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芥子气
- 格式:ppt
- 大小:7.69 MB
- 文档页数:2
龙源期刊网 芥子气,“毒剂之王”作者:尧少时来源:《保健与生活》2003年第12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8.4”毒气中毒事件震惊国人,事发3周后已造成43人中毒,1人死亡。
中毒元凶系日本二战遗留的化学毒剂芥子气。
芥子气为起疱类或糜烂性毒剂,可引起皮肤起疱和糜烂。
它为无色或黄色的油状液体或固体,能挥发,有大蒜、洋葱的气味。
因芥子气的毒性极强,在毒气弹中只需加入少许即可起杀伤作用。
如进入土壤,它的毒性可维持几周。
所以本次“8.4”中毒事件发生后的两周内,仍有施工人员及其他接触污染建筑垃圾的人员陆续发生中毒。
芥子气毒剂用密闭容器深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失效。
芥子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如下:皮肤暴露2—48小时后,发红、发痒,皮肤有灼烧感,继之形成黄色水疱,有的水疱大如灯泡。
眼睛轻度或中毒暴露后3—12小时,眼睛可能感觉到刺激、疼痛、水肿、流泪;重者接触1~2小时后即出现上述症状,并畏光,疼痛剧烈,出现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全眼炎症。
呼吸道轻度暴露12—24小时后或严重暴露2~4小时后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声音沙哑、出鼻血、鼻窦痛、气促或咳嗽。
消化道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和呕吐。
全身吸收中毒接触液态芥子气比接触气态更易造成2~3度烧伤,并留下瘢痕。
大面积的皮肤烧伤能致死。
大量吸入芥子气会导致急慢性呼吸疾病、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较重者遗留有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严重的,眼睛损伤会导致永久失明;患呼吸道癌症的危险增加,其他癌变、畸变率增高。
现场处置和中毒治疗:①因无特殊解毒药物,所以最好远离它,不要轻易打开地下埋藏的可疑容器;②发现芥子气泄漏后应立即离开现场,并选择地势高的上风方撤离,因为芥子气比空气重,易于在低处蓄积;③当怀疑皮肤接触芥子气后,应立即使用事先配备好的皮肤消毒包(一种是干性消毒包,内含活性白土;另一种是液体消毒包,内含氯胺化合物),脱掉接触者所有衣物,将衣物和个人财物置于密封的双层袋中;④尽量在1-2分钟内清除接触者皮肤上的芥子气蒸汽和液体,可用香波和温水清洗头部和全身至少3遍。
芥子气工业用途
芥子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成分是异丙硫化物。
它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芥子气的工业用途。
1. 消毒杀菌
芥子气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可以用于消毒杀菌。
在医院、食品加工厂、化妆品生产厂等场所,芥子气被广泛应用于消毒杀菌。
它可以有
效地杀死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2. 农业用途
芥子气可以用于农业上的杀虫、杀菌和除草。
在农业生产中,芥子气
可以用于杀灭害虫和病菌,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芥子气
还可以用于除草,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 化学合成
芥子气可以用于化学合成,例如用于制造硫化橡胶、硫化聚合物、硫
化油等。
此外,芥子气还可以用于制造染料、药品、香料等化学产品。
4. 燃料
芥子气可以用作燃料,例如用于燃烧发电。
芥子气的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转化为电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能源。
5. 其他用途
芥子气还可以用于制造火柴、烟花等产品。
在火柴生产中,芥子气可以用于处理木柴,使其易于燃烧。
在烟花生产中,芥子气可以用于制造烟花的颜色和味道。
总之,芥子气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消毒杀菌、农业用途、化学合成、燃料和其他用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芥子气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
恐怖的“黄十字”——芥子气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中最重要的代表物,化学名称为β,βˊ—二氯二乙硫醚,美军代号为HD。
纯芥子气为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为黄色至深褐色,因其有芥末和大蒜味而得名。
根据不同的军事使用要求,芥子气有多种剂型。
芥子气是德国人在1886年首先发现的,代号为“黄十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获得极大的成功。
芥子气可装填于炮弹、炸弹和地雷内,以爆炸方法分散布毒,也可以直接用布洒器材喷洒地面、空间、水源以使地面、空气、水源和物体染毒。
芥子气主要经皮肤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中毒。
其潜伏期2~12小时过后,皮肤就会出现红肿、水疱,同时眼睛出现模糊、红肿甚至失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就曾遭到芥子气袭击而眼睛暂时失明。
芥子气伤害途径较多,人员必须全身防护。
芥子气3D球模型一战中德军使用芥子气基本性质芥子气沸点较高、比重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穿透性强、作用持久并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
芥子气落入水中大部分沉于水底,少部分呈油状薄膜漂浮水面,可造成水源长期染毒。
溶于水中的芥子气易于水解,生成无毒的硫醚类化合物。
温度升高可增加芥子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加速水解,加碱也能使水解加速因此可采用加碱煮沸法对芥子气染毒物品进行消毒。
芥子气可被漂白粉、三合二等氧化,生成无毒作用的芥子亚砜。
但与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作用生成芥子砜,芥子砜仍有弱糜烂作用。
芥子气与皮肤黏膜接触后2~3分钟尚滞留于体表(此时用消毒剂可除去),10~15分钟后大部分被吸收,其中约12%的芥子气被“固定”于局部皮肤或组织上,引起该部分皮肤或组织的损伤,其余大部则进入血循环并分布全身,在肾、肺、肝等器官中含量较多。
