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龙湖大学城提案
- 格式:ppt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205
重庆大学城商业调查报告第一部分重庆大学城概况1、重庆大学城区位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50万左右,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个功能片区,以教育科研为主,是重庆市重要科教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
按照“五城”(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生态城)、“四化”(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理念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大学城。
2、重庆大学城院校规模及人口自2005年大学城开城以来,已有7所高校先后投入使用,目前入驻学生达到8万人,到2015年,14所高校全部建成,师生规模25万人。
3、区域交通目前,重庆大学城已经形成了一横五纵的交通线路,区域交通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
此外,规划中的地铁一号线和双碑隧道已经动工,预计将在2012建成,届时,将大大缩减大学城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距离。
4、周边产业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
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西部新城的城市中心区)10平方公里。
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
目前,IBM、惠普、方正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入驻西永微电产业园。
按规划,到2015年,西永微电园将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
园区产业人口也将达到8万人。
小结大学城所在的西永组团是重庆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沙坪坝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重庆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将产生带来的消费人群,拉动区域内的商品房住宅和商业的需求。
同时,轨道交通和配套的逐步完善,将增加西永组团的辐射范围。
——第一部分完——第二部分大学城商业市场1、大学城商业物业发展情况重庆大学城的商业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1.1、初始阶段(2005-2007年)2005年9月,重庆大学城正式开城,但周边商业配套几乎为零。
龙湖·大学城U2项目5期设计说明第一部分建筑专业设计一、设计依据(一)、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重庆市小套型住宅设计规范》DBJ50-079-2008《重庆市大型商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50-054-2006《重庆市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J50/5031-2004(二)、工程设计相关文件1、《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合同编号:2011-CQ-029,重庆龙湖凯安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甲方)及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乙方)。
2、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渝规地函(2009)沙字第0011号);3、项目设计过程形成的工作联系函、会议纪要、技术定案图纸和文件等;4、国家与重庆市相关法规、规范。
二、工程概况项目位于重庆市西部沙坪坝区虎溪镇重庆大学城规划区内,中梁山脉和缙云山脉之间,交通便捷,离主城区近,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都市经济圈的扩展区域。
主要的景观资源来自基地西侧的大片山景。
而周边的四川美院,重庆大学以及创意产业基地更是大大提升和推动了区域的文化气息,融文汇景可谓是基地的一巨大优势。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1.1 项目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形成新的经济类型。
在新经济时代挑战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教学再生产的综合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我国要在“九五”期间“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院校不断成立,旧的院校在通过或改造原有校区,或成立新校区等形式进行扩张。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建国后最早设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性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还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的西部唯一的“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设立的重庆唯一的“全国职业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
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科教兴渝”、“人才兴市”战略的发展机遇,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大力发展本科师范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非师范本科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造就重庆一流师资和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把重庆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突出地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突出的重庆市属重点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仅为950余亩,校舍总面积36万平方米,教职工1500人,各类在校生人数超过16000人。
学校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商贸繁华地带,学校周围用地已建设发展较为成熟,空余用地紧张且用地成本高昂,因此由于学校用地的规模的限制制约了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重庆大学城商业调查报告第一部分重庆大学城概况1、重庆大学城区位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50万左右,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个功能片区,以教育科研为主,是重庆市重要科教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
按照“五城”(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生态城)、“四化”(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理念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大学城。
2、重庆大学城院校规模及人口自2005年大学城开城以来,已有7所高校先后投入使用,目前入驻学生达到8万人,到2015年,14所高校全部建成,师生规模25万人。
学校名称占地规模(亩)师生人数(人)重庆大学5700 25000重庆师范大学2800 17000重庆医科大学4100 11000四川美术学院800 3000重庆科技学院2000 11000重庆医专学院500 5000重庆电子科技技术学院1350 10000合计820003、区域交通目前,重庆大学城已经形成了一横五纵的交通线路,区域交通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
此外,规划中的地铁一号线和双碑隧道已经动工,预计将在2012建成,届时,将大大缩减大学城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距离。
4、周边产业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
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西部新城的城市中心区)10平方公里。
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
目前,IBM、惠普、方正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入驻西永微电产业园。
按规划,到2015年,西永微电园将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
园区产业人口也将达到8万人。
小结大学城所在的西永组团是重庆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沙坪坝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重庆大学城相关房地产发展趋势重庆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陈家桥镇,背缙云秀峰,远眺歌乐美景,地势平坦,林木葱笼,依山傍水,交通便捷。
重庆大学城共占地2193.97公顷,其中教育用地1021.72公顷,居住用地620..98公顷,道路广场用地316.96公顷,规划居住人口43万人。
大学城计划总投资140亿元,其中城区建设投资60亿元,校园建设投资80亿元,这些投入将带来数百亿的效益。
