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概论》-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1
《戏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27 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戏剧概论》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整体状况和基本规律,掌握该领域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戏剧艺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戏剧活动现象和对戏剧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对学生的戏剧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授课;主要用到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手段。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部分什么是戏剧(2学时)教学内容(1)戏剧本质要素、分类、功能(2)戏剧学现状重、难点提示(1)戏剧的本质要素(2)戏剧的意义与功能第二部分剧本与戏剧性(2学时)教学内容(1)剧本的多样性及制约性、剧本与剧作家(2)剧本题材及其选择、戏剧主题与戏剧性(3)剧情的展开及场面重、难点提示(1)剧作家的意识及态度(2)剧本题材选择与剧情设置第三部分戏剧与演员(4学时)教学内容(1)演员的出现与分化(2)表演体系与理论(2)典型与虚实、再现与表现重、难点提示(1)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等为代表表演体系(2)戏剧表演中的虚与实第四部分剧场与观众(2学时)教学内容(1)观众的创造性参与(2)戏剧“场”的能动本质:场的概念、特点、要素与本质(3)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同化与间离重、难点提示(1)观众对戏剧的作用、“场”的理解(2)同化与间离第五部分中外戏剧史(22学时)教学内容(1)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希腊与古罗马悲剧、喜剧;古希腊悲剧家、喜剧家;古代剧场;中世纪宗教戏剧(2)印度梵剧:历史演变;舞台特征;梵剧剧作家;梵剧剧场(3)中国戏曲:历史演变;舞台特征;戏曲剧作家与作品;戏曲剧场(4)日本能、狂言与歌舞伎:历史演变;舞台特征;戏曲剧作家与作品;日本剧场(5)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戏剧发展(6)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7)西潮与中国戏剧变革(8)世界各地戏剧的发展状貌:欧洲戏剧;东亚和南亚戏剧;中西亚与北非戏剧;北美洲戏剧;大洋洲、黑非洲戏剧;国际戏剧协会重、难点提示(1)中国戏曲发展、剧作家与作品;界其他国家戏剧的发展(2)欧美戏剧发展与美学思潮四、实验教学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
《戏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戏剧理论开课学校、学院、专业:周口师范学院学院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师授课与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适合专业:戏剧影视文学总学时和学分:总学时51,学分3课程作用与任务:阅读中西方历代重要的戏剧理论批评著作,了解中西方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独特风貌,为研究“西方戏剧学”、“中国戏剧学”的系统理论打好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纵向与横向交叉的研究方法,阐述中西国戏剧理论的发展概貌,介绍、剖析历代剧论的重要著作。
从戏剧美学、戏剧评论、戏剧技术论及戏剧史论等方面考察历代戏剧学论著,把中西国戏剧理论史共划分为三大块:西方戏剧理论史、中国戏曲理论史、东方戏剧理论史。
三大块按时间顺序交叉论述,共同构成戏剧理论史的完整脉络和体系。
先修课程:中国戏剧史课后要求:阅读中西方历代剧论著作,写出阅读笔记课程教材:《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西方戏剧理论史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戏剧理论(4)第一节古希腊戏剧概貌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第二节古罗马戏剧概貌及贺拉斯《诗艺》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戏剧理论(3)第一节在古典之地诠释古典:意大利的戏剧理论.第二节探寻现代民族戏剧资源:西班牙和英国的剧论第三章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3)第一节围绕《熙德》的论争:新古典主义原则的确立第二节走向成熟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剧论及《诗的艺术》第四章启蒙主义戏剧理论(3)第一节启蒙主义时期概述第二节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与博马舍论严肃戏剧第四节莱辛的《汉堡剧评》第五章浪漫主义戏剧理论(3)第一节浪漫主义概述第二节歌德论戏剧第三节席勒论悲剧第六章黑格尔的戏剧美学(4)第一节黑格尔生平第二节论戏剧文学第三节论舞台表演第七章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新发展(4)第一节现实主义汇成大潮第二节别林斯基论悲剧和喜剧第三节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戏剧的论述第八章自然主义戏剧理论(2)第一节自然主义戏剧理论:主张科学真实,尝试科学分析第九章现代主义戏剧理论(4)第一节现代主义戏剧思潮第二节:布莱希特与“史诗剧”理论第三节大众戏剧的先锋:梅耶荷德第十章后现代主义戏剧思潮(3)第一节荒诞派戏剧思潮第二节代表戏剧家:格洛托夫斯、谢克纳、彼得·布鲁中国戏剧理论史第十一章中国元、明代的戏剧理论(4)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明戏剧概貌第二节关汉卿时代戏剧创作的丰收和戏剧理论的落后第三节汤显祖和沈璟的不同戏剧见解第四节王骥德的《曲律》第五节明代戏剧理论的时代规定性第十二章清代的戏剧理论(4)第一节清初至中叶戏剧理论思潮第二节李渔与《闲情偶寄》第三节晚清的剧论第十三章二十世纪戏剧史论的新开拓(4)第一节王国维及《宋元戏曲史》第二节吴梅的曲学第三节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新成就第四节中国戏剧学构想东方戏剧理论史第十四章东方戏剧理论史(4)第一节古代印度戏剧概貌及《舞论》中的戏剧思想第二节日本古典戏剧概貌第二节世阿弥生平及《风姿花传》第十五章结语:回顾与瞻望(2学时)参考文献:1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
戏剧概论纲要Chap.11.戏剧构成的五要素戏剧构成的五要素是剧本、导演、演员(习称“编、导、演”)、剧场、观众。
这五者是戏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2.王国维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法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阐述此观点,他认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即中国戏剧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巫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上古时代的戏剧,或称之为戏剧的雏形。
古代的神道,其主事者就是巫祝。
