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权更迭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1789—1875年法国政体的变迁从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 年宪法颁布,是法国政体极不稳定、交替演变的阶段。
从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内,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
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引起了政体的复杂多变,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
1789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立宪党人同封建主妥协,制定了1791 年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体。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确定了国民主权、三权分立两大原则;国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当大的权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从国民议会、服从宪法和其它法律;国会享有广泛的立法权;司法权由选举的法官独立行使,任何时候,国会、国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权。
1789年宪法建立的君主政体,尽管有着同旧势力妥协的一面,但它并不是旧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体,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缺乏长期妥协的基础,巴黎人民又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宪的统治。
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国,各阶级和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很尖锐复杂宪法变更仍很频繁,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和督政府、执政府四个时期。
1793 年,激进资产阶级的代表雅各宾派将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法国政体为共和国体制,国民会议的权力至高无上。
1794年热月政变后,执政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共和三年宪法,削弱了共和政体的民主内容,要求全体人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
1795 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
他通过以下的几次制定和修改宪法,完成了从共和到帝制的演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君主独裁制。
1804 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帝制。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试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迭的原因高韵青 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国的政体更迭最为频繁。
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是波旁王朝的专制君主制,大革命爆发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时隔3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国王,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存在了12年。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起独裁的体制,并于1804年改制称帝,成立法兰西帝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帝国持续了10年,1814年5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恢复法兰西王国。
1815年3月,拿破仑从被放逐的地中海厄尔巴岛返回法国,再夺政权,重建帝国,开始了他的“百日”统治。
当年7月,滑铁卢战后20天,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再度恢复法兰西王国,复辟王朝在法国维持了15年的统治。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起奥尔良王朝,亦称七月王朝。
18年后,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起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不到4年。
1851年12月,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于1年后仿效他的伯父,再次改制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
这个帝国在法国统治了18年。
1870年9月4日,人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根据1875年制定的宪法,法国再次确立了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870年第三共和国建立,其间80余年,法国政权变更了十余次,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轮番登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政体如此频繁地更迭呢?本文拟分两个阶段来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从1789年到1830年,这是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18世纪末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尚未形成。
在资产阶级队伍中,经济力量最雄厚、实力最强的,是那些或因为国王包税而发财,或因向王室及大贵族放债而致富的金融资产阶级。
法国政权的更替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浅析法国的政体与国体3浅析法国的政体与国体3法国的政体与国体一、法国的政体(一)法国政体的演变从历史上看,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宪法颁布,法国政体极不稳定,复杂多变,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制等。
具体阶段特征如下: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⑵1789年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中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⑷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政体。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再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属于议会共和制政体。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
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第四、第五共和国时期。
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
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
(二)第三与第五共和国政体的不同1、第三共和国:议会制共和制(1)议会制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政体的演变1789革命前:波旁王朝(封建君主专制)1789.7.14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8《人权宣言》1791宪法【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的统治①吉伦特派(1792—1793五月底六月初)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①瓦尔密大捷②1792.9杀死路易十六②雅各宾派(1793.6—1794.7)“罗伯斯庇尔”①土地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使法国小农阶级长期存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恐怖”经济: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惩治嫌疑犯法令》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制) ③热月政变(1794)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④雾月政变(1799.9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⑤拿破仑称帝(1804.12.2)政治:中央集权经济:创办法兰西银行,大力发展工商业教育:法兰西大学,公立中学法律:1804《民法典》最大功绩:捍卫了大革命的成立1804—1841: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制)——拿破仑1815—1830:波旁王朝复辟(君主立宪制)1830—1848: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七月赦令》是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代表资产阶级大金融贵族利益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制)—1848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1848六月起义失败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在上升阶段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制)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2.总统由议院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3..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院由议员选举产生,众议院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4. 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作用:①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共和派掌握了政权②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探讨法国大革命政权反复更迭的原因摘要:法国近代历史上政权频繁更迭,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成立,法国政权经历了十余次的政权更迭,其曲折性和反复性让很多人不解。
本文将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剖析及对法国和英国革命的不同的来探讨法国大革命政权反复更迭的原因。
关键词:法国英国大革命反复一、从法国自身分析政权频繁更迭的原因首先,法国大革命期间经历了几大阶段,但是他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792年8月),这是第一次起义之后,君主立宪派掌握国家政权,他们代表的阶级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利益,他们颁布《人权宣言》,标志着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但是这并不能是法国平稳下来回到正常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因为作为宪法的《人权宣言》本身用财产上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暴露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口号有着虚伪性,慢慢失去人心,更大的原因和威胁在于1792年普奥联军进逼巴黎,可见在法国革命的过程中总有外国势力的干预,使得法国无法独立发展自己的道路。
第二种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它代表的利益是吉伦特派(工商业资产阶级),它有利的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但是吉伦特派的统治并没有长久,因为此时的法国面临的是外忧内患,处死路易十六之后引起欧洲的震动,使得欧洲各国发起对法国的攻击,除此以外,法国的工商资产阶级本身就比较弱小,在此情况之下,它只能选择妥协使得法国政权再次发生更迭。
