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学习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戏曲文化的介绍和发展历程本部分主要介绍戏曲文化的概况,包括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戏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2.戏曲唱腔和剧本的学习本部分主要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的唱腔和剧本,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戏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3.角色分析和表演本部分主要讲解戏曲角色的类别和分析、角色表演的技巧以及常见角色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4.戏曲与历史、文化、艺术的关系本部分主要探讨戏曲文化与历史、文化、艺术的关系,以及戏曲文化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配合实践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戏曲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2.小组讨论配合PBL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PBL教学,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从团队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现场观摩和演出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摩和演出,提高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领悟,现场感受学生更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更加深刻记忆和领悟。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学习表现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二是小组作业和项目的评价,综合考虑作业质量、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及表现等因素。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地理解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而且可以在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框架下,综合性学习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这是一次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学术素养的探索和实践。
《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章:活动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定义和起源。
2. 介绍戏曲的基本特点,如唱、做、念、打等。
3. 通过观看一段戏曲表演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
教学活动:1. 开场白: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戏曲的世界。
2. 观看戏曲表演片段:让学生观看一段经典的戏曲表演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感受戏曲的特点。
3. 讨论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戏曲的认知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二章:戏曲的基本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戏曲技巧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基本技巧,如唱腔、表演、念白、打击等。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技巧的魅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基本技巧,并进行示范。
2. 观看戏曲片段:让学生观看不同戏曲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欣赏不同技巧的应用。
3. 实践和练习:学生进行简单的戏曲技巧练习,如唱腔模仿、表演动作等。
第三章:戏曲的角色和行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角色和行当。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角色和行当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角色和行当的定义和分类。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角色和行当的定义和分类。
2. 观看戏曲片段:让学生观看不同戏曲片段,引导他们观察和欣赏不同角色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3.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表演风格。
第四章:戏曲的流派和剧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流派和剧种。
2. 培养学生对戏曲流派和剧种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戏曲的流派和剧种的定义和分类。
2. 通过观看不同戏曲片段,让学生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活动:1. 讲解和演示:教师讲解戏曲的流派和剧种的定义和分类。
《戏曲大舞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案章节:一、活动主题与目标1. 活动主题:探索戏曲艺术,提升语文素养2.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流派及特点;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戏曲艺术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文献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与戏曲相关的文章,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3.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提前布置好相关场景。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戏曲艺术;2. 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戏曲艺术的历史、流派及特点,让学生对戏曲有更深入的了解;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戏曲的认识,分享阅读体验,总结出戏曲的特点;4. 实践活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戏曲形式,进行模仿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戏曲,如戏曲中的诗词、对白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2. 学生表演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演水平,如发音、表情、动作等;3. 学生语文素养: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欣赏一部完整的戏曲作品,写一篇观后感,分享自己的感受;2.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戏曲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魅力;3. 课程整合:将戏曲艺术与语文课程其他模块相结合,如戏剧文学鉴赏、戏曲诗词欣赏等。
六、活动资源与工具1. 教师资源:戏曲艺术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料等;2. 学生资源:图书馆相关书籍、网络资料、个人阅读体验等;3. 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表演道具、戏曲音乐软件等。
七、活动步骤与方法1. 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第二步:讲授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第三步: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第四步:实践活动,分组表演;第五步:总结提升,提高语文素养。
《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提高对戏曲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学习戏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3. 通过对戏曲的欣赏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戏曲的主要流派及特点3. 戏曲的基本知识(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唱、做、念、打等表演手法)4. 经典戏曲选段欣赏5. 戏曲表演实践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观看经典戏曲选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提高表演技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戏曲文化。
