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综合治理
- 格式:ppt
- 大小:242.00 KB
- 文档页数:38
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害虫综合治理: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R”: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防治措施引起的产品价值增量与防治费用增量相等时,与之对应的害虫密度M即为EIL物理防治:是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惹、颜色、温度、声波、放射性等防治害虫的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经济阈值(ET):是应采取控制措施时的种群密度,是一个报警水平,是防治行动的指标。
潜在害虫:其种群平衡密度(EP)一般不超过经济阈值(ET),在IPM 管理体系中该类害虫不是真正的有害种类。
偶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
它主要是受到异常气候或杀虫剂的使用不当引起的。
周期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种群密度较有规律的超过ET。
常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常在经济阈值(ET)上下波动,属主要害虫,要密切注意。
最严重(关键)害虫:平衡密度(EP)在经济阈值(ET)以上。
其种群密度始终在ET以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种群、生态系、景观。
农业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农田环境与害虫间的关系,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防治害虫的目的。
病虫害综合治理案例分析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农作物、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中的病虫害进行综合管理,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
本文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对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
病虫害不仅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病虫害综合治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分析1. 病虫害发生情况以我国某地区为例,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
近年来,该地区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主要病虫害包括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棉铃虫等。
2. 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础,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调整作物布局、改进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等措施。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调整作物布局,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改进栽培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加强肥水管理,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天敌昆虫:通过引入或保护天敌昆虫,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②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③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好的优点,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合理使用。
3. 病虫害综合治理效果通过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该地区病虫害发生程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生态系统:是在某一特定的景观的地域或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动态系统”害虫综合治理: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的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R”:抗药性,农药残留,再猖獗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防治措施引起的产品价值增量与防治费用增量相等时,与之对应的害虫密度M即为EIL物理防治:是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惹、颜色、温度、声波、放射性等防治害虫的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经济阈值(ET):是应采取控制措施时的种群密度,是一个报警水平,是防治行动的指标。
潜在害虫:其种群平衡密度(EP)一般不超过经济阈值(ET),在IPM 管理体系中该类害虫不是真正的有害种类。
偶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
它主要是受到异常气候或杀虫剂的使用不当引起的。
周期性害虫:平衡密度(EP)低于经济阈值(ET),种群密度较有规律的超过ET。
常发性害虫:平衡密度(EP)常在经济阈值(ET)上下波动,属主要害虫,要密切注意。
最严重(关键)害虫:平衡密度(EP)在经济阈值(ET)以上。
其种群密度始终在ET以上。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即包括了多个层次和水平:基因、细胞、器官、种群、生态系、景观。
农业防治:是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用抗虫品种),根据农田环境与害虫间的关系,有目的的改变某些因子,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以达到保护作物、防治害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