第三种是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他们建立的是共和制,但它依然没有让法国稳定,是因为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让人们不寒而栗,即使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获得人们的支持,但是,法国此时面临的困境更加严重,一方面王党叛乱,另一方面反法联盟再度来袭,使得法国政权在风雨中飘摇,雅各宾派统治再次被推翻。
第四种类型是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结束,其实质是为了建立正常统治秩序,是进步的,但是法国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此时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加冕,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法联盟,但是由于一次又一次战争及封建势力的强大波旁王朝复辟,自此法国就在共和还是帝制之间来回反复,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法国政治的基本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革命。
2、共和制与君主制长期斗争,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法兰西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1、背景:⑴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⑵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⑶共和派的力量不断加强,君主派因内讧力量削弱;⑷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2、过程:⑴制定宪法:1875年宪法、(法律依据)①内容:A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B立法权方面采取了两院制,(包括参议院与众议院),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下议院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上议院实行间接选举。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
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C行政权归于总统和部长行使。
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除叛国罪之外,议会不得强迫总统辞职,总统在政治上不对任何人负责。
总统负责法律的执行,并拥有为此目的颁布法令的权力。
拥有统率军队,总统还可以任命一切文职及军事官员以及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部长由总统进行任免。
同时设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部长会议,由总统主持。
D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
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党领袖担任,由总理组织内阁。
②意义:A共和派掌握实权,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B确认在法国实行共和制,为共和国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
限制了君主派的复辟活动。
C为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D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E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⑵最终确立:1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法国政权的更替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波旁王朝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
【波旁王朝(1589-1792年)路易十六于1774年继位,1789年大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掌权,保留了国王,实行君主立宪制,1792年8月起义推翻了君主制】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1)吉伦特派统治(1792-1793年)
(2)雅各宾派专政(1793-1794年)
(3)督政府时期(1795-1799年)
(4)执政府时期(1799-1804年)
→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也称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君主制】
→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君主专制政体】
→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代表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的利益,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结束】
→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路易波拿巴建立,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利益】→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经过共和派和保皇派的反复斗争,1879年共和制巩固下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
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贝当在法国南部建立的亲德政府】
→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戴高乐在伦敦建立,后被第四共和国代替】→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
→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 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在路易十
四时期(1643-1661-1715 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 1789 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三
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8 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 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
1791 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 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 1792 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
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793 年初宣判国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将其推上断头台。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中间经过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和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 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④ 1804 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帝制。
拿破仑代表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经济,颁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 1814、1815 年,封建的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
是君主专制政体。
⑥ 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实行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政体。
新宪法明确限制王权,扩大议会下院的权力,取消贵族的特权,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 限制。
⑦1848 年,二月革命后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拿破仑的侄子君主派路易.波拿巴当选为
总统,他一心恢复帝制,镇压共和派的反抗,强行通过新宪法,使总统独揽大权,建立了名为总统制共和制的个人独裁统治,共和形同虚设。
⑧ 1852 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又实行帝制。
1870 年普法战争
中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寿终正寝。
⑨1870 年 9 月 4 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经过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激烈斗争最终恢复了共和
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总体上属于议会制共和制政体。
为什么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呢?其法律依据如同高中历史选修二《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第 71 页中的讲述:“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 1875 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1875 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内阁部长(即后来的总理)由总统任命。
总统和内阁部长(总理)共同向议会负责。
从中可以看出宪法赋予当时法国总统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体现了当时法国君主派的力量还不小,企图凭此为以后借机复辟创造条件,也反映了它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但它又不同于总统制共和制,因为总统的产生由议会选出,其行政权被总理分享,还要对议会负责,故为共和国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制了君主派今后的复辟帝制活动,因此仍属于议会制共和制。
更何况在宪法公布后不久,1879 年初共和派赢得总统大选,掌握法国全部关键权力部门,最终完全确立了共和制政体,之后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日渐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国家权力明显转到议会和内阁手中,使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1940 年,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
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
(1946—1958 年),法国议会的权力达到巅峰,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任免总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纲领等权力,此时的法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⑪为了克服第四共和国时期党派纷争、议会滥用权力而导致政局不稳、政府无能的弊端,1958 年9月通过新宪法宣告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此后,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但又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近现代法国政体如何变化,其实质基本上不变,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