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周公的名言典故据史书记载,周公(前1042年—前1018年),姓姬,名旦,字子载,故称周公旦,是中国周朝的开国功臣和重要政治家,吕洞宾之师,被尊称为周文王之后周公言。
周公在周文王登基后成为了文王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将领,对周朝的建立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处事公正,谋略独到,被誉为千古能臣之一。
周公的名言典故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经典典故和名言。
第一则是《周易》中的“君子之道,独立不惑”。
这个典故来源于周公传。
当王子旦(即后来的周公)在周文王面前,文王告诉周公:“象耳!汝可协和五牲,配享上帝,先敬龙图,王者之义也。
”周公想到自己未曾见过真龙的形体,心里疑虑,便向在场的贤士请教如何描绘龙的形象。
贤士曰:“君子之道,独立不惑。
”周公领会到,君子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不受人诱惑,不迷失方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王者之道。
从此后,周公改用“象耳”作为自己的名号。
第二则是《大学》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个典故也源于周公的实际经历。
周公曾经听闻有人善于山岳,于是就前去拜访,向他请教山岳之术。
得到建议后,周公决心亲自上山体验,乃万里征程,历尽艰险,终于登上山巅。
周公说:“从前虽然听说过山岳之术,但实际登山后才真正了解,这是亲身经历而来的。
”他总结了这一经验,也就是名言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五个步骤是指通过广泛的学习、询问、深思熟虑、辨别和实践的过程,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这也是一种行动和思维的方式,故被后人广泛引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第三则是《周易·系辞上》中的“观乎天文,察乎地理,考乎人事”。
这个典故起源于周文王询问周公有关治国之道的故事。
周文王问道:“如治国理政,当如何行之。
”周公回答说:“观乎天文,察乎地理,考乎人事。
”他认为只有观察天文地理,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的状况,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2.周公的教育思想(1)制礼作乐,敬德保民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限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类的礼节。
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公制订周礼说,礼仪用来观察德行,德行用来处置事情,事情用来衡量功劳,功劳用来取食于民。
可见“周礼”包括“观德”、“处事”、“度功”、“食民”等方面的内容。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至鲁,在太史那里观看册书,看到易、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西周之礼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这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
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宗教礼仪以及道德伦理规范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
而周公作乐,则不仅包括乐曲,而且还包括诗歌、舞蹈等项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亲亲”与“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级制。
同时,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对夏商两代礼乐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他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是集大成者,又是创新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族虽是一古老的邦国,但承受了天命就换上了一番新气象。
周公开创的灿烂大备的西周一代文化教育,同时也为后世文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敬天保民是商代统治者的神道设教思想,周公改为敬德保民,强调“明德”这一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周公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他看到商代统治者,如纣王,口口声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①,但仍挽救不了他的灭亡。
于是提出必须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永保天命,维护其统治。
所以他说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②意思是说,文王能够修明自己的德行,对于刑罚做到小心谨慎,他不敢轻看和虐待那些鳏夫寡妇,他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惩罚该惩罚的人,他的德行在人民中间非常显著,这样,他就开始把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几个友邦建立在中夏地区,把我们的西方治理得很好。
周公的典故
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
西周的开国重臣,古代中国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文化中是德行之典范。
一、周公解梦
解梦是古代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预测未来吉凶祸福的方法。
周公解梦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但主要是以口相传之,并引用了周公旦所著的《周公解梦》作为其解梦理论的依据。
二、周公礼乐
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周公摄政
武王伐纣后,天下未定,便病逝了。
当时天下一片混乱,周公旦为了稳定局势,便代替成王摄政。
在此期间,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下来,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辞辛劳地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描述了周公旦为了国家大事而辛勤工作的情景。
五、周公祈神
周公在摄政期间,不仅关注人间的事务,也十分关注天神的事务。
他通过各种方式祈求天神保佑人间平安、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逐渐稳定下来,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
周公(约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商朝和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周朝政权:周公是周武王的叔父,他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武王推翻暴
