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静脉输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1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发热反应1.原因(1)外来或内生性致热源: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发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I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有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
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和经产妇中。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h,初起发冷或寒颤;继而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并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3.预防和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源技术配置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使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源。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时应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
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给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伴有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二)过敏反应1.原因(1)病人是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
(2)多次输血的病人,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将结束时。
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3.预防和处理(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员在采血前4 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3)发生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1.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静脉输液时,应选择清洁、无明显血管瘤和血管炎的部位进行穿刺。
避免在肿胀、静脉曲张或肿瘤组织附近进行穿刺。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静脉输液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手部消毒,并穿戴无菌手套。
同时,使用无菌的输液器材,并保持输液器材的清洁。
3. 定期更换输液器材,输液器材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套输液器材,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4. 观察输液部位,进行输液时,医护人员应定期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疼痛或渗出液体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血管损伤或过度脱水。
6. 检查输液器材,在进行输液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输液器材的完整性,确保输液器材没有破损或渗漏。
二、静脉输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1. 感染的护理措施,如出现输液部位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并进行局部消毒护理。
同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 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对于静脉输液导致的血栓形成,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适当的抗凝治疗。
同时,进行被动活动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并进行局部热敷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同时,避免再次在同一部位进行输液。
4. 输液部位的护理,对于输液部位的护理,应定期更换输液贴,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同时,避免过度活动或受力,防止输液部位的损伤。
5.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医护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定期更换输液器材,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同时,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护理和处理,以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发表时间:2016-02-02T08:58:42.1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作者:于伟1 于兵2[导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增多,用药的安全及不良反应更多的引起了医疗界和广大患者的重视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130031关键词:静脉输液;不良反应;预防0.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增多,用药的安全及不良反应更多的引起了医疗界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现将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汇报如下。
1.类型及症状1.1热原反应当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会发生此反应。
临床表现为高热、寒颤、瞳孔散大、皮肤苍白、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伴随恶心、呕吐、头痛、甚至昏迷、休克、乃至死亡。
1.2输液微粒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反应的反应,主要原因为生产、贮存输液器或输液操作过程及环境污染。
1.3过敏反应除出现一般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外,还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与热原反应难以区分。
1.4静脉炎多由于输液浓度过高或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表现为局部静脉红、肿、痛、静脉增厚并有压痛感。
1.5细胞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是被真菌污染的液体浸入体内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菌血症或败血症。
2.预防2.1注射室环境清洁,常规紫外线灯消毒每日3次,每次2小时;每日用500㎎/L的优氯净进行室内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每日2次;注射室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1次。
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注射室及病房人员的走动,避免扫床、扫地等活动,防止空气中尘粒及细菌的污染。
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配药前认真检查药物的包装,仔细检查药物的质量,有无批号,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药品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痕,药液有无浑浊变质。
基层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为提高静脉治疗和护理,保证病人安全和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现和大家一起学习静脉输液反应防范与观察抢救措施一、静脉输液反应的防范(一)、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1、药物的配置:配置环境符合要求,最好使用超净台或静脉配置中心完成配药工作。
2、采用密闭式输液,禁止开放式输液:所有的输液管必须配有终端过滤器。
3、规范输液配伍管理,同时添加几种药物时要先确认药物间有无配伍禁忌。
4、改进安瓿的切割与消毒: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安瓿锯痕为1/4周,开启安瓿前对折断的部位进行消毒。
5、加药时避免使用过粗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并严格执行一人一具,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6、建议使用无针系统。
(二)、提高输液速度的准确性1、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治疗要求及药液性质等进行合理调节。
2、静脉输液速度一般以手动流速控制装置调节,若病人年龄、状况和治疗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时,应当用电子输液设备(包括调节器、输注泵和输液泵)。
选择电子输液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能并定期检测设备性能。
3、加强输液巡视及做好床边交接班,及时发现异常输液速度,确保输液安全。
二、输液反应的观察与抢救措施:(一)、发热反应1、原因: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
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
2、症状: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或1h,表现发冷、寒战或发热。
轻者体温在38.0℃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措施(1)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原进入体内。