《国语·楚语》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王国维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许多古代典籍。
《说文解宇》云:“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巫”一方面扮演迎神者的形象,而在把神迎来之后,她就是神灵形象的扮演者了。
王国维由此而论说: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相传楚辞《九歌》,就是诗人屈原在楚王祭神灵形象地描绘,有的是对神灵的扮演者——“巫”的神采、服装与动作的刻画。
所以王国维说,这里面有“后世戏剧之萌芽”。
比“巫”晚出的表演者是“优”。
不同之处有三点:“巫”以漂亮女子为之,善于歌舞,“优”则以身材异常矮小的男子为之,善于滑稽调笑;“巫”的职能是迎神、扮神、沟通神与人,“优”的职能则是为人逗乐子,其始是专在皇帝身边提供笑料的小丑;“巫”的情调、风格出之于“庄”。
“优”则出之“谐”,前者是后事悲剧、正剧角色的滥觞,后者是喜剧、闹剧角色的祖先。
王国维在探寻戏剧源头时,不仅找到了“巫”,还发现了“优”,故有“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之说。
但王国维在考察中国戏剧起源、形成时, 也有很大的问题。
戏剧概论第一讲什么是戏剧艺术?一、戏剧的发生起源1、戏剧的发生:(1)模仿的本能与欲望(2)模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3)游人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2、表演:就是以表演者自己的形象(包括形体、动作、服饰等)表现出另外一个形象,而他又不会再实体上变成他扮演的对象。
(1)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契约,承认这种形象的转换并不是实体的转换,仅仅是表演而已。
这叫“约定俗成”,又叫“假定性”。
(2)人类把模仿、表演、观看这三种本能与欲望表演出来的目的与意义:A:为了娱乐 B:有所寄托3、戏剧艺术的发生基础“三加二原则”:模仿、观看、表演与娱乐、有所寄托4、戏剧的起源:(1)戏剧起源于古代祭祀的仪式:古代祭神仪式;举行这种仪式的时候,人的上述三种本能和欲望及其两个目的与意义当中的每个戏剧的元素初步产生。
西方戏剧的诞生: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奥尼索斯的祭典仪式。
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狄奥尼索斯的动物)。
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
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
中国戏剧的诞生: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
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古代著名的祭神仪式“八蜡”、“傩”、“雩(yu2)”,这就能说明仪式是戏剧的源头(之一)。
(2)八蜡(zha1,意为求、索):是古代汉族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
官方及汉族宗教祭祀活动。
旨在祈求农事顺利,秋有丰收。
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
仪式共有八段,故曰“八“巫”:祝与巫两者在古代是相通的,“祝”在祭祀时,以其言语和舞姿沟通神与人;“巫”与舞同音,善舞之“祝”便是“巫”。
《说文解字》提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在把神迎来后,她就是神灵形象的扮演者了。
“优”:比“巫”晚出的表演者。
一、引言戏剧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戏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以指导教师在戏剧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步骤。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意思维。
2. 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演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戏剧基础知识的学习1.1 剧种分类和基本特点的介绍1.2 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认识与使用1.3 角色形象塑造与表演技巧的训练2. 戏剧创作与表演2.1 剧本创作与改编技巧的培养2.2 角色扮演与表演技巧的训练2.3 舞台动作与台词表演的有机结合3. 戏剧欣赏与评析3.1 名剧选段的观摩和讲解3.2 剧目解读和评价的能力培养3.3 舞台演出的参观与体验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结合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视听资料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提供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熟悉戏剧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讲解和学习。
2. 进行角色形象塑造与表演技巧的实践训练。
3. 进行剧本创作与角色扮演的实际操作。
4. 观摩名剧选段,讲解剧目解读和评价。
5. 制定演出计划,进行舞台演出的实际表演。
6. 总结与评价,梳理学生在戏剧教学中的收获与成长。
六、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的表演和创作作品。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评价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影音资料。
2. 戏剧教材和文学著作。
3. 舞台剧演出票务资源。
八、教学安排1. 每周三课时,共计36周。
2. 每学期安排1-2次舞台演出参观。
九、总结戏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意思维,提升艺术鉴赏和表演技巧,并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按照本文档提供的步骤和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戏剧教学,帮助学生在戏剧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戏剧理论教学大纲戏剧理论教学大纲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要想真正理解和欣赏戏剧,就需要对其背后的理论有所了解。
因此,设计一份完整的戏剧理论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戏剧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一、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先介绍戏剧的定义和起源,以及戏剧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简要概述戏剧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二、戏剧史戏剧史作为戏剧理论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戏剧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各个时期的戏剧形式和发展。
例如,可以从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开始,讲述戏剧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戏剧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戏剧的特点和风格,丰富他们对戏剧的认知。
