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安全的度量_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_夏军
- 格式:pdf
- 大小:306.92 KB
- 文档页数:8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徐桂民;刘青勇;徐征和;李吉林【摘要】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某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满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水资源的短缺已经制约了许多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相对承载指数分别为1.06,1.05,1.05,水资源承载力均会出现轻度超载现象,不利于整个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10.3724/SP.J.1201.2012.06115【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115-117,162)【关键词】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人口规模;GDP;轻度超载;措施【作者】徐桂民;刘青勇;徐征和;李吉林【作者单位】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青岛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1-3]。
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已经制约了许多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国学者施雅风先生提出来的[4-7],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有重要作用[8-9]。
此次研究通过计算和分析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出了未来若干年内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探讨和提出了提高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措施。
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4年12月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业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华北地区严重的水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华北平原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农业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1]。
但是,它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1-3]。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1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 m3,不足全国1/6,世界的1/24。
从自然背景看,华北地区十年九旱,尤其1972、1999、2000年华北大旱,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不得不采取“弃农、压工、保生活”的供水措施。
从人文背景看,华北地区尤其是海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之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之高为举世瞩目。
20世纪60年代,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70年代后尤其1972年大旱,流域地表水不足,开始争夺地下水。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之后,总结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的方法及其水资源承载力一般的计算方法。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计算方法1 引言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自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后,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施雅凤: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
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夏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表达。
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一定区域的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就指标的表现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支持人口规模论;二是支持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是支持经济规模论。
其最终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
3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1)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
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9第2卷 第2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26):109~111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科研项目(20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801183);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8YBQ13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18YBZ027)。
作者简介:胡文敏(1985- ),男,回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生态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袁淑君(1983-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研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胡文敏1,3,欧阳绿茵1,付钰珊1,袁淑君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1)摘要:水承载力由于视角和理论的不同,概念与方法的认知存在差异,文章总结了影响三种水承载力的因素,对比了不同水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水承载力适用性。
探讨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耦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时间尺度上,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水承载力衡量,以及以流域与行政区划为主的空间尺度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0-00当前,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规则分布和人类非理性的利用方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当地水承载能力,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被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水安全和水资源承载力问题,指出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时空变化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针对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不足,认为RS、GIS等信息技术和现有模型方法的结合是促进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深化的必然技术手段,而将区域合理配置(包括水土资源配置,上、中、下游的城市与产业合理布局,水源保护区区域范围内的人口、产业布局等)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不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差异研究的需要,而且也将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安全水资源承载力1.前言安全是危害或灾害的反义词,它与危害(或灾害)的风险紧密联系。
危害(或灾害)的风险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
水安全问题通常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
例如,水多了(发生洪水灾害,导致人的财产损失,人口死亡问题)、水少了(发生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损失)和水脏了(水污染导致的病害健康问题、人口死亡问题)。
中国是降水时空分配非常不均匀、“水“的问题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
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干旱、水资源短缺)和水脏了(水污染问题)业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紧急程度已经危及人类基本环境和生存问题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安全问题。
在水安全问题研究中,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