(2)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
(3)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按医嘱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二)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
静脉输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输血并发症: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二.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并发症:
1.肺水肿
2.出血倾向
3.枸缘酸钠中毒反应
三.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输血用具管理,有效预防致热源。
2.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半小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3.输血前认真核对,严格遵守血液保存制度,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4.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患者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5.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四.处理措施:
1.输血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维持静脉通路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至血库检验。
3.轻度过敏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中重度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等对症处理;保持静脉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4.将血袋内剩余及抽取的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静脉输液反应预防及处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更加引起医疗界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现将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类型及症状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
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技术及环境污染。
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外等,一般过敏反应外。
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局部反应:由于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局部静脉处有红、肿、痛、静脉增厚并有压痛感。
细胞污染引起: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预防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输液方法具有其他给药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点,但风险也相应增大。
应在使用其他给药方式效果不佳时再选用输液法。
一般主张较轻度的发热、腹泻、轻度的感染可采用口服或其他方式给药。
对肾功能、心功能不全者更应谨用,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的患者所用药物更应谨慎。
输液所用的液体药物及其容器输液系统的质量存在问题或制造和储运过程中被细菌污染,或含有物理或化学性热源,或联合用药时由于配伍不当产生化学微粒以及玻璃屑纤维等进人体内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而被细菌污染,或输液速度过快输液时间过长而引起不适。
体质和机体差异的影响,机体对外来刺激敏感,初次接受输液,营养状态差异,自身生理差异等,极易引起输液反应。
治疗室的环境要清洁,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用2%过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分钟。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临床表现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硬结,有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脓肿、皮下积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二)预防与处理1.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避免在肢体曲折处或肌肉内注射。
2.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3.输液前检查药液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药物。
4.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
5.输液后及时更换输液器具,避免滞留。
6.发现输液部位有红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通道,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发热反应是其中一种,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等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注意药液质量、输液速度和无菌操作。
同时,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减慢输液速度、降温等处理措施。
急性肺水肿是另一种并发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同时协助病人取端坐位,进行四肢轮扎等处理措施。
同时,应给予高流量酒精湿化吸氧、药物治疗等措施。
静脉炎是另一种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输液部位红肿症状。
为预防和处理此类症状,应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液质量、输液速度和更换输液器具等措施。
发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通道,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
静脉输血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升高超过38℃,持续时间不等。
二)预防与处理1.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血型和抗体匹配。
2.输血前仔细检查血袋和输血管路,确保无污染和漏气。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症状,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4.输血后及时记录病人体温和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热反应,立即给予退热药物和支持治疗。
并发症二:过敏反应一)临床表现静脉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1.输血前询问病人过敏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如有过敏史应避免输注相应的血制品。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疾病传播的预防及处理
(一)原因
1.献血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其血液或血制品带有病原体而未能被检出。
2.在贮血、输血过程中血液被污染。
(二)临床表现
输血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常见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EB 病毒、HTV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
(三)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
2.杜绝传染病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检测,如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
4.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
5.鼓励自体输血。
6.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
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7.对已发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静脉输液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处理已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常见并发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 局部炎症:在注射部位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反应。
2. 静脉炎:静脉内壁发生炎症,表现为静脉红肿、有压痛,可能伴有发热和局部淤血。
3. 输液药物漏注:输液管道出现破裂或漏液导致药液波及周围组织。
4. 血栓形成:静脉内血栓形成,表现为注射部位的肿胀、疼痛以及静脉堵塞。
5. 感染:由于输液器具未进行严格无菌操作或患者自身感染引起的输液部位感染。
二、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 注射部位清洁: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用消毒药水清洁注射部位,保持部位清洁干燥。
2.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在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3. 密封良好:输液管道应保持完好无损,管道连接处应牢固密封,避免药液泄漏。
