量无关联,难以预测,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药物的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要点:1,药物治疗与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出现在时间上有合理的先后关系.2,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3,去激发反应[撤药的过程即为去激发,减量则可看做是一种部分去激发].4,再激发反应[再次给患者用药,以观察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而有力验证药物与不良反应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5,符号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因素造成的可能性.6,药物相互作用.7,有相关文献报道.8,必要的血药浓度检测,,,,,Naranjo概率表可将药物与不良反应相关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和”怀疑”4个等级[具体见P38].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1.自发呈报系统[对于罕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自发呈报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也是发现任何新的,发生在特殊人群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方式].(最大的缺陷是漏报,不能计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医院集中监测;3.病历对照研究(优点:适合罕见及长潜伏期不良反应的研究,///:不能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4队列研究(优点:能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和归因危险度,///缺点:不适合发生率低,潜伏期长的不良反应研究);5.记录联接.6.处方时间监测.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30%~50%,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妊娠期血浆容约增加50%,脂肪约增加25%,体液总量平均增加8000ml,使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血药浓度低于非妊期./////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减少,造成肾排泄药物减慢,孕妇选药应慎重,尤其是妊娠头3个月内.药物致畸一般发生在孕期前3个月内.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危险性对药物进行评估,将药物进行分为5类,用A.B.C.D.X.表示孕妇出现临床必须用药指针时,A类.B类药可安全使用;C类药在权益利弊后慎重使用;D类和X类药在妊娠期应避免使用.妊娠期间可安全使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妊娠期间禁用或慎用的抗菌药物;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新生儿及婴幼儿血浆蛋白浓度低,结合力较差,内源性物质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使血中结合性药物减少,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增加;老年人的胃排空速度减慢,致死大多数由小肠吸收的药物进入小肠的时间延迟,吸收速率降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延迟,峰浓度降低,其肠内液体量也相应减少,肠蠕动减慢,使一些药物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利于大多数药物吸收,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药物分布特点: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减少,血药浓度升高;而脂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发热: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临床上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四度;低热体温为37.3~38℃,中热体温为38.1~39℃,高热体温为39.1~41℃,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选用中,超早期(指发病1~6小时以内),超早期使用溶栓制剂,可使脑组织获得血液再灌流.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治疗药物的选用,首要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是脑水肿引起脑疝,及时应用脱水药物.控制脑水肿,是抢救患者的关键].癫痫,将癫痫分为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治疗药物的选用:1,全身性强直痉挛发作(大发作),苯妥英钠,苯巴比妥.2,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卡马西平.3,失神发作(小发作),乙琥胺,4,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频繁,间歇期意识障碍不恢复,或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帕金森病,临床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势反射减少.治疗原则:最小剂量,最佳效果;延缓治疗;调整剂量;缓慢停药.老年痴呆症,临床表现: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行为障碍.治疗药物主要是:中枢乙酰胆碱酯酶.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治疗.治疗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药物治疗原则(单一药物治疗,足剂量治疗,足疗程治疗);3,心理治疗;4,社会康复治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原发性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并选择对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和肾病患者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目前常用降压药物有5大类,即利尿药(氢氯噻嗪,胺碘酮,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拉贝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类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因原发心搏骤停而猝然死亡,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恢复缺血心肌再灌注,其方法包括静脉溶栓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药物:止痛药,[哌替啶或吗啡],溶栓药[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ABCDE方案,内容:A aspirin阿司匹林antianginal therapy 抗心绞痛治疗B beta-blocker β受体阻滞剂blood pressure control 控制血压C cholesterol lowering 降脂治疗cigarette quitting 戒烟D diet control 控制饮食diabetes treatment 治疗糖尿病E education 医学教育exercise 适当运动支气管哮喘分期.1.急性发作期[哮喘持续状态:严重哮喘发作,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持续24小时以上者],2,慢性持续期.3,缓解期.,//////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色甘氨酸,酮替酚以及某些炎性介质的拮抗剂;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和抗胆碱能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控制和缓解哮喘重度发作.肺结核:结核病化疗的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治疗药物包括:(一线药)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氨硫脲.消化性溃疡,抗Hp(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根除Hp感染的一线方案大体上可分为以PPI(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方案和以铋剂为基础的方案两大类,在PPI或铋剂基础上加用两个抗生素联合组成三联方案.抗生素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或替硝唑)等,国内用呋喃唑酮代替甲硝唑,也可取得较好疗效.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及其特点方法优点缺点自发呈报•监测范围广,参与人员多•最大的缺陷是漏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能计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不良反应的主要信息源•报告的随意性易导致治疗的偏差如:过度归因与低归因医院集中监测•可计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数据代表性较差,缺乏连续性•治疗详尽,数据准确可靠•费用较高,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需要量少,耗时短,适合罕见及长潜伏期•不能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不良反应研究对危险度•可同时对多个可疑药物进行调查研究•易发生回忆偏倚,选择偏倚,影•费用低,易组织实施响资料的准确性队列研究•能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对危险度•样本量大,耗时长,费用高,不和归因危险度适合发生率低,潜伏期长的不良反应研究•可对同一药物的多个可疑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因失访,改变用药方案等•前瞻性研究易于控制偏倚,结果较准确造成研究实施困难记录联接•代表了高效率进行药物流行病研究的•受医疗数据电子化程度等诸3 发展方向多因素限制,前期工作量大•充分利用现有医疗信息资源,缩短研究周期•需多部门协作,组织实施复杂•能进行大样本,长时程,各种设计类型的研究处方事件检测•非干预性,对医生处方习惯,处方药物无影响•不运用随机临床治疗,可行•对以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敏感,药物选择偏倚性取决于医生不良反应的•可探测潜伏期较长的不良反应,费用低,数据可靠收集量表评定为9分表示肯定,5~8分为可能,1~4分为可能.0分为怀疑药物不良反应Naranjo概率量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否未知1.对于本反应是否已有结论性的报告+1 0 02.本反应是否发生于可疑药物用药后+2 -1 03.停药后或应用特异性拮抗药后反应是否减轻+1 0 04.重新用药后该反应是否又重新发现+2 -1 05,是否有引起该反应的其他原因-1 +2 06.应用安慰剂后该反应是否出现-1 +1 07.血药浓度是否达到中毒浓度+1 0 08.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不良反应是否随之增强或减弱+1 0 09.患者既往应用同样或类似药物是否出现过类似反应+1 0 010.不良反应是否有客观依据证实+1 0 0“引起该反应其他原因可解释的..............”。
