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地貌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22.04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题目: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
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其相应的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与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与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与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与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与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与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5-20◆教学过程: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地理必修1中“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这一章节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貌变化的原因,特别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了解世界主要河流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3.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难点1.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2.分析和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掌握侵蚀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了解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的关系;3.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4.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地貌与侵蚀的关系–自然界侵蚀条件–河流侵蚀对流域发展的制约作用2.海岸侵蚀作用与地貌–海岸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分类与特征3.河流侵蚀作用与水文作用–水黏性和水功–河流侵蚀作用和水文运动的关系–河流侵蚀作用对水资源的影响4.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河流的输沙能力–泥沙的运移和沉积–河流堆积地貌的特点5.世界主要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极地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亚热带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探究通过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变化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整合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合全班多角度的思维和知识,归纳总结河流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作用与河流水系发展等,使学生掌握本章重要知识。
4.巩固通过“思考题”和“课后任务”,让学生对本课已学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型授课人班级梁爱莲211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本节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在第一章学生已经知道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初中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1.融入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常见的河流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理解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不同河段的分布的侵蚀地貌类型及能描述常见的侵蚀地貌的特点从而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3.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和竞赛的形式,利于学生能认出河流的凹、凸岸;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难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 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河流地貌特点;难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说课稿2013级地理科学班 2013410171 徐旭本课内容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说课,分别包括: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课程标准本节的课程标准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的发育属于外力因素的范畴,课标的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认识水平是能够理解河流地貌发育中受各种力作用的过程。
课标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即是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侵蚀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2.掌握河谷的演变形成过程。
3.能够结合图分析不同阶段侵蚀地貌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用演示法让学生直观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
2.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地理实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2.河谷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河谷演变的过程及结果。
2.河流侵蚀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
三、说学情【学生优点】:知识储备较好,积极性高。
高一已经学习过构造地表形态的内力和外力作用。
本节是外力作用的一个实例,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容易些,并且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外力作用的理解。
班级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有利于小组探究的展开。
【学生不足】:抽象思维较差,分析概括能力不够全面。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篇一:河流侵蚀地貌的教案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课题】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个小标题P77-78【教学课型】新课、讲授课【教学对象】高一上学期学生【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说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通过想象推导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3. 能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地理现象的探索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1) 河流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作用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道落差对侵蚀作用的影响【内容分析】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先说明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地貌类型的不同,造成侵蚀作用力的不同;然后说明不同侵蚀作用力下所形成的不同河谷形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沙子吧。
当我们用水枪对着一个地方的沙子喷水的时候,会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沙子被冲走的特别快,而且会形成较深的沟,,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个坑会逐渐变宽,是不是这样?生:是的师:为什么在不同阶段沙子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呢?那如果是河流呢?河流在不同阶段它的地貌形态会不会也发生这种改变呢?请同学们将书翻到77页,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这种情况是相似的。
在河流发育的初期,那时候地貌受内力作用的影响,地势起伏较大,河流高差大,所以水流的速度很快,而且水的能量比较集中,像水枪一样。
所以开始的时候,水的侵蚀作用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所以在喷水初期会形成较深的沟,并且这个坑会向水源地扩展。
这个时候的河谷形态也是一样,河谷两侧的谷壁陡峭,河谷深,而且很窄,横剖面呈“V”,所以也叫“V”型河谷。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怎样的影响。
那同学们告诉我,它们各自总的趋势是什么?生:。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上课题目】河流侵蚀地貌【教学时间】12 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2008年2月第3版【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学会识别三种侵蚀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利用典型的案例如长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河谷演变的过程,掌握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设计理念】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河流侵蚀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本节内容对培养“有地理素养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今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适时创新,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
为了能更好的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大家熟悉的人民币背景图导入新课,设计长江之旅,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通过演示实验、设问,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充分体现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
本节课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案例学习。
而本节课的河流侵蚀地貌则是属于河流地貌中的一种,同时又为后面堆积地貌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以河谷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慢慢出现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态。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 课时安排:45分钟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b. 让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c.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4. 教学内容:a. 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5. 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讨论法6. 教学准备:a.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b. 投影仪或白板c. 教学图片或视频素材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实例b.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讲解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3. 案例分析(10分钟)a. 提供几个具体的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案例b.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4. 课堂讨论(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理解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b.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相关领域工作者进行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地貌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1、理解河流侵蚀类型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2、河谷演变的过程;
3、理解并区分凸、凹岸。
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形成和发育过程
难点:弯道环流;河谷的形成过程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法;
学情分析:涉及探究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需要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合作探究需要认真解读材料和图片,发现问题,提出见解,汇集智慧。
本班学生,只要是需要动脑筋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爱思考和钻研,少数学生在思考,小组合作探究难以形成氛围;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弱,不敢发言的原因之一。
教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需要把问题设计好,学习素材准备充分,那块由学生自主完成,那快需要小组集体完成,那块由老师主讲?如何组织好课堂,采取哪种形式完成,效果更好?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应该保持轻松的氛围。
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想好衔接性、总结语言。
一、河流侵蚀类型
1、溯源侵蚀
2、下蚀
3、侧蚀
二、河谷的演变
初期: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深而窄V
中期:侧蚀加强连续河湾(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S 成熟期:侧蚀加强宽而浅槽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