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作为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观的探讨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幸福观的理论,为新时代的幸福观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马克思的幸福观可以概括为“解放”和“全面发展”两个关键词。
他认为,幸福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剥削和压迫,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解放个体,消除剥削和压迫,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而解放个体的核心在于劳动者的解放。
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是人的天性,是实现个体自由和实现幸福的途径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参与无意义的、重复的体力劳动,得到微薄的报酬,被束缚在物质需求的追求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创造的快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即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再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是以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进行劳动。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从事有意义的劳动,实现劳动的自由和乐趣。
马克思的幸福观在新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发展与幸福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累积。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文化、环境等非经济因素,为人们提供更多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机会。
马克思的幸福观也提醒我们要审视当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固化,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幸福观的。
新时代应该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还提醒我们要反思和审视资本主义对幸福的局限性。
虽然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社会不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等问题。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马克思是一个伟大而富有思想深度的思想家,他不仅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而且对于人类幸福的追求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中,人类的幸福是由于全
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而得到的,这种解放和自由主要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私
有制的推翻得到的。
这种幸福观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适合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理解并
践行。
其次,马克思的幸福观在新时代具有实践指导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如果理论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马克思的幸福观认为,实现人类的幸福需
要先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私有制的剥削和压迫,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想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需要深刻认识社会现实,积极探索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的幸福观在新时代具有思想启示的意义。
在过去的社会历史上,经济和
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动荡。
但在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以和平、稳定、和谐的
方式实现,这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幸福观中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真正内涵,以此为指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前进。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代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幸福观可以
启迪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指导我们更好地实践,启发我们走向未来。
在新时代,我
们需要更加强调人类解放和自由,注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类的幸福和自由实
现。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乌托邦理论家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想,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后,众多思想家纷纷就幸福问题展开了探讨。
马克思也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本文将讨论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
马克思的幸福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是人们幸福的基础。
他认为,要实现人的幸福,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使每个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对于马克思来说,物质生活的幸福是指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活的幸福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包括健康、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
只有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人们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马克思还强调了精神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满足,还需要有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
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对幸福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了人们对于自己劳动成果的认同和价值的实现对精神幸福的贡献。
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新时代的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随之而来的是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消费主义的滋生,人们的精神幸福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马克思的幸福观提醒着我们,物质生活的幸福只是幸福的基础,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追求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人们的幸福感受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马克思的幸福观提醒着我们,只有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消除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才能真正实现人们的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整个世界,其中包括他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与传统的幸福观有所不同。
传统的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个人在物质上、社会地位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而马克思的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结果,只有在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人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的。
在他看来,人类的幸福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这一历史进程包括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革,而这些变革中总是有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幸福观认为,只有在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不再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满足,从而实现幸福的生活。
在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的幸福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的幸福观提供了一个指引,他认为只有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
在新时代下,实现人类的真正幸福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幸福观,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推动社会制度变革,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最后,我们需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会,为人类的幸福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总之,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对于新时代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并积极借鉴马克思的幸福观,推动社会变革,才能让人类真正地实现幸福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闵绪国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
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儿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580)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
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
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
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7)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
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
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
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幸福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对我们当今的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在新时代的意义展开讨论。
我们来解释一下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对自由、平等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