虐的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这一政权转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推行礼乐制度:周公致力于推行礼乐制度,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君子品德的重
要手段。
他编纂了《周礼》和《乐府诗集》,规范了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行为和活动,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奠定封建制度基础:周公设立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封给亲信和功臣,以巩固周朝的统
治地位。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影响了数千年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4.修缮周京城:周公修复和扩建了都城镐京(今陕西省咸阳市),使之成为周朝的政治中
心。
这一行动显示了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交流。
总体而言,周公作为周武王的重要辅佐者,通过建立周朝政权、推行礼乐制度、奠定封建制度基础以及修缮周京城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去世后,让弟弟周公辅佐自己的儿子成王。
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对河神祈祷说:“小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
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
”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就归政于成王。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陷害周公,周公就逃到楚地躲避。
后来成王翻阅库府中的藏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就立即派人将周公迎了回来。
周公回来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链接:
周公不负周武王的嘱托,忠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并制定了周卖/礼。
我们要学习他负责任的精神,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认识周公
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尚书·大传》曾把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周公的典故摘要:一、周公简介1.周公旦的身份2.周公旦的贡献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2.周公辅佐成王3.周公东征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2.周公与《周礼》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周公,即周公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出生于西周初年,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在周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典故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周公简介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他不仅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先驱,被尊奉为“元圣”。
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周公解梦的故事源自《左传》。
周公旦曾经为周武王解梦,解释了他梦见的一个大国侵略周国的梦。
周公旦认为这个梦预示着周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提醒周武王要加强国家的防御力量。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解梦学的滥觞。
2.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
他为了稳定国家政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的实力。
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成王成功地巩固了周朝的政权。
3.周公东征周公旦在周成王成年后,领导周军东征,成功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
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儒家学派将周公视为圣贤,认为他是实行仁政的典范。
孔子对周公十分敬仰,称赞他“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孟子也将周公视为古代圣贤,称赞他“尊贤使能,周公之道”。
2.周公与《周礼》《周礼》是一部关于周朝官制的著作,被认为是由周公旦制定的。
这部书详细地记载了周朝的官职、礼仪、刑法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周公旦的一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都将周公视为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周公旦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周公的名词解释周公,即姜太公,姓姜,名伯约,字子牙,相传为中国商朝末年至周朝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
他是商朝末年的卿士,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周公成为了周武王的重要辅臣,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周公的名字由来据传周公的名字源自于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
相传姜太公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一条龙,以为龙神而让人守望,后来姜太公的出生确实带有一些神奇的迹象。
在他出生的那天,一片黑云遮住了太阳,射下一道光辉照耀在姜太公头上,这被认为是周公受到了天道的祝福和庇佑。
另外,周公在成长过程中天赋异禀,聪明智慧,深得父母的喜爱,他的父亲因为这个宝贝儿子而给他起了名字伯约,寓意着将来会成为众人所依赖、尊敬的人物。
而后来,周公因为他的才能和贡献,被封为公爵,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周公。
二、周公的政治才能周公作为周王朝的重要辅臣,他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
首先,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他的军事智慧和勇气都是无人能及的,这使得他在战争中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战略和策略,帮助周武王一路胜利。