四、教学资源1. 戏曲视频资料:经典戏曲选段、戏曲表演技巧展示等。
2. 戏曲图书资料:介绍戏曲发展历程、角色扮演、表演技巧等书籍。
3. 网络资源:戏曲文化网站、在线戏曲课程等。
4. 戏曲道具:戏服、道具、化妆用品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喜爱程度,通过课堂参与度、表演积极性等方式评估。
3. 学生戏曲表演技巧的提升,通过课堂表演、实践活动等方式评估。
4.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评估。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主要流派及特点。
第5-8课时:学习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角色分类、表演手法等。
第9-12课时:欣赏经典戏曲选段,分析戏曲的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
第13-16课时:进行戏曲表演实践,学习戏曲的化妆、穿戴戏服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戏曲大舞台这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我们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
一、课前准备1. 制作一份关于戏曲的问卷调查,包括问题如下:a. 你对戏曲有了解吗?b. 你喜欢看戏曲吗?为什么?c. 你喜欢哪一种戏曲?d. 你学过戏曲吗?e. 你认为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何?f. 你希望今后有机会学习或参与戏曲吗?2. 分发问卷给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调查。
3. 整理问卷结果,准备好展示材料(如折线图、条形图等)。
二、导入环节1.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与戏曲相关的问题,例如:a. 你知道什么是戏曲吗?它有哪些特点?b. 你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戏曲剧种?c. 你知道戏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吗?2. 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戏曲表演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知识探究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戏曲剧种进行深入了解。
2.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以下任务:a. 了解该剧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b. 学习该剧种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c. 观看该剧种的经典片段或现场表演。
d. 分享所了解的内容,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3.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
四、实践体验1. 邀请一位专业的戏曲演员或老师来校为学生进行戏曲表演示范和指导。
2. 学生们可以尝试学习一些戏曲基本动作和唱腔,亲身感受戏曲表演的魅力。
3.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排练一段简短的戏曲剧目,进行小型演出。
五、总结归纳1. 学生回答一些与戏曲相关的问题,例如:a. 通过这次学习,你对戏曲有了什么新的认识?b. 你觉得戏曲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c. 你对戏曲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有什么理解?d. 你认为戏曲在你的人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2.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对戏曲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六、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了解戏曲,可以借阅有关戏曲艺术的书籍或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
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戏曲的热爱和认识,例如写一篇文章、创作一幅画作或编写一首戏曲曲调。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优秀3篇)《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2、验证网络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3、尝试网络环境和课堂教学的整合。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戏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常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以了解、欣赏、探究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
【课前准备】1、预习课本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2、携带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活动材料。
【学习过程】一、教师导入略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过程1、进入任务一:学生关于戏曲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相关练习。
有余力的同学可学习浏览拓展知识的部分内容。
2、进入任务二: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小组加入。
3、小组任务简单说明:⑴工艺品制作(脸谱等):在硬纸或蛋壳等你能想到的地方绘制戏曲脸谱,制成小工艺品;能对脸谱进行分类,并附文字或口头说明。
也可以制作贺卡、邮票、火柴盒等工艺品。
⑴戏曲手抄报:灵活运用自己搜集和与同学交流得来的戏曲资料,办一份手抄报──《戏曲大舞台》;撰写办报感受(收获)与同学交流。
⑴辩论擂台:①确定选题,准备资料、组织选手;②可在网上论坛参与辩论。
辩题:中国戏曲是弃是留⑴模仿秀:尝试学唱戏曲,进行舞台表演实践;亦可以对戏曲舞台表演过程进行追踪研究并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形式自己选择,可以表演或汇报等;可以上交研究报告。
⑴其他创意:你可以不参加上述小组的活动,你可以独立完成其他有创意的活动。
但必须上交成果。
比如撰写某一专题的研究报告等。
四、合作探究过程小组成员分工──收集整理资料──讨论归纳资料──成果制作──成果展示五、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下课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篇二了解戏曲,关注戏曲——《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授课人:林敏冬活动目的:1、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关注戏曲的发展。
《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我们组织了一场名为“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们对戏曲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包括戏曲的种类、特点、发展历程等;二是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能力,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三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在活动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
教师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了各种与戏曲相关的书籍、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同时,还邀请了当地戏曲团的专业演员来校进行指导和讲座。
学生们也被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戏曲种类,如京剧、昆曲、越剧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准备。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戏曲知识讲座”。
专业演员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表演特点等。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做着笔记,还积极地提问与演员进行互动。
通过这个讲座,学生们对戏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是“戏曲展览”环节。
我们在学校的展厅布置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戏曲展览。
展览中展示了各种戏曲服装、道具、脸谱以及著名戏曲演员的剧照和介绍。
