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四五”能源规划及相关投资机遇分析报告
- 格式:ppt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5
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的投资机遇与挑战摘要:针对十三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远远滞后于规划,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打出了组合拳,从定价机制和行业体量上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水电项目,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作为初期投资量高昂,投资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也蕴含着种种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对最新政策、市场现状和目前抽蓄行业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从非电网投资方的角度对抽水蓄能行业机遇和挑战进行拆解,为入局抽水蓄能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及国家清洁能源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投资依据的基础分析。
关键词:水电工程项目储能设施新基建投资投资机遇投资壁垒引言为推进抽水蓄能快速发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能源发展需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09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 2025 年,预计将达到1.8万亿元,其中“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间分别为9000亿元、6000亿元、3000亿元。
抽水蓄能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非电网的投资者角度,由于建设运营期长,期初投资量大,盈利空间有限,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本文将以投资人的视角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初步理论基础。
1 抽水蓄能电站的十四五开局现状抽水蓄能是世界各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储能设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除了发电,还有调频、调相、事故配用、黑启动等功能。
“十三五”时期抽水蓄能建设进度未达预期:2010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仅有2984万千瓦,到2021年底,两项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6.34亿千瓦【1】,增长21倍;而同期抽水蓄能电站装机从2010年的1691万千瓦增加到2021年的3639万千瓦,仅增加2.1倍,开发建设规模与需求相差甚远。
2 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的投资机遇2.1前所未有的行业体量增长(1)市场经济需求侧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35年,我国电力系统最大峰谷差将超过10亿千瓦【1】,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电源需求巨大,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迫切需要大量调节电源提供优质的辅助服务,储能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彰显。
十四五规划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近年来,汽车行业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得到高度关注。
在这两个前沿赛道发力,有助于中国汽车工业甩开历史包袱,在新的赛道竞争。
最终将汽车行业打造为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在2021年两会期间,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篇幅,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这两大焦点进行了专门阐述,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后,提炼出四个关键词:续航、回收、自主、新基建,并进行解读分析,以飨读者。
新能源汽车:续航、回收在经过几年的扶持之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前端的引导和扶持基本上已经达到目标——数据显示,在油电价差下,新能源运营车辆全生命周期经济性已经与燃油车持平,甚至实现超越。
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间的口碑已经建立,接受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在2~3年后完全退出。
因此,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重心从供给端转入了车辆的消费端。
具体来看,有两个关键词:续航、回收。
1、续航:充电与换电技术或将双线并进“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先看第1个关键词“续航”。
众所周知,中国的充电桩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而充电桩数量为122万台,车桩比达到3:1,虽然已经是近年来的低值,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可以说,充电桩数量的不足,已经成为了遏制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从这点来看,加大充电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问题在于,目前充电设施领域发展最短的那块板在哪?答案是充电利用率。
根据2019年发布的《充电服务报告》,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10%。
很多电桩持续亏损,削弱运营商建桩积极性。
全面剖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十三五和十四五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一)指标体系有所调整,新增安全保障维度和6个指标1、相较于十三五规划的4个维度24个指标(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纲要草案从5个维度20个指标(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址、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纲要草案中新增了安全保障这一维度。
其中安全保障主要包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指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于6.50亿吨、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大于46亿吨标准煤。
考虑到2019年粮食总产量为6.6亿吨、能源生产总量为39.70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只需要维持现状,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还需要大幅提升。
3、除上述两个指标外,纲要草案还新增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四个指标。
其它指标还包括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GDP超过17%等。
(二)调整了4个指标,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各年可以单提纲要草案还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如GDP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调整为增速)、研发经费入(调整为增速)、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专门针对高价值)等4个指标。
其中和之前一般会明确具体GDP增速和GDP总量相比,十四五规划并没有具体提出未来五年的年均经济增速和所要达到的经济总量,而只是明确要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但各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会视情况提出。
(三)删除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数等没有必要的10个指标纲要草案删掉了科技进步贡献率、固定宽带家族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已经很普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数(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专门强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棚户区改造套数、劣V类水体比例、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以及森林畜积量等10个指标。
2021年中国电力行业供需现状及“十四五”行业发展目标分析一、电力行业供需现状1、社会用电量2019年我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
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十三五”时期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7%。
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在新的国内外环境形势下以及疫情和外部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预计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前高后低,全年增长6%-7%。
2020年,第一产业用电量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第二产业用电量5.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5%;第三产业用电量 1.2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
2、发电量《2021-2027年中国电力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6-2020年中国电力工业发电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截止2020年底,中国电力工业发电量76236亿千瓦时,较2019年增长2967亿千瓦时,增长率为4.0%。
其中,水电135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火电517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核电36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0%;并网风电466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1%;并网太阳能发电26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6%。
3、发电装机容量2019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同比增长5.8%。
分类型看,水电35804万千瓦、核电4874万千瓦、并网风电20915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20418万千瓦、火电118957万千瓦。
2020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202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6%。
其中,水电370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3.4%;火电1245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核电49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并网风电281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6%;并网太阳能发电253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1%。
