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
- 格式:pdf
- 大小:286.47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
一、数据收集方法1. 直接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对象或现象,并记录所需的数据。
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可以通过直接测量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2. 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进行访谈等方式,收集所需的数据。
调查法适用于需要了解他人观点、喜好、习惯等方面的数据收集,比如调查同学们对假期旅行目的地的偏好等。
3.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
实验法常用于科学实验,如测试不同养料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记录相关数据。
二、数据整理方法1. 制作表格: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比较和分析。
表格通常有表头和数据行,其中表头用于说明各列数据的含义,数据行记录具体的数据。
2. 绘制图表:使用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常见的图表类型有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可以更好地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3. 数据分类与整理:根据需要,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便于比较和分析。
例如,统计同学们的成绩时,可以按科目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各科目的得分情况。
4. 数据计算与统计:对于数字数据,可以进行计算和统计。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通过计算这些指标可以更好地描述数据的特征。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注意事项1. 样本选择:在进行数据收集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本的选择应尽量避免主观偏见,并能够反映整体的特点。
2. 数据记录与保存: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确保准确地记录和保存数据。
可以使用纸质记录表或电子表格等工具,将数据整理妥善保存以备后续分析和应用。
3. 数据分析与解读:收集和整理好数据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可以得出结论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梳理】一、调查与收集数据想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要通过调查来收据数据.其过程主要有如下步骤:1、明确调查问题——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2、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3、选择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4、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写在调查问卷上,收集每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物,进行编号;5、整理数据——用“划记法”记录数据;6、得出结论——划记最多的动物,即为同学们喜欢的最多的动物;7、描述数据——统计表是描述数据最常用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二、调查方式的有关概念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实际上最常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1、全面调查:在“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调查活动中,全班同学都是考察对象。
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又称为“普查”.2、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活动中,采用了调查部分学生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根据部分学生的视力来估计整个地区学生的视力情况.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这里,整个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组成一个样本.注意:(1)抽样调查只考虑总体中的一个样本,因此其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准确.(2)抽样调查时一般应注意: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少,被调查的对象应是随意抽取的,调查的对象应是真实的.因此,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广泛性又要关注其代表性.方法点拨:(1)全面调查是对总体中每个对象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广,数据详细;而调查样本有局限性,数据不全面;(2)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时,往往采用抽样调查;(3)当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进行全面调查;4. ⑴总体:把所要考察对象的①叫总体.⑵个体:②考察对象叫做个体.⑶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③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⑷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④叫做样本容量.规律总结:①弄清考察对象是明确总体、个体、样本的关键;②总体或样本中的每一个数据表示个体,不同的个体在数值上是可以相同的,样本中有多少个体,样本容量就是多少,样本容量没有单位.三、统计图的选择——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具特色: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事物变化的情形。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1、数据处理的过程(1)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
收集数据的方法:a、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b、实地调查: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 c、媒体调查: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调查都是媒体调查。
注意: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掌握两个要点:①是要简便易行,②要真实、全面。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统计调查的方式及其优点(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像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2)划计法:整理数据时,用正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这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叫划计法。
例如:统计中编号为1的数据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正一”,即共出现11次。
(3)百分比: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
注意:①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面调查,另一种是抽样调查。
②划计之和为总次数,百分比之和为1。
③划计法是记录数据常用的方法,根据个人的习惯也可改用其他方法。
全面调查的优点是可靠,、真实,抽样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减少破坏性。