被吸收的芥子气在血液和体液中被很快转化,游离状态(未参加化学反应)的芥子气的存留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但严重中毒后在体内滞留可长达一个星期。
中毒机理芥子气在体内与核酸、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合,特别是对DNA的烃化作用是引起机体广泛损伤的原因。
毒剂之王芥子气及其发展史731馆长和专业人士谈毒剂之王芥子气及其发展史芥子气与沙林毒剂一样是化学武器中的超级杀手,与臭名昭著的沙林毒剂相比芥子气具有贮量较大,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特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13500吨,其中12000吨用于实战。
最为著名的伤害案例是,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阿道夫·希特勒,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二战时期,日军在我国东北秘密驻有两支生化部队,即731部队与516部队。
731部队侧重于生物武器的研究,516部队侧重于毒气研究,但其几乎所有的毒气试验都是在731做的。
种种迹象表明,齐齐哈尔出现的日军遗留毒气罐伤人事件与这两支恶魔部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1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就日军做毒气人体试验的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同时,驻哈某部一位防化专业人士介绍了芥子气的武器发展史。
恶魔吉村班芥子气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并有芥末味。
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
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
“日本人的毒气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日本海军负责研究工作。
二战开始,在日本广岛的大久岛建立了生产化学武器的基地。
”731罪证陈列馆馆长王鹏介绍。
当时,为了方便试验,日军的生化武器研究机构设在东北。
1937年,驻扎在齐齐哈尔的关东军技术部设立了化学兵器部。
1939年8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东军化学部,即516部队(也叫齐齐哈尔研究所)。
该部队建制250人左右,建址在齐齐哈尔火车站以东一公里。
王鹏说,现在阴天下雨在当地还能闻到毒剂散发的轻微臭味,这都是当年日军倾倒原料和毒液所致。
516部队下设四个课,分别负责毒剂的侦检、毒物的合成、化学制剂的研究、防护和治疗。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芥子气历史1822年,德斯普雷兹(Despretz)发现芥子气。
1886年,德国的迈尔(Meyer)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
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516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等大规模使用过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
在两伊战争中芥子气也曾经被使用。
第一部分:化学品理化特性中文名称 二氯二乙硫醚 英文名称 dichlorodiethylsulfide 中文名称2 芥子气 英文名称2 mustard gasCAS No 505-60-2 分子式 C4H8Cl2S分子量 159.08 沸点 219℃(部分分解) 凝固点 14.43℃ 蒸气比重 5.5比重(20℃) 1.27 溶解度(20℃)0.081%气味 纯品有略带甜味的大蒜气味,工业品有较浓的大蒜气味或芥末气味状态和颜色 纯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棕色或深褐色油状液体,含杂质越多则颜色越深。
挥发性中等,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渗透性 能渗透皮肤、布、皮革、橡皮等物质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及制造军用毒气、药物等。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芥子气为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
对皮肤能引起红肿、起泡以至溃烂。
眼接触可致结膜炎、角膜混浊或有溃疡形成。
吸入蒸气或雾损伤上呼吸道,高浓度可致肺损伤,重度损伤表现为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坏死性炎症。
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抑郁、嗜睡等中枢抑制及副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
芥子气水解机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芥子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在许多工业应用和实验室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芥子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了解其水解机理对于环境保护和安全性考虑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芥子气的水解机理进行概述,并进一步介绍其相关的应用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其中概述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芥子气的基本信息以及水解反应的概述。
第三部分则着重解释阐明了芥子气水解过程中涉及到的步骤,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
在第四部分,我们讨论了芥子气水解机理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与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索和说明芥子气水解机理,并对其应用和意义进行全面的讨论。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芥子气水解机理有更清晰的理解,并认识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也希望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展望。
