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20.47 KB
- 文档页数:8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重点剖析1.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是一种人生境界。
2. 请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文章先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
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感受,有什么作用?答案: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彻底理解经典作品就否定经典作品,而应该对经典作品“不厌百回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4. 如何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结尾“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答案:“自己的价值”指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深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
同时,这句话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说明。
5. 《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有哪些?答案:(1)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部分地满足了作者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一、新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教养、涵养、素养、修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
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课文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第1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田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管怎么说,文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
孤独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怨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平和,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宽广那我们要怎样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黑塞和王佐良的观点吧!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阅读课本2-3页,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谁来回答一下?(一)自学指导一:(时间:5分钟)1.自主阅读《3·2》“结识作者”“探寻背景”“文化常识”部分,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黑塞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________颇有研究。
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1王佐良(1916- 1995) 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
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例摘要:“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课例设计,以“识学道——溯学理——探学径——述学说”为路径,以学生自主阅读、梳理、讨论、探究、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策略指导,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习之道、言说我思【学习目标】1.理清说理思路,梳理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概括、探究、交流能力。
2.分析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读者意识,运用生动说理的语言写一段“国学馆”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3.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指导,围绕学习之道,畅谈读书经历,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观点,在表达中发展创造思维。
【评价参考】1. 明确观点和态度:①作出思维导图,理清说理思路;②概括文章内容,列出“学习之道”;③找到观点针对的现实问题。
2.体悟随笔语言风格:①列出并记诵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②说出随笔语言自由舒展的特点。
③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说理。
3.提出读书之我见:①创设情境,设计国学馆的名字;②分享读书经历,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③结合生活实际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任务情境(展示越中“若耶长廊”、“若耶诗林” 、“若耶国学馆”的短视频或画面)“会稽山下,若耶溪旁,菁菁校园书声琅琅;锦瑟年华,越崎人生,莘莘学子尽显风流”。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
没有知识,没有书,我们的生命就像进入了茫茫的沙漠,你分不清方向,看不到尽头,只能盲目的向前走。
书是你迷路时的指南针,是你饥渴难耐时的甘泉,是你生命的绿洲,给你走出荒漠的勇气和力量。
那我们要怎样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黑塞和王佐良的观点吧!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初识学习之道《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PPT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一、识作者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伴读] 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
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二、知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伴读] 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明文体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伴读] ③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能概括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2.了解随笔的表达特点,能结合一个例子说明作品思辨表达的知性特色。
学习活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黑塞有关读书话题的随笔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并且指明了阅读的路径;王佐良的随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借助图书馆来完成自己对人生遭际和世事变迁的解读。
阅读这两篇行文自由、结构密的随笔,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1.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辞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请从《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梳理、抄录出能表现他“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或者“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的句子,并进行评点,完成一份读书卡片。
提示①梳理课文,摘录文中值得反复摩、深思的观点,结合自己阅读的经历和体会,思考作者观点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②从人道主义的内涵理解作者观点的价值。
③能对相关内容进行评点并完成读书卡片。
2.勾画黑塞阐述“读书”“修养”“自我”三者关系的句子,思考作者论证这三者关系的逻辑。
提示①梳理课文,摘录黑塞在文中阐述关于“读书”“修养”“自我”的主要观点的语句。
②按照文章的论证逻辑梳理摘录的语句,思考“读书”“修养”“自我”三者的逻辑关系。
③有条件的同学,可在课后阅读黑塞的《书籍的世界》(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和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黑塞的知识背景。
3.王佐良说“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品读文中作者对“奇趣”的描写,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上图书馆的经历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的。
提示①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在不同时期上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将地点、环境、阅读内容、心情四个方面的内容填入相关表格。
②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图书馆这种公共场所来阐述个体生命印迹与世事变迁、家国命运的关系的。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一、黑塞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1962年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阅读资料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
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
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
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
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
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
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
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
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
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
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
”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
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若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
3.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4.作文中的运用【1】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苦难的渡口总会有帮你度过苦难的渡船,而这渡船便是以坚持为桨,以信念为舵,以成熟之姿飞跃苦难的海洋。
成熟之姿,便是前往,无论前路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成熟之姿,便是阳光,穿越苦难温暖的照在人的心上。
就如黑塞所言“人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在心底坚守其一生。
”而坚守的信念,便是以成熟之姿。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生如逆旅,不如以成熟之姿,努力飞翔。
(《以成熟之姿》)【2】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
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
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
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
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3】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
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
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人生三读》)【4】“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
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
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善读心灵之书》)二、王佐良1.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19日),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
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3.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
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4.《上图书馆》①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
②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的阅读收获,使得其对阅读体验的回忆,在选材上有了斟酌取舍。
他在不同学习阶段去图书馆阅读书刊体验的直接书写梳理出来,非常有意思。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如,灯光、书本之光等。
5.相关作文读书三部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
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
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
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
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
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
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
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
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
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
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
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