三、戏剧理论基础在戏剧理论基础部分,可以介绍一些重要的戏剧理论家和他们的观点。
例如,可以讲述古希腊戏剧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泛性理论”,以及现代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的“表演形式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戏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培养他们对戏剧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戏剧创作戏剧创作是戏剧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例如,可以讲述剧本的构思和写作方法,以及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戏剧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戏剧表演戏剧表演是戏剧理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戏剧表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例如,可以讲述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设计的原则。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际演绎来理解和体验戏剧的魅力。
六、戏剧批评戏剧批评是戏剧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可以介绍戏剧批评的基本方法和流派。
例如,可以讲述文学批评和戏剧评论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现代戏剧批评的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戏剧批评,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对戏剧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戏剧概论第二讲戏剧艺术的分类一、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戏剧在艺术构成与表达方式上的综合性, 以及它的运作流程的集体性, 致使它的分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
正是由于分类的模糊与混乱,常常直接妨碍我们准确地把握戏剧这一艺术现象例如:在我们中国的戏剧研究界, 如何区分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与接受西方影响而产生的现代戏剧(话剧),在命名上就产生了分歧与混乱。
在权威的国务1.对中国古典名剧《牡丹亭》的不同分类方法:这九个方面, 就是九种分类的标准, 从流行的戏剧理论书籍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这些分类标准的使用。
其实, 还可以再找出一些分类的“子项目”, 无止境地分下去。
比如, 就上述第一项来看,《牡丹亭》是中国戏曲, 单是“戏曲”就又可以分出很多类来: 以时代分, 有古代戏曲、现代戏曲、当代戏曲; 以语言和唱腔分, 有昆剧、京剧、梆子;以主要角色分, 有青衣戏、老生戏、花脸戏;以表演的不同侧重面来分, 有唱工戏、做工戏, 武打戏;以演出的长度来分, 则有本戏、连台本戏、折子戏等等;每一种分类的模式都是有意义的。
不同的分类, 是为了不同的研究;不同的研究,引出不同的分类。
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选择最合适的视角与标准, 来进行戏剧艺术的分类:戏剧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戏剧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了解。
思考题:对于悲剧、喜剧, 不同时代与不同的人就怀有怎样完全不同的“情结”?答:这与人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19 世纪中叶,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悲剧高于喜剧,他说:“戏剧体诗是诗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艺术的皇冠,而悲剧则是戏剧体诗的最高阶段和皇冠。
”这样的“悲剧情结”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一个世纪之后, 到了20 世纪中叶,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代之而起的是“喜剧情结”了,“喜剧高于悲剧”的探讨也随之开始了。
2.戏剧分类的两条原则:二、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被戏剧作为表演的媒介吸收到舞台上的艺术要素,分别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戏剧的分类。
大学戏剧艺术课程大纲2023一、课程简介大学戏剧艺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了解,发展学生的戏剧才华和创造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演练和观摩戏剧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探索戏剧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戏剧创作水平。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戏剧艺术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术语。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戏剧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评眼光。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修养。
三、课程内容1. 戏剧理论与历史- 介绍戏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 探讨戏剧表演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 分析经典戏剧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2. 戏剧表演技巧- 学习基本的声乐和肢体表演技巧。
- 掌握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 进行实践演练和舞台表演训练。
3. 戏剧创作与导演- 学习戏剧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研究剧本结构和情节发展技巧。
- 进行戏剧导演实践和舞台剧排练。
4. 戏剧鉴赏与批评- 深入研究著名戏剧作品和剧作家。
- 分析戏剧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 培养学生的戏剧批评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戏剧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思考。
2.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表演技巧和创作能力。
3. 观摩戏剧作品:安排学生观看并分析优秀的戏剧作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感知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报告:学生完成相关的戏剧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作业,展现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考试或演出:根据课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或实践演出评估。
