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8.23 KB
- 文档页数:4
服务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创新是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核心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别阐述服务业创新,探讨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服务业创新的理论探讨服务业创新具有多层次和跨领域的特征,涉及多个方面,如技术、管理、模式等。
在现代服务业创新理论中,创新是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所谓创新,在服务领域中,是指在现有服务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等目的来实现。
服务业创新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各种方面的资源和条件的支持,更需要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协同。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服务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已超越了单一的产品、技术、模式等方面,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与协调,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来推进。
服务业创新还需要具备自我超越、资源整合、系统创新与整体重构等条件和特质。
在此过程中,服务企业需要对市场、技术、服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开展自我超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工作,通过整合资源,建立服务自我超越机制,进一步推动创新与发展。
二、服务业创新的实践探索服务业的创新需要有实践与支撑,只有在现实中获取经验与知识,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目前,服务业领域创新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施,涉及通信、金融、旅游等多个行业。
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后,创新再一次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服务业创新的实践主要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方面。
1、技术创新: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包括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
随着服务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效率,推动业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概论》重点满分知识点!《现代服务业概论》lxl第一章服务与服务业的概念体系1.服务的概念: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与顾客接触中,供方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2.服务的特征:●无形性:①服务本质上是无形的,服务在精神上也是无形的②这并不是说整个服务过程都不需要借助于有形物体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很难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判断服务产品的质量●不可储存性: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以及受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制约,使得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服务一经生产就必须被消费掉,否则就变得毫无用处。
●不可分离性:①服务是生产的同时被消费的②消费者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③服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人员接触④人的因素在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品质差异性:有形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无法在服务中精确地进行,由同一个服务人员进行的每一次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效用和感知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以下4种:服务人员、消费者、环境、互动。
●不可感知性:①服务元素的不可感知性,有很多服务元素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②大多数服务都很难以描述,消费者购买前往往不能肯定自己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③顾客接受服务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受到服务所带来的利益3.如何让顾客在购买前准确判断服务产品的质量?广告宣传、树立品牌、等级认证、名人效应4.如何应对不可储存性对服务产品生产的影响?调查预测、市场促销、销售同盟、成本管理5.服务业的概念:服务业是从生产和生活领域独立出来的,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提供无形性产品为主的行业。
6.服务业的层次与分类(P11表1-1)7.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服务业或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者在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分类: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法律服务类7大类别。
特征: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协同性。
第一部分服务业相关概念及分类一、服务业的相关概念(一)服务的定义在历史上,对服务的定义通常可以概括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定义方式,是通过排他性的方式来说明‚服务‛,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统计定义,就是将一切不属于产品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定义为‚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在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加大,‚服务‛作为一类特殊的活动和一个独立的概念日渐受到理论界的关注,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仅以一个排他性的定义来界定服务是无法完全概括‚服务‛说包含的具体内涵的。
这种定义方法很显然并不适于进行理论分析,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它没有包含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必须包含的特定内涵,也没有说明它所表示的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缺乏逻辑的严谨性。
因此出现了第二类定义方法,这类定义主要是从服务的本质出发来进行定义的,即通过性质来进行定义,指出具有某些性质特征的交易品就是服务,比如,非实物性就被认为是服务的本质特征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大量有关服务行为和服务企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成果在对服务的定义方面大多属于我们所分析的第二类,但虽然如此,关于‚服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基于这一点,本研究列出了一些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所给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经济学家T.P.Hill(1977)基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服务的概念,他认为:服务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变化可以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属于某个经济主体身上;这种状态变化是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劳动结果。
所谓‚状态的变化‛是强调服务的结果,这是从便于对服务进行计量的角度所作的定义。
Stanton(1975)将服务定义为‚用来满足需求的一种无形活动(或行为),这些行为并不一定与出售有形货品有所关联;整个生产与销售的过程就是一种服务,过程当中可以不包含有形货品的提供,不过即使是提供有形货品的服务,该货品的所有权也不会因此而产生转移‛。
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Kotler(1980)对服务定义;‚一个组织提供另一个群体的任何活动或利益,服务基本上是无形的,也无法产生事物所有权的转移,整个交易过程不一定要附属于实质的产品。
现代服务业管理》CH03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同时,重点讨论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的区别和挑战。
现代服务业管理是一种针对日益发展和变化的服务业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体系。
服务业包括各种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经营活动的行业,如金融服务、咨询服务、医疗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元化: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
服务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提供服务,如线上平台、实体店面等。
高度专业化:现代服务业对员工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
依赖技术支持: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技术的应用。
现代服务业管理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现代服务业管理与传统服务业管理相比存在一些区别和挑战:规模与速度: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速度都较传统服务业大。
随着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竞争与创新: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也成为成功的关键。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现代服务业管理需要注重创新和优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
科技与数字化:现代服务业管理需要紧跟科技的发展,并进行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管理具有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依赖技术支持等特点。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管理面临更大的规模、速度、竞争和创新的挑战,同时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二节: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管理具有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依赖技术支持等特点。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管理面临更大的规模、速度、竞争和创新的挑战,同时也需要紧跟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第二节: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础理论本节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现代服务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第三章服务业的相关理论●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第二节服务业发展规律●第三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前工业社会。
