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周公诫子》课文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5
27. 周公诫子创业难,守业更难。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后的大问题。
如何礼贤下士,“选贤与(举)能”,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向来为历代统治者重视。
周公摄政七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
他对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去接待贤能之士,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失掉天下的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曹操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言此。
周公还谆谆告诫儿子伯禽: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课文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
接着是周公大段诫子的话。
周公诫子的话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是这段话的小论点。
可视为选文的“起”句。
2.“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由此德也”是正面阐说。
这部分主要是围绕“子无以鲁国骄士”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用实例说明,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切身的体会诫子;其次周公以圣言相劝,介绍自己所听到的圣言,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遵循六种“谦德”的结果。
这里详写的部分,是承观点进一步阐说,可视为“承句”。
3.“不谦而失天下……桀、纣是也”是反面阐说。
与前面的正面阐说相比,这里是略写。
可视为转句。
4.末句“可不慎欤”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
合句虽简,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也脍炙人口。
课文翻译周成王将鲁地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甲)周公诫子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
选自《韩诗外传》。
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注释】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慎:谨慎,慎重.【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队伍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早年读刘勰的《文心雕龙》,特别注意到他写的一段文字:梦孔子。
当时觉得他这样写,不仅是为了景仰孔子,同时也是在编造一种善意的谎言,通过步孔子梦周公的后尘来抬高自己著作的身价。
看来,这个推测未必有什么道理。
说起来真是奇怪,很早就想着要写一篇纪念周老校长的文字,只是苦于不知从何下笔,一拖竟不知拖了多少年。
前一些时候,我突然梦见了周公――周立新老校长。
我这样写,并不是为了模仿刘彦和,确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原因。
梦周公,忆周公,写周公,所以有了这一篇文字。
那一天,折腾了大半夜也没有睡好,快到天亮时,迷迷糊糊地发现一个老人向我走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周老校长。
只见他依然笑呵呵地对我说:怎么了,不是一直想着要写写我吗?我说:是啊,到现在还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呢。
他说:这有何难?就从我们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写起嘛。
“哪个第一次?”我问他。
“还能哪个?就是1964年秋天呗。
”噢,我知道了。
那是(9月1日)新生开学的一天,我们一个个背着书包,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去报到。
刚走进校门,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一个人,个头不高,脑门宽阔,衣着朴素而整洁,腰板挺直地站在那儿,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个个走进校园里来。
我们一般做学生的都不认识他,其中也有认识的,就小声说:这是周校长。
大家一听是周校长,就神情紧张,匆匆而过。
他站在校门内干什么?难道是迎接新生?哪里可能。
后来大家才得知,这是他做校长的老习惯,每逢新生开学,就那么在校门内一站,观看入学的新生,一方面是初步认认面孔,另一方面也想观察观察“动静”。
那时候,我所上的裴刘初级中学规模很小,新生就一个班级,50号人,那么几个新面孔在他眼前晃一晃,虽然对不上号,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
我走到他面前,连忙敬礼,怯生生地叫了一声:“校长好!”他笑眯眯地说:“蛮懂礼貌的嘛!”问了我姓名,就挥挥手让我赶快去报名登记。
其实,我之所以对这位周老校长格外有礼,不仅因为我是认识他的不多的新生中的一个,而且还因为我认识他有一个不太寻常的经历。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
周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元圣”。
周公诫子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文献,原文用文言文写成,以下是周公诫子的文言文翻译:吾闻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吾子生而有明德,吾甚嘉之。
然君子之行,非徒明德而已也。
吾恐子之不慎,有失君子之道。
是以教子以正,导子以善,使子成器。
吾子宜勉力从事,勤学好问,不骄不躁。
吾子知之,吾非以其言教子,以其行教子也。
子之行为,吾之望也。
吾子之学,宜博而约,宜大而雅。
博而约,所以能通;大而雅,所以能立。
吾子宜读《诗》、《书》、《礼》、《乐》,明于诗书,习于礼仪,知所进退。
吾子宜敬其事,慎其行,勿以小恶而大过,勿以小善而失道。
吾子宜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勿以人废言,勿以言废人。
吾子宜有恒心,勿以境遇之变而移志。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困难之重而动摇。
吾子宜有勇气,勿以恐惧之心而退缩。
吾子宜有智慧,勿以俗见而蔽明。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吾子宜有远见,勿以眼前之利而忘身后。
吾子宜有胆识,勿以权势之重而屈服。
吾子宜有道德,勿以富贵而忘义。
吾子宜有仁爱,勿以权谋而害民。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私情而败公。
吾子宜有正直,勿以邪曲而误国。
吾子宜有谦逊,勿以才高而傲物。
吾子宜有慈爱,勿以年长而骄人。
吾子宜有忠诚,勿以权势而欺下。
吾子宜有谨慎,勿以粗心而误事。
吾子宜有勤勉,勿以安逸而废业。
吾子宜有毅力,勿以挫折而灰心。
周公诫伯禽原文翻译周公诫伯禽原文翻译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文章讲解了谦虚谨慎的美德。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公诫伯禽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公【原文】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
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上任去吧,不要因为鲁国的条件优越而对士骄傲啊!创作过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作品影响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简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关于初三语文《周公诫子》知识点总结【古文译注】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1)之曰:“往矣,子周成王将鲁地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无以鲁国骄(2)士。
吾,文王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93) 天子,吾于天下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我在天亦不轻矣。