六、参考教材1. 《戏剧艺术导论》2. 《戏剧表演技巧训练》3. 《戏剧创作与导演实践》4. 《世界戏剧名作欣赏》七、备注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全面了解和熟练运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勤奋学习和实践。
戏曲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戏曲的基本概念:戏曲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性艺术。
2.戏曲的特点: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3.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戏曲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和流派。
4.戏曲的鉴赏和审美: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目,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戏曲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戏曲剧目,让学生了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摩演出,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的表演艺术和审美感受。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戏曲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戏曲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4.实地考察或观摩演出表现: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或观摩演出中的表现,包括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感受和理解程度。
1.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评估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3.教学评价是否有效:反思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是否能够为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戏剧表演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戏剧表演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戏剧艺术素养,通过训练与实践,使学生具备出色的台风、行走和肢体表达等基本表演技能。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戏剧表演的历史、理论和技巧,提升学生在戏剧演出中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戏剧表演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潜力。
2. 培养学生的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能力,使其具备灵活多样的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他们在集体表演中的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其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三、课程内容1. 戏剧历史与发展通过讲授戏剧的起源、发展和流派,让学生了解戏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变革,培养学生的戏剧历史素养。
2. 角色塑造与表演技巧介绍角色塑造的基本原理,包括角色细节的塑造、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不同类型角色的表演技巧。
3. 肢体表达与身体训练通过肢体语言和身体训练,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形体美感。
教授学生正确的站姿、走位和肢体动作等,提高其在舞台上的表演效果。
4. 声音表达与发声训练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要素和发声技巧,培养学生的嗓音力量和音调调节能力。
通过训练和练习,使学生的声音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5. 集体表演与合作训练引导学生在集体表演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排练和组织演出,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和舞台共振力。
6. 戏剧鉴赏与理论学习针对经典戏剧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鉴赏与分析。
介绍戏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提升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课程评估1. 学生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演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小组演出、课堂展示等形式,评估学生的表演技巧和表演水平。
3. 课程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戏剧鉴赏报告、角色扮演作业等,以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1. 导言1.1 教学目的和目标1.2 课程背景和意义1.3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2. 戏剧基本概念2.1 戏剧定义和特点2.2 戏剧的起源和发展2.3 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3. 戏剧的元素与构成3.1 剧本分析与阅读3.2 角色、情节和冲突3.3 舞台、布景与道具3.4 灯光、音响与服装3.5 戏剧表演技巧和表达方式4. 戏剧流派与经典作品4.1 古希腊悲剧4.2 亨利克·易卜生戏剧作品4.3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作品4.4 曾艳芬戏剧作品4.5 中国戏剧流派与经典作品5. 戏剧与社会5.1 戏剧对社会的影响5.2 戏剧在传达信息和宣传的作用5.3 戏剧与社会变革6. 戏剧创作与表演活动6.1 剧本创作与改编6.2 角色扮演与表演技巧6.3 导演与舞台艺术6.4 戏剧排练与表演过程7. 戏剧欣赏与批评7.1 戏剧赏析与分析方法7.2 戏剧批评与评价标准7.3 戏剧评论与反馈8. 戏剧教育与传承8.1 戏剧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8.2 戏剧教育的策略与方法8.3 戏剧文化传统的发扬与传承9. 戏剧与跨学科学习9.1 戏剧与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的关联9.2 戏剧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关系 9.3 戏剧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10. 戏剧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10.1 实践课堂教学活动设计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演出10.3 案例分析与教学经验总结11. 总结与展望11.1 教学效果评价11.2 课程改进建议11.3 戏剧教育发展趋势本《戏剧概论教学大纲》旨在为戏剧概论课程提供指导和参考,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元素与构成,熟悉戏剧流派与经典作品,并探讨戏剧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通过戏剧创作与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对戏剧的欣赏与批评能力。