*3、抽样调查(1)抽样调查是这样的一种主法同,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2)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即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
*4、总体和样本总体:要考查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当中抽出的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对象组成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10.2直方图1、数据频数(数据表格)数据的频数分布表反映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从而反映了在数据组中各数据的分布情况。
要全面地掌握一组数据,必须分析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
*2、(频数)直方图(统计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并用图像展示出来)为了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以频数分布表为基础,绘制分布直方图。
人教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笔记重点大全单选题1、某校为了了解家长对“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一规定的意见,随机对全校10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这一问题中样本是()A.100B.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C.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的意见D.全校学生家长的意见答案:C解析:根据样本的定义,结合题意,即可得到答案.解:某校为了了解家长对“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一规定的意见,随机对全校10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这一问题中样本是: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的意见.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样本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样本的定义.2、某班组织了针对全班同学关于“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后,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由图可知,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最喜欢篮球的人数最多B.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是最喜欢乒乓球人数的两倍C.全班共有50名学生D.最喜欢田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 %答案:C解析:观察直方图,根据直方图中提供的数据逐项进行分析即可得.观察直方图,由图可知:A. 最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故A选项错误;B. 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是最喜欢田径人数的两倍,故B选项错误;C. 全班共有12+20+8+4+6=50名学生,故C选项正确;×100%=8 %,故D选项错误,D. 最喜欢田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直方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进行解题是关键.3、某校饭堂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套餐种类进行问卷调查后(每人选一种),绘制了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最喜欢的套餐种类是()A.套餐一B.套餐二C.套餐三D.套餐四答案:A解析:通过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套餐一出现了50人,最多,即可得出答案.解: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可得:套餐一一共出现了50人,出现的人数最多,因此通过利用样本估计总体可以得出学生最喜欢的套餐种类是套餐一;故选:A.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条形统计图,明白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从条形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在全校的10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次调查属于全面调查B.1000名学生是总体C.样本容量是80D.被抽取的每一名学生称为个体答案:C解析:根据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解:A、此次调查属于抽样调查,故A错误;B、10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是总体,故B错误;C、样本容量是80,故C正确;D、被抽取的每一名学生的视力称为个体,故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数据的收集,解题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的总体、个体与样本,关键是明确考查的对象.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5、某商店一周内每天卖出的衬衫数量分别是15件、17件、18件、14件、21件、16件、18件,为了反映这一周内每天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制作的统计图是()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D.以上统计图答案:B解析:由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但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据;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直方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每组的具体数目,分组的时候,数据是连续的;可分析得出答案.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知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能反映这一周销售衬衣的变化情况,故选:B.小提示:此题根据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直方图各自的特点来判断.6、有40个数据,其中最大值为35,最小值为15,若取组距为4,则应该分的组数是().A.4B.5C.6D.7答案:C解析:根据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计算即可.解:∵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35-15=20,又∵组距为4,∵20÷4=5,∴应该分成5+1=6组.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组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明确用最大值减最小值的差除以组距可得组数.7、根据《居民家庭亲子阅读消费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扇形统计图能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B.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的居民家庭孩子超过50%C.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居民家庭孩子占20%D.每天阅读30分钟至1小时的居民家庭孩子对应扇形的圆心角是108°答案:C解析: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百分比的意义逐一判断即可得.解:A.