2. 芥子气水解机理2.1 芥子气简介芥子气,又称硫酸甲酯,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化学试剂。
它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并且易于挥发和燃烧。
由于其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芥子气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水解反应概述芥子气水解是指将芥子气进行加水反应,生成硫酸和甲醇两种产物。
水解反应可以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CH3SO3CH3 + H2O -> CH3OH + H2SO4通过这个反应可以看出,芥子气分子中的硫酸基团被水分子取代成为甲醇分子而形成硫酸。
2.3 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个关键参数,对于芥子气的水解反应来说也不例外。
实验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芥子气水解反应速率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芥子气分子中硫酸基团与水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进而促进了水解反应的进行。
而低温下,反应速率较慢,甚至可能会发生不完全的水解。
几种常见的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地雷以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而化学毒剂那么是化学武器的基础,按其毒害作用大致可分为7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植物除莠剂。
其中刺激性毒剂被许多国家作为警用控暴剂。
这些毒剂虽然被发现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却在战争中时常被人使用,更因其巨大的杀伤破坏力而让人〝谈化色变〞。
初露凶相:光气、双光气光气的学名叫二氯碳酰,是一种无色、有烂干草味的气体,由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于1812年合成,由于当时是采用一氧化碳与氯气在强光照射下合成,因而得名〝光气〞。
双光气的学名叫氯甲酸三氯甲酯,是一种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味臭同光气,在光气之后发展成制式毒剂。
光气和双光气的毒性、毒理使用类似。
人员在4~5升毒气中,一分钟内即可致死;轻度中毒时,人会感到胸闷、头晕、恶心、眼疼,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以至死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军首先使用了装有光气和氯气的钢瓶,开创了现代毒气应用于战场的先河。
虽然这种毒剂较为陈旧,但由于其生产容易、造价低廉,所以迄今仍未淘汰。
〝毒剂之王〞:芥子气芥子气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并有芥末味。
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
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
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
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
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是世界上贮量较大也是化学扩散最严重的一种毒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 1.35万吨,其中1.2万吨用于实战。
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头子的阿道夫•希特勒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
芥子气事故处置方案一、基本特性1、标识中文名:芥子气(精馏芥子气);学名:双(2-氯乙基)硫醚英文名:Distilled mustard gas 美军代号:HD分子式:CL(CH2) 2S(CH2)CL 分子量:159.08CAS号:RTECS号:UN编号:危险货物编号:IMDG规则页码:2、理化性质外观与形状:纯品无色油状液体有大蒜气味。
主要用途:军事熔点(℃):沸点(℃):21914.45蒸气密度:比空气重4.4倍液体密度:1.2741 饱和蒸汽压(kPa):燃烧热(KJ/mol):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水解缓慢。
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最小引燃能量(mJ):3、包装与储运危险性类别:其它腐蚀品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包装类别:储运注意事项:二、危害特点1、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建筑火险分级:闪点(℃):105爆炸下限(V%):自燃温度(℃):爆炸上限(V%):危险特性:燃烧(分解)产物:稳定性:稳定,正常天气芥子气液滴可维持数天,冬季可维持一个月。
挥发度:0.57mg/L(20℃) 禁忌物:2、扩散性蒸气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吸收中毒;比水重易沉于水底。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接触限值:中国MAC:苏联MAC:美国TWA:美国STEL:侵入途径:皮肤、呼吸道、眼、消化道毒性:LD50:4500mg/人(皮肤吸入)0.15mg/L(5分钟吸入)LCt50:1500mg.min/M3(呼吸道吸入) LD 40-60mg/kg(皮肤吸收)健康危害:主要引起皮肤红斑、水疱、溃烂,全身吸收中毒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影响,中毒症状(除皮肤外)类似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薄嫩处的皮肤对芥子气十分敏感,易受损害,如眼、腋窝、阴囊等部位。
三、战术要点1、遵循“疏散救人,划定区域,有序处置,确保安全”的战术原则;2、严格控制进入现场人员,组织精干小组,采取稀释、中和等措施,并加强防护;3、在上风安全区域建立指挥部,及时形成通讯网络,保障调度指挥;4、全面核查、彻底清理、消除隐患、安全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