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案例及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8
“汉芯事件”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汉芯事件”是指2003年2⽉上海交通⼤学微电⼦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号”造假,并借助“汉芯⼀号”,陈进又申请了数⼗个科研项⽬,骗取了⾼达上亿元的科研基⾦。
中国亟待在⾼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主研发⾼性能芯⽚是我国科技界的⼀⼤梦想。
陈进利⽤这种期盼,骗取了⽆数的资⾦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带来⾃豪感的“汉芯⼀号”,变成了⼀起让⼈瞠⽬结⾆的重⼤科研造假事件。
所谓的“汉芯⼀号”采⽤国际先进的0.18微⽶半导体⼯艺设计,在只有⼿指指甲⼀半⼤⼩的⼀个集成块上有250万个器件,⽽且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钟可以进⾏2亿次运算。
经过国内权威专家验证,认为这⼀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的性能甚⾄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1] “汉芯1号”于2003年2⽉26⽇正式发布,时任上海市副市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都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由王阳元、邹⼠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组负责⼈严晓浪组成的鉴定专家组作出了⼀致评定:上海“汉芯1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开发平台,属于国内⾸创,达到了国际先进⽔平,是中国芯⽚发展史上⼀个重要的⾥程碑。
[2] 此后被视为“汉芯1号”发明⼈的陈进⾃然也是荣誉加⾝。
“汉芯”项⽬成为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项⽬,有关部门下拨⼤量课题经费。
上海市科委授予陈进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物称号,2004年上海交⼤将其特聘为长江学者。
同时,陈进本⼈还⾝兼数职,上海交⼤微电⼦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CEO,上海交⼤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2006年1⽉17⽇,有神秘⼈物在清华⼤学⽔⽊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学微电⼦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号”造假。
[1] ⼀些嗅觉敏锐的媒体很快介⼊,进⾏了艰难的追索和求证。
在举报⼈和媒体的共同努⼒下,⼀个个事实渐次浮出⽔⾯。
2006年1⽉28⽇,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专家调查组并开始⼯作,在其后的两个多⽉的时间⾥,专家调查组,针对举报⼈对“汉芯”事件的举报内容,采取与举报⼈、当事⼈和相关⼈员⾯谈、现场查验技术⽂档、分析对⽐有关技术资料、查验芯⽚演⽰系统和调阅相关⾳像资料等⽅式⽅法,对“汉芯”系列⼀⾄四号芯⽚的设计过程和性能指标等进⾏了全⾯调查与核实。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宗军涉嫌剽窃事件年仅37岁便被破格晋升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某某,2011年7月收到一封匿名网友举报的邮件,直指其2005年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中的一篇文章涉嫌抄袭。
匿名举报者同时把邮件发给了《微生物学报》编辑部。
被抄袭的文章来自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的学术期刊《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经过比对,李某某涉嫌抄袭的文章(以下简称李文)在摘要部分,与被抄袭文章(以下简称A文)中的观点与数据完全相同;在材料部分,A文中使用的是英国NCTC8164大肠杆菌,李文为购买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ATCC80739号大肠杆菌,A文中用的高压设备为美式设备,李文使用的是国内某研究所生产的设备,但其所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与A文如出一辙;在研究结果部分,李文中的图表只是在温度取值范围以及刻度间隔上与原文稍有不同,而数据表在格式和内容上则与英文文章完全相同;在分析与讨论部分,李文比A文的五个讨论内容少了一项,其余内容则完全相同;在参考文献部分,A文引用了46处文献,李文引用的全部15处文献中有14条文献与A文相同。
剽窃是指将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全部或部分原样照抄,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欺诈行为。
它不仅包括对他人作品字句、内容的直接使用,也包括对他人学术论著的思想、观点、结构、体系等元素作为自己论著的基本元素加以使用并发表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不注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出处来源而随意使用。
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案例-6 超篇幅引用他人文章1某高校研究生2009年所提交的学位论文的第三章因为引用过多(第三章共计1.5万字,直接引用约1.3万字),被外审专家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学校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对该论文进行复制比审核后,决定不同意为该论文组织答辩。
该同学对此非常不解,认为自己对所借鉴的成果进行了引用,不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在学术研究中,对已有成果的了解是必需的,对已有成果的借鉴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是否适当引用就成为判断抄袭或借鉴的关键。
学术不端经典案例
嘿,大家知道吗,学术界里也有一些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呢!就拿韩国的黄禹锡来说吧,他曾经可是韩国科学界的明星人物啊!他宣称自己成功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这可真是个超级重大的发现呀!结果呢,竟然是造假,这不是在愚弄大众吗?
还有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那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她声称搞出了一种非常厉害的新型万能细胞,当时可别提有多轰动了!但最后却被发现实验数据是伪造的,这多让人无语啊!她咋就能做出这种事呢,这不是把科研的严肃性当儿戏吗?