4.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的不必要损伤。
5. 监测并发症: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并发症处理对于已出现的静脉输液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局部炎症:及时更换注射部位,清洁并进行局部抗炎处理。
2. 静脉炎:终止输液,更换输液通路并进行药物治疗。
3. 输液药物漏注:立即停止输液,清洁患者皮肤,及时处理波及周围组织的药液。
4. 血栓形成:终止输液,冷敷或按摩局部,及时去除血栓并进行药物治疗。
5. 感染:终止输液,进行局部消毒和抗感染治疗。
结论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提前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带来的患者风险,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
1。
原因:(1)由于血液、保养液、贮血器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输血时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污染。
(3)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了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
2。
症状:发热反应的症状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的1~2 h 内,初起有畏寒或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持续1~2 h后缓解。
3。
预防:严格管理血液、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去除致热原,输血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4。
处理:(1)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给予生理盐水输入,保持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给予对症处理,有畏寒、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给予相应的生活护理。
(3)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激素和抗过敏药。
(4)将输血器、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一同送往化验室进行检验。
(二)过敏反应1。
原因:(1)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致敏。
(2)献血员在献血前曾用过可致敏的食物或药物,使输入的血液中含致敏物质。
(3)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了某种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结合而发生过敏。
(4)供血者血液中的某种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
症状:多数患者过敏反应症状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重者可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3。
预防:(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员在采血前 4 h 内不宜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清淡饮食或饮糖水。
(3)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1.发热反应①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②插入导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③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
适时更换输液管。
④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⑤如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
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⑦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⑧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⑨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①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③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④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⑤按医嘱给予镇定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⑥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静脉炎①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②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引起注意。
本文将介绍静脉输液常见的四种并发症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输液并发症。
为了预防发热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其次,在插入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部位每周2~3次含碘消毒剂处理,贴以透明防水贴。
适时更换输液管。
此外,慎用输液延长管和输液三通管,只能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如果必须使用延长管或三通管,最好使用锁式接口的输液延长管或输液三通。
若使用了非锁式接口的制品,应当在接口处用胶布固定好,并随时注意观察接口处有无松动。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数增加等全身感染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穿刺部位。
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温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2.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输液并发症。
为了预防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病人病情及年纪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其次,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如果发现病人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痰或泡沫样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停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里的氧气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及应急预案静脉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应急预案一、目的,制定应对急性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及时合理处理急性中毒事件。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急性中毒事件的应对管理。
三、负责者:配药及输液人员。
四、管理制度1、预防措施1.1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新鲜,配置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1.2输液器具及药品要保证在有效期内并根据生产日期先出先用。
1.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注射技术规范,输液器认真检查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等内容,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
输液室尽量使用终端输液过滤器。
输液瓶已经打开应该一次性用完。
1.3.1药品配制前要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要先把输液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亮处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瓶盖转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
1.3.2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
1.4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确认过敏试验结果,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
1.5输液中加入药物应注意其相互反应及配伍禁忌,避免同时加入多种药物,否则可能增加毒性,降低药物疗效以及增加输液中的微粒数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1.5.1在不能充分把握其他药物成分对某药的配伍禁忌影响时,不得将该药配伍使用。
1.5.2两种浓度不同的药物溶液配伍时,应先将浓度高的药物加至输液袋中,后加浓度低的药物,以降低发生反应的速度。
1.5.3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到大输液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至输液袋,待混合均匀后,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再加入另一种药物。
1.5.4有色药液应最后加入输液瓶或袋中,以避免瓶或袋中细小沉淀不易被发现。
1.5.5要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存在配伍禁忌的两组药液,在两组药液之间,应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液路。
1.5.7严格执行注射器单用制度,以避免注射器内残留药液与所配制药物之间产生配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