戏剧教育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说明】戏剧是影视剧产生的母体,对戏剧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影视剧的认识。
《戏剧概论》这门课主要是以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介绍中、西戏剧发展的简单历史为讲述的主要内容。
以学习准确把握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纬度的互动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
结合实际与自己的体会向学生讲授。
在讲解戏剧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话剧——戏剧“一元”结构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生存状态,并用这种眼光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戏剧的准确含义,加深学生对民族戏剧的了解与热爱。
【本文】第一章什么是戏剧教学目的:通过对戏剧发生和起源的研究分析,明确戏剧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戏剧的本质和特征,认识戏剧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扩大、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丰富诗话我们的生活内容)内容要点:1、有表演、有观看,给人娱乐,有所寄托,就有戏剧的产生,就是戏剧的源头。
2、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讲解与具体实例相接合手法组织教学。
授课时数:4作业:1、戏剧发生和起源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其五大要素是什么?第二章戏剧艺术的分类教学目的:明确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其中中国戏曲是戏剧这一大范畴中的一员。
了解不同戏剧种类的分类依据。
内容要点:1、戏剧分类研究对每种戏剧艺术形式根本特征和戏剧演变历史轨迹的意义。
2、戏剧分类的不同标准及其之下产生的不同戏剧种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要对戏剧进行分类?2、戏剧分类的方法有那些?3、昆曲《牡丹亭》属于哪一类戏剧?第三章悲剧、喜剧和正剧教学目的:通过对三大戏剧体裁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化分标准,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
戏曲概论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戏曲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戏曲的定义和特点- 戏曲的流派及代表作品- 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教学难点:- 戏曲的传统与现代发展- 戏曲表演的传统技艺保护与创新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戏曲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代表作品等内容- 录音、视频资料:展示不同流派、不同剧种的戏曲表演- 教学辅助材料:戏曲教材、音乐、戏服等教学过程:一、戏曲概念及发展历史1. 引入课题:通过播放戏曲表演视频或播放戏曲音频,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讲解戏曲的概念:介绍戏曲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具有音乐、舞蹈、表演等元素。
3. 探讨戏曲的发展历史:从戏曲的起源、发展、兴衰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戏曲的丰富历史。
二、戏曲的基本流派及代表作品1. 介绍主要戏曲流派: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以及其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展示不同流派的表演:播放不同流派的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流派的魅力和风采。
三、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1. 教授基本唱腔: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戏曲的基本唱腔技巧。
2. 演示基本身段: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身段和动作,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3. 教学口技:介绍戏曲表演中的口技技巧,进行示范和练习。
四、戏曲传统与现代发展1. 探讨戏曲传统的保护与传承:介绍我国对戏曲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政策,以及相关的活动和组织。
2. 分析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讨论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五、戏曲表演的传统技艺保护与创新1.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戏曲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发展。
2. 开展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创作活动,鼓励他们结合现代元素,进行戏曲表演的创新尝试。
六、总结与展望1. 总结课程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互动讨论。
2. 展望戏曲的未来:鼓励学生对戏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戏剧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戏剧艺术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rama Art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戏剧艺术概论》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的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全面、完整地了解关于戏剧艺术的综合知识,对世界范围内的戏剧形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宏观的艺术视野,同时帮助他们观察当今世界戏剧发展的新现象、新动态、新趋势,建立对戏剧的总体性认识。
通过传授认识戏剧、感受戏剧的知识和理念,培养同学们对戏剧艺术的自觉的审美和爱好,明确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同时注重体悟戏剧、完善人格。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外戏剧发展简史,掌握戏剧艺术基本理论。