再看看咱们国内,曾经也有学术不端的例子。
有个学者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还大言不惭地说是自己的原创,这脸咋就那么大呢?难道他就没想到会被发现吗?这就好比是小偷去偷东西,还以为没人能抓住他,真是可笑至极!
学术不端就像是学术界的一颗毒瘤啊!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真正搞科研的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吗?难道不知道这会影响到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和发展吗?他们就不觉得羞愧吗?这种行为不就像是在干净的画布上胡乱涂鸦,把原本美好的东西给破坏了吗?我们必须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让
学术界回到那个纯净、充满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地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科学的进步,让那些真正有才华、有理想的科研人员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为我们的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做出贡献啊!。
学术不端案例标题:学术不端案例:科研诚信遭受打击的事件引言: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研究人员以欺骗、抄袭、篡改数据等手段违背科学道德规范,损害学术诚信的行为。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起学术不端案例,展示该案例发生的时间、事件的细节,并附上律师对此案例的评述。
案例一:诺贝尔获奖物理学家欺诈行为被揭露时间:2002年事件细节:2002年,曾获得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在其领导下的研究团队中进行欺诈行为的事件被揭露。
中村教授在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蓝光发光二极管(LED)技术的研究中,涉嫌篡改数据和虚假宣传。
中村教授利用修改实验数据的方式,使蓝色LED的研究显得取得了更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团队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声称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然而,一位研究者怀疑其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进而揭露了这一事件。
调查发现,中村教授在他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频繁修改实验数据,以此突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组其他成员的配合和中村本人的掩盖,这一欺诈行为得以长期维持。
然而,一旦真相被揭示,中村教授迅速失去了他过去的辉煌,名誉扫地。
律师点评:这起学术不端案例不仅损害了中村教授的学术声誉,同时也对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界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诚信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中村教授的行为无疑违背了学术界的核心价值观,对他未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学术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建立。
结论: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领域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学术界和科研机构有责任制定和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确保科学研究的诚信性和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每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应该保持高度的科学道德和诚信意识,时刻谨记保持真实和透明的原则。
学术不端行为的道义偏差案例案例:数据造假的道义偏差背景描述:某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种道义偏差的行为,即数据造假。
为了满足科研项目的需求以及提高自己的声誉和职业前景,这些研究人员不择手段地篡改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呈现出更加显著或正面的效果。
具体案例:以某研究人员为例,他在进行一项关于一种新药物疗效的实验研究时,发现实际结果并不如预期。
为了符合自己的假设和期待,他决定对结果进行“修饰”。
该研究人员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篡改,特别是删除了那些不利于自己假设的数据点,并通过收集更多的数据点来掩盖数据篡改的事实。
此外,他还改变了一些相关变量的结果呈现方式,以塑造更积极的结论。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他选择性地剔除了一些明显的离群值或异常数据,以及假设与结论相矛盾的数据,以使结果更加一致和可信。
在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这名研究人员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在实验中出现的困难、挑战或失败,仅关注和强调那些支持自己研究假设的数据和结果。
此外,他还夸大了药物的疗效和潜在应用前景,并在结论部分无视方法和数据方面的限制,从而使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更强。
这种数据造假的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道德原则,具有显著的道义偏差。
它不仅违反了研究人员对真实、准确和客观数据的义务,也违背了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真理和知识的价值观。
此外,这种行为还对科学界的信任和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和共同努力。
对于这种道义偏差的行为,需要加强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诚实和透明原则应被灌输给研究人员,对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应提倡正直和勇敢。
对于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机制也应该得到加强,以保护学术界的诚信和质量。
总结:数据造假案例揭示了科研过程中的道义偏差问题。
通过加强道德和伦理教育以及加强监督和惩罚机制,可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学研究的诚信性和可信度。
学术不端行为案例
一,其中案例也层出不穷。
以美国科学家尼尔·伯恩斯为例,他曾被控犯有科研造假罪,其中包括在某种致癌性病毒研究中造假数据。
尼尔·伯恩
斯被控犯有“篡改和伪造科学数据”、“捏造科学结果”、“故意
隐瞒重要证据”等罪行,而他的行为也对他的科研贡献造成了
极大的损害。
另一例子是英国科学家瑞恩·马斯特斯,他曾被控犯有“擅
自更改数据”、“未按规定报告和记录数据”、“未能采取必要措
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等罪行,他的行为对科学公信力造成了
极大损害。
瑞士遗传学家斯特凡·比斯特拉也曾被控犯有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包括擅自更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未能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未能在文章中披露重要信息等。
斯特凡·比斯特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科学公信力,
也对他的科研贡献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上述案例仅是学术不端行为案例中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非常严重。
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机构应采取有力的措施,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以维护学术研究的诚信。
仅
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学术界才能发展得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