大学城入住高校有: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卫生高等专科学校、重庆警官职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11所高校。
2007年10月27日,重庆大学城配套中小学落成庆典在重庆一中大学城校区隆重举行,标志大学城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大学城本身就是一块地产等商家的香饽饽,它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从地价的狂飙就可看出。
但更具经济价值的远不是大学城本身这个主体,而是与其相配套的开发项目。
大学城带动的经增长点(除房产)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西永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据预测,到2010年重庆围绕电子工业投资达100亿美元,其中有50亿美元将投向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庆电子工业产值将达人民币1000亿元,其中500亿元来自微电园。
西永科技产业园位于沙坪坝区西永镇,总占地334.19公顷,其功能以高科技工业为主。
它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高起点高兴技术园区,将生产出重庆自己的芯片,填补重庆芯片制造与出口的空白,对重庆尽快形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占领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重庆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与重庆大学城的紧密相连,确保了人力、智力、技术资源的强大源泉,从而也能促进高校人才的就业与高校的科研,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将高校的科研成果投入生产。
(二)第三产业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重庆大学城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总占地10平方公里,其设施和功能完全具备一个发达地区的标准。
重庆大学城策划案基本概况和发展概念重庆市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占地20平方公里。
背倚缙云秀峰,远眺歌乐美景,地势平坦,林木葱笼,依山傍水,交通便捷。
规划入驻大学15所,教师、学生人数15—20万人,社会人口25万人。
大学城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功能分区、资源共享。
主要包括城市资源共享区、大学校园区、学生居住区、教师居住区、集中研发孵化区。
大学城是文化的聚居地,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重庆大学城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致力于人们适合居住的场所。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04年启动以道路为先导的三条道路建设,6月18日开工建设从赖家桥——虎溪的科技景观大道一期工程,9月份开工建设从虎溪——曾家的大学城内环主干道,10月份开工建设从白市驿——赖家桥的城市二环快速干道。
作为重庆市大学城内的景观式交通骨架,科技景观大道规划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东起沙区西永镇赖家桥,西至虎溪镇杨家沟,全长9.48公里,宽100米,是目前我市最宽的大道。
道路由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中央绿化分隔带组成。
现在每所大学都基本建设完成,入住学生达十几万,人们生活、娱乐、休息最佳场所。
大学城核心定位重庆市大学城的建设理念是“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
重庆市大学城将以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科技产业发达、综合配套完善、开放式现代化的风格,成为西部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国际科技教育交流中心。
在不久的将来,西部城区的建设,也将依附于大学城的建设。
把西部建成中国西部一流的市区中心和教育基地。
把大学城建设成中国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基地,也为西部城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用教育带动西部城区的迅速发展。
大学城—中国西部生态及教育的视觉系列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沙坪坝区西部虎溪镇和陈家桥镇,现在已建成交通发达的公路网,几分钟一班车到达沙坪坝区和各大市区,可以享受短时间旅行的乐趣。
而且地势平坦,易于基础建设。
重庆市大学园区(虎溪)项目建设研究报告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年5月0-1.重庆市大学园区(虎溪)的功能定位1)大学园区是特定区域若干所高等学校的集合,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大学园区。
2)大学园区应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孵化的园区,成为引进人才和对外科技教育合作交流的窗口。
3)大学园区在“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重庆地区高等教育培养规模扩张的需求,建立未来重庆地区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集聚基地。
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学科建设和开放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协作与交往,为提高各办学实体的综合实力和建立高科技园区奠定基础;“十五”之后,以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的孵化及产品开发,促进高等教育上档次、上水平,成为支撑重庆市产业升级、提升重庆市竞争实力的信息源、知识源和人才库。
0-2.办学规模与模式1)重庆市大学园区项目分为近期用地(约20平方公里)和扩展期用地(约10平方公里)二部分。
2)到2005年(近期用地内,一期工程结束),园区在校学生总体规模达12万人左右;到2010年(近期用地内,二期工程结束),园区在校学生总体规模达20万人左右,到2015年(扩展期用地,三期工程结束),园区在校学生总体规模达30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教育规模占15~20%左右。
3)“十五”期间,大学园区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十五”之后,继续加强政府投入,同时实行联合投入或以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包括中外著名大学合作或独立办学实体,校——企——团体——个人股份制方式的办学实体,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0-3.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统一政策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园区,既要体现相对独立的完整性,体现园区功能定位,又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体现园区的特色与城市规划的统一性。
1 引言《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系统规划了重庆市“十三五”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提出了“1+3”的定性目标。
“1”是指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形成较为完善、适应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体系和服务供给,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是指3个分类目标:一是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二是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创新生态更加优化。
2017年3月16日,重庆大学城科技产业园正式挂牌,未来将采取“科技创新城+高新产业园”的联动模式,依托重庆市沙坪坝区域内的大学城、西永微电园、西部物流园、自贸区和工业园区,打造“重庆科技创新城”。
2 项目规划2.1 项目简介重庆科技创新城是重庆市科委和沙坪坝区人民政府联手,按照“科技创新城+高新产业园”的联动模式,立足区域人才、智力、产业、开放资源优势,不断完善“高校+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构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将沙坪坝区建设成全市研发机构聚集地、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高科技人才聚集地和科技服务业聚集地,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城市。
2.2 SWOT分析2.2.1 优势分析(1)政策叠加效应优势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正致力于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国务院三号文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城项目规划研究牛婉莹摘要:重庆科技创新城由重庆市科委和沙坪坝区人民政府联手建造,目的在于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使重庆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城市。
分析重庆大学城科技创新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项目规划目标,对创新城进行总体规划,并以产业规划为主展开,确定创新城的功能分区与产业结构,并从战略角度提出发展规划,为创新城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