●第二阶段:工业社会。
●第三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列出了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①前工业社会:$50-$200;●②早期工业社会:$200-$600;●③工业社会:$600-$1500;●④发达工业社会:$1500-$4000;●⑤后工业社会:$4000-$20000。
●结论:●①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在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都在发展,它不像工业那样只在一个时期有显著增长;●②服务业在不同时期适应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不同的内部变化和发展。
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一)产业服务化理论●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
●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中间性服务和互补性服务:●①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②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一部分的流通和金融服务;●③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④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
●对于工业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论点是:● 1.商品与服务是互补的;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意味着对服务需求范围和种类的扩大。
● 2.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
● 3.在新的社会制度结构(主要是城市化)中,对企业的“高级服务”是不可避免的。
●(二)服务产业化理论●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服务的生产将走向产业化。
●服务业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将服务生产制造业化,这首先要求将服务业的生产、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标准化。
幻灯片11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一)就业结构演进规律●劳动人口由农业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
服务行业理论资料服务行业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无论是酒店、餐饮、旅游还是零售业等等,都离不开服务的存在。
服务行业是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通过提供一系列服务,实现消费者满意度和利润最大化的行业。
本文将从服务行业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服务行业的定义是基于提供服务的行业,它与制造业相对。
服务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不可存储、不可传递及可被定制。
比如,一家餐厅提供了美食和服务,但你无法将这些冷冻起来,然后邮寄给别人享受。
同时,服务行业也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服务也要根据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定制。
因此,服务行业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除此之外,服务行业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服务的提供过程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比如,旅游服务中导游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关键的是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其次,服务行业是一种集体努力。
往往一个服务产品的实现需要多个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比如酒店的员工、厨师、服务员等等,只有他们的协同努力,才能够提供完整的服务体验。
最后,服务行业强调的是消费者体验的感知和感觉。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服务的评价不仅仅包括了商品的质量,还有服务的态度、亲切与否等方面。
服务行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居住和工作,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服务行业的发展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服务业能够创造就业机会。
由于服务行业的特点,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就业的增长。
再次,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服务行业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供特色的服务来吸引外国游客,增加外汇收入。
然而,服务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服务行业的质量和标准化难以保障。
第三章服务业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
●第二节服务业发展规律
●第三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服务经济理论
●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
●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
●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
●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阶段(贝尔的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前工业社会。
●第二阶段:工业社会。
●第三阶段:后工业社会。
●贝尔列出了与上述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
●①前工业社会:$50-$200;
●②早期工业社会:$200-$600;
●③工业社会:$600-$1500;
●④发达工业社会:$1500-$4000;
●⑤后工业社会:$4000-$20000。
●结论:
●①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整体,在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都在发展,它不像工业那样只在一个时期有显著增长;
●②服务业在不同时期适应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不同的内部变化和发展。
二、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
●(一)产业服务化理论
●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即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
●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中间性服务和互补性服务:
●①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
●②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一部分的流通和金融服务;
●③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
●④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
●对于工业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论点是:
● 1.商品与服务是互补的;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意味着对服务需求范围和种类的扩大。
● 2.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
● 3.在新的社会制度结构(主要是城市化)中,对企业的“高级服务”是不可避免的。
●(二)服务产业化理论
●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服务的生产将走向产业化。
●服务业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将服务生产制造业化,这首先要求将服务业的生产、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标准化。
幻灯片11
三、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
●(一)就业结构演进规律
●劳动人口由农业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
●克拉克的分析结果:
●(1)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
●(2)尽管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在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但就个别国家来看情况有很大差异。
●(3)交通业的劳动力比重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和运输技术有关。
●(4)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程度最密切的是商业和金融业。
●(5)克拉克暗示,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可能不是平均收入差异的结果,而是边际收入差异的结果。
●(二)服务业吸收就业的特点
● 1.服务业与工业在工资和经济波动上有差异:
●(1)在工资收入差异上,服务业的收入远小于工业。
●(2)服务业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定性较大。
● 2. “服务经济”对产业组织和劳动力有影响
●(1)企业组织将由大企业、垄断性的经营转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营。
●(2)公益机构在经济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工作的“个性化”。
第二节服务业发展规律
●一、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二、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衡量
一、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一)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和工业发展
●(二)市场发育:服务业生长的源泉
● 1.市场经济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 2.服务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需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1.生产服务的需求。
● 2.生活服务的需求。
●(四)城市化: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衡量
●Ss=Ds=F(GDP,C,P,X)
●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2.城市化水平
● 3.人口密度
● 4.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
第三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地位或份额
●(一)影响服务业份额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服务业份额增长的力量
●二、作用和意义
●(一)充当基础设施
●(二)可以作为中间环节
●(三)对经济的战略意义
●(四)结构调整的作用
●(五)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复习题:
● 1.何谓配第-克拉克定理?并简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2.如何理解产业服务化理论和服务产业化理论?
● 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特点有哪些?
● 4.影响一国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