然一沐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中三握发,一饭间要停多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进一次餐饭中间要停三吐哺(4),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多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宽裕(5),守(6)之以恭(7)者,荣(8);土地广大,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守以俭(9)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10)者,贵。
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人众兵强,守以畏(11)者,胜;聪明(12)睿智(13),*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守之以愚(14)者,哲(15);博强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16)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贵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却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的桀、纣是也。
可不慎(17)欤?——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谦虚谨慎吗?欢迎大家阅读由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周公诫子知识点归纳,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哦,加油吧。
27.周公诫子
选文中以“吐哺握发”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守以畏者(wēi)睿智(ruì)桀(jié)纣(zhòu)欤(yú)
2、形近字
┏禄(lù)俸禄┏裕(yù)富裕┏沐(mù)沐浴
┗碌(lù)忙碌┗俗(sú)通俗┗淋(lín)淋湿
3、多音字
┏(xiāng)相信┏(wèi)畏惧
相┫畏┫
┗(xiàng)宰相┗(wēi)守以畏者
4、词语解释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往】去,到……去。
【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骄,怠慢,轻视。
【相】辅佐。
【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
【哺】口中含嚼的食物。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贵】地位显要。
【畏】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聪明。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亡】灭亡,死亡。
【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
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5、文学常识填空
(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
(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
【参考答案】
(1)《韩诗外传》韩婴西汉韩诗学
(2)政治姬旦武王
(3)一饭三吐哺失天下之士吐哺握发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
治《诗经》,兼治《易》。
文帝时,任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
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南宋以后,仅存《外传》。
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2、关于周公
【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
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
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
曾助武王灭商。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3、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
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
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
【明确】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
5、结构分析
【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虽只1段,但按照“起、承、转、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摆出观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第二层(第2-5句):正面阐说论点。
第三层(第6句):反面阐说观点。
第四层(第7句):总结问题,突出中心。
6、翻译:
【明确】周成王将鲁地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一辈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轻贱了,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佑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行。
不谦虚谨慎而失掉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三、深入探究
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显示意义?
【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能根据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
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
【明确】首先要了解“礼贤下士”的意思。
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语出《新唐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
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
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
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
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
【明确】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
4、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
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
“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
“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
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
(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
四、课内阅读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下列词语。
封:相:畏:博闻强记:
2.翻译下列句子。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俭德”。
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
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辅佐威,威严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3. 恭俭卑畏愚浅
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