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解度。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溶解度曲线。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硝酸钾、氯化钠等。
3. 溶解度曲线图。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探究溶解度定义实验演示:观察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数据。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度的四要素。
3. 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指导: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学生实践:分组绘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分析曲线特点。
4. 应用溶解度曲线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预测固体物质的溶解情况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度曲线在化学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7.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及应用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变化规律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1. 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实验演示:观察硝酸钾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度数据。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规律。
2. 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教师讲解:溶解度方程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实践:分组进行溶解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化学初中阶段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溶解度的定义;
2. 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 能够应用溶解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定义;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10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单位,并介绍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讨论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提高溶解度实验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思考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写出最终结论;
3. 提出如何提高实验中溶解度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饱和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等。
3.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思考。
2.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及表示方法。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溶解度曲线绘制: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绘制方法及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内容: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2. 目标: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2. 难点:如何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溶解度曲线图,引发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兴趣。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1.1 溶解度的定义1. 引入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1.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 讲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 举例说明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曲线2.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2. 指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
2.2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方法。
2. 举例分析溶解度曲线。
第三章:溶液的组成和转化3.1 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1. 讲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3.2 溶液的转化1. 讲解溶液的转化方法。
2. 举例说明溶液的转化方法。
第四章:溶解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1. 讲解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章:溶解度实验5.1 实验一:测定某物质的溶解度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5.2 实验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 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第六章:溶解度与温度关系6.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 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解度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四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溶解度曲线的变化。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课堂氛围: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溶解度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来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和讨论来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温度计、溶解度曲线图。
2. 教学课件和资料。
一、溶解度的概念: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二、溶解度曲线:1. 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图,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基本特点。
2. 讲解: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 讲解:讲解温度、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1. 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 讲解:讲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五、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1. 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溶解度在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溶解度问题。
六、实验探究:溶解度的测定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某种固体的溶解度,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初中化学溶解度分析教案
主题:溶解度分析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
教学内容:
一、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温度、压强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二、溶解度实验
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溶质、溶剂、温度计等。
3. 实验步骤:
a. 取一定量的溶剂于烧杯中,加热至一定温度。
b. 按比例向烧杯中加入溶质,搅拌均匀。
c. 观察溶质是否完全溶解,记录所加入的溶质量。
d. 改变温度、溶质种类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进行讨论。
作业: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溶解度?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 在什么条件下溶质能够完全溶解?
3. 如何通过实验获取溶解度的数据?
扩展:请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并进行总结。
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个人回答和扩展性的知识总结,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实验技能进行评价。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通过对溶解度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2. 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如溶解度、溶解度变化等。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预测溶解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溶剂等。
5.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理解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学习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曲线特点,掌握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5. 应用溶解度曲线: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完成课后练习。
2. 调查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十、拓展延伸:1. 研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液体溶解度的特点。
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教师介绍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溶剂提取、结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专题溶解度教案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2. 介绍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给学生准备好不同温度的水,以及一些溶质,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总结其他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讨论其原因。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1.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答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并进行分析。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互相交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物质,研究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写出实验报告。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溶解度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激励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索更多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注:以上时间为参考,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溶解度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溶解度》教学设计《溶解度》教学设计【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方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
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底。
溶解度是溶液的根底知识。
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拟明确的解释。
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根底。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力目标: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拟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比照,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比照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拟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第一章:溶解度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1.2 教学内容:1.2.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2.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用“S”表示,单位为“g”。
1.2.3 溶解度的四要素:温度、溶剂量、溶质质量、饱和状态。
1.3 教学方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导学生回顾固液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否无限溶解在溶剂中?1.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1.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溶解度的曲线2.1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2 教学内容:2.2.1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2.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步骤:2.4.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的关系。
2.4.2 展示实验: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2.4.3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
2.4.4 实例分析: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的组成,分析溶解度变化规律。
2.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第三章:溶解度的计算3.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3.2.1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S = (m溶质/ m溶剂) ×100%3.2.2 溶解度的计算步骤:确定实验条件,称量实验数据,计算溶解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3.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图来解决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曲线图的绘制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物质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实际操作。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电子黑板、实验器材、溶解度曲线图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节溶解度的概念1.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能看到物质消失,哪些物质不能看到物质消失。
解释溶解的概念。
2.板书说明: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能够均匀混合的过程,形成透明的溶液。
3.学生互动:学生讨论,何种情况下溶解度较大或较小?温度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是如何的?4.板书总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质量或最大摩尔数。
5.拓展讨论:学生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展示实验: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解析:通过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在相同条件下,加热后溶解度增大,降温后溶解度减小的现象。
解释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验证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小结: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节溶解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引入: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哪些物质在某种溶剂中容易溶解,哪些物质不容易溶解。
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性质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2.学生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讨论和总结,发现物质的性质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 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
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的溶解度随温度
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的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
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