水资源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
20世纪末,不满足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模式和环境问题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业已引起国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
科技成果——国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战略配置技术开发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等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取耗排水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水环境容量和水生态空间约束日益显现,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甚至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引发水源短缺、河湖生态退化及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
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科学评价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承载状况,采取“卸荷”和“强载”双向调控措施,提高水资源与其他经济社会要素的适配性,将水压力负荷控制在水资源系统可承载范围之内,是实现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阈值与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2)水资源载荷均衡配置机制与多尺度水资源协同配置模型技术;(3)水资源承载多源风险管控原理与识别监测技术研究内容(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资源、理论及信息平台基础构建基于自主研发的WEP模型,构建了全国尺度的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框架,绘制了典型区水流图。
提出了湖泊生态需水与承载阈值、水域空间保障与承载阈值、鱼类洄游水文要素适宜性与承载阈值等研究成果,完成了大数据平台的初步设计。
(二)“量-质-域-流”一体化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提出以水流功能分析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基于联系数以及承载过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预测方法,研究了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生产力布局变化趋势、城镇化发展趋势。
(三)基于水资源荷载均衡的水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总体格局选取了黄河流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沂沭泗流域开展重点流域配置研究,建立了重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诊断指标体系。
提出了面向荷载均衡的水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正在开展基于全国范围的超大空间尺度和超长时间尺度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工作。
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及适应对策2007-04-13 | 作者:王渺林郭丽娟高攀宇傅华 | 来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是支撑地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 由于全球变化、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问题与危机,如洪水、干旱和江河水体污染,成为限制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2 ] . 2000 年3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部长级会议和2000 年8 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水讨论的主题都是“21 世纪水安全”. 在海牙会议上提出[3 ] :为实现21 世纪水安全,我们面临着“满足基本需求;保护生态;食物安全;水资源共享;控制灾害;水的价值;合理管理水资源”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的国家前沿热点,受到世界范围的瞩目. 在对水安全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水资源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4 ] . 对那些水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水资源已经成为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区域水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便于对区域水安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目前对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夏军提出了关于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3 ] ;贾绍凤等建立了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5 ] ,并利用这些体系,对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6 ] ;韩宇平等以典型的水资源紧张的宁夏地区为例进行了水资源安全评价[7 ] . 本文以处于半湿润地区的岷江流域为例,从水资源的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探讨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1 水资源安全的概念水资源安全现在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参照王礼茂等提出的资源安全的定义[8 ] ,我们认为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指相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有关的危害问题,例如洪涝、溃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等并由此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例如人类财产损失、人口死亡、健康状况恶化、生存环境的舒适度降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影响人类对水的基本需求,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问题. 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水资源安全的自然属性,即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自然型的水安全;一个是水资源安全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对自然水循环的大量干预所形成的二元水循环模式导致了水资源安全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如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水分配不合理、水资源浪费、水管理混乱等等. 水资源安全的外延指的是由水资源安全引发的其它安全问题,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及国家安全等[8 ]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对水资源安全理解为:在现在或将来,由于自然的水文循环波动或人类对水循环平衡的不合理改变,或是二者的耦合,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区域水状况发生对人类不利的演进,并正在或将来要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干旱、洪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等方面;并由此可能引发粮食减产、社会不稳、经济下滑及地区冲突等等.水资源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因此,可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阐述水资源安全问题.1.1 水量的安全水量的安全主要是指基于供求关系和生态需求的水量安全. 供求关系的水量安全要求水供给能力略大于水需求能力,而当水供给远远超过水需求时,就会形成洪涝灾害,这时强调人类要有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是水资源承载力,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水量超过这个基本度量,我们也认为是不安全的,这时就要寻找新水源或采取区外调水措施. 水资源生态安全指生态系统的最低需水应该得到保证,人类不能挤占过多生态用水而使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人类必须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即水的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再生补充量. 水资源量安全分为自然型和人为型的水安全.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导致了中国极端降水量增加,形成洪涝灾害;而局部地区降水量减少又形成了自然资源型缺水;与此同时,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盲目掠夺式的开发,进一步加剧了水量的安全问题,又形成了人为型的缺水.1.2 水质的安全水质的安全包括地表水水质的安全和地下水水质的安全. 地表水的水质主要是指河流水质、湖泊水质、水库水质、灌渠引水水质以及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饮用水水质. 