他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人们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也指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是导致人们无法实现幸福的主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使得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安定。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一个消除了剥削和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够真正地追求幸福。
马克思的幸福观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非常严重。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以实现人们的平等和幸福。
他的这些理论和思想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和社会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并且在十九世纪的主要问题,如阶级斗争和工人压迫,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如今的新时代也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
在当今的社会中,虽然工人阶级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人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经济不平等、环境污染、心理健康等问题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障碍。
我们需要借鉴马克思的幸福观,重新审视当今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我们需要重视环境问题。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幸福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张的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上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及其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通过劳动可以实现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
社会公平与幸福感密切相关,阶级斗争也会影响幸福观念的形成。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被视为实现最大幸福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幸福不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通过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幸福。
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是如何与社会制度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劳动,社会公平,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社会实践,根本保障。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幸福观研究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理论,更是一种关于人类幸福和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物质条件,更取决于社会的制度和经济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幸福往往受到金钱、地位和权力的限制,而在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是全面的、深刻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问题,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幸福的基础,只有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才能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阶级斗争和压迫是幸福的障碍,只有消除阶级分化和剥削,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的最终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为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幸福的本质和意义。
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感受,更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只有通过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推动社会变革,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一、马克思幸福观的概述马克思幸福观是指马克思对于人类追求幸福的理论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生存。
因此,他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且消除剥削和压迫。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二、马克思对于幸福的定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自身基本需求之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幸福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生活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住房、医疗等。
2.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
3.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1.提高社会公平性:马克思认为,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真正幸福的关键。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继续努力,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平性,消除剥削和压迫。
2.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却仍然存在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投入,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3.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因此,在当代,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4.促进社会和谐: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个体享受而是全体共享。
因此,在当代,我们也应该促进社会和谐,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四、结语马克思幸福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我们需要继续努力,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平性;需要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在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加强投入;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并能够获得公正和尊重。
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多维度的幸福观,它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幸福观的弊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目标。
它主张实践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does away with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the happiness of all mankind as the target. It advocates that the practice is a source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personal happiness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unification.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ntribute to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help to transform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is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social environment Keywords: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material happiness; spirit of happiness目录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主要幸福观 (1)(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幸福观 (1)(二)西方社会的主要幸福观 (1)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2)(一)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2)(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3)(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3)(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4)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4)(一)有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5)(二)有助于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5)(三)有利于改造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参考文献 (6)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作者:李艳文魏玮张瑾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作为哲学家,他追求的是全人类的幸福实现,他的幸福思想能够为人类的幸福追求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重点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对幸福的定义和本质以及人类不幸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又指出了幸福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幸福;不幸;异化;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29-02幸福问题是人类一直不断探讨的永恒话题,对幸福问题的研究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伦理学界一直研究的重大问题。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
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不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发展阶段,幸福日益成了政府和百姓备受瞩目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具有了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幸福的定义(一)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个难以理解的词语,千百年来,人们都试图对这个词进行全面的解释,似乎都不能说清幸福到底是什么。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形态,人存在这个世界,必须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来延续自己的生存。