三、先修课程《艺术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首先,由于侧重总体上研究戏剧,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戏剧,诸如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它还扩展到了包括戏剧史、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教育学在内的一些命题。
注重戏剧研究的完整性。
不再割裂地谈东西方戏剧,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东西方的戏剧史、戏剧美学、戏剧现象、戏剧作品中过去累积的、已经产生的、正在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问题;除了研究文本,还研究包括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演出空间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演出学范畴的命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观摩演出、课堂讨论、艺术对谈等形式。
精选经典的戏剧艺术演出影像和图片,配合教学。
为了使戏剧课程更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讲授剧本文学和戏剧表演的时候,还会适当鼓励同学们自选片断和经典台词进行课堂表演,以增进他们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和兴趣,提升他们学好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因为戏剧知识的掌握不等于戏剧艺术的体验,学习戏剧一定要注重实践,不能单从理论到理论。
需要培养学生多关注当代的戏剧艺术创作,戏剧艺术现象的习惯,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戏剧艺术的喜爱和兴趣,从而拥有更扎实的戏剧艺术修养。
戏剧教学大纲戏剧教学大纲戏剧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戏剧教学,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戏剧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第一部分:戏剧基础知识在戏剧教学的第一部分,学生将学习戏剧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同戏剧形式的特点以及戏剧的基本要素,如角色、情节、舞台布景等。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对戏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戏剧表演技巧在戏剧教学的第二部分,学生将学习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
这包括声音的运用、肢体语言、表情和面部表情等。
学生将通过各种练习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并学会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演员合作,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舞台情况和观众反应。
第三部分:戏剧创作与编剧在戏剧教学的第三部分,学生将学习戏剧创作与编剧的基本技巧。
他们将学会如何构思一个戏剧故事,如何塑造角色和情节,并学习如何将这些创意转化为剧本。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第四部分:戏剧欣赏与批评在戏剧教学的第四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欣赏和批评戏剧作品。
他们将学会分析戏剧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并学习如何评价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并学会欣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戏剧作品。
第五部分:戏剧实践与演出在戏剧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参与戏剧实践和演出。
他们将演绎经典的戏剧作品,或者根据自己的创意编写和表演剧本。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真正体验到戏剧的魅力和乐趣,并展示他们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
总结: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戏剧的各个方面,并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创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戏剧教学大纲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戏剧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框架。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戏剧概论课程编号PA4124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rama 课程类型本专业推荐选修课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学分 2 预修课程适用对象表演专业本科生课程简介《戏剧概论》是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这门课主要是以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重点介绍由中、西戏剧发展的历史所呈现出的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所交叉的错综关系。
戏剧是关于人的文学艺术载体,集中阐述戏剧包含的艺术性与文学性特征,以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纬度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戏剧与时代之间的思想精神联系。
在此基础上分析舞台表现的艺术成就与不足,为更好的认识人与发现人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表演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表演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熟悉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戏剧表演的创作方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提高学生创造角色、塑造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章节章节内容讲课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什么是戏剧艺术22第二章戏剧艺术的分类22第三章戏剧性22第四章悲剧喜剧正剧22第五章剧本与戏剧文学22第六章演员与表演艺术66第七章导演与导演艺术44第八章舞台美术22第九章剧场与观众22第十章戏剧的欣赏与批评22第十一章戏剧的风格与流派22第十二章戏剧与影视44第十三章戏剧与教育22总复习22合计3636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什么是戏剧艺术第一节戏剧的发生和起源习题要点:戏剧发生、起源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原因是什么?第二节戏剧的本质和特征习题要点:为什么说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它的五大要素是什么?第三节戏剧的文化意义习题要点:戏剧的文化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戏剧的本质和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戏剧的发生和起源,掌握戏剧的本质和特征,理解戏剧的作用和文化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代码:3. 学时:4. 学分:5. 授课对象:6. 授课教师:7. 开课院系: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文学戏剧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 了解中外著名戏剧作品和戏剧家。
