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体裁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59.57 KB
- 文档页数:5
2004年5月第3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May,20014No.320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形态及其新变贺仲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从1920年开始,20世纪的中国乡土小说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
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作家们秉承着不同的创作立场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乡土小说的多重创作形态。
其中有鲁迅开创的文化批判型,茅盾为中坚的政治功利型,废名和沈从文倡导的文明怀旧型,还有赵树理为代表的乡村代言型。
不同的创作形态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相互之间也构成了复杂的关系。
90年代后,乡土小说创作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异。
关键词:乡土小说;形态;变异中图分类号:120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3—0110—06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的是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嬗变与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乡村和中国农民都承受了现实和文化命运的巨大变迁,以之为书写对象的乡土小说自然也受到其波澜的冲击。
由于作家们文化身份及与乡村关系的差别,他们创作时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也纷繁多样。
正是这一点,形成了20世纪乡土小说创作形态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大体而言,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包括以下四种创作形态:(一)文化批判形态文化批判形态乡土小说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产物。
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运动,许多五四文化启蒙者持有这样的看法:中国农村人口最多,文化水平最低,积淀的传统封建文化也最深,它自然应该成为启蒙运动的最主要对象。
这一类型的乡土小说,就是以五四启蒙的文化立场,以现代文明代表者的身份对乡村进行审视和批判。
鲁迅是这一形态的开创者和精神领袖。
正如他自言因“听将令”而开始创作,他的许多乡土小说作品都明确承担着启蒙的使命。
如著名的《阿Q正传》,其意图就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仲+82’,作者在主人公阿Q和他生活的未庄身上寄托的,是对于乡村文化以及整个民族“国民性”的思考,作者对阿Q及未庄民众的批判,是明确的知识分子启蒙立场。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有关短篇小说1. 引言1.1 概述乡土文学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格的文学形式,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
它承载了历史与文化记忆,唤起了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关注,并且能够通过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来启发读者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乡土文学的定义和特点入手,介绍其背景和风格,探讨乡土文学与地域性、民间性之间的关系。
随后,着重分析乡土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包括传承历史与文化记忆、唤起对乡村生活的思考与关注以及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乡土文学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与启发,包括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开拓思维与审美视野以及激发创作灵感与写作热情。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各个部分内容,并进一步阐述乡土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乡土文学的作用与影响,特别是以短篇小说为例进行研究。
通过深入探讨乡土文学对社会和读者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并且进一步挖掘出乡土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推广和发展乡土文学,促进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呵护,并为读者提供更多触动心灵的精神食粮。
2. 乡土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1 定义和背景: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侧重于表达和描绘乡村生活、农民命运以及农村社会变迁的题材。
它从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在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乡土文学通常以其真实性、质朴性和浓厚的地方风情而著称,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展现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特点和风格:乡土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风格:首先,注重真实反映。
与都市题材相比,乡土文学更关注真实生活,着力描绘和呈现农村人物、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它通常以自然主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力求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其次,强调质朴写作风格。
乡土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极少使用华丽修辞或艰深词汇。
鲁彦简介鲁彦简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说家。
20年代初曾在北京⼤学旁听鲁迅的《中国⼩说史》课程,⼤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说集《柚⼦》《黄⾦》等,30年代写有长篇⼩说《野⽕》(《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的⼼》《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散⽂《听潮》曾⼊选中学课本。
【⼈⽣经历⼈⽣经历】】1920年,参加由李⼤钊、蔡元培等创办的⼯读互助团,⾃上海到北京⼤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学、周南⼥学和第⼀师范任教。
同年,在11⽉号的《东⽅杂志》发表处⼥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不少⼩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暴⾏的早期代表作《柚⼦》。
1926年出版第⼀部⼩说集《柚⼦》。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福建厦门任《民钟⽇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活中迎来了⽂学创作的丰收期。
采⽤浪漫、象征等不同⼿法进⾏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写实派的⼀位重要作家。
发表于1927年7⽉号《⼩说⽉报》上的《黄⾦》标志着王鲁彦的“乡⼟⼩说”创作进⼊了成熟的境界。
⼩说描写了⼀个⼩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情世态。
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
抗战前⼣,重要作品长篇⼩说《野⽕》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活和⾛向⾃发反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下的孩⼦》、《伤兵医院》等短篇⼩说并结集出版,并在《⼴西⽇报》副刊上连载长篇⼩说《青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作。
这⼀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型⽂学刊物《⽂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后⽅最有影响⼒的⽂学期刊之⼀。
1942年出版了最后⼀部⼩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总第38期Su m No.38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nan Radi o&Televisi on University 2009年第2期No.2.2009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简评陈边城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内容摘要: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
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
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
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
