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墙装饰与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68
墙体—墙身的细部构造知识- 结构理论(一)墙身的细部构造为了保证墙体的耐久性和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应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构造处理。
墙身的细部构造包括墙脚、门窗洞口、墙身加固措施、变形缝构造以及其他构造等。
1、墙脚构造墙脚是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内外墙都有墙脚,外墙的墙脚又称为勒脚。
由于墙脚位于地下,砌体本身存在很多微孔,常受到地表水和土壤中水的侵袭,致使墙身受潮、饰面层脱落、影响室内外环境。
因此,必须做好墙脚的防潮、增强勒脚的坚固及耐久性、排除房屋四周地面的水。
吸水率较大、对干湿交替作用敏感的砖和砌块不能用于墙脚部位,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a)墙身防潮墙身防潮的方法是在墙脚铺设防潮层,防治土壤和地面水渗入砖墙体。
1)防潮层的位置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等密实材料时,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低于室内地面60mm处,同时还应至少室外地坪150mm,防止雨水溅湿墙面。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如炉渣、碎石等),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处。
当内墙两侧地面出现高差时,还应设竖向防潮层。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如图3—2所示。
图3—2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2)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如图3—3、3--4所示)墙身水平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第一,防水砂浆防潮层,采用1:2水泥砂浆加水泥用量3%~5%防水剂,厚度为20~25mm或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作防潮层。
此种做法构造简单,但砂浆开裂或不饱满时影响防潮效果。
第二,细石混凝土防潮层,采用60mm厚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三根φ6钢筋,其防潮性能好。
第三,油毡防潮层,先抹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上铺一毡二油,此种做法防水效果好,但有油毡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不应在刚度要求高或地震区采用。
如果墙脚采用不透水的材料(如条石或混凝土等),或设有钢筋混凝土地圈梁时,可以不设防潮层。
图3—3 水平防潮层的做法(a)油毡防潮层(b)防水砂浆防潮层(c)防水砂浆砌砖(d)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图3—4 垂直防潮层的做法b)勒脚构造勒脚是外墙的墙脚,和内墙脚一样,受土壤中水分的侵蚀,应作相同的防潮层。
墙面装饰构造墙面装饰的任务是加固墙体表面、保护墙体、美化装饰墙体表面、改良墙体的物理性能(如保温、隔热、反光和吸声)等。
7.1 墙面装修类型墙面构造的分类可按墙面位置及材料和施工方法分类。
(1)按墙面位置分类①外墙面装修。
②室内墙面装修。
(2)按材料和施工方法分类①涂料及油漆类。
②裱糊类。
③镶贴类。
④软包处理。
⑤钉挂类(如石材、木材、GRC等安装)。
⑥墙面线脚和特殊部位。
⑦其他效果。
建筑装饰工程的墙面装修,包括外墙面和内墙面装修。
7.2 涂料及油漆墙面构造因墙体及表面抹灰材料的差异,涂料饰面构造方法有所差异,详见表7.1。
表7.1 涂料饰面构造续表续表7.3 裱糊类墙面装修裱糊类墙面装修,是借助黏结剂,将装饰材料如墙纸、墙布、木皮或其他易于粘贴的材料安装于墙面上。
因墙体或基层的材料不同,构造方法也有所差异,详见表7.2。
表7.2 裱糊类墙面装修构造方法续表7.4 镶贴类墙面镶贴类饰面是将大小不同的块状材料采取镶贴或挂贴的方式安装固定到墙面上去。
因墙体或基层的材料不同,构造方法也有所差异。
墙面装修石材的技术要求,目前可参照北京市的地方标准《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DB11/T 512—2007)。
不同的构造做法还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湿粘(水泥砂浆粘贴)石材面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 m,湿挂高度一般不超过10 m,干粘(云石胶粘贴)石材墙面高度不宜超过3.5 m,干挂高度与采用的龙骨系列有关,最大高度不超过100 m。
一些典型构造做法详见表7.3。
表7.3 镶贴类饰面典型构造做法续表续表7.5 墙面软包构造墙面软包是指以人造海绵(或泡沫塑料、聚苯板、矿棉)做填充料造型,以皮革和装饰布料等为面料,对墙面或家具等做表面装饰。
软包的触觉效果柔软温和,常用于人体频繁接触的地方,如床头所在墙面。
软包的视觉效果也较独特,还有较强的吸声作用,但燃烧性能等级较低,不宜大量采用,常用构造做法详见表7.4。
表7.4 墙面软包常用构造做法图7.1 传统软包做法图7.2 层板基层粘贴海绵复合皮革软包图7.3 木基层嵌固软包构造图7.4 木基层钉固软包构造7.6 钉挂类墙面7.6.1 干挂石材墙面干挂石材墙面是借助成品连接件(有时含金属龙骨),将石材安装于墙面或柱面,而不必常用黏结剂,石板与墙体之间,形成有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