其次,周公在政治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主持制定了周王朝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使得国家能够有序运行和稳定发展。
他重视礼制,强调君臣之道,通过建立正统的王室继承制度,使得周朝得以历久不衰。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推行耕读传家,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三、周公的文化贡献周公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世的文化名人。
周公精通六艺,擅长音乐、礼仪和政治。
他创建了九韶乐和六礼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文化的发展。
九韶乐是指九种不同的音乐曲调和乐器,每一种音乐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形式,使得音乐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而六礼制度是指生、长、丧、嫁、娶、探病这六个重要场合的礼仪规范,它们规定了人们应该在这些场合中应该如何行为,体现了尊敬和敬重他人的精神。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由于他的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凤翔县),故历史上称他为周公。
他辅助武王灭商,立有大功。
武王灭商后二年病死,武王的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代行国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贵族想争夺王位,散布谣言,攻击周公,并联络纣的儿子武庚等殷商的残余势力,发动叛乱,反对周朝的统治。
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用了两年的时间,平定了反叛。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除去使用武力外,周公还在政治上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加强分封诸侯的政策。
周武王灭纣以后,就已开始分封诸侯。
周公并不因武庚和三叔的叛周而改变原来的分封政策,相反更加大力贯彻。
他把新征服的东方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子弟和异姓功臣,建立属国,来拱卫周朝王室。
据说周朝初年,武王、周公、成王时代,先后一共封了七十一国。
灭掉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结束商朝以来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
2.营建洛邑。
为了便于防止殷族的反抗和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朝感到都城镐京的位置有点太偏西了,因此便由周公主持营建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叫作东都。
东都建成后,周公把殷的一部分遗民迁到洛邑,加以监管,并且派重兵驻守,以便镇压。
周公自己也常驻在这里。
这样,洛邑便成了当时周朝经营中原的一个重要据点。
3.制定典章制度。
周公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法,定出了一套设官分职用人的办法和区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上下、亲疏、尊卑、贵贱的各种礼仪。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对商朝的文化,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他要周族贵族子弟学习商的文化和艺术,从而产生商周两族混合的文化,这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周公摄政七年,还政成王。
据历史所记,西周初年,经过武王、周公这一时期,到了成王和他的儿子康王时代,几十年间,天下太平,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西周的国力,这时最为强盛。
周公的典故
摘要:
1.周公的背景和身份
2.周公的典故和历史意义
3.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正文:
周公,是中国古代周朝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名叫姬旦,是周朝初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周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典故和思想影响深远。
周公的典故和历史意义源于他在周朝建立初期的杰出贡献。
据《史记》记载,周公在周武王去世后,辅助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他秉持公正、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周公最著名的典故是“周公吐哺”,这个故事表现了周公勤于政务,连吃饭时都顾不上咀嚼,急于迎客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还创立了周礼,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理念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周公强调“德治”,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这种治国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
此外,周公还重视文化和教育,他提倡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周公诫子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释:1、卑:低下。
2、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3、聪明:指明察事理。
4、恭:肃敬,谦逊有礼。
5、贵:地位显要。
6、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7、荣:荣华显贵。
8、睿智:聪慧,明智。
9、慎:谨慎,慎重。
10、畏:同“威”,威严。
11、由:奉行,遵从。
12、愚:愚拙,不巧伪。
13、哲:明智,聪明。
14、尊盛:位高势盛。
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队伍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周公解梦的周公是谁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创制了礼乐,并为武王伐纣做出奉献。
因其封地在周,封号为上公,因而又称他为周公。
周公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在政治、军事、法律方面都有成就。
其父周文王离世后,周公一心辅佐周武王伐纣,经过多年战争,最终灭掉商朝,建立西周。
为西周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奉献,不与武王争皇位,一心一意为西周效力。
武王克殷二年重病,遂命周公继承皇位。
周公不允,并祈求上天让自己代武王死,写保佑文书藏在箱子内,可见周公的赤胆忠心。
武王死后,周公为稳固周朝,遂立武王幼子成王管理朝政,辅佐成王直到成年,成王能够独立执政后,周公又回到自己大臣的位置上。