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关键词:废名;乡土小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09)02-0044-03 乡土小说,是指以农村或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等作家的乡土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古老中国的风俗画,反映了乡土世界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顿悲惨。
坚持走自己创作道路的废名,不断突破自己和刷新自己,开辟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废名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特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2年废名来到北京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处在退潮的时期,但退潮并不等于衰竭,春风仍在吹拂,曙光还在前面。
就废名而言,他本是受文学革命的鼓舞和推动来到北京的青年,他这时的创作,是面对现实的,有时甚至是对现实的深刻和独到的反映。
《柚子》流露出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微愠。
《浣衣母》中的李妈以废名的婶母为原型,讲述了她从一个受尽全城尊敬的道德化身变成人皆躲之的“城外老虎”的故事,隐藏着作者对旧伦理的忧思。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融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20年代乡土文学现代视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对农村生活的叙事早已汇成江河,源远流长,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始自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贵州,斐文中关心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虽然说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写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并不称之为“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学概念。
本文所言“乡土文学”即是这种狭义意义上的表现中国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的文学。
一、回首故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是鲁迅。
他以小说《故乡》、《社戏》、《祝福》、《风波》、《孔乙己》等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乡土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乡土小说思想深刻,内蕴丰富,耐人寻味,己非“乡土文学”可以涵盖。
因此,文学史上在谈及鲁迅的这些作品时,一般将它们单独提出,称之为“呐喊小说”。
基于此,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作展开评价。
毫无疑问,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为后来起的乡土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思想受到启蒙的热血文学青年从穷乡僻壤走出来,来到他们心仪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
他们渴望投入到时代的激流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然而,这时“五四”已经退潮。
失望再所难免。
生活的窘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使他们苦闷、寂寞。
游子漂泊,乡愁难免。
在鲁迅的影响、鼓励、扶持、奖掖下,这批文学青年开始了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这批文学青年主要有: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徐玉诺等。
2019.07LAN ZHOU XUE KAN作者简介:桂尽贤,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LZUJBWYJ045)阶段性成果。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桂尽贤摘要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
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与历史现实之间构成多维互动的网状结构。
文本不再是可以脱离其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互构成的过程性存在;同时文本作为与历史交织的“文学事件”,也是历史生成的能动力量之一。
故把乡土小说派的创作研究拓展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含量的“文学事件”的领域中,作为“文学事件”的乡土小说派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事件”的意义生产。
关键词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文学事件论;文学社会学;连通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9)07-0076-10201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一百周年。
五四文学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自此中国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员。
中国社会开始向工业时代迈进,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也随之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中,“乡土小说”开始萌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期最早出现的题材之一。
从鲁迅在“五四”早期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始算起,中国乡土小说至今已有了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百年来,“乡土”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中国乡土小说不管是从观念还是内涵上也一直在不断衍变,传统的乡土文明在表达中国经验时,也在现代性等外力作用的渗透下发生变异。
因此,对于“乡土小说”研究的研究有必要置身于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出发,以新的阐释和评判来展露其更趋厚重的艺术涵盖力。
1923年前后,在鲁迅创作的示范作用下乡土小说派初见成形,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诞生。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作者:杨剑龙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
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乡土文学;创作心态;叙事方式中图分类号:I206.6;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4-0173-07作者简介: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234)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村题材创作成为20世纪文学的主要内容,其中以作家故乡农村或小城镇为题材的乡土文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心态,形成了中国20世纪乡土文学不同的叙事方式: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到30年代左翼乡土创作、京派的乡土文学;从50年代的乡土颂歌,到80年代的乡土反思,等等。
20世纪乡土文学在创作心态的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方式,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与嬗变的流脉。
一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为故乡所放逐,走异路逃异地,成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的一种相似的境遇。
摘要:自从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后,王鲁彦、许杰、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作家延续了鲁迅的乡土书写,共同支撑着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他们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土气息泥滋味”印记,在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带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叙写着故乡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思想。