一、名词解释1、治疗窗: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称治疗阈,而出现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是的血药浓度称治疗上限,两者之间的范围成为药物的治疗窗。
2、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动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3、处方:处方是由取得了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意义。
4、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疗货保健建议相符合的程度。
从药物治疗的角度,依从性是指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
5、药源性疾病: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发生的程度比较严重。
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生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则成为药源性疾病。
6、药物响应作用:是指同时或相继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发生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
7、P糖蛋白(Pgp):是人类多药耐药基因(MDR)的产物,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
1分布于胃肠上皮、肝、肾和构成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上,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8、Meta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系统评价方法,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定量分析及得到结果等过程,不应简单的看成是一种流星方法。
二、问答1、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⑴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⑵确定治疗目标,选择合适药物⑶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⑷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⑸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⑹确定合适的疗程⑺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2、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⑴明确诊断⑵确定治疗目标⑶选择治疗方案⑷开始治疗⑸监测、评估和干预3、改善患者依从性的措施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⑵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一个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其要素是尽可能少的药物、起效迅速、尽可能少的药物不良反应、合适的剂型、简单的剂量方案(每日一两次)和尽可能短的疗程。
临床药物治疗学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和疗效
评价。
药物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多种疾病和症状。
药物治疗的定义和作用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使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来缓解疾病症状、改善患者健康状
况的过程。
药物治疗的作用主要包括:治疗疾病、缓解症状、防止疾病恶化、预防疾病复发等。
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用药、严格掌握给药途径和剂量、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等。
药物治疗的分类
药物治疗可以根据药物的类型和作用机制来分类。
根据药物类型,药物治疗可
以分为:化学药物治疗、生物制剂治疗、中药治疗等。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治疗可以分为: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化疗等。
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
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比如,抗生素可以用
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激素可以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化疗可以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临床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药物的不良
反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治疗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药物治疗虽然在临床上拥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药物耐药性、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因此,未来药物治疗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发展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通过药物的应用可以有
效地治疗和管理多种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医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临床药物治疗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临床药物治疗学clinical pharmacotherapeutics: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3.药物治疗依从性comliance with medications: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方案的程度。
4.治疗阈therapeutic threshold: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上限therapeutic ceiling:出现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治疗阈与治疗上限间的范围。
5.治疗药物监测TDM: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动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6.药物不良反应ADR:1)WHO: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解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7.药物不良事件ADE: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8.用药失误medication errors,ME:在处方的书写、抄录,药品的调剂、配送,药物的给予,以及药物监测等方面出现的食物,导致用药不当致使患者受损。
9.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发生程度比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生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伤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或体征。
10.非预期不良反应unanticipated 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和与药品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
11.严重不良事件SAE:在任何剂量下发生的难以处理的医疗事件。
包括:①死亡②立即威胁生命③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功能不全④导致先天异常货分娩缺陷⑤引起身体损坏而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临床药物治疗学(clinical pharmacotherapeutics):主要是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A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B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
C型药物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
D型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致畸、致癌作用、迟发性运动障碍。
E型药物不良反应:停用吗啡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停用β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的反跳现象。
F型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过程中应用了特异性药物代谢酶抑制剂。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方案的程度,还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如进行全面的体检,避免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等。
药物治疗不依从性:指患者不能遵循医生或制约的治疗方案的行为。
缺铁性贫血(IDA):指体内可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储备被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A):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因其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发病率女性>男性。