新能源项目投资收益报告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项目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本报告旨在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全面分析,为潜在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新能源项目概述新能源一般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这些能源具有清洁、低碳、可持续等优点,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能项目主要包括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
光伏发电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热发电则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热机驱动发电机发电。
风能项目依靠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发电潜力。
水能项目包括常规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
常规水电站利用水流落差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则通过在电力低谷时抽水蓄能,在高峰时放水发电,起到调峰填谷的作用。
生物能项目主要利用生物质燃料发电,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
二、新能源项目投资成本分析1、设备采购成本新能源项目的设备采购成本通常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等设备,风能发电系统中的风机等,其价格会受到市场供需、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工程建设成本包括项目的选址、勘察、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费用。
不同地区的土地成本、施工条件等都会对工程建设成本产生影响。
3、运营维护成本在项目运营期间,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此外,还包括人员工资、保险、设备更换等费用。
4、融资成本如果投资者通过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利息和手续费等融资成本。
三、新能源项目收益来源1、电力销售收益新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可以出售给电网公司或终端用户,获得电力销售收入。
电价的高低通常受到政策、市场供需等因素的影响。
2、政府补贴为了鼓励新能源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如上网电价补贴、投资补贴等。
3、碳排放权交易收益在一些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新能源项目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获得相应的收益。
新时期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师帅,臧发霞,池佳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在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低碳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高碳”经济占主导地位、低碳经济制度有待完善等诸多挑战,需要在促进低碳技术发展、营造低碳经济发展氛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机遇;挑战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21)02-0115-05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多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85。
6冰川消融加速,海平面升高0.19米⑴。
IPCC特别报告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升温能被控制在1-5°C以内,与升温2吒相比,粮食净减产幅度更小,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渔业、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风险更弱⑵。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温室效应影响、提高低碳转型能力既是各国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各国政府借此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为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规定。
在21世纪初期,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具体解释了低碳经济概念。
为培养人们的低碳消费意识,美国在很多产品上都贴了“碳标签”,标注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⑶。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为破解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长停滞困境,欧盟多次强调要实施“绿色经济复苏”计划,这将给碳市场提供极大支撑⑷。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T5%。
“第十四五”规划下我市县、区级国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转型发展趋势与路径抉择王黎鹏发布时间:2021-08-10T08:22:54.11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王黎鹏[导读] 中国国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过持续发展已经来到2021年第“十四五”国家战略规划中。
在2014~2017年国家层面发布了国务院等部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6〕88号)、(国发43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50号)、(财预〔2017〕87号)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让地方政府和其他的有关投融资平台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和困惑。
对2021年我我市县、区城投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判,可以用12个关键字来进行描述:即转型、融资、偿债、多元、创新、退出。
王黎鹏郴州市新天投资有限公司湖南郴州 423000前言:中国国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过持续发展已经来到2021年第“十四五”国家战略规划中。
在2014~2017年国家层面发布了国务院等部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国办函〔2016〕88号)、(国发43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50号)、(财预〔2017〕87号)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让地方政府和其他的有关投融资平台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和困惑。
对2021年我我市县、区城投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判,可以用12个关键字来进行描述:即转型、融资、偿债、多元、创新、退出。
一、基本情况我市县区国有城建投资公司的现状与困境我市县区国有城建投资公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投融资管理仍有很大的行政影响融资体系。
一是投资主体仍然是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决策权仍然由各级政府或部门掌握;二是投资目标模糊,而城市建设不被视为一种经济行为,城市建设项目也不被纳入整个经济布局和产业链中考虑;三是投资形成的市政设施具有垄断性,没有竞争性,缺乏有效的融资、投资和运营方式,因此很难实施实现城市建设投资资金的有效循环,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1,操作系统不顺畅。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解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
在城镇发展方面要求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
加快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什么是"现代能源体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规划名称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新阶段发展形势、发展要求的变化。
从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看,世界能源正在全面加快转型,推动能源和工业体系形成新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提速,能源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能源生产逐步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全球能源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多极化趋势。
我国要加快构建的,就是顺应世界大趋势、大方向的“现代能源体系”。
从新阶段新要求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并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
能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至关重要,我国要加快构建的,也是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现代能源体系”。
中国主要能源企业2021年成绩及2022年展望新年伊始,各大能源企业陆续召开了2022年工作会,回顾过去,继往开来。
“十四五”开局之年,能源企业在保供、转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彰显了能源企业的责任担当。
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各大能源企业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对2022年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向新的发展目标扬帆起航。
一、“十四五”良好开局能源企业彰显新担当2021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我国能源行业持续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坚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坚决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改革创新,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能源合作多元布局更加优化。
主要能源企业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顶梁柱的作用,彰显能源企业新担当。
中核集团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37%,净利润同比增长10.75%。
2021年全年核电发电量17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截至11月底19台机组WANO指数满分。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海外首堆投入商运并保持连续稳定运行,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我国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自主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首批成果发布。
中俄核能合作项目和小堆项目共5台机组核准开工。
秦山核电南方首个核能供暖项目投运。
中石油2021年经营业绩创造新的里程碑,净利润创近七年最好水平,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超千亿元;原油产业链突出增储、稳产、扩销、提效,天然气产业链突出上产、保供、提质、创效,油气两大产业链安全平稳运行;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围绕风、光、热、电、氢部署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天然气在油气产量结构中占比稳步提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超额完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迪拜、深圳、上海三家新设立的研究院正式挂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