扇形统计图能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此选项正确;B.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的居民家庭孩子的百分比为1−40%=60%,超过50%,此选项正确;C.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的居民家庭孩子占30%,此选项错误;D.每天阅读30分钟至1小时的居民家庭孩子对应扇形的圆心角是360°×(1−40%−10%−20%)=108°,此选项正确;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8、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的面积等于( ).A.相应各组的频数B.组数C.相应各组的频率D.组距答案:C解析: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可知小矩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频率之和也为1,所以各小矩形的面积=相应各组的频率.故选C.填空题9、如图1表示去年某地12个月中每月的平到气温,图2表示该地一家庭去年12个月的用电量.请你根据统计图,描述该家庭用电量与气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解析: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1月份的气温最低,8月份的气温最高,由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1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最多,所以可得到信息:当气温最高或最低时,用电量最多.解:由折线统计图知,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所以答案是: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某市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在20000名学生中随机抽查了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则这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答案:500解析: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根据定义解答.解:在20000名学生中随机抽查了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次调查的样本容量是500,所以答案是:500.小提示:此题考查样本容量的定义,熟记定义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11、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下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1-2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1分钟而小于2分钟,其它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为________.答案:16解析:根据题意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得到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找出等待5—6分钟,6—7分钟与7—8分钟的人数相加即可.解: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得,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为:9+5+2=16,所以答案是:16.小提示: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12、如图,某校根据学生上学方式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绘制出一个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若该校共有学生700人,则据此估计步行的有_____人.答案:280解析:=35%,然后用总体乘骑车上学的百分根据扇形统计图可得该校学生骑车上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126360比即可.=35%,解:根据扇形统计图可得:该校学生骑车上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126360∴估计该校学生上学步行的人数=700×(1-10%-15%-35%)=280人.小提示:考点:1.扇形统计图;2.样本估计总体.13、彭山的枇杷大又甜,在今年5月18日“彭山枇杷节”期间,从山上5棵枇杷树上采摘到了200千克枇杷,请估计彭山近600棵枇杷树今年一共收获了枇杷______千克.答案:24000.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200÷5×600=24000(千克).故答案为24000.解答题14、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垃圾分类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垃圾的分类处理与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某城市环保部门为了提高宣传实效,抽样调查了部分居民小区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的分类情况,其相关信息如下:根据图表解答下列问题:(1)请在条形统计图中将“厨余垃圾B”的信息补充完整;(2)在扇形统计图样中,产生的有害垃圾C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度;(3)调查发现,在可回收物中塑料类垃圾占12%,每回收1吨塑料类垃圾可获得0.6吨二级原料.假设该城市每月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000吨,那么每月回收的塑料类垃圾可以获得多少吨二级原料?答案:(1)补全条形统计图见解析;(2)21.6;(3)每月回收的塑料类垃圾可以获得77.76吨二级原料.解析:(1)先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其他三种垃圾的数量,即可得解;(2)算出有害垃圾C的概率再乘以360°即可;(3)根据已知的数据列式计算即可;(1)解:5÷10%=50(吨),50×54%=27(吨),50×30%=15(吨),50−27−5−15=3(吨),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21.6°,(2)360°×350所以答案是:21.6;(3)2000×54%×12%×0.6=77.76(吨),答:每月回收的塑料类垃圾可以获得77.76吨二级原料.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准确计算,从统计图形中获取关联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5、勤劳是中生民的传统美德,学校要求学们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期初,小丽同学随机调查了七年级部分同学寒假在家做家务的总时间,设被调查的每位同学寒假在家做家务的总时间为x小时,将做家务的总时间分为五个类别:A(0≤x<10),B(10≤x<20),C(20≤x<30),D(30≤x<40),E(x≥40).并将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作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共调查了________名学生;(2)根据以上信息直接在答题卡上补全条形统计图;(3)扇形统计图中m=________,类别D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α的度数是________度;(4)若该校七年级共有400名学生,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估计该校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寒假在家做家务的总时间不低于20小时?答案:(1)50;(2)见解析;(3)32,57.6;(4)224名解析:(1)根据A类的人数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求得本次调查的人数;(2)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到B类和C类的人数,然后即可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到m和α的值;(4)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该校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寒假在家做家务的总时间不低于20小时.