药物选择的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及时)。
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药物治疗的前提,安全性是相对的。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药物制剂中不符合标准的有毒有害相关物质超标准或有效成分含量过高;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药物治疗的经济性目的:控制药物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改变盲目追求新药、高价药的现象;控制有限药物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控制被经济利益驱动的不合理过度药物治疗。
药源性疾病: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发生的程度比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生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
临床药物治疗学教材有很多,比如《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临床药物治疗学理论与实践》、《临床药物治疗学图解速记教程》等。
以上教材中,较为知名的有《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这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主干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此外,还有《临床药物治疗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出发点,重点阐述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力求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药物治疗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学人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教材选择可以根据您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第一章1.合理用药的含义包括:A.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能对抗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B.明确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多态性的关系,对药物产生的特异性反应有应对措施;C.设计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能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D.治疗副作用小,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E.患者用药的费用与风险最低但获得的治疗学效益最大。
2.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内容和任务: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依据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特点,对患者实施合理用药。
第二章药物治疗的原则: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方便性。
第三章1.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A.明确诊断B.确定治疗目标C.制定或选择治疗方案D.开始治疗E.监测、评估和干预2.治疗阈:产生治疗效应的最低血药浓度称为治疗阈治疗上限:出现机体耐受不良反应的最高血药浓度称为治疗上限二者之间的范围称为药物的治疗窗严重不良事件(SAE)3.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动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
4.为获得与治疗床相适应的药时曲线走势,有三种调整给药方案的途径:改变每日剂量、改变给药次数、同时改变两者。
第四章1.药物不良反应(ADR)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幸的医疗卫生事件,而这种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SAE)凡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称为严重不良事件:A.死亡B.立即危及生命C.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功能不全D.导致先天异常或分娩缺陷E.引起身体损害而导致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F.其他有意义的重要医学事件。
2.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要点:1.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与药物治疗在时间上有合理的先后关系(时序性);2.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具有相关性;3.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因素造成的可能性;4.有相关文献报道应掌握;5.去激发反应;6.再激发反应;7.进行必要的血药浓度监测。
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以实现最佳医疗结果的学科。
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治疗方案的设计、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和可及性、药物治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规范化以及药物治疗与健康管理的结合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核心内容。
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应该基于对疾病的深入了解、对药物的熟练掌握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
治疗方案应明确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频率,以及治疗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二、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关键。
合理的药物治疗应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同时考虑到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求。
有效性是指药物治疗能够带来明确的临床效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要考虑因素。
安全性是指药物治疗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或伤害,而耐受性是指患者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和反应。
对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
四、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和可及性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和可及性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要考虑因素。
经济性是指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即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
可及性是指患者能否获得所需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五、药物治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药物治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要考虑因素。
伦理问题包括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及公平公正地分配有限的药物资源等。
法律问题则涉及到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障等。
六、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规范化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规范化是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规范化治疗则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最佳实践指南,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物治疗学重点1.药物治疗的评价指标:A.治疗效果:包括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等的改善程度;B.不良反应:包括轻微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C.药物安全性:包括药物的毒性、药物相互作用等;D.患者满意度:包括治疗过程中的体验、药物的便利性等;E.经济性:包括药物的费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等。
2.药物治疗的评价方法:A.临床观察法: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B.药物治疗效果评价表:包括治疗前后的评分表、病情问卷等;C.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评估;D.药物安全性评价表:评估药物的毒性、相互作用等;E.患者满意度评价表:对患者的体验、药物便利性等进行评估;F.经济性评价表:评估药物的费用和患者的经济负担等。
3.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评价结果应该与患者的病情、治疗目标、药物特点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1.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包括胃肠道PH值、结合与吸附、胃肠运动、对肠吸收功能的影响和肠道菌群的改变。
2.影响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包括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以及肠道CYP和P-糖蛋白的影响。
3.P-糖蛋白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广泛分布于体内,主要通过外排作用将药物转运回肠腔,限制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相加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临床应注意高风险人群,建立不良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严加防范高风险药物,尽量减少合并用药,详细记录药物治疗史,适时调整用药方案。