在获取的过程中,人类会感受到欲望和需求被满足时体验到的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体验到的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这种幸福的解释有某种合理性,但是也有许多疑问。
欲望被满足是否能真的带来快乐暂且不论,即使人类能从中获取快乐,这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幸福以快乐为基础而又高于快乐,快乐是短暂的,而幸福是长久的。
2.幸福就是道德在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中,美德和幸福是一体,一些学者认为拥有美德就是拥有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来“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的幸福观念里有“知识—道德—幸福”这样一条思维轨迹。
柏拉图的幸福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在他的理念世界里,善的理念是居于最高层次的。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论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幸福就是“至善”,是德福的统一。
(二)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对幸福的研究,首先是从对人的本质研究开始。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意义层面的幸福定义,即:幸福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
幸福是对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但是我们所说的幸福都是相对性的幸福。
幸福的真实状态必须是在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来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
从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认为的幸福是人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满足其需求的过程。
真正的幸福是人在追求幸福的,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没有外力的干涉和阻碍。
当然,在以私有制为主的社会制度里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幸福的本质(一)幸福是一种存在感究竟什么是幸福的实质或者本质?有人说:“活着就是幸福”。
这是一种对幸福质朴的回答。
的确,幸福必须是一种存在感,如果我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谈何幸福?也有人说:幸福的实质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东西,当它来临的时候,你没有察觉;但是当它失去的时候,你才发现那才是你要的幸福。
如此看来,幸福是一种意念,一种美好的向往,一旦在我们实现它的时候,它反而不存在了。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存在感,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我们有时不曾意识到它,而一旦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永远停留在我们期盼和回忆的状态之中,也许这正是幸福的美。
(二)幸福的实质在对一些真正感到幸福的人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并且有着为理想和目标奋斗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展现人性完美的幸福,它所指向的是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智慧和创造力得到不断提升,它能使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无限憧憬,这才是幸福的实质。
幸福其实就存在于人自我潜能和创造力不断提升、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幸福存在的形态。
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身的本质力量,培养发现幸福的敏锐眼光,对生活尽可能的有满足感。
过度贪婪不仅让我们往往欲壑难填,而且会使整个人生的状态充满空虚与无聊,让我们陷入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恼之中。
在人的生活过程中难免要遭遇不幸,我们要坦然面对,因为不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要善于忘却过去的苦难,展望美好的未来。
只有心中怀有希望,幸福的大门就会为我们开启。
(三)马克思视野中幸福实质的解释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在各个历史阶段表现都不一样。
劳动使人类从动物界分离进化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群体。
人类社会从古代发展到今天,人的本质的表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人类本质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探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
对于马克思而言,幸福是贯穿于人的本质之中的,幸福就是人生活的本质目标。
马克思从人的生活处境出发,以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确立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幸福。
人的本质和人的幸福是共通的,幸福不单单是人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精神上的理性渴求,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不幸福及其原因幸福与不幸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这个世界上有幸福也就有不幸。
不幸的原因有许多种,我们列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罗素的观点在罗素看来,人生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以及错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
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几个方面。
1.过度的自我关注罗素从人的主观心理角度上分析概括了造成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过度的自我关注。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幸福感。
2.拜伦式的情绪罗素在关于不幸的总结中,认为忧郁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它主要表现为悲观厌世。
拜伦式的忧郁对人生充满了悲观,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人生来就是不幸的。
罗素对此极为不赞同。
3.过度竞争和妒忌过度竞争常常使人处于紧张躁动的状态,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平静和放松,一直为能否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而焦虑不安。
过度竞争使他们精神过度疲劳,情绪上消极,没有生活的激情。
罗素认为有妒忌情绪的人广泛存在,而且妒忌情绪不易改变,往往给人带来不良后果。
4.厌烦和疲劳厌烦是一种受到挫折的情绪。
长久的厌烦情绪或者一直压抑在厌烦状态中的人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疲劳有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两种类型。
体力上的疲劳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形成过度疲劳,会对人造成残酷的折磨。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的大量应用,体力疲劳大大降低,但是精神上的疲劳却成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二)罗尔斯的观点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论述了正义的问题。
他认为正义的问题取决于社会制度,一个真正拥有正义的社会,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的分享社会的自由和财富,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没有差异,人人平等。
他认为,人们感到不幸是因为正义的缺失。
诚然,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可以给大多数的人实现相对的幸福,但是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正义,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决定的。
人类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必须从根本上消除阶级的差异,追求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
(三)马克思的观点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已经丧失了自身的真正意义,它已不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演化成一种异化劳动,是一种外在于自身并与自身相区别、相对立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真正意义的劳动能够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自由创造的乐趣,这才是劳动的真正本质。
异化本身没有体现劳动的真正实质,它限制了劳动者的创造激情,因为异化劳动不能让劳动者感到自由创造的快乐而是一种被迫的体力劳作。
异化劳动下,劳动产品不依附于人,却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
人类进行劳动只是为了谋生,劳动工人成为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工具。
人类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个性受到压抑,心理和生理受到摧残,人类已从劳动中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四、人类幸福的理想状态私有制状况下的人是被异化、病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想获得真正的幸福是不可能的。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类获得完全幸福的理想社会阶段。
(一)人类幸福理想状态的展望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问题就是如何让社会创造出条件,让人类能够真正的摆脱一切不幸,摆脱一切来自社会制度的剥削压迫等限制人类自由幸福的因素,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境界,实现人类真正的彻底的幸福。
(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条件丰富的社会,人类能够在一种新的、显而易见的社会统一形式中完成自我实现的社会。
他认为财富是用来人类共享的,而不是仅仅为极少数的人所独享。
马克思认为,超出必然王国的生产领域,人类自身的能力将得到不断发展,那么就步入了真正的自由王国。
但是,自由王国必须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空中楼阁,他将建立在旧的社会制度之上而又高于旧的制度。
马克思认为,成熟的共产主义将保存有人类私有制下创造的全部成果。
它将吸收所有社会制度的优秀成果,把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利用并且发扬光大。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异化彻底消逝,人类得到了解放,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彻底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和协作,每个人都自由全面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英]罗伯特·罗素.俗物的道德与幸福[M].文良文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3]于晓权.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4]江海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5]郭杨子.浅议罗素的幸福之路[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张羽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2003,(9).(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