因立年幼成王代自己执政,许多大臣对此不满,并屡次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不是,周公为躲避迫害,逃至楚地。
后成王发现藏在箱子内的文书,被周公的衷心所感动,于是周公重新获得信任,回西周继续任职。
周公为实现武王的遗愿,建东都成周,用七年时间完成,后留守成周,归政成王。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称为陕西。
周公在执政期间,大力开展礼乐文化,为我国礼乐文明奠定了根底。
周公解梦周公解梦是通过对人梦到的事物进行占卜吉凶的解梦书籍。
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创制了礼乐,并为武王伐纣做出奉献。
因其封地在周,封号为上公,因而又称他为周公。
梦是人在睡眠中产生想象的影像,这种影像是虚幻又真实的主体感受,而它的产生往往是不可控制的。
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梦的故事,如黄粱美梦、周庄梦蝶、槐南一梦等。
周公解梦梦境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正梦、喜梦、寝梦、反梦、直梦、性梦、象梦、人梦、精梦,每一种类型产生的原因不同,解释也各不相同。
梦文化是是我国古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周公解梦就是流传下来的解梦书,在民间广为流传。
儒学先驱周公简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周公人物简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人物生平辅佐武王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
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
到姬发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
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
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
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公元前1050年)二月,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
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
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
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
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武王计划灭商,但也担心有些事情做不好。
精心整理周公简介,名人故事周公个人资料中文名:周公别名:周公旦信仰:礼仪性别:男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周公西周初期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
在周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
四年,与太公望、召公佐武王败纣灭殷。
克商后二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
于是,周公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多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以及《立政》等篇。
周公生平简介佐武王。
周周公于第四年回到宗周即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诸侯。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大抵姬、姜两族进占已开化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期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为实现武王遗志,周公又于执政五年以大量殷遗民营洛邑,建东都成周,至七年告成。
他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
此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的局面,自陕以东广大疆域都归周公治理,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负责“三事四方”。
周公遗言死后愿归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毕地与文王墓相邻。
《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公曰: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於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周公的法律思想。
周公是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法律主张的思想家。
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和以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也是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明德慎罚思想1、由来。
西周初始,周公已经不能照搬夏商旧说,因为周灭商的事实,已经使神权说露出了破绽,所谓“天命靡常”。
于是周公在继续宣扬“天命”的同时,又提出一个“德”来。
商王不知道净德,便失去天命,而周文王知道敬德、修德,所以天命就归周。
这便是所谓的“以德配天”。
在此基础上,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德和刑”结合起来,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意在告诫西周统治者要勤于修德,注意民情,慎用刑罚。
“明德慎罚”思想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周公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适应西周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提出来的,这显示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壮大和神权政治的动摇。
2、内容与实质。
明德慎罚包含着“明德”“慎罚”双重思想,从“明德”来看,主要包含勤政、惠民、裕民和任贤。
慎用刑罚主要包含五点,一是提倡刑当其罪,提倡“中罚”,用刑不可偏重,亦不可偏轻,要使刑当其罪;二是区分故意和过失、一贯和偶然,人有小罪,非眚,乃维中,自作不典.......三是提倡慎重断案,听讼时,一定要慎重审查犯人的供词,三思而后断定;四是对狱讼之事不可乱加干涉;五是重视教化。
适用刑罚不是单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劝民为善,防止犯罪。
用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用德教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这乃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实质所在。
二、礼治思想周公重视礼的作用,把礼视为治国的根本依据。