5.消化道病变主药可通过改变胃排空时间、肠蠕动和胃肠道的分泌功能缓解影响药物吸收。
影响药物在肝脏代谢的因素包括肝药酶数量级活性的改变、肝血流量、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和排泄、有效肝细胞的总数、胆道的畅通与否等。
6.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管收缩和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治疗应针对病因,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常接近,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中毒。
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药物治疗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以及相关的临床技能。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药理学基础: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理学基本原理,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2. 药物分类与特性:学习各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镇痛剂等的分类、特性和作用方式。
3. 药物治疗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原理,包括治疗目标、剂量选择、给药途径等。
4. 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学习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以及对不同患者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
5. 个体化药物治疗:探讨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例如基因型、年龄、性别等因素。
6. 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学习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用药原则。
7.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用药、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临床实践技能,如药物计算、给药途径等。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对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安全地应用药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风险。
《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307 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48总学分数:3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的课程,围绕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社区常见疾病及特殊人群,将药学专业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与药学服务岗位任务归纳重构,从疾病概述、常用药物、用药注意事项、健康教育等四个层面进行合理用药介绍,主要面向高职高专药学及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医药类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学服务工作必需的常见病用药咨询与合理用药指导的基本知识,能对病推介药品,能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临床药物治疗学》是药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
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药理学、病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概论、及中医药概论等。
4.课程作用:本课程主要服务于医药产业,为医药行业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更好地培养“懂医精药”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为医药生产、药品营销企业以及医院中药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常见病用药指导能力为基本目标,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学习内容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课程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
《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容提纲
丁选胜(临床药学教研室)
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
第一节:基本概念
1、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1)WHO定义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定义
2、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
3、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
4、非预期不良反应(unanticipated adverse reaction)
5、信号(signal)
6、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
第二节: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1、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通常将其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 型药物不良反应两大类。
2、A型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特点比较
二、A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药物动力学改变
1)药物的吸收
2)药物的分布
3)药物的排泄
4)药物的代谢
2、药效学改变
三、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药物异常性
2、病人异常性
第三节: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监测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
1、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要点
1)药物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在时间上应有合理的先后关系。
2)符合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征,并可排除药物以外因素造成的可能性。
3)有相关文献报道。
4)去激发(dechallenge)反应
5)再激发(rechallenge)反应
2、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1)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2)医院集中监测(hospital intensive monitoring)3)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4)列队研究(cohort study)
5)记录联结(recorded linkage)
2、常用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及其特点
第四节: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原则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药物相互作用第一节:概述
一、药物相互作用定义
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2、药物相互作用对(interaction pair)
二、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1、按发生机制分类
1)药剂学相互作用
2)药动学相互作用
3)药效学相互作用
2、按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药物相互作用
2)中度药物相互作用
3)重度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节: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一、药剂学相互作用
二、药动学相互作用
1、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
2、影响药物分布的相互作用
3、影响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
4、影响药物排泄的相互作用
三、药效学相互作用
1、相加或协同作用
2、拮抗作用
第三节: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与临床对策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
1、体外筛查方法
2、患者个体的药物相互作用预测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对策
第六章疾病对临床用药的影响第一节:疾病对药动学的影响
1、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消化道疾病
2)肝脏病变
3)肾衰竭
4)循环衰竭
2、疾病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1)疾病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与结合率
2)疾病改变血液pH值
3)心、肾衰竭改变药物分布
3、疾病对药物生物转化的影响
1)肝脏疾病的影响
2)肾脏疾病的影响
3)其他疾病的影响
4、疾病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1)肾脏疾病的影响
2)肝脏疾病的影响
第二节:疾病对药效学的影响
一、疾病引起受体数目改变
1、高血压
2、支气管哮喘
3、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二、疾病引起受体敏感性改变
1、肝脏疾病
2、肾脏疾病
3、心脏疾病
三、疾病引起受体后效应机制的改变
第三节: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用药原则
一、肝脏疾病时临床用药
1、肝脏疾病时临床用药注意点
二、肾脏疾病时临床用药
1、肾脏疾病时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2、肾功能减退时剂量调整公式及其运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