每个小组还制作了精美的展板,介绍他们所负责研究的戏曲种类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学生们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不仅对戏曲的外在形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戏曲表演欣赏”是活动的重头戏。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一场专业的戏曲演出。
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学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演员的唱腔、动作、表情等表演技巧,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戏曲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体验戏曲艺术,我们还安排了“戏曲模仿秀”环节。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进行模仿表演。
在准备过程中,专业演员对学生们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唱腔和动作的要领。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共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教学目标】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能整理资料。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由学生来主持。
一、多媒体显示有关戏剧常识:(一)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案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活动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一)教师准备1、调查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
2、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
3、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二)学生准备1、各组根据分配剧种具体分工查找资料,准备向其他小组介绍。
2、各组选择一出大家喜爱的戏或一个片段,分好角色,准备些道具,准备戏曲表演。
三、活动时间:课堂展示安排2课时。
四、活动步骤:第一、导入: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剧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第二、戏曲名家介绍:1、范瑞娟-----女,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嵊县黄泽镇。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翌年春,随班到绍兴、宁波、沈家门、诸暨等地演出。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1941年夏初,在汇泉楼演出时,因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荐救场成功,由此当上了头肩。
40年代初,分别和邢竹琴、支兰芳、金香琴搭班。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与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与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剧”的改革。
1945年,在演出《梁祝哀史?quot;山伯临终“一场中,与琴师周宝财的配合,创造了〔弦下腔〕。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8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历史与艺术学科教学,围绕着学习《戏曲大舞台》这一文艺作品展开。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品味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通过学习文艺作品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戏曲作品中的艺术特点。
2.了解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种及其特点。
3.理解戏曲作品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4.通过戏曲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欣赏能力。
5.通过多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观察、分析、推理、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创作、演绎和欣赏。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从戏曲艺术中发现文化背景、艺术气息等信息,深入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如何运用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挖掘戏曲艺术中的历史、文化、人文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研究探究、个性化学习等多种方式深入探讨戏曲艺术的特点。
同时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方式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与策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的目的。
四、教学步骤与过程设计1.热身环节(10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于戏曲艺术的认识。
可以运用戏曲视频、音乐、文学作品等多种录入形式来进行学习,体验,网站、应用、图书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学习。
2.学习重点之一——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种及其特点(20分钟):分组观看不同类型的戏曲表演,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观看和研究剧情、人物、服装、化妆等方面的信息,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戏曲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学习重点之二——戏曲作品中的艺术特点(20分钟):在小组内讨论观影心得,发掘戏曲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同时学习戏曲的造型、舞蹈和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二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编制人:关黎辉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3.19 编号:07 今日名言: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莎士比亚【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
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学习难点】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课前热身】配乐诵读
一.戏曲知识竞赛
必答题:
第一组: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
2、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3、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
4、京剧“四大名旦”是指——
第二组: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
2、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3、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
4、“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哪一
点?
第三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什么?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
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
第四组: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
抢答题:
1、连线题:将下列剧种和著名演员用直线连接起来
越剧严凤英
京剧袁雪芬
豫剧梅兰芳
黄梅戏常香玉
2、连线题:将下列京剧流派与表演风格用直线连接起来
梅派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程派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尚派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形象
二.脸谱辨识题:
说出画面上的脸谱代表什么形象,并举一例。
三.我行我秀
戏曲选段学唱:小组派出一人或两人,学唱选段,可加动作表演,可加伴奏,至少学唱两句。
【布置作业】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你有何收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
【反思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