- 熟悉戏剧的基本元素和创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和创作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学戏剧概述- 文学戏剧的定义与特点- 文学戏剧的发展历程- 文学戏剧的艺术特点2. 中外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古希腊戏剧: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等- 古罗马戏剧:普劳图斯《一坛金子》等-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等- 中国古代戏剧:关汉卿《窦娥冤》、汤显祖《牡丹亭》等- 近现代戏剧:曹禺《雷雨》、老舍《茶馆》等3. 戏剧创作与表演- 戏剧剧本创作- 戏剧表演技巧- 戏剧导演艺术4. 戏剧教育与实践- 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 戏剧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戏剧实践活动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课堂教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文章和剧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3. 实践活动:组织戏剧表演、剧本创作、戏剧评论等实践活动。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2. 期末考试:书面考试、戏剧作品赏析、戏剧表演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调整)1. 第一周:文学戏剧概述2. 第二周:古希腊戏剧赏析3. 第三周:古罗马戏剧赏析4. 第四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赏析5. 第五周:中国古代戏剧赏析6. 第六周:近现代戏剧赏析7. 第七周:戏剧创作与表演8. 第八周:戏剧教育与实践9. 第九周:总结与复习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 《文学戏剧理论教程》- 《中外戏剧史》2. 参考书目:- 《戏剧美学》- 《戏剧艺术概论》- 《中国戏剧史》- 《西方戏剧史》请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戏剧概论》教学大纲【说明】3 / 11戏剧是影视剧产生的母体,对戏剧基本理论与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影视剧的认识。
《戏剧概论》这门课主要是以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介绍中、西戏剧发展的简单历史为讲述的主要内容。
以学习准确把握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纬度的互动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
结合实际与自己的体会向学生讲授。
在讲解戏剧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话剧——戏剧“一元”结构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生存状态,并用这种眼光组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戏剧的准确含义,加深学生对民族戏剧的了解与热爱。
【本文】第一章什么是戏剧教学目的:通过对戏剧发生和起源的研究分析,明确戏剧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戏剧的本质和特征,认识戏剧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扩大、优化我们的生活空间,丰富诗话我们的生活内容)内容要点:1、有表演、有观看,给人娱乐,有所寄托,就有戏剧的产生,就是戏剧的源头。
2、从言说方式,艺术构成方式,艺术运做流程,传播方式四个方面认识戏剧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理论讲解与具体实例相接合手法组织教学。
授课时数:4作业:1、戏剧发生和起源的人性依据和社会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其五大要素是什么?第二章戏剧艺术的分类《戏剧概论》-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明确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其中中国戏曲是戏剧这一大范畴中的一员。
了解不同戏剧种类的分类依据。
内容要点:1、戏剧分类研究对每种戏剧艺术形式根本特征和戏剧演变历史轨迹的意义。
2、戏剧分类的不同标准及其之下产生的不同戏剧种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为主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要对戏剧进行分类?2、戏剧分类的方法有那些?3、昆曲《牡丹亭》属于哪一类戏剧?第三章悲剧、喜剧和正剧教学目的:通过对三大戏剧体裁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化分标准,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充分理解其中的内涵。
内容要点:1、悲剧、喜剧的发展趋势,以及正剧的诞生2、悲剧精神、喜剧精神的内涵。
3、悲喜剧的概念及本质。
4、正剧的明确内涵,正剧不是悲喜剧,更不是悲剧与喜剧的简单相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理论分析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5 / 11授课时数:10作业与思考:1、悲剧、喜剧、正剧的基本特征2、正剧和悲喜剧是悲剧加喜剧的结果吗?第四章剧本与戏剧文学教学目的:阐释戏剧的文学生命及作为一种特殊文学类型的存在方式。
内容要点:1、戏剧文学是第三种类型的文学,其写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戏剧的情节与结构设置安排。
3、戏剧的人物塑造和语言组成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讲解与具体实例相结合。
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什么是戏剧的文学性?第五章演员与表演艺术教学目的:明确演员在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塑造角色的方法,从中了解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以及话剧与中国戏曲演员塑造角色的不同。
内容要点:1、从表演角度说,话剧求真,戏曲求美。
2、不同的追求影响了演员塑造人物的方法,话剧演员从生活出发,摹仿生《戏剧概论》-教学大纲活。
戏曲演员摹仿程式。
3、戏剧表演中的表现派与体验派对塑造角色方法的不同理解。
4、中国戏曲的程式与角色创造。