这种礼治思想史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1、礼的来源及内容。
西周之礼是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周公主持对夏商以来传统的礼仪习俗进行整理、修订和补充,使之成为一整套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周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司法、行政、道德等等各个方面。
原版周公解梦周公(?~公元前1105),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
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
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古人认为,梦和现实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说,梦对现实有其预示的作用。
为了揭示这种联系,解释这种神秘的预示,便出现了占梦术。
占梦,后人又演绎为圆梦、解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梦文化”。
《周公解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
诚然,古代占梦术的理论是非科学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占梦术一无可龋,因为古人在生活经历中可以直觉地了解到一些梦的意义,也可以发现一些常用象征的意义,甚至其占梦方法中,也有一些合乎心理学原理。
诗曰: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丁固生松贵江海得笔聪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原版周公解梦之天地日月星辰第一天门开贵人荐引,天光照身疾病危,天晴雨散百忧去,天明妇人生贵子,天门赤主有大喜,仰面向天大富贵,乘龙上天主大贵,上天求妻儿女贵,天上取物主王侯,飞上天堂贵大吉,登天上屋得高官,天裂有分国之忧,天星明主公卿至,天欲晓益寿命吉,渡天河主有所吉,天地合所求皆得,日月初出家道昌,日月昏暗孕妇吉,日月欲出有官职,日月合会妻有子,日月衔山奴欺主,怀抱日月贵侯王,吞日月当生贵子,礼拜日月大吉昌,天公使有大吉祥,日光入屋官位至,日初出无云大吉,日出有光有好事,云开日出凶事散,日入怀贵子淑女,拜星月烧香大吉,云忽遮日有阴私,星入怀主生贵子,星落有病及官事,星列行主添奴婢,持执星宿大富贵,流星不落主移居,巡天摩星位公卿,云起四方交易吉,五色云主大吉昌,云赤白吉青黑凶,见浮云作事不成,云雾遮事事吉利,黑云至地时气病,霜雪降主事不成,雪下及时大吉利,雪落身上万事成,雪不沾身主孝服,雪落家庭主丧事,阴雨晦暗主凶事,行路逢雨有洒食,雷霆作声官位至,雷声恐怕私居吉,雷从地震主志遂,身被霹雳主富贵,电光照身有吉庆,赤虹见吉黑虹凶,霞满天百事欢悦,狂风大雨人死亡,风吹人衣主疾病,忽大风国有号令,风如吼主远信至。
周公
西周,周公姬旦,是一位推进我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
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汉初贾谊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衡量一位“于中国有大关系”的伟人,不仅要看其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更要看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力主要在于思想文化。
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并且直接孕育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由此观之,周公确是于中国有大关系的杰出代表。
其一,圣贤文化的忠义之士
所谓圣人,就是思想智慧超群的人,还是具有历史责任感,进入道德精神最完善的人。
周公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在于他一生辅国安邦的实践。
武王有病,周公自为人质,设三坛拜祭三王,愿代武王去死。
武王要传位于他,周公“泣涕拱手”坚决拒辞。
武王去世后,周公“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
”摄政之初,周公不惧流言诽语,一身正气,坦荡行事。
周公果断平定“三监之乱”和武庚叛乱,最终使“诸侯咸服宗周”。
周公摄政七年后,将权力重心平稳转移,还政于成王。
还政后,周公不以年长和功高自居,恭恭敬敬地“北面就臣位”,随后又辅佐成王三年。
周公既有身教,又有言传,他谆谆告诫成王敬天保民,施行德政,做治世英主。
耄耋之年,周公隐居作《易》,直至生命最后一口气。
周公一生勤劳王室,关怀百姓,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惟恐失去天下贤良。
周公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圣人之书。
他为人清水见底,明镜照人,因此一生进退从容,不管多大的事,都毫无惊惧。
铁的史事表明,周公是贤相忠臣的楷模,圣贤文人的忠义之士。
其二,礼乐文化的开山鼻祖
周公总结和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俗情容,结合西周的社会实情,创造了新一代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产品——礼乐文化。
礼,上含国家典章制度,下含民风习俗,它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准则,使其合于政治要求。
乐,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它是为礼服务的,实则礼的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目的在于经国安邦,垂范后世,为百代开太平。
实际上,周公的礼乐文化,对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是十分了不起的文化成就。
其三,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周公以前,奉行的是“君权神授”和“天命不潛”等极端崇奉上天的理念。
周公第一个跨越了这一理念。
他提出了“天命无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转移的);“以德配天”(即德行良好的人才能得到天命);“敬德保民”(即既要重视德行,又是爱惜民力,重德与爱民同等重要);“明德慎罚”(即谨慎使用惩罚手段,惩罚时不能取其重,只能取其中,实为中庸思想)。
概括起来可以是四个字:“敬天保民”。
周公德业方面的贡献,一是以仁孝为核心的个人品性的修养,二是仁德政治的自身实践和理论阐述。
周公的实践活动是儒家文化的典范,周公的“敬天保民”等政治文化,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直接来源。
可以毫无犹豫地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其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周公的贡献,既有大刀阔斧的开拓创新,又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周公崇尚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他对历代先王和先王王道的崇奉。
太王、王季、文王等是周人的祖先,周公将他们作为圣君的典范,经常用圣君的典例来教育成王和康叔、伯禽等人,而且用辞恳切,入木三分。
不仅如此,周公甚至还要求学习借鉴已被周王朝所灭的商朝的圣明君王如中宗,高宗和祖甲等的治国经验。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