解:(1)本次共调查了10÷20%=50名学生,所以答案是:50;(2)B类学生有:50×24%=12(人),D类学生有:50−10−12−16−4=8(人),补全的条形统计图如下图所示:;(3)m%=16÷50×100%=32%,即m=32,=57.6°,类别D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α的度数是:360°×850所以答案是:32,57.6;=224(人),(4)400×16+8+450即该校七年级有224名学生寒假在家做家务的总时间不低于20小时.小提示: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重点题型及知识点单选题1、为了了解某县30~50岁成人的健康状况,采取了抽样调查方式获得结果,下面所采取的抽样合理的是( ) A.抽查了该县30~50岁的男性公民B.抽查了该县城区30~50岁的成人20名C.抽查了该县所有30~50岁的工人D.随机抽查了该县所有30~50岁成人400名2、已知某班有4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分成4组,在160~165cm区间的有8名学生,那么这个小组的人数占全体的()A.10%B.15%C.20%D.25%3、某校为了了解家长对“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一规定的意见,随机对全校10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这一问题中样本是()A.100B.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C.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的意见D.全校学生家长的意见4、某班组织了针对全班同学关于“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后,绘制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由图可知,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最喜欢篮球的人数最多B.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是最喜欢乒乓球人数的两倍C.全班共有50名学生D.最喜欢田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 %5、下列问题中,适合抽样调查的是()A.“双十一”期间某网店的当日销售额B.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零部件检查C.“7•20”特大暴雨河南省受损的农作物面积D.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合格率6、为了调查某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在全校的10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学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次调查属于全面调查B.1000名学生是总体C.样本容量是80D.被抽取的每一名学生称为个体7、下列问题中,适合抽样调查的是()A.“双十一”期间某网店的当日销售额B.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零部件检查C.“7•20”特大暴雨河南省受损的农作物面积D.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合格率8、有40个数据,其中最大值为35,最小值为15,若取组距为4,则应该分的组数是().A.4B.5C.6D.7填空题9、如图是某校参加各兴趣小组的学生人数分布扇形统计图,已知参加STEAM课程兴趣小组的人数为120人,则该校参加各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________人.10、如图,晓岚同学统计了她家5月份的长途电话明细清单,按通话时间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则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她家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_____次.11、如图1表示去年某地12个月中每月的平到气温,图2表示该地一家庭去年12个月的用电量.请你根据统计图,描述该家庭用电量与气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12、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顾客在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如下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1-2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1分钟而小于2分钟,其它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为________.13、如图,某校根据学生上学方式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绘制出一个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若该校共有学生700人,则据此估计步行的有_____人.解答题14、某校七年级共有500名学生,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开展了“阅读助我成长”的读书活动.为了解该年级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课外阅读情况,童威随机抽取m名学生,调查他们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将收集的数据整理成如下统计表和扇形图.学生读书数量统计表(1)直接写出m、a、b的值;(2)估计该年级全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课外阅读书籍的总量大约是多少本?1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九年级学生50m测试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某中学为了了解九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九年级学生进行50m测试,并随机抽取50名男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将成绩分等级制作成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根据图表信息,解答下列问题:九年级测试学生人数统计表(1)统计表中a的值是;(2)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3)将等级为优秀、良好、及格定为达标,求这50名男生的达标率;(4)全校九年共有350名男生,估计不及格的男生大约有多少人?(文末附答案)人教版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_006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A、没有抽查到女性公民,不具有代表性;B、抽查的范围小不具有代表性;C、只抽查了工人,没有抽查其他职业的劳动者,所以不具有代表性;D、随机抽查了该县所有30~50岁成人共400名,具有代表性.故选D.点睛: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调查方式,如果抽取的样本得当,就能很好地反映总体额情况.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会偏离总体的情况.2、答案:C解析:用这个小组的人数除以全班人数即可求得结果.根据题意得:8÷40=20%.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除法的应用,掌握理数除法法则是解题的关键.3、答案:C解析:根据样本的定义,结合题意,即可得到答案.解:某校为了了解家长对“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一规定的意见,随机对全校10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这一问题中样本是:被抽取的100名学生家长的意见.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样本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样本的定义.4、答案:C解析:观察直方图,根据直方图中提供的数据逐项进行分析即可得.观察直方图,由图可知:A. 最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故A选项错误;B. 