水质安全属于水资源安全中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 由于污染造成的缺水属于水质型缺水. 上世纪70 年代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和城市迅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水质明显下降. 粗放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是造成中国水质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2 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由北往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 于宜宾市汇入长江, 全长约730km ,流域面积135800km2 ,天然落差约3650m ,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中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 流域范围大致呈倒置的梯形. 多年平均径流量868 亿m3 .2.1 水量变化近年来,岷江流域洪、涝、旱、风雹等时有发生.近年春旱造成毁种面积多在5~7 % ,严重时达10 %以上,20 世纪70~80 年代洪灾发生频繁,山地灾害严重,泥石流、塌方、滑坡在汶、理、茂三县河谷地带达近百处[9 ] . 不但造成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岷江流量明显减少[9 ] ,30年代岷江年径流流量为163.1 亿m3 ,到70 年代下降为140.8 亿m3 ,岷江上游50 年代的1 月份平均流量为82.8m3/ s ,到80 年代仅76.4m3/ s ,7 月份平均流量却由436m3/ s 上升为524m3/ s ,80 年代年平均洪峰流量2867m3/ s ,最大洪峰7700m3/ s ,平均最小枯流量129m3/ s ,洪枯流量变化幅平均21 倍,最高达96 倍.紫坪铺水文站1937~1985 年49 年连续观测资料[10 ](表1) 表明其水量在减少,70~80 年代与30~40 年代相比, 年均径流量减少9.5 % , 最小流量减少27.2 %.同时,地下水资源量减少. 以成都市为例,随着降水量减少和岷江上游来水量减少,成都市区的地下水位明显降低[11 ] . 成都市区地层大多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砂卵石层,地下水丰富,埋藏浅. 70 年代以前,市区地下水位普遍在123m 左右,普通民宅院内均有水井,水位不超过223m. 目前地下水位普遍降至10220m. 70 年代以前,成都平原有大面积的“下湿田”,即地下水位高,田内积水不易排干,影响小麦种植,大春也有湿害的一种低产田. 70 年代末土壤普查时成都市有“下湿田”5.3 多万hm2 . 近年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和开展“下湿田”改造工程,1984 年低产田调查时只有2.4 万hm2 .2.2 水质变化水资源环境是水资源得以涵养、蓄积的空间. 随着人口的增长并向城市的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污水排放量也在增长,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水质不断恶化,也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岷江水质污染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城市生活污水及部分生活垃圾. 岷江流域人口平均密度为850 人/ km2 ,成都市人口平均密度达2050 人/ km2 ,岷江中上游及乐山段的非农业人口约370 万人[12 ] ,每年排放生活污水约2.16 亿t[13 ] ,除成都市已建三瓦窑城市污水处理厂外(日处理10 万t) ,其余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城镇生活垃圾年产量达134万多t ,大多数无处理设施,很多堆于江边,借洪水冲走造成水体污染. 二是厂矿企业生产废水污染. 岷江流域布局的厂矿企业多数为重污染型,主要有造纸、制革、医药、化肥化工、机械、食品、电子等行业,重点污染企业86 家,其中造纸厂38 家,年排工业废水798805 万t ,主要污染物COD、BOD5 、石油类、氨氮、Cr6 + 等年排量301482t ,加上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致使一些江段污染更为突出. 三是农田径流污染. 岷江干流为四川省主要产粮地区,每年施用大量化肥、农药确保农业丰收. 据统计,沿岷江干流有耕地61 万多hm2 ,每年施用化肥量2519 万t 、农药4856.58t ,化肥农药除作用于农作物外,大量化肥、农药随农田径流入水体,影响河流水质[14 ] . 分析岷江高场站1996~2000 年的综合污染指数[15 ] (图1) ,可以看出,综合污染指数由1996 年的0.21 增加为2000 年的0.34 ,水质级别由“较清洁”变为“轻污染”. 水质发生了恶化.2.3 生态环境变化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 以岷江上游为例,岷江上游600 年前约有森林120 万hm2 ,覆盖率50 %左右. 1950 年森林面积约74 万hm2 ,覆盖率30 %. 建国后30 余年的大规模采伐,到80 年代森林面积降至46.7 万hm2 ,覆盖率降至18.8 % ,森林蓄积量也低于1.05 亿m3 . 近30 余年森林覆盖率图1 岷江高场站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变化[15 ]和蓄积量减少了36.9 %和47.5 %[11 ] .由于河谷森林破坏严重,干旱河谷扩展十分明显. 据调查[16 ] ,岷江河谷近年形成长300km(占干流总长度的88 %) ,宽2 - 4km ,海拔1020 - 2800m 的干旱河谷带,总面积达4700km2 ,约占岷江上游总面积的20.8 %. 在干旱河谷中已有30 %的面积向荒漠化演变,其规模达到1400km2 以上. 气候条件在进一步恶化,年均风速近年已增到4~4.4m/ s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 倍多,森林植被逆向演变,河谷朝着半荒漠发展. 邻近草原地区沙漠化现象发展迅速,近20 年沙漠面积增长5 倍多,并进一步恶化[9 ] .随着岷江上游森林面积减少和干旱河谷扩大,水土流失也有加剧的趋势. 据1985 年四川省卫星遥感水土流失调查,该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3 万km2 ,占总面积的41.7 %(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理县达67.2 %) ,平均侵蚀模数达2547t/ km2·y ,年总侵蚀量达2623.4 万t . 1995 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1.13 万km2 ,占流域总面积的45.7 % ,比10 年前增加了4 个百分点,侵蚀总量增加到3313 万t ,比80 年代增加26.3 % ,侵蚀模数也提高到2931.8t/ km2·y ,比10 年前增加了15.1 %[16 ] .3 适应对策和建议上述事实证明,随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岷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及其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表现为:水文状况恶化;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针对这些变化,要保障流域水资源安全及其生态环境有必要采取下列对策:3.1 树立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水资源开采量以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为前提,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取水应最经济,用水效益应是高效的和合理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不损害后代和邻区利用.3.2 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推进水利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水资源的承载能力[17 ,18 ] ,推进水利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应该根据当地现在有多少水,将来可能有多少水来综合考虑,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3 防治水污染,建立水资源保护区要采取综合措施,做好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强水污染的防治,要遵循“谁造成污染,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加大水污染防治的执法和监督工作的力度,依法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污染源.另一方面,建立水资源保护区,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 建立流域统一管理机构. 设立保护基金,用于发展林业、保持水土、治理污染和山地灾害以及干旱河谷地带综合治理.参考文献:[1 ] 夏军,谈戈.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J ] . 资源科学,2002 ,24(3) :127.[2 ] Chen J . Q. and J . Xia. Facing the challenge : barriers to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J ] . Hydro2logical Science Journal , 1999 ,44(4) :5072516.[3 ] 夏军.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 ] . 地理科学进展,2002 ,21(6) :5172526.[4 ] 王小民. 二十一世纪的水安全[J ] . 社会科学,2001 (2) :25229.[5 ] 贾绍凤,张军岩,张士锋.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J ] . 地理科学进展,2002 ,21 (6) :5382545.[6 ] 贾绍凤,张士锋. 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 ] . 地理科学进展,2003 ,22(4) :3792387.[7 ] 韩宇平,阮本清. 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 ] . 环境科学学报,2003 ,23(2) :2672272.[8 ] 王礼茂,郎一环. 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J ] .地理科学进展,2002 ,21(4) :3332340.[9 ] 鲁晓阳.