授课时数:6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理论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1、近代剧表演中,表现和体验为何无法截然分开?2、为什么说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是由抽象到具体?第六章导演与导演艺术教学目的:认识导演在戏剧舞台实现过程的二度创作及其具体创作方法,充分认识导演的作用。
内容要点:1、导演二度创作当中的限制与自由。
2、导演艺术构思的全过程。
3、导演艺术在舞台上的具体展现方式即戏剧风格与演出节奏的形成。
教学手段与方法:理论讲解为主,配以多媒体影像资料,理解演出节奏和戏剧风格。
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导演构思与剧作家的构思有何联系与区别?7 / 11第七章舞台美术教学目的:明确舞台美术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在戏剧舞台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要点:1、舞台样式的演变促进了舞台美术的发展。
2、舞台美术的具体内容。
a.景物造型的结构与功能。
b.灯光与音响效果的作用。
c.话剧与戏曲在人物造型上的本质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解配以戏剧资料欣赏。
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说戏剧环境是实在和虚构的统一体?2、话剧化妆和戏曲化妆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八章剧场与观众教学目的:从剧场结构与观、演关系中理解剧场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明确戏剧欣赏是一种“集体体验”和观、演的双向交流。
内容要点:1、剧场结构演变与观、演关系的变化,促使了观众的形成。
2、剧场是观众精神共享、直接参预戏剧的基础,使看戏成为一种“集体体验”。
3、从西方剧场的公民精神体现和中国构栏瓦舍的消闲娱乐,认识剧场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理论讲解配以图片资料,加强理解。
《戏剧概论》-教学大纲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消闲观念对中国戏剧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第九章戏剧风格与流派教学目的:明确戏剧风格与流派的基本内容和形成的原因以及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对它们的影响。
内容要点:1、戏剧风格是多重因素的融合,其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
2、价值观念、审美方式是戏剧风格流派形成的基础。
3、中国古典戏曲流派不发达的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理论讲解与具体作家作品实例相结合,配合部分戏剧表演影牒资料加深理解。
授课时数:10作业与思考:1、戏剧风格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2、中国古代戏曲流派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十章中国戏剧——从古典到现代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以及在价值转变过程中中国戏剧表现形态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戏剧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历程。
内容要点:1、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9 / 112、戏剧价值观念的转变导致其形态的变化。
3、中国戏剧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的三个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理论讲解和具体实例相结合。
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1、中国戏曲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中国现代戏剧在哪些方面受了西方的影响?第十一章西方戏剧——从古典到现代教学目的:了解西方戏剧发展的全过程,明确每一个阶段的艺术主张和风格特点,从而理解其走向现代的总体发展趋势。
内容要点:1、从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的戏剧的发展历史。
2、西方戏剧走向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如何理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不同时期戏剧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的比较进行讲解。
授课时数:6作业与思考:1、启蒙主义戏剧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为什么说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戏剧都具有“现代性”?第十二章戏剧与影视教学目的:《戏剧概论》-教学大纲说明戏剧是影视剧产生的母体,和它在影视剧产生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明确影视剧的兴起虽然给戏剧艺术带来了一定冲击,但同时又促进了戏剧的发展与创造。
内容要点:1、戏剧对电影的帮助,以及两者的斗争与分流。
2、影视剧是戏剧艺术在科技方面的延伸与发展。
3、影视对戏剧的冲击与促进。
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影视剧作品与戏剧作品的比较说明两者的共同之处和本质区别。
授课时数:4作业与思考:1、为什么说戏剧不会死亡?2、电影对戏剧有那些促进作用?【参考书目】1、[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1983中国戏剧出版社(沪)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卷下)1981商务印书馆3、[波兰]格格托夫斯基《迈向质朴戏剧》1984中国戏剧出版社。
4、[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1996商务印书馆。
5、谭霈生《论戏剧性》1981北京大学出版社。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1983人民文学出版社。
7、[清]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结构第一》1959中国戏剧出版8、张庚《戏曲艺术论》1980中国戏剧出版社。
9、郑君里《角色的诞生》1981中国电影出版社。
10、[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1984上海译文出11、《焦菊隐戏剧论文集》1974上海文艺出版社。
12、黄在敏《戏曲导演概论》1994文艺艺术出版社。
13、龚和德《舞台美术研究》1987中国戏剧出版社。
14、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1997中州古籍出版社15、李道增《西方戏剧·剧场史》1999清华大学出版社。
16、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四川人民出版社。
17、[德]莱辛《汉堡剧评》1981上海译文出版社。
11 / 1118、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通史》1992中国戏剧出版社。
19、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989中国戏剧出版社。
20、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