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35
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该理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方式。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论的概念、意义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论的概念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的一个理论,它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超出了劳动者本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从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这个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依据,也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也决定了社会的分配问题。
在剩余价值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具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延长工作日和逼迫工人加班加点,从而多获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二是相对剩余价值,指的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改革,从而减少劳动力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也就多获取剩余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剩余价值论也从根本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分配问题,指出了财富的集中和分配不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
剩余价值论的提出也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指引。
剩余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剩余价值论为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武器。
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归属于劳动者,从而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剩余价值论也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1资本在历史上最初到处都是以货币形式。
22.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区别货币流通的运动形式是:W G W --; 资本流通的运动形式是:G W G --。
两种流通形式的共同点:这两种循环都可以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对立阶段的统一。
每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登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既是买者又是卖者。
3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W G W --和G W G --这两个循环从一开始就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以卖开始,以买结束。
作为资本的货币以买开始,以卖结束。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期中介作用的,前一个形式是货币,后一个形式则是商品。
4并且,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5 3.资本的总公式G W G '--(G G G ∆+=')是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这是为贵卖而买。
它不仅适用于商人资本,而且对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一样都是适用的。
G W G '--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6(二)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
G W G '--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即采取资本流通形式,看起来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是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7简单商品流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页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3页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76页.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81页.通中,除了一种使用价值被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代替以外,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剥削现象的深刻分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实现和
剩余价值的分配。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
造的价值与自己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家只支付
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来源。
其次,剩余价值的实现是指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实现过程。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为利润、地租和利
息等形式。
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利润。
这
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途径。
最后,剩余价值的分配是指剩余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过程。
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过程和原因,也为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刻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剖析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
需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具体来说,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其中一部分用于补偿其劳动力价值(即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而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用于增加资本家的财富。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和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组织来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以售卖自身的劳动力为生,而资本家则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
在这一生产关系下,资本家通过设置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生产方式等手段,迫使劳动者进行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被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他指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也导致了劳动者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总价值的比率)的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资本家所投入的资本量而言越来越少,因而资本家面临着剩余价值率下降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追求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力的提高却削弱了这种追求。
这种矛盾进一步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危机,如经济周期性的萧条、经济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揭露和批判的重要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以剩余价值为核心,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分配和再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和危机,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灭亡指明了方向。
本文主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争议三个方面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涵和当代研究动态。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基本概念包括剩余价值的含义、产生和实现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的价值,也即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出工资的那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这种生产关系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根源。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循环过程来实现的,即通过销售商品获得剩余价值并再投资扩大规模,实现剩余价值的增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始于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此后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批判,如罗东川、刘重庆等学者都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批判。
在国外,尼古拉·布哈林、罗莎·卢森堡、安东尼奥·格兰西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
古斯塔夫·米里奥尔斯基、乔治·索洛斯等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对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三、理论争议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有学者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瑕疵,如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方式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分和关系不够清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内容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而全球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促使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展其发展范围,其本质目的仍是追求最大的利益,无论是从廉价资源的利用,还是低价土地的大规模使用,抑或廉价劳动力的雇佣都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降低其生产成本并扩大其市场范围的重要手段。
而资本主义生产中获取的利润的重要来源即为剩余价值的剥削转化,即便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企业将其产业转移并扩张其目的也是在追求更为低廉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其本质目的即获取最大的利润。
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的本质目的不变,剩余价值理论仍然适用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等内容。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其自身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雇佣为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力价值由其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他们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其次,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资本的再生产来实现,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再次,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但却并不是由劳动者自己来支配和使用,而是由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实现资本的积累,同时也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和享受。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认识到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本积累的矛盾,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目标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为建设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剩余价值论解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我想到大部分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少部分资本家窃取。
这个事实无论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里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和区别,只是所谓的形式变了而已,剥削变得更加隐秘、更加“文明”了。
当然许多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本质,只是通过社会收入差距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差距等推测出自己在被变相的剥削。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雇佣工人生产商品时,工人创造的价值高于他们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使剩余价值成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制度维持的基础。
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包括加剧阶级矛盾、不平等现象的加剧以及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等。
剩余价值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只是一种分配问题,而非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有学者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批评。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的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自己所得到的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占有。
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实现剥削,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剩余劳动来实现的,即工人在创造自己的生活资料后,还要为资本家创造超过自己所得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揭示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只有当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剥削状况,并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才有可能改变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2.2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价值和工人劳动力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来雇佣工人,使工人成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成和分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影响,通过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比率。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根源。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接受工资作为劳动的价值回报。
然而,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远远大于其所得工资,剩余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
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获得了劳动力产生的全部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
三、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不同社会经济阶级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分配主要通过工资形式和利润形式。
工人得到的工资只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剩余价值大部分流向资本家,使其积累更多的财富。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和影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爆发提供了解释,认为这些问题源于剥削和利润追逐。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资本主义无法永远存在,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本质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利用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获取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从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利润。
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实现了分配。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秘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所赚取的超过工人劳动价值的部分是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实现的重要目标。
在当代社会,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仍然没有改变。
无产阶级仍然在为解放自己和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源泉与流转方式,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分析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是在商品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工资和生活资料等付出之外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的使用与其价值相比价值实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工资的支付,这就形成了剩余价值。
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家的统治地位。
三、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剩余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运动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市场实现剩余价值的转化,即通过销售商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现金,并成为资本家的利润。
在资本运动中,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的再投资和扩大规模,进一步实现价值的增殖与积累。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深刻揭示了剥削的实质和阶级矛盾的对立,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还为解决阶级矛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
总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实现方式的阐述,为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和应用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也是阐述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和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意义与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的概念剩余价值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以劳动力出售的方式,将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而资本家则以经济手段将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进行剥削。
剥削的过程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引起的。
剩余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作。
剩余劳动的比例决定了剩余价值的多少。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劳动的产生主要是由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
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
2. 劳动者进行必要劳动: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以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同于劳动者工资的价值。
3. 劳动者进行剩余劳动:在满足自身生活物质需要后,劳动者继续为资本家创造价值,即进行剩余劳动。
这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 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属于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收入。
剩余价值的意义与影响剩余价值的存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占有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占有,获取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并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本。
2.剩余价值是阶级矛盾的经济表现: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但仅获得了工资的一部分,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欧阳学文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
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
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
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它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揭示剥削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展开论述。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市场价格体现的,而马克思则认为,价值是劳动的结晶,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剩余价值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两个基本观点:1. 商品价值来源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
2. 剩余价值是剥削的表现:企业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是劳动者无偿劳动的结果,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的体现。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1. 解释剥削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被剥削的本质与机制。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一部分劳动者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现象的根本原因。
2. 揭示经济危机的根源: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由剩余价值不足造成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追求更高利润,资本家会压低劳动者工资、提高劳动强度,导致消费能力不足,市场需求下降,最终引发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3. 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剩余价值理论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被剥削的状况,激发了他们反抗剥削的斗争意识。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有助于无产阶级认清现实、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权益和解放而进行斗争。
4.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充分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超越与发展,它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与机制,解释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削的现象,同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中被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即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工资,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进而扩大自己的资本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断增长的“资本主义的财富之山”。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时,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而创造出的超过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来维持和扩大其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潜在矛盾与危机,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议,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实经济的规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
而剥削的根本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只能创造出等同于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所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这就导致了剥削的存在。
剥削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占有并侵吞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的直接产品,是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外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