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 ] . 四川环境,1999 ,18(1) :72274.[10 ] 《四川森林》编辑委员会. 四川森林[M]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15821159.[11 ] 石承苍,罗秀陵. 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J ] . 西南农业学报,1999 ,12 :75280.[12 ] 陈齐. 水土流失知多少[N] . 四川日报,1999201229(6) .[13 ] 李江天. 把四川建成旅游大省—宋宝瑞省长谈四川旅游业的发展[N] . 经济日报,1998210225 (1) .[14 ] 梁荫. 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浅谈[J ] . 四川环境,2000 ,19(2) :60263.[15 ] 王建平,孙佑佳. 宜宾市主要江河水质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J ] . 四川环境,2002 ,21(1) :72275.[16 ] 陈安勇. 岷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特别重要性及战略措施[J ] . 农村经济,1998 ,1 :65269.[17 ] 刘昌明,王红瑞. 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 ] . 自然资源学报,2003 ,18(5) :6352644.[18 ] 夏军,朱一中.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安全与挑战[J ] . 自然资源学报,2002 ,17(3) :2622269.收稿日期:2004209203 ;修订日期:20042102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 项目(2003CB415205)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05BB0117)作者简介:王渺林(1975 - ) ,男,安徽黄山人,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模拟、水文预报、GIS 应用和水资源研究.。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和环境压力增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成为了当今的重要问题。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展开深入分析。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现状1.1 研究范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文地质、水资源管理等。
涉及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水资源供需关系、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方式等。
1.2 研究思路当前,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单一指标评价法,即采用某一指标来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种是多指标评价法,即采用多个指标来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3 研究方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GIS技术、模型模拟等。
其中,GIS技术和模型模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能够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方法探索2.1 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基础。
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水资源利用方式、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
2.2 GIS技术应用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可以将水资源分布情况、水源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在空间上直观地表现水资源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3 模型模拟应用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模型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模型可以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来模拟未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模型的使用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预测未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案。
三、结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当前,该领域研究思路和方法丰富多样,但在实践中仍有诸多的挑战。
未来,需要深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推进GIS技术和模型模拟应用,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篇一摘要水资源是地球生命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资源,而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篇论文针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展开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水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并支撑当地人口、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与调整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及评价方法,力求深入挖掘并客观分析某一典型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取的典型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储备和复杂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该区域受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双重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
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遥感数据、水文地质资料、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
通过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模型构建根据区域特点及数据可获取性,构建了包括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社会经济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为基本指标,水生态状况反映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水资源利用效率体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经济适应性则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1. 水资源量与水质状况评价:该区域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
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 水生态状况评价:水生态状况良好,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河流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日益紧缺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概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水资源的负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指标选择2.1. 水资源总量指标水资源总量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总供水量与可用水资源总量之比越大,说明水资源供需关系越紧张,承载力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供需比指标的大小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2.2. 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是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利用率都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必要的。
2.3. 水环境状况指标水环境状况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通过监测水环境状况,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权重分配为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
3.2. 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可以深入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四、案例研究以某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收集相关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解读。
五、结论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水环境状况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