乡土小说中展现的苦难生活是表象,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指向病态的精神层面,揭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乡土小说;苦难生活;病态思想;悲剧审美品格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343(2019)05-0059-05The Narrative and Its Aesthetics of Rural Novels in the 1920sLI Jiaxin(School of Literatur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Abstract :Since Lu Xun created a local novel,the writers of the 1920s continued and developed Lu Xun's native writing,jointly supporting the local literature of the 1920s,such as Wang Luyan,Xu Jie,Xu Qinwen,Qian Xianai,Tai Jingnong and Peng Jiahuan etc.These authors have an indelible mark of "resture taste".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West-ern culture,they're sympathetic with sufferings and infuriated at indifference to describe the miserable life and morbid thoughts of their hometown people.The author actually aims to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inner spirit and reveal the tragic fate of the little man while the suffering life in the local novels is merely the appearance.Key words :local novel;suffering life;illness thought;tragic aesthetic character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李嘉欣(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作为一个新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在五四之后的文坛上占据一角。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前言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商业化的推而广之,以及整个社会理想主义色彩的淡化,女性文学的文化思考显得更为冷峻与成熟,并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姿态。
然而在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抗争与自我意识的大环境下,迟子建的作品算得上一种特异的存在。
中国社会快速进入了市场化商品化时代,文学叙事中关于物质欲望和身体欲望的话语也空前膨胀。
文学能否不仅仅止于对喧嚣的现实生活做众生相式的描绘,而以相对从容沉稳的心态去发现生活流下面的丰富与立体,则是考量作家精神维度的重要方面。
“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
”迟子建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在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尺度。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
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迟子建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等,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在以都市化叙事为主体的90年代,迟子建并没有忘记把视角触向田园化的乡村领地,而是一直致力于描写故乡的风景民俗和人民的生活,她的作品风格清新纯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迟子建独特的取材方式与写作风格,很难归入哪个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令她成为文坛的独行侠。
虽然她没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禅妙境,却自有种别样的风情。
她的作品里不乏痛苦、挣扎着的生命,恶的存在,却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态度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目录前言 (1)一.乡土情结的歧异 (1)二.政治文化选择的多样 (7)三.文本话语的流变 (12)结语 (20)注释 (22)参考文献 (23)中文摘要 (24)英文摘要 (25)关键词乡土小说传统解构歧异多元开放local novel tradition poststructure differencepolibasic opennessThe poststructural feature of 20th century’s local novel内容提要解构特征是贯穿于乡土小说流变中的内在因素,它使乡土小说获得了一种发展的动力。
在生生不息,无限运动的过程中,乡土小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扮演着解构与被解构的双重角色。
本文试图在乡土情结、政治文化选择以及文本话语三个横截面中,找寻到存在于20世纪乡土文学中的解构特征。
无论是30年代的乡土小说替代20年代,亦或是寻根文学之于80年代初,以及在90年代所出现的纷繁芜杂的状态,传统作为描述乡土文学的典型特征从来也没有消失或完全断裂过。
然而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可以清晰的看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的个性特点,这与德里达所描述的在原有事物基础上加上叉之后再次使用具有同样的意义。
依据着这种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对乡土文学的描述则呈现出一种发展的开放与多元。
前 言 依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强劲支撑,乡土小说自20世纪初确立后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以其充满魅力的文化召唤,牵连起中国作家牢不可破的家国观念。
从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直到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乡土小说经历了向封建传统决裂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全部过程。
它的运行轨迹显示了自身整体发展的大致趋向。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具体到乡土小说发展的各个阶段时,不仅可以找寻到在漫长的文学发展中传统留在各个阶段的蛛丝马迹,这使得乡土小说具有了一脉相传的特质,同时也可以发现隐藏在各个发展段线中彼此解构的一面。
每一个新阶段中的解构因素都使原有状态显现出一种被擦抹后的模糊,发展摆脱了简单的线性状态。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乡土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算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
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加剧,使得乡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
此时,大多数作家都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去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因而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较为贫乏,并且大多缺乏深度。
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当作革命的宣传工具。
从整个现代文学史来看,当时的乡土文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开拓以及他们创造出的小说样式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乡土文学的价值,更不能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
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农村生活仍处于封闭状态。
那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那些描绘下层民众悲惨生活、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小说。
在他们的笔下,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获得解放,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直到抗战爆发,农村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在进步文人的倡导下,中国的新文学才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后乡土小说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
鲁迅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小说内容的关怀对象也由下层转向上层。
此外,在乡土小说中,还有一类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鲁迅称之为“爱情小说”,如《伤逝》《弟兄》《颓败线的颤动》等,写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样描写了城市青年男女间的悲剧爱情。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热衷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将新的精神注入到新文学当中,此时的新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乡土小说自然不例外。
梁实秋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槐聚诗存》《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等。
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主题,他主张写平凡的人物,写中国式的人情世态,主张对社会多一份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