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是最喜欢田径人数的两倍,故B选项错误;C. 全班共有12+20+8+4+6=50名学生,故C选项正确;×100%=8 %,故D选项错误,D. 最喜欢田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从直方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进行解题是关键.5、答案:D解析: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以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方法,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判定即可.解:A. “双十一”期间某网店的当日销售额,适合普查,故选项A不合题意;B. 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零部件检查,适合普查,故选项B不合题意;C. “7•20”特大暴雨河南省受损的农作物面积,适合普查,故选项C不合题意;D.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合格率,适合抽样调查,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择D.小提示:本题考查抽样调查与普查的识别,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的识别,与区别是解题关键.6、答案:C解析:根据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解:A、此次调查属于抽样调查,故A错误;B、10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是总体,故B错误;C、样本容量是80,故C正确;D、被抽取的每一名学生的视力称为个体,故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数据的收集,解题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的总体、个体与样本,关键是明确考查的对象.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能带单位.7、答案:D解析: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并以对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的方法,根据抽样调查的定义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判定即可.解:A. “双十一”期间某网店的当日销售额,适合普查,故选项A不合题意;B. 神舟十三号飞船的零部件检查,适合普查,故选项B不合题意;C. “7•20”特大暴雨河南省受损的农作物面积,适合普查,故选项C不合题意;D.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用球的合格率,适合抽样调查,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择D.小提示:本题考查抽样调查与普查的识别,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的识别,与区别是解题关键.8、答案:C解析:根据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计算即可.解:∵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35-15=20,又∵组距为4,∵20÷4=5,∴应该分成5+1=6组.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组数的计算,解题关键是明确用最大值减最小值的差除以组距可得组数.9、答案:600解析: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相应的项目的百分比,结合参加STEAM课程兴趣小组的人数为120人,即可算出结果.解:∵参加STEAM课程兴趣小组的人数为120人,百分比为20%,∴参加各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120÷20%=600人,所以答案是:60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10、答案:43解析: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直接解答.解: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她家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25+18=43次,故答案为43.小提示: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弄清组距与各组的值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解析: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1月份的气温最低,8月份的气温最高,由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1月份和8月份的用电量最多,所以可得到信息:当气温最高或最低时,用电量最多.解:由折线统计图知,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所以答案是:当气温越高或越低时,用电量就越多.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答案:16解析:根据题意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得到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找出等待5—6分钟,6—7分钟与7—8分钟的人数相加即可.解: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得,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待时间不少于5分钟的人数为:9+5+2=16,所以答案是:16.小提示:本题考查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问题.13、答案:280解析:=35%,然后用总体乘骑车上学的百分根据扇形统计图可得该校学生骑车上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126360比即可.=35%,解:根据扇形统计图可得:该校学生骑车上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126360∴估计该校学生上学步行的人数=700×(1-10%-15%-35%)=280人.小提示:考点:1.扇形统计图;2.样本估计总体.14、答案:(1)m的值是50,a的值是10,b的值是20;(2)1150本.解析:(1)根据题意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m、a、b的值;(2)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求得该年级全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课外阅读书籍的总量大约是多少本.解:(1)由题意可得,m=15÷30%=50,b=50×40%=20,a=50﹣15﹣20﹣5=10,即m的值是50,a的值是10,b的值是20;=1150(本),(2)(1×15+2×10+3×20+4×5)×50050答:该年级全体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课外阅读书籍的总量大约是1150本.小提示:本题考查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统计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5、答案:(1)6;(2)见解析;(3)76%;(4)84人解析:1)根据条形统计图即可得到答案.(2)求出b的值,即可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3)用等级为优秀、良好、及格的人数和除以50即可求解;(4)总数乘以不及格的男生所占比例,即得所求.解:(1)根据条形统计图可得a=6.所以答案是:6;(2)b=50-4-6-28=12,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如图:×100%=76%,(3)4+6+2850答:这50名男生的达标率为76%;(4)350×12=84(人),50答:估计不及格的男生大约有84人.小提示:本题考查了频率分布表,用样本估计总体,条形统计图,读图时要全面细致,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由统计图形式给出的数学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